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申请书>

广德县水稻二化螟的发生与防治

发布时间:2022-02-17 08:40:57 浏览数:

摘要 介绍广德县水稻二化螟的发生特点,分析其发生趋势变化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策略,以为当地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水稻;二化螟;发生特点;原因分析;防治策略;安徽广德

中图分类号 S435.1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2-0118-01

广德县单季中稻一般于5月上旬播种,6月上旬移栽,8月上中旬进入孕穗期,9月15—20日收割。自2003年开始,午季作物几乎均为免耕机开沟覆土撒直播栽培,同时自2004年开始广德县水稻种植的品种基本上均为两系优质品种。加之统防统治对内源性害虫防治的局限、气候等各方面因素影响,使得二化螟的危害一直在水稻病虫害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二化螟的发生也由以往的不完全3代向完全3代转变,造成2、3代的危害加重,防治压力增大。

1 广德县水稻二化螟的发生特点

1代越冬幼虫一般于4月下旬化蛹,4月底至5月初由于气温上升明显,1代总体发生期较以往推迟,但峰后蛾量下降平缓、蛾量偏多,因此带卵移栽现象较往年多。一般6月中下旬田间开始出现明显的枯心危害,危害高峰期在7月初,同时1代的残留虫口基数也较偏大;1代残虫发蛹高峰一般在7月中旬,7月底初见2代危害,危害高峰期在8月中旬。危害症状几乎均为枯孕穗,出现发生期明显提前,较以往年份早7~10 d,同时发生期拉长,高量发展;9月上旬是2代成虫的发蛾高峰,但由于水稻收割期在9月20日左右,因此并不是所有的3代均能对单季中稻造成危害[1-2]。3代发生早的年份,如2005年,8月25日之前的2代残虫转化率已达100%,从而使100%的3代均能参与有效危害,造成大量的虫伤株危害甚至在收割前倒伏。

2 二化螟发生趋势变化的原因分析

2.1 寄主条件的优化

优质稻一般叶宽、秆粗而嫩、维管束排列疏松、糖分多、组织内硅酸(SiO2)少,二化螟易蛀入,因此水稻品种的优质化十分有利于螟虫幼虫的存活及取食危害。21世纪初开始,广德县水稻品种由三系向两系调整,2004年后几乎均为两系优质品种,极利于初孵螟虫的取食危害和存活,螟虫落卵的主动选择性也证明了这一点:2004年对同一秧田的协优63(三系品种)和常规糯稻二化螟着卵调查显示,协优63秧田的落卵量为糯稻秧田的5.5倍,同期另一观测点对同一秧田的协优63与丰两优一号着卵量调查,协优63几乎未落卵,而丰两优一号着卵量极大[3]。

2.2 午季作物耕作制度的的轻型化

2000年前广德县午季作物以油菜为主,采用育苗翻耕穴栽技术,由于油菜收获期投工量大,制约了扩大种植,因此午季作物种植面积一直只占全县总面积的35%左右,65%左右的空闲田一般在年前或春后翻耕。20世纪初,广德县午季作物种植中逐渐采用免耕撒直播机开沟覆士的轻型栽植技术。小麦种植开始迅速推广,面积也超越了油菜,油、麦种植面积增加60%~65%,免耕直播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减少了对二化螟越冬残虫的机械杀伤,使冬后残留虫口增加。同时,午季作物的机开沟覆土种植也相当于为越冬的残虫提供了一层抗寒服,对低龄幼虫的越冬更加有利,也造成了近几年越冬代蛾峰偏迟,峰后蛾量比例增加,尤其是6月上旬蛾量较多,使得1代二化螟的发生量加大,防治难度加大,并直接推动了2、3代危害加重[4-5]。

2.3 水稻种植制度的复杂化

20世纪广德县水稻种植以翻耕移栽为主,21世纪初轻型化栽培技术开始大面积推广,免耕、抛栽、直播等各种形式的水稻栽培面积已占到30%~40%,不可避免地出现水稻生育期不一、栽种期不一、收割期不一的局面。进一步打破了各种田块间二化螟的发生危害期的一致性,桥梁田的出现提高了二化螟转移危害的机率和躲避风险的能力,为其危害创造了有利条件,为其统一防治设置了障碍。

