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申请书>

特色旅游: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

发布时间:2021-07-20 08:48:19 浏览数:

[摘要]资源型城市因其独特的发展规律,都会面临产业转型的压力,发展特色旅游业是促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一条有效路径。文章以辽宁阜新市为例,通过对阜新市发展旅游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分析,提出该市进行特色旅游业开发的具体思路,旨在能为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提供可借鉴的参考。

[关键词]特色旅游;资源型城市;持续发展;路径

[作者简介]马东跃,四川大学旅游学院博士研究生,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四川

成都610064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0)05-0097-05

问题的提出

据来自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现有矿业城镇426座,其中处于衰退期的51个。资源型城市118个,在这些城市中。有许多资源枯竭型城市,这些城市面临的共同问题是支柱产业衰落,地方经济发展缺少支撑点,下岗工人多,财政收入不足,环境欠债多。如何找准转型思路,实现成功转型,走出经济困境,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面对的历史课题。对那些具有一定旅游资源基础的资源型城市,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旅游业是其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国内有关资源型城市发展旅游业研究的回顾

资源型城市是指因当地的资源开发而形成、发展,并且资源型产业在当地经济结构中占重要地位的城市。目前,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单一,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就业面窄等矛盾日益突出,经济衰退或增长相对停滞已是一种普遍现象,有的城市已面临“矿竭城衰”的严重局面。因此,如何振兴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旅游业,实现其可持续性发展的问题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学界也对此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研究。如,章锦河、陆林(2001)、张金山(2007)、黄倩(2007)分别以淮南、焦作、平顶山为例,通过对旅游形象影响因素的分析,运用旅游形象设计理论和方法,设计出城市旅游形象的识别系统。李炯华、杨兆萍(2005)从开发思路、产品、促销、企业与政府合作等方面探讨了专业化城市工业旅游开发的策略。吴洪(2006)提出发展特色旅游是实现阜新转型,转移当地劳动力资源的一个新思路。陈才、倪瑞、费明明(2007)采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阜新市旅游业的优势和劣势,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阜新市旅游发展战略和主要对策。段学成、朱晓辉、王国梁(2007)根据城市旅游资源现状,通过实施一系列的开发战略,使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获得新的发展,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胡晓晶、喻继军、李江凤(2007)研究了资源型城市转型中旅游产业的地位。梁亚红(2007)探析了政府在资源型城市发展旅游业初期的主导战略。钟贤巍(2007)分析了欧盟产业旅游发展对我国东北老工业城市转型的启示。魏震铭、李听(2008)从工业旅游资源、城市环境、旅游产品、城市精神、旅游文化等方面研究了辽宁工业城市旅游发展的潜力。有关资源型城市发展旅游的论述还要很多,因篇幅有限,在此不能一一列出。总结上述相关文献,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对如何在资源型城市进行旅游开发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发展战略或思路。但是,这些文章在研究上还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和操作性,因而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也就大大削弱。本文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分析阜新市原赋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的内外部环境等,针对性地提出阜新进行特色旅游开发的对策和思路。

二、阜新开发旅游业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必要性分析

第一,有利于解决当地失业人口就业问题。资源型城市由于自身资源的有限性、产业结构的单一性、偏重性,随着资源的日益枯竭,越来越多的工人失业或面临失业。因此,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任务就要求新的替代产业必须是劳动密集型的,不能是简单的资本密集型或知识密集型产业,必须发展适宜知识和技能要求相对低,尤其是符合40~50岁人群就业的产业。旅游业具有“集群产业”就业特征,就业门槛低、门类多、领域广、吸纳力强,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全球每10个就业岗位就有1个与旅游有关。自1986年新邱区两座煤矿报废开始,阜新资源枯竭的煤矿逐年增多。常年依靠矿山生存的职工和家属40万人中的大部分下岗失业,与煤电相关的地方企业也陷入了关闭停产的窘境。2001年,阜新市78万人口中下岗人数达15~16万,还有近20万人生活在低保线以下;2005年5月31号海州露天煤矿破产,又有2万多职工下岗。阜新旅游业的开发将极大地缓解当地的就业压力。

