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申请书>

信息化\产业分工协作和经济服务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2-04-09 09:04:32 浏览数:

摘 要:信息化促进传统产业分工精细化、生产协作全球化。在社会经济生产专业化与迂回程度增加的条件下,产业结构趋于复杂化。产业信息化通过对制造业的渗透,不仅使得传统制造业获得了新的发展,而且也催生了新的信息服务业。通过产业结构信息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特别是生产者服务业发展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不断增加。这样,信息化通过产业分工与协作的途径促进了经济服务化。

关键词:信息化;产业分工;服务化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0)08-0043-08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经济生产形态日趋成熟,产业分工愈趋精细,社会生产协作程度愈趋提高,经济服务化趋势越发明显。信息技术对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持续渗透促进了传统产业发展,使得制造业与服务业获得了新生。信息技术在释放出传统工业经济生产力之后,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推动了人们需求的不断升级。在社会生产分工趋于细化与人们需求不断精致化的条件下,信息化不断推动经济服务化,服务业结构升级发展成为必然。

一、信息化条件下的产业分工与协作

(一)信息化条件下的产业分工与融合

信息技术作为生产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它对于经济生产的直接作用首先表现为扩大市场范围。信息技术扩展生产与消费的市场空间范围,提高生产分工的细化与深化程度。信息技术降低经济生产与交易中的不确定性,减少交易费用。企业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了解远处的市场需求,也可以实现远程生产管理,从而减少生产成本,扩大产品销售市场范围。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过剩经济与剧烈的企业竞争来说,在投资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与转移生产基地、降低生产成本两者策略之间,后者往往是比较诱人的,也被证明是较为成功的企业发展战略

①。市场范围扩大吸收了企业的多余产能,提高了企业的利润率。正是信息技术对企业与政府的空间活动范围具有拓展作用,加上竞争作用,产品与原料的市场范围扩大了,从而使得生产分工走向深化与细化。

如果从微观层次上看,信息技术产生于集中化管理的需要,但反过来它解构了集中化管理的模式。在传统工业经济之中,始终存在着分工与协调的矛盾,即分工带来的收益与交易费用同时递增的问题。分工带来的不确定性始终是制约着分工继续深化的因素。信息不对称是产生不确定性的首要原因。因此,信息瓶颈始终是困扰着分工深化与细化的问题。在工业经济时代,企业组织相应地建立起金字塔式的集中型管理机制。这样的组织试图最大限度地获得分工效益,同时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成本。集中型的组织形式本身是信息技术缺乏的产物。在大工业的分工协调之中,如果分工收益大于协调成本,那么分工会继续深化。

信息技术的发展缓解了生产分工的信息瓶颈,因而促进了生产分工深化与细化,同时它也消解了集中型的生产组织,创造了水平的、网络型的生产组织。资本主义国家从福特主义(Fordism)生产走向了弹性综合生产。它减少了由于工业化迂回的生产方式造成的结构不平衡的机会,降低了不同产业由于需要相互联系与配合而造成的资源闲置,从而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

信息技术在促进产业分工进一步深入的同时,也使一些产业走向了融合。产业融合是对传统产业分立的否定,产业边界由此变得模糊。信息技术通过融合不同的产品形式,使得新的产品形式得以产生。随着信息技术发展,数字化技术把语音、数据和视像等不同信息形式转化为同一的“比特”,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采用互联网通讯使数字化信息传送更为广泛与普及。目前,电信、出版和电视广播等传统上不同的产业形式出现了融合现象。目前,产业融合现象正在向其他信息化程度较高的产业延伸和拓展,促进了新产品与新服务开发。新的产品兼具原先处于不同产业边界内产品的特征。产业融合的积极结果是消费品的种类增多与消费选择多样化。另一方面,产业融合促进了传统产业与服务的发展,赋予传统服务新的内容,改进服务质量,改变传统的服务方式,通过规模扩张及收益递增外部效应带来巨大的增值机会,从而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使得原有的业务有可能获得新生,促进了原有产品与服务的新发展。

