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事迹材料>

新型工业化要坚持走集约发展的道路

发布时间:2022-04-10 09:23:34 浏览数:

摘 要: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来,我国工业以超常速度发展,到目前为止已建立了完备的工业体系,许多重要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以信息产业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特别是涌现出一大批优强工业企业,可以说是举世瞩目,成绩斐然。但由于我们原来的工业基础薄弱,没有什么原始积累,经济实力不强,人才不济,经验缺乏等,我们基本上走了一条传统的工业化道路,一条分散、粗放发展的路子,这条路子再也走不下去了,现在到了必须全面转轨的时候了。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 传统工业化 集约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来,我国工业以超常速度发展,到目前为止已建立了完备的工业体系,许多重要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以信息产业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特别是涌现出一大批优强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达536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8150亿元,可以说是举世瞩目,成绩斐然。但由于我们原来的工业基础薄弱,没有什么原始积累,经济实力不强,人才不济,经验缺乏等,我们基本上走了一条传统的工业化道路(所谓A模式),一条分散、粗放发展的路子,这条路子再也走不下去了,现在到了必须全面转轨的时候了。

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走党的十六大指引的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一、传统工业化道路的回顾

为更好地奔向未来,我们必须以极其认真的态度回顾已经走过的路。

1、20世纪50至70年代计划经济时期的工业化道路。

上个世纪50至70年代的计划经济时期,限制排斥个体、私有经济,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同时推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极大地限制妨碍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集中过多,统得过死”,整个工业经济缺少生机和活力。在实践中,也曾几次进行了经济体制改进的尝试,提出过“大权独揽,小权分散”、“下放权力,调动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等改革主张,但是,这些改革都未突破计划体制的总框架,而且总的趋势还是朝着强化计划体制的方向演进。

在战略发展上实施了前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方针,钢铁、煤炭、电力、石油、机械制造、军事工业、有色金属及化学工业有了长足发展,但轻纺、食品、医药等消费品工业严重滞后,造成整个工业的产业结构严重失衡,1978年工业产值中重工业占57.3%,由此带来缺吃、少穿、乏用的“短缺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使我国的工业化走了一条资本密集型的发展道路,导致农村劳动力转移滞后,也迟滞了农村的工业化。1978年我国工业吸收的劳动力仅为5000万人,比1952年增长了3倍,而同期工业固定资产却增长了20.5倍,大量的人口留在农村,成为隐性失业人口,给未来经济发展带来很大压力。

在增长方式上片面追求高速度(实际上是“速度挂帅”),走的是粗放发展的道路。整个工业靠“高积累、高投入、高消耗”来支撑,1978年的积累率高达36.5%,资源利用效率很低,1953年国民经济能源效益系数是1310元/吨,1978年则下降到527元/吨,下降了60%,能源消耗的增长大大高于经济增长。

在工业布局上,按照计划原则,考虑国家和地方需求,原有工业基础,资源秉赋,交通运输条件,备战国防安全等,在内陆腹地的大、中城市和中西部地区的深山峻岭之中,先后高度分散地安排部署了许多传统产业项目,这些项目完成后形成了大大小小的若干国有企业,构成我国工业化的中坚力量。经济发展条件十分优越的东南沿海地区,除上海等极少数大中城市外,基本没有安排部署大的工业项目。这期间国企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布局分散,模仿前苏联的厂长负责制,企业制度落后,技术含量低,工艺落后,能耗物耗高,特别是“大而全”、“小而全”,企业办社会,使国企一开始就背上了沉重的社会包袱……等等,至今由于改革效率低下,企业制度、产权关系、机制、经营管理等还羁绊着企业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初,苏南等地放下锄头的农民们创办了乡镇企业,开创了农村工业化的一条新路。随后星火燎原,乡镇企业在全国迅猛发展,村边地头满山遍野,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由于当时的农民没有什么“原始积累”,只是从脆弱的集体经济中挤出“一丁点资本”,因此几乎所有的乡镇企业起点都很低,大都采用落后技术、原始工艺,甚至选用国有企业淘汰的设备,低质量、低效率、高消耗、高污染。但由于当时的“短缺经济”,因此乡镇企业的产品还是有人要,乡镇企业还是发展了,有的还迅速壮大了。

