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申请书>

旅游业导游人员地理素养提升的对策

发布时间:2022-03-02 08:42:04 浏览数:

【摘 要】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与旅游业服务质量相关的问题越来越被社会和学者所重视,导游作为旅游业服务有代表性的窗口也倍受关注。实践表明导游对景区和景点的讲解是否科学、准确、通俗易懂,将直接影响旅游活动的效果,进而影响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本文以导游运用地理学知识开展讲解服务为例,试图阐述导游人员地理素养提升这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旅游业;地理学;导游;导游讲解

导游是旅游业的窗口,其工作对旅游者和旅游业有着独特的作用,被称为“旅游业的灵魂”。导游服务的显著特点是讲解服务,随着旅游活动的多样化,导游必须要向更高的服务目标努力。如何提升导游讲解的专业知识,使讲解更具准确性、趣味性,是摆在众多导游面前的一个难题,也是提高导游工作效果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许多的导游缺乏地理知识,使得讲解自然景观事物仅是肤浅的介绍,甚至做出错误解释的也时有发生,但是这些问题并没有引起旅游企业管理层的重视,学术界的相关研究也很少。掌握地理知识并熟练运用于导游讲解应该成为导游具备的最基本素质。

1.地理科学与旅游业

地理科学与旅游业之间的联系,表现在地理学从成因上揭示了旅游资源的形成、特征及其发展规律;揭示了旅游资源的区域分布特征、旅游资源的评价和开发。地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1.1 自然旅游资源与地理学

自然旅游资源的形成、特征、发展演化及分布规律,表明了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用地理学理论和方法认识旅游景区景点,导游讲解自然旅游资源的基本问题以提高旅游活动的效果,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

自然旅游景观中的山水名胜——峰、谷、石、河、湖、瀑、泉等都是地质作用的产物,由于受不同的地质作用,从而形成了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自然界由于受到内力地质作用,产生了大陆和洋盆,形成了山脉、高原、平原和盆地,进一步又划分出不同的地貌景观,如河流、沙漠、山地、冰川、喀斯特峰林等。旅游景区的地层、岩石是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最普遍的自然景观,这些景观由不同的岩石构成,不同的岩石又由不同的矿物组成。它们具有不同的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结构和构造;不同的颜色、硬度、比重等物理、化学属性,所以构成不同的自然风景。如花岗岩构成的黄山和华山,在景观上具有雄伟、险峻、深厚、朴实等特点;石灰岩构成的路南石林、桂林山水等具有清秀、俊逸、深邃、奇特等特点;红色砂岩和砾岩构成的丹霞山、武夷山、麦积山等风景区,又具有奇险、奔放、绚丽、热烈的景观特点。地理学可以解释这些自然景观的分布、形态、性质、类型及形成因素。

1.2 人文旅游资源与地理学

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旅游资源调查研究、规划开发、改造保护提供了依据,同时把地理学引入旅游研究也是地理学界的一个创新。例如,研究一个地区的地质条件,不仅可以发现矿产资源、地下水等还可以发现人文旅游资源;不仅可以评价其成矿远景,还可以评价某些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科学成因和美学价值。所以地理学是旅游工作者应该掌握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它为旅游业的发展,尤其是导游讲解奠定了基础。

人文景观表现了地理因素的影响。历史上的一些建筑物和纪念型的坊、碑、塔、柱,美化型的亭、桥、廊、园等,它们建筑所采用的各种石料,表现了不同的岩石特征和地质作用,这些建筑的形成也应用了地理学中的岩石学、工程地质学等知识,这些文物古迹在千百年的沧桑变化中,记录和保存了许多地质作用的踪迹,成为地壳运动和地质作用的见证。如战国至汉代的邯郸古城遗址,被北北东向的活动断裂切割,东部下沉,遗址埋葬在7-9米以下;西部抬升,遗址暴露于地表被冲沟所切。再如黄崖关长城的错断和位移,沧州宋代旧州开六寺遗址铁狮子的沉降,镇江金江与长江南岸陆地的相连,苏州虎丘塔的倾斜等,都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2.旅游景观与地理要素分析

旅游资源一般分为两大类,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无疑地占有重要的地位,因而导游的讲解离不开对自然旅游资源的形成、演化发展的介绍,掌握相关的地理知识是导游工作效果提高的重要途径。关于自然旅游资源,基本类型主要有地质地貌景观、水体景观、气象气候景观和动植物资源景观等[1]。本文仅就地质地貌景观知识阐述,以期说明地理学与导游讲解的关系。

2.1 旅游景观与山地地貌要素

2.1.1 山地的形成

在漫长的地球历史中,地壳从未停止其变化。当地壳上升时会形成隆起的山地;山地不断受到侵蚀,会被夷平,沧海又会不断填充泥沙,成为桑田,坚硬的岩石被风化破裂成为细粒物,松散的泥沙又会形成新的岩石。内力作用是来自地球内部能的影响而形成的,其中主要是由地球自转所产生的旋转能和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蜕变产生的热能所引起的作用,内力作用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外力作用是地球以外的能,其中主要是太阳辐射热能所引起的。