在信息化条件下,产业融合的发生与发展,为分工细化与深化出现的产业与行业间沟通与联系提供一种快捷的方式。它构筑一个共同的平台——互联网,通过信息共享和提升信息编码与抽象程度,试图把不同产业联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信息产业部门如出版、广播与电视业,对产业边界的否定已把服务转化成数字而成为一体。产业融合是传统分工细化和深化的结果,也是一次自我扬弃。

(二)作为生产协作角色的信息技术

在经济生产分工趋于细化与深化的情况下,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经济总量与规模变大。数量的增加必然伴随着结构的复杂化,分工基础上的协作显得十分重要。在信息产业解构了传统工业经济福特式的生产方式与集中型的生产组织之后,新的生产形式要求更多的信息交流,以降低不确定性。信息产业特别是信息服务业通过沟通生产与服务,降低不确定性,为产业之间沟通提供渠道。信息服务业为更高层次的生产协作提供基础,为不同产业部门提供一个共同协作的平台。在信息化条件下,信息因素超过物质因素,信息超过资本、土地和劳动成为核心要素,信息成为价值增长的源泉。信息产业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

信息条件下新的产业空间促进了经济生产的分散化,从而彰显了组织管理的重要性。这样,信息技术成为生产协作的具体媒介与途径,组织管理成为生产协作的具体内容。如果我们深究信息化的动力与来源,信息化来源于大企业处理复杂信息的需要,它在推动经济生产进行空间重组的同时,提高了自身的重要性,使得组织管理成为了重要的生产要素。组织管理成为信息产业作为生产协作的重要方面出现。在产业结构变得复杂化和产业空间不断扩大以后,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需要频繁的信息交换。大量的、复杂的信息处理要求增加从事信息交换与处理的人员,也要求信息处理速度的提高。信息技术对信息处理速度与方便的促进作用的一个经常性表现是办公自动化。办公自动化是信息化的重要体现,也是信息处理现代化的体现。办公自动化符合产业信息化之后要求大量快速处理信息的需要。它使得一些比较简单的工作变成计算机的既定步骤,而复杂的信息处理集中于企业高层。信息的交换与处理速度不断加快,在某种程度上又促进了经济生产的分散化与服务化。办公自动化在一定程度上解构了传统上集中型的企业组织。传统集中型的企业组织是对信息缺乏的一种回应,它力图运用组织的某种稳定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不确定性。在办公自动化促进了信息在组织内的流通、减少了信息的不对称程度之后,一种平面型的信息流与决策网络替代了集中型的组织机构。这样的组织发展趋势进一步加快了信息交换与处理的速度,从而为经济生产各个阶段与要素禀赋的有机结合创造了条件。通过信息的生产与处理途径,信息技术能够提高社会生产部门之间的比例平衡程度,促进社会分工基础上的生产协作。从事信息处理进行生产协作的就业人数及其产值在不断提高,不仅使信息技术逐渐成为一个产业,而且使经济服务化倾向逐渐明显。

二、 信息化与产业发展

(一)产业信息化

从20世纪70年代信息技术革命特别是90年代以来,信息化成为经济发达国家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生产要素。信息逐渐超越资本、人力与土地等传统的生产要素,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信息处理与传播能力成为一个国家、地区或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竞争力的主要表现之一。信息技术发展通过提高生产分工的细化程度促进产业融合,释放了工业经济的生产潜能,提高了工业生产力。“信息化经济的独特之处,是由于它转变为以信息科技为基础的技术范式,使得成熟的工业经济所潜藏的生产力得以彻底发挥。”(注:[美]曼纽尔•卡斯特尔:《网络社会的崛起》,夏铸九译,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17页。)如果从信息技术本身来看,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电信技术,即信息的空间输送技术获得了发展之后,信息技术才对我们的经济生产构成重大影响。如果从信息技术的催生因素来看,信息技术产生于处理大量信息的需要。政府集中化管理、大公司特别是跨国公司大规模生产和集中化管理,每日都在产生大量的信息流。来自不同地域与生产部分的大量复杂的信息要求政府与公司总部能够快速处理信息。信息技术在解决了信息处理的瓶颈之后便扩大了政府与公司的空间活动范围。