乡镇企业分散发展,农民得了近利、小利,但遗留下来太多的问题,有些问题至今还得不到解决,乡镇企业完完全全走了一条分散发展的路。

计划经济时期依靠“高积累、高投入、高消耗”支撑,工业还是大发展了,工业化进程不慢,但我们不自觉地选择了一条分散、粗放的发展道路,这条路给我们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发展中逐步加以解决。

2、改革开放至今30多年的工业化道路。

改革开放以后,国有经济由于“改制、改组、改造、轻装、减负”以及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经营机制转换,生机活力大大增强,实现了规模扩张,产品链延长,产业链延伸,在工业化道路上大大地向前迈进了一步。

包括个体私营经济在内的整个民营经济超常规发展,但是由于初期投入不足,基本上都涉足原始产业、传统产业,起点低,技术工艺落后,设备陈旧(有些个体私营经济涉足高新技术产业,后来发展很好,但这是极少数)。

80年代初,我国经济发展的春天到了,1980年国务院批准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城市建立“经济特别开发区”,在我国创立了“经济特区”制度。1981年国务院又批准上海、广州、天津、大连等14个城市为沿海开放城市。在“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大幅度地放宽限制,制定法律和行政法规,制定特殊的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的经济发展环境,大力招商引资,使这些地方的经济奇迹般地发展起来了。1987年国家又相继实施“沿海经济发展战略”,这样我国整个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蓬勃发展起来了,形成了“珠三角”、“长三角”和“环勃海”三大经济区,绝大多数高科技产业、新兴产业、新型工业项目都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与此同时中西部地区的开发没有跟上来,因此中西部地区仍沿袭传统产业项目,工业步伐较东部沿海地区慢了许多。这样就造成我国区域发展不同步、不协调,扩大了地区差别。目前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将会逐步缩小这种发展差别。中西部地区应实施超越发展战略,不是在传统工业化道路上去追赶东部沿海地区,而是在大开发进程中跨步进入新型工业化道路去追赶。

1979年至2003年期间,在工业经济拉动下整个国民经济迅猛发展,GDP年均增长9%以上,但这期间我们仍沿袭了分散粗放发展的旧轨,能源、资源消耗惊人地增长,我国资源的消耗速度是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2倍多。

但是让我们感到欣慰和高兴的是改革开放以来集约发展的好形式在我国勃然兴起。一是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高起点、宽领域、超常规长足发展。在发展中展现出技术高超、持续创新、文明生产、高增长、高盈利、高创汇等良好的产业素质。在国家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区域经济等方面,起到了窗口、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在短短十余年间,迅速成长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支新生力量。二是始于美国“硅谷”的“园区经济”有了很大发展,1984年至今国家批准设立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有54个,自1998年以来,以上各项指标保持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2.1%、52.1%、54.5%和55.1%,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经济奇迹。在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辐射带动下,各地创建了若干省市的、地市的、区县的“技术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高科技工业园”、“工业生态经济园区”等等,“园区经济”已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三是“集群经济”发展迅猛,特别是在“珠三角”和“长三角”,“产业集群”已发展到相当规模,“珠三角”的中山市古镇镇灯饰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60%,成为“中国灯饰第一镇”;东莞市清溪镇聚集了全球50多家具有强大竞争力的高科技企业,年产电脑机芯1600万台,占全球份额的30%,居世界各产区之首。在“长三角”以浙江为例,“九五”以来,形成的仅主导产品产值超亿元的“产业集群”就有306个,年产值2644亿元,专业市场4600个,年成交额3200亿元,“集群经济”已成为区域经济的新亮点。

二、分散发展和粗放发展的清算与盘点

1、关于分散发展。工业是极其复杂的物质生产系统,需要水、电、气、暖、油等各式各样的能源、原辅材料的供应系统,需要垃圾、污水处理系统,需要建立产品销售及售后服务网络,需要各式各样的生活后勤保障,需要名目繁多的中介服务等等,这些都应该集中来搞,因此分散发展是工业经济的大忌。但是,多年来我们基本上走了一条分散发展的道路。分散发展带来了无穷的后患:一是破坏了生态,许多乡企、民企侵占耕地、林地、绿地,侵害破坏了生态系统;二是严重污染环境,原始落后的技术、工艺,土法上马,没有防污、治污设施,因此极大地污染了水源和大气,大量的工业垃圾又污染了土地;三是酿成了“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病。分散发展没有人为企业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什么都由企业自己来搞,这样一个企业就是一个小社会,从建厂之日起,企业就背上了生产、生活、教育、住房、医疗、子女就业、民事、福利、养老、送终等一系列社会包袱,而且愈背愈重,直至把企业拖垮、拖死。时至今日,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国有大中型企业仍没有从“企业办社会”的阴影下走出来。