第二,有利于涵养城市的内生发展和增强城市的竞争能力。随着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等新经济形态和经济现象的出现,资源型城市传统的以资源为依托的竞争优势日益衰退。于是,产生自我造血功能,提升自身竞争力成为所有资源型城市渴望的目标。旅游业是外向型产业,服务的对象大多是外来游客,能就地出口本地的系列产品和服务,有力于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城市的开放程度、提升城市形象;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金,最终有利于涵养城市的内生发展能力,增强城市的竞争力。

第三,有利于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旅游业是一个关联性强的产业,其直接相关的产业为24个,间接的产业为124个,具有“产业链条长、产业面宽、辐射性强”的特点。国外研究表明:工业发达国家,旅游消费支出每增加一个单位,工业值可扩大2.7倍,国民收入可扩大1.36倍,投资可扩大0.25倍;发展中国家则相应扩大3.7倍、2.7倍和0.9倍”。通过发展旅游业,能有效地促进当地服务业的发展,带动当地经济的全面增长。

第四,有利于保护环境,实现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阜新是一座因煤而建、因煤而兴的资源型城市,由于多年粗放式经营和掠夺性开采,城市环境压力大。在这种情形下,如果再上马大型的、与原有资源利用类似的高污染产业,将会因为环境的压力而不能实现其持续性发展。旅游业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尤其是生态旅游在各地的兴起,使得旅游产业的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从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可行性分析

1 旅游资源。一个地区的旅游资源是该地发展旅游业的基础,阜新市的旅游资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工业遗产旅游资源。工业遗产旅游就是在废弃的工业遗址,通过保护和再利用原有的工业机器、生产设备、厂房建筑等等,将其改造成一种吸引现代人了解工业文化和文明,同时具有独特的观光、休闲和旅游功能的新场所。阜新是我国典型的煤炭工业城市,虽然煤炭资源已经枯竭,但为阜新留下了特色鲜明的矿业文化旅游。海州露天煤矿是我国“一五”时期156个重点工程项目之一,是新中国工业化历程的“金钉子”,见证了人工挖掘-半机械化-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数

字化煤炭开采技术的全过程。经过50多年的开掘,海州露天煤矿已呈现出一个南北长2km,东西长4km,垂直深度达0.35kin的规模宏大的露天大坑,矿场有28个界平盘和8个作业平盘,其垂直深度是中国内陆最低点,把上侏罗系陆相地层呈现在世人目前,规模之大为世界罕见。已剥离出的土方量形成的绵延起伏的矸子山,面积达121km2,为国内罕见。此外,阜新还拥有186辆电机车车头,居全国之首;其他数量众多的大型采矿设备等。

(2)历史文化旅游资源。阜新历史源远流长,在其历史演进的过程中,形成了查海文化、红山文化、青铜文化、辽代文化、契丹民族文化、女真文化、蒙古文化等多种文化沉积。

(3)宗教文化旅游资源。阜新市还是藏传佛教的东方中心。始建于1669年的瑞应寺是我国东北地区最大的喇嘛寺庙,至今仍保存有康熙皇帝所题的御赐金匾,素有“东藏”之称。海棠是阜新另一大宗教文化景区,其天然岩石崖壁上的摩崖造像群是藏传佛教东方中心惟一保存下来的民族瑰宝。

(4)自然旅游资源。阜新拥有海棠山、乌兰木图、大清沟等风景区,作为全国城市绿化先进市,阜新是我国“三北”防护林重点营造地区。同时,阜新还是科尔沁沙地的南缘,拥有引人入胜的大漠生态景观。

2 国家的相关政策、旅游环境也让阜新发展特色旅游的机遇千载难逢

第一,2001年底,阜新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第一个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担负起为全国同类城市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转型道路的重任。阜新的城市转型之路备受瞩目。

第二,旅游市场的蓬勃发展为阜新旅游业的腾飞提供了平台。到2015年,我国入境过夜旅游者将达1亿人次,国内旅游者将达28亿人次,人均出游2次,出境旅游者将达1亿人次,三大旅游市场游客总量达30亿人次,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接待国、第四大旅游客源国和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