信息技术对于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与其说表现在信息产品的出现上,不如说表现在对生产过程的渗透上。正如能源革命通过逐步渗入生产、分配、运输、管理全过程而使整个经济乃至整个社会实现质的变化,信息技术通过无所不在的信息流,渗透进社会生产基础而使生产实现革命性变化。产业信息化是信息技术与经济生产过程相互结合的表现。产业信息化首先是制造业信息化。信息技术用于提高机器性能使其经济价值得到充分体现。信息产业与制造业通过有机结合才使得经济生产产生了质的飞跃。制造业与服务业两者的融合与制造业信息化是产业信息化的核心内容,也是信息化能够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杠杆。制造业信息化推动了传统制造业工作程序自动化,提高了产出。正是制造业与信息服务业的有机结合,才使得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得到强劲提高。制造业生产力以高于平均值的增长速度成为维持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制造业基础的加强推动了人类的生产进一步从直接生产走向间接生产,使得人们从相对狭隘的经济活动走向了逐渐多样的职业世界,从而使消费服务与管理的工作的数量进一步增多。制造业通过信息化使得生产过程实现自动化,减少人工操作误差,提高了生产过程的准确性与速度,从而提高经济产出。

从另一方面来看,信息化必须建立在工业化的基础上,才能促进生产力产生一次新的飞跃。工业化过程的企业规模化与专业化发展,客观上导致企业需要外部环境与社会服务的同步发展,生产者服务获得了广泛的发展空间,如完善的金融服务、发达的通讯系统和售后服务网络等。信息产业通过对这些服务的满足提升了工业的生产力。事实上,信息化社会正是建立在大批量的、标准化和自动化的工业基础上。

从空间范围上看,制造业在信息技术的作用下,新的产业空间把生产者与消费者有机结合并且进行充分对接。分散化生产、个性化工作和顾客导向市场观念已成为新时期经济生产的特征。在企业利润率下降和剧烈的市场竞争作用下,消费者需求与满意度是生产者获取利润的重要途径。许多大公司分拆成几个部分,以便贴近消费者。生产者与客户结成了一种“从摇篮到坟墓”的关系。客户与生产者形成一种新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生产者的生产准确地定位在客户所需要的位置与时间上。在这样的生产过程中,客户是价值的创造者,是使用者、影响者、决策者、批准者和购买者。“客户在驱动公司战略的过程中非常重要,而且他们应该作为新经济中价值创造者和关键要素来考虑。”(注:[美]萨尔坦•科马里《信息时代的经济学》,姚坤、何卫红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00页。)围绕着客户需要,生产者从产品的外观设计、售后服务以及供给的时间与空间上都给予了详尽的考虑。这样,许多实物产品的价值越来越多地体现在无形方面,诸如设计与营销。有形物质产品也包括了许多服务内容,例如汽车与飞机所包含的软件投入以及售后的跟踪服务。

图1 产业边界模糊化及经济服务化

资料来源:周振华:《信息化与产业融合》,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10页。

因此,围绕着制造业产品,服务内容添加是信息化经济的重要活动。最为突出的表现是生产者服务业在产前、产中和产后对制造业的全方位服务。服务已经把产品“包围”起来。迈克尔•波特认为,一个国家唯有拥有走上国际竞争的制造业与服务业并且两者充分融合,才能拥有国际竞争力(注:参见[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李明轩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90页。)。随着服务业对工业产品强有力的渗透和传统工业产品的服务内容增加,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边界变得模糊起来,出现了产业边界交叉和服务业与制造业一体化现象。

