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通知范文>

我国英汉科技词典的发展

发布时间:2022-02-14 08:41:58 浏览数:

摘要 本文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回顾了我国近现代英汉科技词典的编纂出版历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萌芽(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夕),发展(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前夕),成长(从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之初)和繁荣(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文章论述了各个时期英汉科技词典的编纂出版概况、主要作品和基本特点。

关键词 英汉科技词典 概况 主要作品 特点

我国英汉科技词典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历程。简单说来,可以按照历史的发展顺序划分为四个阶段:萌芽阶段,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夕(1840—1919);发展阶段,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前夕(1919—1949);成长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之初(1949—1978);繁荣阶段,从改革开放到现在(1978—)。本文采用文献回顾的方法,探讨我国近现代英汉科技词典的编纂出版概况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的不同特点。

一、萌芽阶段,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夕(1840—1919)

1.概况

1840年的鸦片战争结束了清朝政府闭关锁国的政策,中国逐渐开始同外国进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在此过程中,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于国家强盛的重要作用,1861年开始的洋务运动更是进一步推动了科技强国的梦想。为了适应这一形势发展的需要,一些翻译机构,如清政府于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江南制造局在1868年设立的翻译馆、商务印书馆于1902年设立的编译所等,开始涉足英汉科技词典的编纂和出版。

2.主要作品

这一时期出版的英汉科技词典多数是由外国人编纂的专科词汇对照表,其中的代表作有:英国人John Fryer整理,江南制造局出版的《化学材料中西名目表》(1885)、《西药大成药品中西名目表》(1887)、《汽机中西名目表》(1890);美国人George Tyler著,D.J.Macgowen和华蘅芳编译的《金石识别表》(江南制造局出版,1872)。商务印书馆在1915年出版了《华英工程字汇》,方厚枢先生曾在《中国辞书编纂出版概况》一文中谈到:“1915年该馆出版的《华英工程字汇》,是由我国学者自编的最早出版的专科辞书之一,它是由我国杰出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花了大约二十年时间编译出来的。”

3.基本特点

这个阶段是我国英汉科技词典的起步阶段,其基本特点可归结为:(1)没有独立研编之作,主要是编译。这与我国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是分不开的,那时不仅英汉科技词典刚刚起步,其他外汉词典的编纂也是如此,缺乏应有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指导。(2)重在建立统一的译名规范。1877年,来华传教士在上海成立了“益智书会”,其主要工作是编辑出版教科书、建立统一的翻译名称。该机构的成员包括当时科技名词工作的中心人物John Fryer,而上述的几部中西名目表正是益智书会与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共同努力的成果。(3)几乎全部以词汇对照表的形式出现。它们虽然释文比较简单,但为我国英汉科技词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发展阶段,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前夕(1919—1949)

1.概况

1919年的五四运动推动了中西方思想文化的交流,各种外汉科技词典的编纂与出版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然而,由于战争的影响,外汉科技词典编纂在经历短暂的繁荣之后又停滞不前了。这一时期的英汉科技词典大多是1937年以前出版的。当时比较知名的出版机构有商务印书馆,它与国立编译馆合作出版了一系列英汉科技词典;此外还有中国工程学会,以及正中书局、中华书局等。国立编译馆成立于1932年,是民国时期的最高编译机构。中国工程学会于1918年在美国康乃尔大学成立,其成员是几十位留美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数年后迁回国内,在上海建会。正中书局于1929年在南京成立,是国民党官方最大的出版社。

2.主要作品

这一时期出版的英汉科技词典涉及现代科学技术的各个方面,按照学科的不同进行分类,物理学方面有《物理学名词》(国立编译馆编订,商务印书馆出版,1934);化学方面有《详注英汉化学词汇》(恽福森编,商务印书馆出版,1920),《化学工程名词》(国立编译馆编订,正中书局出版,1946);地球科学方面有《地学辞书》(王益压编,中华书局出版,1930);生物学方面有《发生学名词》(国立编译馆编译出版,1937),《生物学名词》(Mathews G B,郑葆珊著,辅仁大学农学系出版,1946);工业技术方面有《电机工程名词草案》(尤佳章编,中国工程学会出版,1929),《电机工程名词》(电讯部)(国立编译馆编译,正中书局出版,1946);航空方面有《航空工程名词草案》(程瀛章,钱昌祚编,中国工程学会出版,1929);数学方面有《数学名词》(国立编译馆编译,正中书局出版,1945)等。

3.基本特点

这个阶段是英汉科技词典的发展阶段。其基本特点可归结为:(1)出现了很多国人自编的英汉科技词典,但大体上仍以编译为主,其中国立编译馆和中国工程学会为科技名词的编译和规范工作作出了较大的贡献。(2)编纂的英汉科技词典多为中小型的,所收词条局限在各个学科的术语、名词,收词规模相对不大。例如,《航空工程名词草案》收录航空方面的名词1200余条,《电机工程名词草案》收录电机工程名词2500余条,《详注英汉化学词汇》收录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化学器械、工业及矿物名词8000余条。(3)仍多以词汇对照表的形式出现,但词典的体例有所改进和完善。比如,《详注英汉化学词汇》的词条按英文字母顺序排列,每条内容包括物质性质、形状、制造、化学作用等,书末附有中文名词笔画索引;《生物学名词》也是按英文字母顺序排列,对照列出中文名词,书末附有生物普通分类法、植物分类略表等四个附录;《化学工程名词》按英文名词的字母顺序排列,对照列出中文名词,并附注号码以表示各类化学工业的类别。这些词典所提供的较为详细的释义、词类标注以及实用的附录,使外汉科技词典的编纂形式逐渐向外汉语文词典靠拢,这不仅为读者带来了便利。也为此后外汉科技词典体例的完善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三、成长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之初(1949—1978)

