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申请书>

模块化分工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

发布时间:2022-04-07 09:13:48 浏览数: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模块化分工通过产业技术转移和技术替代的形式能够推动后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升级。当前中国正在面临着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的巨大压力,同时也处于国际经济的有利环境中。本文正是从模块化分工的角度来探讨如何实现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从而为如何实现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一定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模块化分工;产业升级;技术替代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6-00000-02

一、引言

模块化分工是指将一个复杂的系统或过程按照一定的联系规则分解为可以独立设计的半自律性子系统的经济行为,是在价值模块下、产品模块下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型分工形式。Alexander认为,模块化分工作为一种规则被应用于建筑设计,目的在于更好地协调建筑物的外形和环境,并克服设计者的认知不足。就模块化分工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来看,韩晶(2009)认为在模块化分工下中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中国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受制于模块化分工网络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外国强大的买方实力,以及本国企业难以建立实力强大的新的创新网络。。温丽和薛继亮(2010)认为农业受季节性、产品市场特性以及生产组织性的影响,其模块化分工相对于制造业而言具有局限性,但是农业的生产加工过程中同样可以引入模块化分工农业引进模块化分工后会塑造出一大批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新兴农业企业、农业经济发展组织,在各个农业企业模块化分工下,模块内部能够便捷的进行信息交流、技术交流、资本的跨模块流动等一系列的流动。这将有助于我国打造以贸易为龙头、以农产品加工为依托、以种植养殖业为基础的、以农产品服务业为保障的现代农业生产产业。王德建(2010)认为模块化分工为地方的产业结构集群升级拓展了创新空间、提供了有效的创新机制。模块化分工降低了企业的创新规模和投资壁垒降低了投资的资本专用型程度和创新的风险,也缓解了地方企业创新投资资本的不足问题。

综上所述模块化分工能够在一定程度生促进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但是学者们没有准确给出模块化分工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具体关系,模块化分工与中国产业发展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具体实例研究还是比较少。迄今为止学者们还没有给出如何用模块化分工理论促进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本文正是基于以上的不足来研究模块化分工与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

二、模块化分工的内在机制

日本经济学家青木昌彦认为模块化分工是指:把复杂的系统(产品)分成各种不同的模块并使模块之间通过标准化接口进行动态化整合的过程。同时各个子模块按照一定的系统规则进行组合;这就在组织、生产层面上形成一种广泛的分工协作的网络体系。

模块化分工的这种内涵表明:模块化分工所形成的产业组织以及产业链与传统的纵向一体化的生产经营的厂商、企业有着本质的区别。由众多的模块化分工生产企业和模块集成企业形成一个较大的网络化模块集成企业,其产业链对应着各个模块化系统。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这种模块化分工的网络体系与产业价值链会实现分工的国际化进一步动态的演进与拓展。这也意味着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参与了产业模块化的分工体系,而且更为重要的是随着模块化分工网络体系的动态演进这些参与模块化分工体系的国家在分工体系和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也会发生变化,这就意味着模块化分工会对参与模块化分工的国家的产业结构的升级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在实现了模块化分工的生产系统内,当一国的生产技术和比较优势发生变化后或者随着技术的进步、制度和有关经济政策的调整使得交易成本降低,那么非关键技术模块、或者低附加值、非关键技术模块的生产就会以外商直接投资或技术外包的形式直接转移到其他国家或者地区。模块化分工为生产的转移有着巨大的作用。它不仅为模块化分工转出国(先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转移提供了空间,而且也为模块承接国(后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机遇;这种模块化分工的产业转移对于转出国来说,能够将有限资源集中于关键的技术模块环节上;同时又能进行更多的科学技术研究,这会使其向产业价值链的更高阶段迈进,推动产业技术的升级。对于模块承接国而言,来自发达国家的外商直接投资和以外包形式转移过来的模块的筛选,本身就是对自己产业技术的一种调节;继而在长期的代工生产和在外商合资企业的合作中产生技术外溢,产生外溢效应,增强了本国的技术研发能力。为本国的产业技术升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无论是对于模块化转出国(先发达国家)还是对于模块化承接国来说,模块化分工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对各个国家的产业技术升级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模块化分工是对传统分工的延伸和超越,它吸纳了传统分工的经济特性,同时又具有一些新的特性:模块化分工能够充分利用企业的核心资源和能力;打破分工的空间限制,实现地理的分散性和组织接近性的统一;模块化分工是以顾客价值为导向、允许浪费和重复建设现象存在的经济行为,能够为顾客创造选择价值,能够增加分工的净收益;模块化分工是依据功能原则进行的分工,是对专业化分工的整合,它以核心能力为基础进行分工,并且在分工的基础上进行强化核心能力。因此可以说模块化分工具有比传统分工更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那么中国当然是属于模块化分工的承接国(后发达国家)本文将侧重于对模块化分工对后发达国家产业技术、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三、模块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机理

余东华、芮明杰(2008)认为模块化分工是一种经济行为,就是把一个复杂的系统或过程按照特定的关联规则分解为可进行独立设计的半自律子系统。因此,依据模块化分工的方法可以把一个复杂系统分解为半自律子系统,被分解后的半自律子系统本身可以继续分解为更加细化的子系统。

就模块化分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机制而言,模块化分工能够有利于企业充分发挥其核心竞争力,突破分工的区域空间的限制,把地域的分散性与组织间的接近性有机的统一起来;利用这种分工的优势,通过单个模块的技术升级可以带来整个产业的产业升级。