第三,为应对金融危机,拉动内需,国家旅游局提出“全民旅游”计划,各级各地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促成该计划的实施。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游客成熟度的增加,在经历了30年的名山大川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游之后,工业游、乡村游、生态游等成为国内旅游市场的新的亮点,工业旅游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三、阜新发展特色旅游业的思路

一个地区要发展旅游业,就必须对自身原赋的各种旅游资源进行认真、翔实的调查,并做出科学、客观的评价,在此基础上对该地区的旅游业发展进行前瞻性的规划。旅游规划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新资源,挖掘有价值、有特色的旅游资源的过程,旅游规划的最高价值就是“化腐朽为神奇”。通过对阜新旅游资源、区位条件、市场需求、现有经济基础等方面的分析,我们认为阜新特色旅游的发展应体现为“一体两翼”,即:以工业遗产旅游为主体,以藏传佛教旅游、大漠生态旅游为两翼。具体开发思路如下。

(一)塑造个性鲜明的城市旅游形象

旅游地形象是旅游地对客源市场产生吸引力的关键,是旅游地的象征,是召唤旅游者前往旅游地旅游的旗帜,同时也是旅游者对旅游地的感知和认知印象,旅游地之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形象之间的竞争。阜新地处辽西,旅游业的发展起步晚、基础弱,区内有大连、沈阳等以自然风光、历史人文为特色的知名度较高的旅游目的地,“形象遮蔽”效应制约了其旅游业的发展。因此,要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采用“规避策略”,塑造与众不同的城市旅游形象。关于阜新旅游形象,人们也在不断地探索中,如:“玉龙故乡再造辉煌”、“打造阜新文化生态游”、“中国玛瑙第一乡”、“物阜民丰焕然一新”、“大漠风光原始森林藏传佛教蒙族风情”、“玛瑙之都魅力阜新”等。这些形象定位只是从某个侧面反映了阜新的旅游特色,可作为其旅游产品,但不能用于阜新的城市旅游形象。鉴于大连有海滨浴场、沈阳有“一宫两陵”、盘锦有红海滩、本溪有水洞、鞍山有千山、丹东有凤凰山、葫芦岛有古城兴城等。上述城市的核心旅游资源以自然山水或历史文化为主,我们认为阜新的城市旅游应以工业遗产旅游作为自己的旅游特色,相应地其城市旅游形象应定位为“新中国煤炭业的见证地”,宣传口号可以考虑“昔日‘煤都’地今日阜新城”或是“阜新:一座正在复兴的城市”,利用谐音将“阜新”与“复兴”联系在一起。既说明了阜新的辉煌历史,又道明了阜新现在正踏上复兴之路。

(二)培植独具一格的城市旅游产品

旅游地形象确立之后,必须有相应的旅游产品作为该形象的支撑点,通过该旅游产品来表现和彰显其旅游形象。围绕“新中国煤炭业的见证地”这—旅游目的地形象,结合阜新拥有的其他旅游资源,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培植阜新的旅游产品体系。

1 工业遗产旅游产品。以工业遗产旅游为特色,以海州露天煤矿为主体,打造阜新城市旅游的品牌产品。

(1)矿山体验游。①利用矿区独特的地理环境,让游客“吃矿工饭、干矿工活、聊矿工话、历矿工险”,在巨型矿坑里设计生产体验项目,体验矿工劳动的艰辛;②设计滑坡,用黑色乒乓球、橡胶球作为道具,通过声光电的演示、瓦斯爆炸、塌方等营造矿难的体验;③蒸汽机游乐园。利用矿区内留存的14公里长的铁路线,建成蒸汽机车游乐园,让游客做司机,体验开蒸汽机车、电机车的乐趣;④将废旧的工棚、蒸汽机改造成餐厅、酒吧、咖啡吧等,让游客体味惯常环境中难得一遇的不同经历。