地壳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其形式主要有升降运动和水平运动。例如雄伟的喜马拉雅山区在2500万年前是一片汪洋大海,经过上升运动成为山地,而且现在仍然以每年18.2毫米的速度上升。2500万年以来,东非大裂谷平均宽度扩展了65公里,如果依此速度继续加宽,大裂谷以东的陆地将会与非洲大陆分离,隔水相望。

2.1.2 山地景观

第一阶梯青藏高原区,平均海拔4500米,高原上横亘着一系列巨大的山脉,山岭间镶嵌着辽阔的高原和盆地。具有世界第一高峰的喜马拉雅山地,由于内动力地质作用强烈,温泉及地热地质景观十分发育,景观独具特色,是探险、科研及地质地貌旅游的好去处。

第二阶梯地区,高原盆地之间的阿尔泰山、天山的海拔都超过4000米,阴山、秦岭也在2000米以上。由于该区高差悬殊,远离海洋,重山阻隔,是湿润的东南季风影响不到的地方,气候十分干旱,地质作用以重力、冰川、干燥、风力等为主,多沙漠、雅丹、峡谷、咸水湖等地质景观。横断山脉以东的二级阶梯地区为地形过渡地带,流水、重力等地质营力活跃,加之气候纬度分带明显,为多种地质景观发育的地区。

第三阶梯地区,主要由宽广的平原与丘陵组成。这些低山丘陵地区由于气候湿润,降水较多,侵蚀等外力地质作用发育,加上人类活动强烈,开发程度高,旅游地质资源十分丰富。台湾玉山、吉林长白山地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活动带,火山、地热、温泉、地震活动频繁,旅游景观也异常壮观[2]。

2.2 旅游景观与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一词原指南斯拉夫西北部的一个石灰岩大量分布的高原,由于南斯拉夫学者对这种奇特地貌的研究而提出了这一地貌类型。可溶性岩石在流水的溶蚀作用下形成的地貌称为“喀斯特地貌”,又叫岩溶地貌。其实,在中国很早就记录了这一地貌类型,如《徐霞客游记》十分详细地阐述了喀斯特地貌在中国的分布、类型、形成原因等问题。

中国西南地区气候湿润,降雨丰沛,流水作用显著,并且存在大量的可溶性岩石,因此喀斯特地貌广泛分布,类型多样,很多美丽壮观的自然景观都是建立在这种特殊的地貌基础之上。许多的喀斯特地貌作为自然旅游资源,为发展旅游业带来了无限生机,也是进行地理学研究的宝贵财富。

2.2.1 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是流水对可溶性岩石以溶蚀作用为主,伴随机械作用所塑造的各种地表和地下的地貌的总称。有石芽、石沟、石林、峰林、落水洞、漏斗、喀斯特洼地、溶洞、地下河等。

溶沟是指地表水沿岩石表面和裂隙流动过程中不断对岩石溶蚀和侵蚀,从而形成的石质沟槽;石芽指突出于溶沟之间的石脊,它是溶沟形成过程中的残余物;峰丛是可溶性岩石受到强烈溶蚀而形成的山峰集合体;峰林是峰丛进一步演化而形成的。在新构造作用下,峰林会随着地壳的上升转化为峰丛,形状有锥状、塔状、圆柱状等;孤峰是孤立的石灰岩山峰,它需要地壳长期稳定、无明显的构造运动。天生桥是可溶性岩石下部受溶蚀形成的拱桥状地貌。

2.2.2 中国喀斯特地貌

山东北方岩溶地貌分布区,主要分布于鲁中南的山地丘陵区,鲁东有少量分布。主要是以溶蚀-侵蚀为主的温带山地丘陵岩溶,海蚀-溶蚀为主的滨海岩溶地貌景观。最佳旅游欣赏时期是当地的夏季。辽宁本溪水洞也是北方典型的温带岩溶地貌,为北方喀斯特的主要旅游景点。洞内有众多的发育完整的钟乳石、石笋、石柱等,最深处可达2米的地下暗河构成充足的水源,形成奇特的水洞景观。

南方典型岩溶地貌分布区,也是世界主要的岩溶地区之一。云南路林石林是发育典型、保存完好、形态高大奇异的石芽群。形成条件是厚层、质纯、产状平缓、垂直节理稀疏的可溶性岩石与湿热的气候环境。云贵高原的广西、贵州广泛分布着当地称之为“坝”。峰林、峰丛、孤峰、天生桥等岩溶地貌。“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是对广西独特的自然山水风光的真实写照,而岩溶作用是形成的主要原因。湖南、广东、四川南部地区的岩溶地貌分布也较为广泛。