2、关于粗放发展。在分散发展的同时我们又在走一条粗放发展的路。何谓粗放发展?粗放发展特征:(1)产品产业选择。产品选择:初级产品多,深加工及高技术产品少;低档产品多,中高档产品少;小批量产品多,有规模经济能力的产品少;内销产品多,外销产品少,产品结构不合理。产业选择:原始产业(如小煤矿、小炼铁、小化工、小水泥、小造纸……),传统产业(传统的煤炭、钢铁、石油、化工、机械、纺织、轻工、医药……)。(2)技术选择:技术含量低,工艺、技术落后,设备落后,最终造成效率低下,产品质量低劣。(3)规模选择:规模普遍偏小,不具备规模经济能力,效率低效益差,竞争力弱。(4)物耗选择:一般来讲不注重消耗,有些甚至不计消耗,因此造成普遍的资源利用率很低、消耗高,严重地糟蹋浪费资源(如全国小煤矿资源回收率只有10%~15%,即是说每产出10~15吨商品煤,要糟蹋85~90吨宝贵的煤炭资源)。(5)能耗选择:不注重能耗,有些甚至不计能耗,造成普遍的能耗“畸高”。(6)劳动力选择:以廉为标准,造成劳动者素质低下,限制了企业发展和产业提升。(7)企业制度选择:沿袭旧轨,选择了落后的“工厂制”,造成企业制度落后。(8)企业文化选择:不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简单模仿,选择了概念化说教式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不先进,缺少文化动力等等。

粗放发展重数量轻质量,重速度轻效益,重生产轻经营,因此造成这些企业发展的速度不慢,但产品质量差、效益差,并且走着一条“先污染、后治理”(往往是只污染,不治理)的路子。这种发展模式持续不断地将许许多多宝贵的能源、资源转化为垃圾和废物,被排放到空气、水体、土壤、植被当中,地球被当作“阴沟”和“垃圾箱”。

分散粗放发展的结果造成了我国工业经济的:(1)产业布局结构不合理;(2)产品结构、产业结构不合理;(3)生产的低效率、低效益。(4)国土资源被严重浪费。大量的耕地、良田被不合理侵占。2003年独立工矿占用耕地11.17万公顷(167.55万亩)比上年增加了3万公顷(45万亩),增长37%。在全国性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中撤消各类非法建设的开发区3763个,收回土地面积5878.4公顷(8.82万亩);(5)资源利用率低,资源消耗畸高。2003年,我国GDP占世界的4%,但主要物耗中,原油占世界的7.4%,原煤占31%,铁矿石占30%,钢铁占27%,水泥占40%,氧化铝占25%。这样的物耗令世人感到惊叹和忧虑。(6)能源消耗畸高。(7)水资源消耗畸高,工业用水陡增,造成全国水资源全面紧张。(8)生态被严重破坏,全国十大地表水系的综合污染物COD年排放量严重超标,另外森林被过度砍伐,水土流失,江河断流,土地荒漠化,农田遭受化肥、农药、重金属严重污染等等。(9)环境被严重污染,全国CO2排放量的70%,SO2的90%、(NO)X的67%来源于燃煤,我国的环境容量是SO21620万吨、(NO)X1880万吨,目前均已超标,如不采取措施,到2020年SO2、(NO)X排放量将分别达到4000万吨和3500万吨,CO2排放量将占全球的17.2%。归纳起来,构成了六高两低的中国工业经济,即高速度、高占地、高物耗、高能耗、高水耗、高污染、低效率、低效益。这样下去,显然我国的国土、资源秉赋、能源储存、生态和环境均难以承载。如此进一步推进必将导致全国性的国土资源危机、能源危机、资源危机、水资源危机、生态危机和环境危机,不转轨难以为继,不转轨就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实施战略转轨——坚定不移地走集约发展的道路