(2)科考科普游。海州露天煤矿属标准轨道,电气化运输,外排土采矿。在探、采、选、加工、治理方面均属国内最高科技水平,具有较高的科考科普价值。可以开辟:①煤炭知识馆——展示有关煤层地质构造、地下水和瓦斯的形成和演化等矿井地质知识的模型,介绍地质灾害的发生过程和危害性;②煤矿模拟馆——通过现代化的手段,复原海州露天煤矿生产过程;③选煤厂博物馆——向游客介绍介质选煤和筛选煤的生产过程;④机车博物馆——将各种型号的蒸汽机和186辆电机车头收于一馆,集中展示,让人们了解蒸汽机、电机车的演变史。以上各馆的解说员均由煤矿当地的工人、技术员、工程师担任,以增加真实感。

(3)怀旧游。阜新海州露天煤矿是新中国建国初期156个重点项目之一。这156个项目生产的过程对于共和国来说,就如同一个年轻人的青春期一样是非常值得纪念的。在矿区内修建一座“一五”博物馆,集中展示有关“一五”期间我国重大项目的新闻报道、图片、歌曲、影视资料、人物、生产生活的用具用品等,让老年人去追忆、中年人去扑捉、青年人去感受往昔岁月中老一辈工人工作和生活的场景。

(4)野营游。煤矿西南边的矸石山有16平方公里,其中14平方公里经过复垦、绿化,生态环境已经恢复得非常好,可设立野营区,开设野营、露宿、野炊、狩猎、cs野战场、卡丁车场等项目,满足人们休闲、娱乐、探险、健身等各方面的旅游需求。

(5)矿区购物游。海州露天煤矿作为我国最大的露天煤矿,被誉为新中国工业化历程上的“金钉子”,在我国有不少与之相关的纪念品问世。如,1954年以“阜新露天煤矿”为标题的B一2邮票;1960年以阜新露天煤矿电镐为图案的1960年版五元人民币;中华世纪坛所镌刻的海州露天煤矿诞生日等。采用煤金石、玛瑙、石材、木材等为原料,复制、仿制上述以海州露天煤矿为主题的旅游纪念品,既增加了旅游收入又扩大了宣传。

2 藏传佛教旅游。以“瑞应佛光”、“海棠摩崖”为主体,构建阜新藏传佛教的旅游产品,组织游客进行“游佛寺、赏佛像、品佛斋”等活动。

3 大漠生态游。章古台地处号称“八百里瀚海”的科尔沁沙地南缘,这里的万顷松林成为沙海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可以打造:(1)健身游。游客在林海中进行沙湖浴、森林浴、日光浴等休闲健身活动;(2)体验游。在松林里牧牛、放羊,捡拾红蘑、黄蘑、草蘑等真菌,体验自然野趣;可以沙海造林,植下一棵树,感悟“人定胜天”的真谛;(3)观光游。登临四层防火嘹望塔,北面是科尔沁沙漠黄沙漫天,南面是松涛滚滚,绿树婆娑;绿海黄沙,交相争辉。景致的鲜明对比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

4 民族风情游。以古契丹文明、蒙古风情为主题,打造具有民族个性特征的旅游产品,通过开展骑马、射箭、摔跤、歌舞等游客参与性的活动,借助民族服饰、节庆、饮食等,营造浓郁的民族风情游产品。

5 玛瑙鉴赏购物游。阜新是中国主要的玛瑙产地、加工地、制品集散地,玛瑙资源储量丰富,占全国储量的50%以上,且质地优良。2006年阜新玛瑙雕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年定期举办“中国·阜新玛瑙节”,通过开展“玛瑙知识竞赛”、“玛瑙文化论坛”、“工艺大师演示”、“玉器雕刻大赛”等主题活动,宣传弘扬阜新悠久的玛瑙文化。

上述产品具有—定的基础,可作为阜新旅游的主要产品,对其旅游产品布局体系形成支撑。此外,针对市场的目标群体,进一步发展观光度假游、历史文化旅游和乡村生态休闲游等,形成配套旅游产品,完善阜新城市旅游产品体系,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三)拓展灵活多样的营销渠道