在发达国家,制造业已经包括了研究与开发、供应链管理、品牌塑造和金融服务等服务业内容。服务业在与制造业相结合之后取得了不同于消费者服务业与分配性服务业的特征与内容,并且在附加值上逐渐超出了原来传统制造业,如图1。在制造业的整个价值链之中,研发、材料采购、设计、品牌营销、金融等服务的附加值所占的比重都是很高的,而加工、组装、制造等属于传统的制造业范围的经济活动所占的比重降低了。在整个综合物流中,制造环节的价值越来越低,而交换环节产生的价值越来越高,因为后者最具有降低成本的空间,最能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与满足客户的需求。卡斯特尔斯认为,应当使用“后农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的概念才能勾勒出社会发展脉络。由于信息的内容都已融入产品的物质部分而且不可分割,无法按照传统方式分辨商品与服务界限,卡斯特尔斯认为,科林•克拉克的三次产业分类法的古典范式过分简单化,它已经构成了我们认识日益复杂的经济体系的障碍(注:参见[美]曼纽尔•卡斯特尔:《信息化城市》,夏铸九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二)信息产业与产业结构优化

在传统工业经济时代,信息活动大部分内化于物质生产活动之中。信息活动服务于农业与工业,是沟通企业与消费者的重要媒介,从属于三次产业分类法中的第三产业。信息技术革命使得信息成为生产中的关键要素。信息技术支撑着经济生产的全球化,促进经济服务化。信息技术的重要特征是它的外部性。它的应用范围越广,它的收益越高。在它的边际成本不提高的情况下,信息技术可以提高它的社会边际收益。对于信息数据库来说,使用人数越多,它对于整个经济的积极作用越大,社会收益越高,平均成本越低。例如,对于一张光盘来说,在完成了其中内容的生产制造之后,复制它的成本是极低的,但收益却是一定的。在消费者熟悉了某个信息技术产品的使用方法与性能之后,会产生一定的技术锁定效应,即常规效应(注:参见[美]萨尔坦•科马里:《信息时代的经济学》,姚坤、何卫红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4页。)。它直接产生了使用范围越广、收益越高的结果。如果它具有网络协作效应,那么它的边际收益还会提高。最具代表性的信息技术是互联网。随着它的应用推广,它所创造的收益在不断上升,但成本上升并不快。互联网使得“梅特卡夫法则”得以完全发挥(注:梅特卡夫法则是:当一个法则达到某个数量的节点时,它的价值将超过成本,一旦达到这一临界点,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差距就会随着节点数量的增长而迅速增大。)。

信息技术的报酬递增特征使它与工业经济相结合之后产生了放大的效果。弹性生产、专业化经济已经正在取代福特主义的大量生产方式。“信息技术通过其低成本社会化的价值模式,使过去要用高成本才能实现生产与消费的扩张,现在通过信息传输与转换便可以低成本来实现”(注:周振华:《信息化与产业融合》,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61页。)。信息技术推迟了同一生产组织中物质生产边际效益递减出现的时间,可以更大限度地利用规模经济的效益。进一步说,在生产组织因之改变和信息技术不断改进的状况下,一种具有彻底分工效益的直接生产方式正在产生。信息技术的报酬递增特征使传统静态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变为一条不断向右移动的曲线。信息产业通过产业信息化,创造新产品,融入制造业,深化生产分工,改造旧产品,使传统产业获得新生,为企业与消费者提供信息服务。所以,信息技术作用下的经济具有不同于工业经济的特征,它是新技术群体的核心,可以完全成为产业结构之中主导产业。

信息产业作为主导产业的重要作用表现在它带动产业结构优化,推动产业结构高度化。在经济增长过程中,那些依赖于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具有持续高速增长率和较强扩散效应的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信息产业由于其在产业信息化之后能够提高经济产出,以及技术密集型与创新性和报酬递增特征,成为了发达国家及国际化城市的主导产业。信息产业通过信息化的作用,赋予衰退产业新的内容,通过技术改造衰退产业,提高其劳动生产率,加快产品更新换代,增强产品竞争能力,带动整个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变,促进整个产业结构向技术密集与知识密集型转变。信息产业创造了更多的产品供给与市场需求,在更高的层次上满足了人们的需要,从而提高了城市的知识存量,促进知识与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注:阎小培:《信息产业与城市发展》,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3页。)。