2.4 气候的趋暖化

二化螟越冬代的成活率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气候条件。目前,夏季气温持续走高,冬季气温持续走暖,缩短了二化螟各代之间的间距,推动了完全3代的出现,相较于指数增加的虫口繁殖量,3代残虫越冬自然较2代残虫越冬的虫口增加,加剧了来年二化螟的危害。

2.5 防治习惯的影响

广德县水稻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实行总体防治,即在移栽前2~3 d狠治秧田防治1代二化螟,根据病虫害的发生及迁入等情况,7月上中旬防治“两迁”害虫(对二化螟几乎无效),7月底至8月初防治2代二化螟,随后进入水稻病虫严密监控期,正常情况下一般不再组织防治。

2000年以前,农户进行的狠治秧田基本可控制1代二化螟的危害,这是由于当时1代二化螟发生偏早,但目前1代二化螟发生逐渐推迟,原先狠治秧田的技术已不再适应现阶段二化螟的防治。

近年虽通过宣传,但农户对大田防治1代二化螟的积极性仍不高。1代残留虫口相对较高,2代二化螟的发生量相对较大,而二化螟作为内源性害虫,不同的小区域、不同种植制度甚至相邻田块间的发育进度都不一样,采取统防统治的方式来控制不同区域2代二化螟的危害极度困难[6-7]。由此造成2代残虫量大,转化成3代的比例高,但3代二化螟的发生期正处于水稻黄熟期,防治不便,形成了“1代放、2代治、3代养”的不良循环,从而有利于二化螟持续高量发展。

3 防治策略

3.1 农业防治,压低越冬虫口

提倡水稻低割、稻草还田,可消灭大量越冬虫源;冬闲田在4月底灌水、春耕灭茬,消灭越冬有效虫源;午季作物田收割后尽早耕作。

3.2 化学防治,减少各代危害

3.2.1 1代。移栽前3~5 d用长效药剂狠治秧田1次,将大部分幼虫围歼在秧田期,减轻大田防治压力。早栽田普治1次。此时水稻分蘖期,茎秆较嫩绿,二化螟在叶鞘内危害时间较长,此段时间内既便于施药,施药效果又好。一般推迟在田间现零星枯心时防治,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枯心的危害,又尽可能让1代二化螟全代都能兼顾防治,通过1代的大田防治降低1代的危害和残虫量,减轻2代的防治压力。

3.2.2 2代。采取早治、重治的策略,此期水稻已处于孕穗期,叶鞘环境不适应二化螟危害,孵化后一般在2龄即迅速蛀入,3~4龄开始扩散危害。防治2代二化螟的目的不仅仅为了降低2代的危害,最主要的目的是减轻3代的危害,因此在防治上要以治前为主,尽量压低8月初前2代二化螟的残虫基数。2代不参照所谓卵孵高峰为适期防治,一般在田间出现极零星2代危害株时防治,可用长效药剂一并控制后期孵化2代幼虫危害,尽量达到一次防治控制全代危害的目的。

3.2.3 3代。3代坚持挑治原则,不组织全面防治,只针对2代防治不力、残留虫口较多及生育期较迟的区域和田块,以保证水稻安全收割为前提在8月底至9月初组织防治。部分由于各种因素影响生育期极迟的田块,需在同区域内其他田块大面积收割后1周再防治1次。

4 参考文献

[1] 韦永保.水稻二化螟灾变规律与栽培因素之关系分析[J].昆虫知识,2005(6):42.

[2] 朱德权,姜庆武,田咏.水稻二化螟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0(14):79.

[3] 窦永高,汪序华,张新勇,等.广德县誓节镇水稻二化螟发生规律初探[J].安徽农学通报,2012(7):78.

[4] 刘德新.闽东南沿海水稻二化螟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2(22):135.

[5] 佟国繁.二化螟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1(7):39.

[6] 蒋林忠,孙国俊,刘旺年,等.二化螟发生规律及其防治策略的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5(7):52-54.

[7] 何亚荣.水稻二化螟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1(20):184.

上一篇:我国马铃薯病虫害发生现状与防控策略

上一篇:农药安全科学使用技术要点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