目前,阜新市还是一个旅游小市,尚未形成自己的旅游品牌,特色旅游的宣传力度还远远不够,因此,必须以工业遗产旅游产品为核心,运用灵活多样的促销手段形成阜新旅游产品的营销网络。

首先,趁机借势扩大阜新的知名度。(1)利用以阜新为背景的历史符号,如上文所提及的1954年的B一2邮票;1960年版五元人民币;中华世纪坛石壁上所镌刻的海州露天煤矿诞生日等打造阜新城市旅游的宣传名片。(2)抓住国家将阜新作为全国第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的机遇,扩大阜新的影响力。

其次,借助现代传媒宣传特色旅游产品。拍摄风光片,影视剧等,利用电视广播、互联网等现代传媒手段向世人展示阜新独具魅力的旅游资源、民族风情,激发游客前来旅游的欲望。

再次,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特色旅游的吸引力。旅游产品是以活动为载体来实现的,可以举办玛瑙购物旅游节、少数民族美食节、城市转型专业论坛、推介会、展览会、蒸汽机摄影比赛等活动,展现阜新的物产和城市特色,提升城市旅游综合指数。

最后,正确看待竞合关系,融入辽宁城市旅游圈。辽宁省已着手重点开发辽南、辽东、辽西3条旅游线路,阜新应正确看待与周边城市的竞合关系,抓住机遇,借助大连、沈阳等具有较高知晓度的城市旅游品牌,扬长避短,形成“形象叠加效应”,融进辽宁城市旅游圈中,实现“资源共享,客源共有”。

(四)激活奋发图强的城市精神文化

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是一个城市生存发展的支撑,是一个城市兴旺发达的动力,城市精神对一个城市发展而言意义重大。阜新作为我国煤炭工业基地,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老一辈工人阶级不畏艰难,奋发图强的精神,结合时代的特征,激活阜新的城市精神,培育创业文化。从物质、精神、制度、生活四个层面综合运作,将“奋发图强”的核心精神渗透到每一个市民的生产、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让“奋发图强”的阜新城市精神成为一种无形资产、一个品牌,成为阜新城市旅游吸引力的要素之一。

(五)营造宜居宜游的城市环境

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外围良好的环境。德国鲁尔区产业转型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重塑了自身的形象。20世纪90年代以后,鲁尔区不断探索、改造和提升城市环境形象,改变过去“黑、苦、脏”的旧貌。阜新可以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树立“营销城市”的理念,营造宜居宜游的城市环境。

第一,绿化美化环境。种植与当地气候条件相适宜的树木花草等植物,建设园林城市,形成覆盖城市的绿色网络和城郊一体化的绿化体系。对空气、水、噪音等方面的问题进行综合治理,修建休闲广场、设立城市绿化休闲区,提升城市功能和环境质量。

第二,构建特色文化品位。目前,世界正处于一个标榜文化、挖掘文化、重构文化的时代,恐怕再没有什么能像文化这样,让一个城市在瞬间爆发出强大的影响力。着手建设符合阜新城市特质的具有地域性、民族性、时代性的特色文化,用文化来恢复城市的记忆、激活城市失去的岁月、发现挖掘新的城市魅力、创造新的城市品牌。

第三,实施“政府主导”策略。阜新的旅游业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应实施“政府主导”策略,发挥政府的职能和作用。(1)统一对发展旅游业的认识,形成合力;(2)集中财力、物力,解决交通、通讯和能源等制约当地旅游业发展的瓶颈问题;(3)集中宣传旅游目的地形象,扩大城市的知晓度和影响力;(4)强化旅游教育,提升旅游从业人员和市民的素质,形成“旅游为我,我为旅游”的意识,全方位营造宜居宜游的城市氛围。

结语

矿产资源的有限性使得以阜新为代表的资源型城市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产业转型的压力,而旅游业因其自身的特点成为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此类城市应在转型的过程中,将城市旅游与城市规划、国土资源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有机地统一起来,形成“城市支撑旅游,旅游反哺城市”的良性循环,最大限度地发挥特色旅游在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作用,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

上一篇:消费互联网的流量黑洞

上一篇:盖茨笔记,精确考量的重要性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