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申请书>

株洲市加工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困境、动力及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2-04-11 09:04:19 浏览数:

摘 要:加工贸易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株洲市加工贸易近年发展迅猛,但总量偏低。在主体结构、区域发展、产品结构方面存在不合理性,相关配套服务不够完善。株洲市开展加工贸易具有交通、劳动力和工业基础优势,受政府大力鼓励和支持,受“两型”社会建设和产业转移的推动。应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支持企业开展自主创新,延伸加工贸易产业链、提升其附加值,促进加工贸易企业积极向县域转移、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打破行政分割、实现长株潭加工贸易一体化。

关键词:加工贸易 问题 动力 对策

加工贸易是指从国外进口原料、辅料、零部件、元器件和包装材料,利用本国设备和劳动力,经加工或者装配,将制成品再出口的一种“两头在外”的贸易方式。开展加工贸易除能获得一定的外汇收入外,还能促进就业、带动技术进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等。株洲市加工贸易近年来发展迅猛,但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2007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达10192万美元。2008年下降至7217万美元,2009年进一步下降至5161万美元,2010年迅速回升到22897万美元,2011年更是上升至44800万美元。然而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结构失衡,加工贸易所占比重严重偏低。2008年,加工贸易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6.29%,2009年占4.45%,2010年占15.51%,2011年占24%。株洲市必须大力发展加工贸易,使其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一、株洲市加工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

1.加工贸易主体结构不合理。株洲市加工贸易主要依托大型骨干企业,2010年,仅南车株机、南方普惠航空发动机有效公司、株洲南方航空机械进出口有限公司三家企业完成的加工贸易量占全市加工贸易总量的95%以上。对大型骨干企业的过重依附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会挫伤其积极性,也会影响整个加工贸易产业集群的发展;此外,也使风险过于集中。一旦大型骨干企业加工贸易出现困境,对株洲市整个加工贸易的影响将非常巨大。此外加工贸易企业数较少,2010年开展加工贸易的企业为16家,而郴州达30家,长沙达70家。

2.加工贸易区域发展不平衡。县及县级市在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等方面相比城区具有比较优势,在县及县级市发展加工贸易还可以促进当地就业,有效拉动县域经济增长,缓解城区压力。株洲市加工贸易区域发展不平衡,现有加工贸易企业大部分集中于城区,所辖5县市中除醴陵市仅有2家外,其他县为0。城区发展加工贸易的成本因此上升,影响到株洲市加工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3.产品结构不合理。株洲市加工贸易出口产品结构存在严重不合理。加工贸易产品主要集中在机电产品、日用瓷及电磁器、无机碱硫酸盐碳化物等、摩托车、烟花等。这些产品大多为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其发展给株洲市的环境和能源造成较大压力。上述产品多为重工业品,轻工业产品在加工贸易中占比非常小。

4.开展加工贸易的配套服务不够完善。株洲市加工贸易在园区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物流规划、金融服务等领域存在诸多问题。保税物流园区在便利物流、降低成本、促进加工贸易发展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然而株洲市受困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至今尚未建立专门的外贸园区。永利港码头业务量锐减,企业海运进出口货物只能用汽车运到长沙霞凝港装船。海运方面的短板增加了企业进出口物流成本,制约了株洲市加工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二、株洲市加工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因素

1.交通优势。株洲现为我国南方最大的交通枢纽,京广、湘黔、浙赣线和武广高速在此交汇,拥有中南地区最大铁路货运编组站;京珠高速、上瑞高速公路以及106、107、320国道,直达长沙的机场高速公路;湘江穿城而过,千吨级船舶可通过洞庭湖到达长江各口岸。正在改扩建的铜塘湾建成后可容纳1000-2000吨级船舶通达上海港;株洲距离长沙黄花机场仅60公里,距离长沙大托铺机场仅30公里。良好的区位和交通优势为株洲市开展加工贸易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成为驱动株洲市承接产业转移,积极开发加工贸易的外生动力。

2.劳动力资源优势。株洲市劳动力资源丰富。2011年株洲市常住人口388.08万,教育与人力资源方面,至2011年初,拥有国家级、省级技术中心17家、博士后工作站9个、各类科研开发机构56家,拥有高等院校11所、中职及技工学校47所。2010年末常住人口385.71万人,其中从业人员230.57万人。大量的院校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为株洲市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大量适应生产一线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3.工业基础优势。株洲市有着深厚的工业基础优势,其强大的工业产能为企业开展加工贸易提供了动力支持。株洲市是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的重要一级,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重点布局的8个工业城市之一,株洲电力机车厂、株洲冶炼厂、株洲车辆厂、南方动力机械公司、株洲硬质合金厂、株洲化工厂和湘江氮肥厂等一大批国家和省级重点项目落户株洲,奠定了株洲作为工业基地的基础。经过6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株洲已形成以冶金、机械、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绿色食品和陶瓷等产业为支柱,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骨干,以制造工业为主体,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的工业体系,其中电力机车、硬质合金、电锌等10多种重要产品产量居全国首位。株洲市依托两型社会建设的契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通过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发展,为株洲市工业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推动力。