发展的成绩很大,发展强了国、兴了企、富了民。但发展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有些问题还十分严重,这就是发展的辩证法,我们的任务是要适时研究发展中产生的困难和问题,在今后的发展中逐步克服和解决。人类已经找到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这是一条新路,一条小路,目前走这条路的还是少数人。我们要引导鼓励多数人、愈来愈多的包括我们的主力军在内的人走这条路。

1、集约发展的理念

集约发展是在回顾总结传统工业化发展道路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在审视发达国家集约发展经验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对分散发展、粗放发展道路的彻底否定。集约发展的路不是未知、未来的没有人走的路,而是发达国家先进企业已经走出的我国少数企业正在走的路,集约发展道路的要害:一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可持续发展的路,不吃子孙饭的路,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精神需求,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路,全面、协调、均衡、可持续发展的路。二是不再沿袭以往随意布局布点的分散发展,而是在人们构筑的环境优良的“经济大棚”中去“集中发展”。三是不再单打独斗地去谋发展,而是按照专业化分工协作的原则组织联合起来的“集群发展”。四是精益发展理念指导下的“精益发展”,“精益发展”要求“精工细作”,不仅把企业做大做强,而且要把企业做精,精益求精,做到技术精、工艺精、人员精、管理精、产品精,从而确保产品高质量,生产高效率,能源、原材料低消耗,环境低污染,经营高效益。五是不再搞急功近利的掠夺式利用资源的短流程生产,而是不断地延长产品链延伸产业链,不断地提高经济效益的“延伸发展”。六是不再是小打小闹、土打土闹的农民意识,而是追求规模经济能力和规模效益的“规模发展”。七是不趋同、不赶潮流、不凑热闹,不一哄而起,立足于自身的资源优势、成本优势、传统产业优势、人才优势、区位优势等发展特色产品、特色产业的“特色发展”。八是不再沿袭传统工业道路下的“资源—产品—废物排放”的线性流程组成的生产方式,而是大力发展“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资源重复、循环使用的闭环式流程组成的“循环经济”(附图表一,传统的线性经济,图表二,21世纪的循环经济)。九是不再迁就照顾落后,着眼于人类长远发展,

坚决地淘汰落后生产力的“淘汰式发展”。十是不再沿袭传统工业化时代的“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的工业化程式,而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加速赶超发达国家的“超越发展”。

总而言之,我们可以把集约发展的理念归纳为坚持四高四低原则的发展,即高技术含量、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低物耗、低能耗、低水耗、低污染(零污染)的发展。

2、集约发展的目标模式

我们把集约发展的模式归纳为8种目标模式:

(1)集中发展模式 主要是发展“园区经济”。“园区经济”的最大优越性在于避免了“分散发展”带来的弊端。园区资源集聚、资源共享;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市场网络、公众信息等公共物品共享;共同面对市场,客户资源共享;专业化分工协作,避免重复建设,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优胜劣汰,公平竞争,促进发展;共创园区品牌,形成群体竞争优势。发展“园区经济”,地方政府的角色应该是着力营造优良的经济发展环境,政府只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公共物品是不够的,政府应高度关注园区的区位选择和产业定位。

(2)集群发展模式 “集群”源于生态学,是以“共生”关系生存于同一栖所中的不同动植物族群。集群,共生共荣是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最好方式。集群发展表现为“产业集群”、“企业集群”、“集群经济”。人类的专业化生产经历了原始专业化、门类专业化、产品专业化、工艺专业化和零部件专业化这四个发展阶段,目前处在工艺和零部件专业化阶段。“产业集群”是工艺专业化、零部件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产业集群”是按照专业化分工、协作的原则组织发展起来的,其最大优势在于分工精细、技术精湛、劳动生产率极高、消耗低、成本低,同时企业抱团扎堆,共担风险,共拓市场,具有很强的群体优势,因而竞争力很强,效益很好。在许多地方“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相伴而生,形成一种“双胞胎经济”,“产业集群”带动了“专业市场”,“专业市场”又促进了“产业集群”的发展,良性循环,共生共荣,如绍兴市的服装面料产业集群和服装面料市场年销售收入超过200亿元,国内市场占有率达10%。