信息化成为产业结构转换的关键推动因素,产业结构变化也因为产业信息化而呈现出与传统产业结构理论不同的特征。产业结构信息化是新时代的重要经济特征。产业间的信息化水平而不是产业间的物质数量比例决定着产业结构的动态平衡。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已不是简单的比较劳动生产率高的新兴部门替代比较劳动生产率低的衰退部门的过程,而是多元新兴部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传统部门在与新兴部门融合之后获得了新的活力,其生产率获得了较快的增长。在信息技术的作用下,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不仅产业结构的层次性与复杂性在增加,产业种类在增多,而且产业关联也发生了变化,它已经远不是过去协调简单的物质数量比例的关系了。信息化作用下产业结构的重新分化组合是个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它的特征已不同于过去的新兴产业替代衰退产业的特点了。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信息技术对经济生产的持续作用与渗透使得信息部门作为一个产业趋于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与继续发展大大提高了西方国家的劳动生产率,经济发展过程的波动程度明显降低。在信息技术得以广泛应用的国家如美国,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有机结合使得它的生产力能够持续得到提高,经济长时间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信息产业发展是带动发达国家及其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力量。随着信息技术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信息产业成为了独立的产业,并且成为了许多经济发达国家的主导产业,如美国、英国和瑞士等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世界经济的年平均增长率在3%左右,信息技术及相关产业的增长速度是其经济增长速度的2.3倍。1998年,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实际贡献率超过25%(注:本段数据来自周振华《信息化与产业融合》,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94-95页。)。进入21世纪以后,信息产业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增长的有生力量。

三、信息化推进经济服务化

(一)需求精致化

奎因(Quinn)总结了信息技术在六个主要领域的影响:扩大经济规模;拓宽经济领域;增加生产的复杂性;推进行业间不断丰富的服务功能的竞争;提高国际竞争力;通过提高服务型劳动的生产力水平来增加财富

(注:[美]曼纽尔•卡斯特尔:《信息化城市》,夏铸九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55页。)。在信息技术推动生产力提高、增多社会财富以后,人们用于食品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的费用比例不断地降低,恩格尔系数不断降低,收入的边际增长额主要用于购买耐用消费品和奢侈品,如高档服装、豪华汽车和房屋豪华装修等。人们的审美与鉴别能力提高了。因此,随着收入的提高和社会财富的增多,人们的需求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个性化和高档次成为人们新的消费时尚,要求生产者提供满足个人全面需要的产品与服务在财富丰裕的社会之中已经成为可能。社会需求向精致化方向发展。需求的精致化表现为企业与家庭两个维度。

在家庭方面,随着经济增长、财富增多与收入提高,人们渴望拥有更好的生活质量。消费需求由满足生活与安全需要逐渐过渡到自我价值的实现需要。各种需要变得多样化和复杂化。需求推动着服务业的发展。一些传统的家庭活动外化为专业的服务活动,如卫生清扫、老人与小孩的照顾等。另外一些信息技术产品与服务进入了家庭生活,成为现代家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有线电视、互联网和数据库等。信息产业与服务业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内容。经济活动增多,社会产品丰富性增加。在弹性综合生产条件下,工作与生活的时间与空间灵活性得到提高,市场需求变得复杂多变。人们的需求在时间及时性与空间准确度上都比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在产品质量上也比以往更具挑剔性。这些需要推动着服务业发展,通过把市场需求传递给企业,或者借助于服务业,客户参与产品设计与生产,使得生产者与客户结成良性互动关系,从而满足消费需求与社会需要。