4.政府鼓励与支持企业开展对外贸易。政府实施鼓励与支持企业开展加工贸易的政策有利于提高外贸企业开展对外贸易的积极性,是驱动企业开展加工贸易的巨大推动力。近年来株洲政府各部门和各有关单位通过税收、金融等优惠政策为加工贸易企业提供各种政策支持。株洲市国税局积极贯彻省、市政府关于促进工业企业平稳较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坚决执行退税政策,规范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及时办理出口退税手续,尽快足额到位企业出口退税资金,支持企业开展加工贸易。为支持外向型经济增长,株洲海关、株洲商务局、株洲市检验检疫局、株洲市外管局、株洲市出口退税分局等五家单位通过联席会议建立和健全互动机制,为企业开展加工贸易提供便利服务。株洲市商务局多次组织以全市中小外贸企业为培训主体的外贸企业政策与业务培训班。

5.两型社会建设的驱动。株洲市开展两型社会建设必须要调整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摒弃传统的粗放型外贸增长模式,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经济增长模式,实现对外贸易与资源、环境以及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加工贸易从国外进口原材料或半成品在国内进行加工组装后再出口,对资源消耗较少、对环境的破坏较低,具有典型的“两型”特征。通过开展加工贸易可以获取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对产业进行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从而增强国际竞争力,通过开展对外贸易可以增加财政收入,从而为环境治理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此外通过对外贸易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廉价资源,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缓解株洲市资源消耗较大的压力。

6.产业转移的推动。当前全球产业结构正在进行深度调整,产业结构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加速转移。国内方面,受政策红利减少、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珠三角和长三角大量外贸企业开始内迁,相关产业正在向中东部转移。株洲市紧邻广东,有着良好的区位优势、自然资源、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优势,是承接产业转移的理想之地,产业转移给株洲市加工贸易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推动着株洲市加工贸易结构的调整和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

三、株洲市加工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政府要为株洲市加工贸易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是要在国家加工贸易总体政策的框架内适应新兴战略产业发展方向和产业转移方向制定株洲市加工贸易发展战略,要适应企业转型的需要完善加工贸易配套政策,促进加工贸易相关产业协同发展,延长产业链。二是在现有政策条件下,创新加工贸易监管模式,简化相关手续,便利海关通关。三是要完善加工贸易基础设施建设,株洲市虽然物流园区和工业园区众多,但至今尚无加工贸易保税园区,也没有适合水路运输的港口码头。株洲市规划加工贸易园区,实现产业聚集,使加工贸易实现技术外溢效应,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四是加大产业导向力度,要按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制定加工贸易发展战略,在土地、税收、融资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引导加工贸易向新兴产业发展方向转移。要拓宽高新技术融资渠道,创新高新技术加工贸易的融资方式。例如可以尝试利用订单抵押进行贷款。五是要扶持和鼓励一批中小企业开展加工贸易,融入加工贸易产业链,优化加工贸易主体结构,增强加工贸易活力。

2.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工作。金融危机后,欧美国家纷纷提出“再工业化”口号,开始通过发展工业经济来度过难关。再工业化战略的实施会延缓国际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的转移,一些关键零部件和核心技术设备的生产可能会继续留在本土国家。在此背景下株洲市要加大自主创新能力,使加工贸易向高端产业延伸,延长加工贸易产业链。可以尝试形成政府、企业和高校三方互联互通的产学研结合道路,充分利用区域优势资源,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可以将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方面的优势发挥出来,对产品进行包装设计方面的创新。利用时代新材的国家实验室平台和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推动株洲市加工贸易技术创新机制、体制的探索,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3.积极延伸加工贸易产业链,提升加工贸易产业附加值。株洲市加工贸易的发展不能再走赚取低廉的劳务费的老路,要通过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的方式赚取更多利润。一是通过提升研发设计水平,向上游延伸。依托原有产业形成研发设计产业集群,使其成为加工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新亮点。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给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促进企业提高自主创新积极性。二是要对现有加工贸易产品进行精加工和深加工,从简单加工制造向集设计、研发、制造、售后服务的全产业链方向发展。要逐步打造自主品牌,由原来的OEM(贴牌生产)加快向ODM(委托设计生产)和OBM(自主品牌营销)的路径发展,形成具有一定品牌知名度的自主品牌。

4.推进加工贸易产业区域内转移,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株洲市加工贸易企业主要集中在城区,周边县市的加工贸易企业数量少,贸易量低。近年来,城区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成本在不断上升,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产品的比较优势正逐步丧失。而周边县市经济发展水平较城区落后,在土地资源和劳动力成本方面具有明显比较优势。可以鼓励土地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企业向周边县市转移,城区主要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适度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从而实现城区和周边县市加工贸易产业合理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5.深化长株潭城市群的内涵建设,推动区域加工贸易一体化。长沙、株洲和湘潭三地的加工贸易在湖南省加工贸易发展格局中占据主导地位,三市各有不同的资源禀赋优势,但其加工贸易的发展受行政体制的限制,各自为政,其合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三者之间的加工贸易发展不可避免会出现重复建设、相互竞争的局面。可尝试突破行政体制障碍,组建长株潭城市群加工贸易发展办公室,对涉及三市加工贸易的战略发展规划、海关通关、行政审批、保税物流园区等方面进行总体构建,促进加工贸易可持续发展。依据要素分布和产业发展规划协调三市加工贸易产业布局,实现优势互补,共享技术创新平台,实现产业结构整体升级。

参考文献:

[1]郑红芬.东莞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J].上海海关学院学报,2012(1)

[2]张磊.我国加工贸易出口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研究[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3(2)

[3]隆国强,张丽平.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方向与政策[J].开放导报,2012(12)

作者简介:侯德文(1980.3-),男,湖北大悟人,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上一篇:生态环境压力下的宁夏生态工业发展路径选择

上一篇:“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大背景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