目前,许多地方把集中发展与集群发展有机结合,因地制宜,发挥区域优势,创办了许多“产业集群的特色工业园区”,这是应该大力倡导的。

我们的地方各级政府应确立“集群发展战略”,因为“产业集群”的就业空间很大,能够大量吸纳国企下岗职工和城乡劳动力,同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3)精益发展模式 上世纪50年代丰田汽车公司首创精益生产,至今已发展到比较完善的程度。精益生产主要是在复杂的机械制造、航空、航天、仪器、仪表等行业。精益生产消耗较少的人力、空间、资金、资源和时间,制造最少缺陷(乃至无缺陷)的产品,满足客户的需要。核心是要把产品做精做细,精细到使别人难以模仿难以复制,如此形成独特的优势。如美国的波音公司、欧洲的空中客车公司、瑞士著名的生产磨齿机的MAAG公司等。

目前,国际国内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主要是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乃至将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实现“传统产业新型化”,这是精益发展的现实选择。

(4)延伸发展模式 这种发展模式是工业企业不断延伸产品链产业链,不断增加产品品种,不断扩大产业规模,形成一种大规模高效益的“链式经济”,如美国的汽车产业、石化产业和硅谷的IT产业是产业延伸发展的典范。山西省的三维集团上世纪80年代只有纺织用的维尼纶一种产品,后来依托本省能源、资源优势相继开发了聚乙烯醇(7.5万吨)、白乳胶(3.5万吨)、季戊四醇(0.3万吨)、1.4丁二醇(3.5万吨)、四氢呋喃(1.5万吨)、γ丁内酯(1万吨)等16种产品,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乙炔化工的产业链”,工业产值由当初的4174万元,增加到目前的7.85亿元,增加了近19倍,由原来的年亏损690万元,到盈利5000多万元。目前他们规划设计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发展煤焦化循环经济,三维集团是国内延伸发展模式的榜样。

(5)规模发展模式 在能源、原材料等行业,产品的社会需要量很大,市场空间广阔,因此应该搞规模经济实行规模发展。有了规模就可以采用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就可以极大的提高效率,极大的降低成本,经济效益自然会好。如我国的神华煤炭集团,2002年生产优质动力煤7732万吨,兼营运输、电力等,年销售收入258亿元,利润37亿元。宝山钢铁集团2003年生产各类钢材2000万吨,年销售收入1204亿元,利润131.7亿元,这些都是规模发展的成功范例。

(6)特色发展模式 这种发展模式主要是依托区域的特种资源、土特产品、传统技艺、特种工艺发展起来的特色产业,并且把它做大形成一定的规模,形成品牌,使得别人难以照搬,难以模仿,如荷兰的花卉,法国的香水,瑞士的手表,威尼斯的玻璃制品,山西省的煤焦化产业、铸造业、铝工业(铝土矿—氧化铝—电解铝—铝合金—铝型材—铝制品)都属于特色产业。

(7)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这是集约发展的最理想的模式,循环经济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它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准则,按“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途径组织生产,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和原材料消耗,并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变为再生资源重复、循环使用,从而达到经济与资源环境“双嬴”的目的。它不是对传统发展模式的简单修补,而是与严重牺牲资源环境的旧的工业文明实行彻底决裂,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切实提高人类生存发展的质量。“绿色制造”、“清洁生产”、“工业生态经济”都属于循环经济的范畴。循环经济是对传统生产型经济的否定和扬弃,是一场现时代的“产业革命”。循环经济为我们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它应该是我们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的首选发展模式,我们的各级政府应制订最优惠的产业政策,引导帮助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8)淘汰落后(生产力)的发展模式 从当前工业生产来看,一些小煤矿、小炼铁、小造纸、小水泥、小化工……采用的工艺落后、设备陈旧,因而生产效率很低、产品质量极差、极不安全,特别是严重糟蹋浪费资源,破坏生态,污染环境,属于十分落后的生产力,对国家对整个社会弊大于利,因此应予淘汰,淘汰落后也是一种发展。淘汰落后应当主要运用看得见的手,在现行体制下比较容易做到。

以上各种发展模式应以信息化为先导为主导,运用数字技术对设计、工艺、生产、管理进行改造,实行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辅助制造,推广现代集成制造系统(CAD/CIMS),推行计算机管理和电子商务。工业化信息化同步推进。

“地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引导帮助千千万万的企业走集约发展的道路——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是我们的神圣职责。

(作者单位:山西省工业经济联合会 山西太原市 030002)

上一篇:管理会计新使命

上一篇:2008年自主品牌车的“品质提升”年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