在家庭需求升级的推动下,企业的服务需求在不断升级,企业比家庭更需要专业化服务。企业为满足人们复杂多变的需求,必然要把一些经济活动外化,让予其他服务公司,才能提高生产的专业化程度,提高产品质量与技术水平。在这样的背景下,诸如广告、会计、审计、咨询顾问、市场调研、仲裁与公证等便应运而生。另外,信息化条件下生产的空间分散性明显高于过去,企业管理的复杂性、信息数量增加与信息处理难度增大。在市场竞争的作用下,企业必须把精力集中于其某一专长的生产活动,把其他可以外包给其他服务企业更有效率的活动外化。这样都会促进一些专业化服务公司的产生与发展。企业更精窄专业化(narrow specialization)的趋势使得专业化服务成为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的有效途径,也使得生产与服务的分化变得更为明显。专业化服务从企业分离出来。在竞争作用下,企业借助于信息技术减少生产成本,提高生产率与服务质量。服务活动外化于企业不仅对生产物质产品的企业如此,而且对于本身从事服务业的企业也是如此。服务企业也存在着必须专业化和精致化以便适应客户需要的问题。

自20世纪70年代之后,在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经济服务化成为一种总趋势。卡斯特尔通过观察西方七大工业国,从就业角度总结出在信息化条件下的经济总特征:农业就业逐渐凋零;传统制造业就业稳定衰退;生产者服务业和社会服务业兴起,前者强调的是企业服务,而后者强调的是医疗保健服务;作为工作来源的服务业活动日趋多样化;管理、专业和技术性工作快速增加;事务员和销售员组成的“白领”无产阶级形成;零售业就业所占比例显著且相对稳定;职业结构的顶端和底层同时增加;职业结构随着时间而有相对升级,需要更高技术与高等教育的职业所占的比例、增加的速度比低层次工作的增加还要快(注:参见[美]曼纽尔•卡斯特尔《信息化城市》,夏铸九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55页。)。

美国、英国、瑞士和加拿大的经济服务化趋势特别突出。农业作为就业的来源已基本上被消除,制造业的就业比例整体地下降,而服务业的就业比例稳定地上升。由于这些国家的工业基础较好,生产者服务业得以长足发展。在福特式的生产满足了人们的基本的生活需要之后,人们的需求层次提高,教育与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由于社会结构的不同,日本与德国的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分离与融合同美国有所不同;在形式上,它们把生产者服务内化于制造业企业之中,社会服务也内化于企业与家庭之中。

(二)服务业结构高度化

服务业发展与生产分工演进是相辅相成的经济过程。社会生产分工深化促进新的服务行业不断涌现。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产业联结以及产品体现形式上的融合,同生产过程中它们的分工以及不同企业的分野并存。某个产品所包含的企业活动比过去增多了。“当企业的价值链中充满了复杂的产品各式专精的技术时,它必然需要更多设计、营运和维修方面的服务。竞争的国际化又刺激了新的服务业诞生,以支持贸易活动和管理国外公司。”(注:[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李明轩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231-232页。)虽然一些服务业特别是消费者服务业在工业化前早就已存在,但是服务业的结构演进与深入发展显然与生产分工紧密相连。服务业的性质除了本身天然的特征外,还具有与经济向更高阶段发展而产生的相应性质。

服务业的传统特征在信息化条件下得到发展。服务业在加快对制造业渗透、改变制造业的生产与消费时空特征的时候,自身特征也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表现为服务在某种程度上与有形产品更紧密地相结合之上。在纯粹的物质产品越来越少的同时,纯粹的服务也在变得越来越少。许多服务业提供的既是非实物形态的服务,也是物质生产性的活动。借助于信息技术,服务的无形性质可以变得相对有形,供给与需求、生产与消费在时空上可以错开,如把某场演出制成光盘,可将演出的服务变得相对有形,也可在不同的时间与空间上欣赏。在生产者服务业中,借助于信息技术,服务业的提供者可以在远程对服务需求者进行法律、金融与会计等专业服务辅导。借助于信息技术与标准化的方法,服务的异质性可以变得相对模糊,服务的同质性得到加强。服务异质性的相对减弱典型地体现在全球金融业上。标准化与信息技术使得人们能在全球得到品质较为相同的金融服务。