3.运用地理知识导游讲解案例

四川峨眉山地处四川盆地西南,山体南北延伸,绵延23千米,构成四川盆地的西南屏障。峨眉山以雄秀壮丽的自然风光和充满神话色彩的佛教胜迹闻名,是中外旅游者向往的风景名胜区。可以从自然景观对峨眉山讲解。

3.1 山地景观讲解

峨眉山形成演化史。晚震旦世这里被海水淹没,后一度上升为陆地,但时间不长。晚二叠世的大陆裂谷作用,产生大规模的沿江喷溢,形成峨眉山玄武岩。晚三叠世的印支运动使峨眉山区结束海洋环境阶段,形成一套厚度巨大的三叠系沉积岩。峨眉山的形成是以中元古代末期的峨眉山花岗岩的侵入为标志,此后进入地壳比较稳定的演化阶段。新生代的喜马拉雅运动使该区地壳强烈抬升,同时产生强烈的地壳变形,造成巨大的山体褶皱和断裂,逐渐形成今天的峨眉山地质地貌景观。

3.2 崩塌地貌景观讲解

峨眉山区高达六七百米的悬崖峭壁比比皆是,构成十分雄伟壮丽的自然地貌景观。峭壁景观的产生与峨眉山的地质构造,特别是峨眉山大背斜构造紧密相关。峨眉山大背斜纵贯山地南北,背斜轴部广泛发育了近于垂直的构造裂隙,这种裂隙一方面使轴部岩层破碎,易于风化侵蚀;一方面成为地层崩塌的条件。因此,随着地壳抬升,河谷下切,岩体沿此垂直断裂不断崩塌、脱落,形成陡崖峭壁。

感仙峰寺至遇仙寺沿途中由砂岩形成的悬崖峭壁,是这种垂直裂隙崩塌、脱落形成的。金顶舍身崖则是沿垂直构造与玄武岩柱状节理崩塌、脱落形成的,这种地貌类型造就了峨眉山景观的“雄伟”。

3.3 喀斯特景观讲解

峨眉山是厚度大、纯度高、出露面积广的碳酸盐岩分布区,地处亚热带气候区,雨量充沛,空气潮湿。因此,在峨眉山发育着广泛的景观别致的岩溶地貌,大致分为峰林、溶洞、地下河等基本类型[3]。

峰林岩溶地貌众多。在清音阁、洪椿坪、仙峰寺、石笋沟、九岭岗、万年寺等景点,均是厚度超过千米的古老的白云岩分布区,这里又恰好位于峨眉山背斜的轴部。沿背斜发育的构造裂隙有利于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渗透、流动和溶蚀。因此,溶蚀作用沿构造裂隙形成了若干个孤立陡峭的山峰,似破土而出的林中竹笋,生机盎然。事实上,峨眉山众多的山峰,诸如华宝峰、天池峰、华岩顶等都是发育在碳酸岩盐地层的岩溶峰林;从清音阁至洗象池也大都是由碳酸岩形成的峰林地貌。

溶洞岩溶地貌数十个。峨眉山的地下河以脚盆坝的龙洞地下河最为引人注目。因其或出于悬崖,或露于绝壁,或因交通不便,或因堵塞不通,目前开发利用的不多[4]。除著名的九老洞以外,在雷洞坪的谷亭下的绝壁上有72个洞,诸如“伏羲洞”、“女娲洞”、“鬼谷洞”、“雷神洞”等,都是岩溶作用而形成的。

4.结语

现代旅游活动中,旅游者往往不仅局限于对山水风光的表面观赏,而且会对奇特的自然景观充满好奇,探索其成因、演变等一系列问题,其对导游讲解的要求也相对较高,导游不可以讲一些、笑话、故事来应付服务。凝固在自然景观中的自然历史,展示着自然变迁特征,许多旅游地的自然景观与地理知识紧密相关,应该对自然景观作出科学的、正确的讲解,这就要求导游具备一定的地理科学知识,对自然景观充分了解。

提升导游人员的地理素养,使其掌握地理知识并正确运用对导游服务工作有重要作用和实践意义。旅游教育部门应将地理学理论和知识纳入课程体系,旅游企业管理应适时地开展对导游人员的相关培训。

参考文献:

[1]曲景慧.旅游地质学[M].北京:中国文化出版社,2005:67-72.

[2]王英俊,李波,张志全.基于SWOT分析的白河林业局森林生态旅游发展研究[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8-11.

[3]陈安泽,余国龙,兰祥义.喀斯特旅游资源基础理论与开发研究[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4:45-48.

[4]张敬敬.四川省旅游线路节点选择的问题研究[J].时代经贸,2008(6):76-77

基金项目:本溪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改革课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提升途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BJ1206)。

作者简介:姜勇(1961-),男,毕业于辽宁师范大学,学士,辽宁省本溪市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副校长,研究方向:教育管理、产业发展。

上一篇:外星人曾造访地球?史前壁画至今难解

上一篇: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地理能力培养初探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