模块化分工的过程同时也是能力整合的过程,包括内部能力与外部能力的整合、关系能力与业务能力的整合、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的整合等,通过这些能力的整合可以形成网络组织内部竞争优势和关联优势,增强对外部环境的应变能力[9]。模块化分工还使得价值模块和价值链的整合以及在模块化基础上的再整合成为了可能,由此形成的模块化组织是一种具有自我生存、自我演进和自我进化能力的市场主体,它能够通过组织选择及时适应环境的变化。通过模块化分工与产业价值链的融合,能够带动产业技术的升级,也就是说通过模块化分工快速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可以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

四、中国产业升级的路径设计

一个国家的产业升级路径选择需要解决三个方面的大问题即产业升级的方向、产业升级的幅度、和产业升级中断风险的规避等[6]。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无法对上述三个方面的给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对实践的指导意义也是有限的。近年来出现的模块化分工理论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传统经济学的不足,可以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有效的指导,下面本文将结合中国的国情利用模块化分工理论为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设计产业技术升级的路径。

1.结合本国的国情、发挥比较优势

在模块化分工的发展过程中,发达国家往往占据着产业结构的制高点,和后起的国家相比发达国家往往拥有技术上的优势,两个阵营国家的发展地位是不对等的。后起的国家要想在模块化分工的条件下积极的融合到国际的产业链中、促进本国的产业结构升级,就必须通过一种方式嵌入到国际产业分工的体系中,以进入国际产业价值链,进而赢得产业发展的机遇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可能性。在融入到国际产业分工体系的同时要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本国的相应的产业结构升级的对策和如何来实施产业结构升级的措施。

2.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价值链的提升

从当前发展成功的一些国家来看,产业结构能否升级,主要看在相应的模块化分工生产的阶段是否能够提升自己的自我创新能力,一般来说产业结构的升级都是通过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来实现的。通过利用模块化分工这一新兴的国际分工模式,后发展起来的国家可以利用国外先进的技术可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来解决本国资本不足的问题,通过吸引外国的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来带动本国的产业技术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中面临的技术难题。

3.保留核心制造环节、把非核心技术环节外包出去

由于资源环境的外在压力和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的内在要求,以及随着产业结构的生命周期已经进入成熟阶段,发展起来的国家很难在产业结构升级的后续阶段、产业链的高端位置占据一定的优势,产业结构在制造环节的技术成本是比较低的,相对的利润也开始下降,相对的成本上升、相对利益下降。此时在全球化的战略下,发展中国家应该充分利用模块化分工的优势,积极实施非核心环节的“外包”战略。

五、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对策

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结合当前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势,充分利用模块化分工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推动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对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利用模块化分工快速发展的趋势,推动本国企业积极走出去

当前世界产业结构调整、低端低价值的制造业产业转移与服务外包正在深入进行,同时在我国国内产业模块化发展的过程中,外资企业占据着主导地位、本国企业产业技术偏弱是阻碍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最大障碍。此时我国企业应该抓住之一难得的机遇,继续推动本国企业国外的技术转移,同时推动本国的大中型企业积极承接国际外包,最终是这些企业成为世界上技术最先进企业的技术外包对象,为我国模块化发展中产业价值链的升级打下坚实的基础。

2.通过发展风险投资市场晚上投资创新机制来实现模块化分工的创新

我国政府应该积极发展我国的风险投资市场,拓展企业的融资渠道,为我国企业的产学研结合提供资金上的支持通过注入资本来提升我国企业的科技水平、使我国企业用于更多的产业技术优势这样就可以是我国的企业在模块化生产中处于核心地位,为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打下坚实的基础。

3.充分利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际地位上升的趋势,鼓励我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企业并购,主动获得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技术

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上的大部分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大幅度放缓,而中国的经济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的趋势,中国的国际地位也明显上升。国内的企业大都实施了“走出去”的战略,我们应该利用这种国际大趋势,针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所需的各种资源、技术、人才等较为稀缺的现实。

4.加强基础专业环节的研究,培养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在关键技术环节上的科学技术研究上,由于中国模块化企业的研发创新能力有有限,我国政府可以设立专项的科学技术研究基金。通过政府的产业政策来集中进行科学技术研究,培养出一批具有核心技术产权的核心技术。其次鼓励具有一定科研实力的企业进行科学技术研究,促进核心产业模块的产业技术升级进而带动整个产业的产业结构的升级。

参考文献:

[1]张其仔.比较优势的演化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路径的选择[J].中国工业经济,2008,9.

[2]张文松.企业网络与企业边界理论[J].中国工业经济,2005,6.

[3]叶洪涛.基于模块化的中国制造业升级战略研究[J].2010,12.

[4]余东华.基于模块化网络组织的知识流动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7,10.

[5]蓝庆新.基于模块化的中国制造业升级战略研究----以汽车产业为例[J].中国科技论坛,2009,8.

[6]胡晓鹏.从分工到模块化:经济系统演进的思考[J].中国工业经济,2004(9):83-85.

[7]曹江涛.模块化时代企业边界变化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6(8):98-100.

[8]李秉翰.模块化的效率分析[J]上海管理科学,2010(32):59-67.

[9]罗珉.组织新论:网络状条件下的组织管理新范式[M].成都:西南财经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指导教师:王 琦

上一篇:论城市创新人才的培养

上一篇:企业竞争与企业组织模块化演进分析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