信息技术对服务业传统特征的提升与发展必然对服务整个产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新的服务业不断出现,原本与实物生产过程混合在一起的服务作为一个行业独立出来,或者原本作为生产某个阶段或生活阶段独立出来,形成相对独立的行业与企业。服务业规模扩大,服务业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服务业从业人员占社会总就业人员的比重不断上升,特别是消费者服务业,就业人数增长幅度较大。服务业产值大幅度增长,增长速度超过了农业与工业,服务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迅速上升(注:参见Sassen Saskia,The Global City:New York,London,Tokyo,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1。)。服务业的量的扩张必然带来结构上的质的转换。许多服务业变成由企业和组织来经营,而不是由个人来提供服务。服务业运用大生产方式,采用标准化方式,提供类似福特制产品生产方式的服务,如跨国投资基金与连锁经营方式等。大中型服务企业出现并占据主导地位。服务业生产力有了综合性与实质性的提高,服务业实现了自动化、机械化与信息化。

服务业内部结构的升级是信息化对服务业的最重要的影响,即服务业发展重点从消费者服务业和分配性服务业向生产者服务业过渡,服务业结构呈现高级化的发展趋势。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沿着这样的路径进行发展: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越高,那么交通运输业、仓储业、邮电通讯业、商贸业及餐饮业的产值在服务业的比重越低,而金融业、保险业、房地产业、居民服务业、公用事业、咨询信息服务业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的产值在服务业的比重越高,这些产业在服务业中的增长速度是最高的(注:李江帆:《第三产业经济分析》,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0-60页。)。赫伯特•G.格鲁伯与迈克尔•A.沃克认为战后年代的实际增长几乎全部来自生产者服务或中间服务,它物化在数量不断增加的用于最终消费或国际贸易的商品和服务当中(注:参见[加]赫伯特•G.格鲁伯、迈克尔•A.沃克:《服务业的增长原因与影响》,上海三联书店1993年版。)。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服务业增长最强劲和最主要部分是生产者服务业的增长。信息服务业成为服务业中的主要产业。

总之,服务业特别是生产者服务业的强劲发展反映了信息化条件下生产分工的细化与深化。从某个角度来说,信息化、市场扩大、分工与服务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同一个过程。信息技术扩大了市场范围,使得生产要素投入与产品销售范围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市场范围扩大必然引发生产分工进一步发生细化与深化。生产迂回程度的增加延长了生产价值链,提高劳动生产率。服务业发展是分工细化与深化的结果,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一国分工程度与水平的表现。分工与专业化发展使得生产过程变得越来越长、越来越复杂。生产迂回程度的增加提高了中间需求产品的交易量,也使得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可能变得越来越突出。生产者服务的出现与发展是分工细化与深化的结果,同时也作为协调生产过程、促进生产与消费相互吻合的一种力量出现的。从这个角度来看,信息技术直接催生了许多服务业,促进分工细化、生产专业化与迂回程度增加,并直接推动了经济服务化进程。

(责任编辑:晓 亮)

评审意见:

从信息技术革命以来,信息技术对全球经济增长的促进与带动作用渐趋明显。信息产业的出现与独立对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影响较为突出。发达国家在产业结构信息化的时候,产业结构趋于高度化,制造业向高新技术方向发展,特别其服务业的就业与增加值比重在产业结构之中占据支配地位。发达国家的信息化与经济服务化是其产业结构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较为明显的发展特征。

作者从信息化促进社会生产分工精细化与生产协作全球化入手,对信息化如何推动经济服务化这个主题进行深入研究,其逻辑推理严密,论证层次清晰,言之有据,观点明确。作者在产业结构理论方面有较好的理论素养,其首先认为信息技术对经济生产的首要作用在于扩大市场范围,因此信息技术必然促进生产分工细化,它的作用也表现为生产协作角色;接着作者从产业中观层次深入分析了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关系在信息化条件下所获得的新发展;在此分析基础之上,作者提出,社会需求精致化与服务业结构本身升级必将会提高其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的比重。论文通过严密推理与合理的分析,信息化与经济服务化之间的关系得到较为完整的揭示。

评审专家:

罗芳,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上一篇:引鉴历史和瞩目未来

上一篇: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南京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