1.概况

新中国成立后,辞书出版开始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从1949年到文革前,外汉科技词典的出版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局面。根据曹先擢、陈秉才编纂的《八千种中文辞书类编提要》进行的初步统计可以得知,从1949年到1966年的十余年间,国内出版的各学科英汉科技词典约50部。从1967年到1977年,我国开始进入文革时期,外汉科技词典的编纂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仅有一些小型的英汉科技词典出版。1949—1978年间比较重要的编纂和出版机

构有: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名词编订室,成立于1956年,中间曾改名为“中国科学院编译出版委员会名词室”;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54年,源于建国初期在中国科学院设立的编译出版局。

2.主要作品

中国科学院编译出版委员会名词室与科学出版社联合推出的英汉科技词典有:《英汉细胞学词汇》(1953),《英中植物病理学名词》(1953),《物理学名词》(1956),《英汉遗传学词汇》(1958),《英汉建筑工程名词》(1958),《英汉农学词汇》(1959),《英汉微生物名词》(1959),《英汉无机化合物名词》(1959),《英汉机械工程词汇》(1960),《英汉测绘词汇》(1964),《英汉气象学词汇》(1965),《英汉自动学及检测仪表词汇》(1966),《物理学名词》(补编)(1970),《英汉综合地质学词汇》(1970)等。其他英汉科技词典有:《英汉原子核辞典》(中科院原子核科学委员会编辑委员会编译,中国工业出版社出版,1963),《英汉化学词典》(薛德炯译订,中国工业出版社出版,1964),《简明英汉机床词汇》(清华大学外语教研组编,科学出版社出版,1972),《英汉天文学词汇》(南京大学天文系本书编审小组编订,科学出版社出版,1974),《英汉医学常用词汇》(上海第二医学院外文教研组编,商务印书馆出版,1974),《英汉物理学词汇》(本书编辑小组编,科学出版社出版,1975),《英汉自然地理学词汇》(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编,科学出版社出版,1976),《英汉工程技术词汇》(本书编辑组编,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1976),《英汉海洋科学词汇》(本书编写小组编,科学出版社出版,1977)等。

3.基本特点

这个阶段是我国英汉科技词典的成长阶段,但成长中也有挫折。其基本特点为:(1)1949—1966年间,英汉科技词典的出版受到了极大重视,数量有很大增长。但是在此期间编纂的英汉科技词典仍以统一学术名词为主要目标,体例比较简单。中国科学院编译出版委员会名词室为推动科技术语译名的统一和规范作出了很大的努力,满足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此外,词典的规模有所扩大,从收词量来看,《英汉细胞学词汇》收词3.6万余条,《英汉机械工程词汇》收词4万余条,《英汉原子核辞典》收词2万余条,《英汉化学辞典》收录相关词汇5.7万余条。(2)1967—1977年间,英汉科技词典的编纂和出版深受文革的影响,数量很少,而且收词规模较小,体例非常简单,多以英汉词汇对照表的形式出现。

四、繁荣阶段,从改革开放到现在(1978—)

1.概况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词典的编纂与出版也迎来了春天。“王乃文对793部双语科技词典的出版时间进行了统计,其中1986年到1990年这5年间就出版了308部双语科技词典,占总数的38.8%。”新出版的英汉科技词典门类齐全,几乎涵盖了科学技术的各个分支,特别是一些新兴的学科。此外,还出现了综合性的英汉科技词典。这类词典往往收录科学技术各个方面的术语,有的还收录各领域的常用词汇以及一些普通词汇,它们的诸多功能满足了不同层次的使用者的不同需求。在这一阶段,外汉科技词典编写和出版的力量也有扩展,不少研究机构及商业组织在这方面作出了贡献。重要的编纂出版机构有:科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和外文出版社等。

2.主要作品

以综合性的英汉科技词典为例,主要有:《简明英汉科技词典》(西安交通大学外语系编,商务印书馆出版,1978),《英汉现代科学技术词汇》(褚圣麟,钱伟长等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82),《英汉科学技术词典》(清华大学外语系本书编写组编,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1989),《新编英汉科技词典》(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编,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出版,1995),《英汉技术科学词典》(精编·注释)(张鎏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1997),《综合英汉科技大词典》(顾仁敖主编,商务印书馆出版,1997),《英汉科学技术大词典》(中国科学信息研究所编,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1998),《英汉科技大辞典》(吴光华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1998),《英汉科技词典》(翁瑞琪编,外文出版社出版,2003)等。

3.基本特点

这个阶段英汉科技词典快速发展、走向繁荣,其基本特点为:(1)英汉科技词典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很大的飞跃,在图书市场上,单一学科的和综合性的英汉科技词典琳琅满目。但出现了炮制劣质辞书和大肆抄袭等现象,正如曹先擢先生所说:“从1979年至今辞书出版数量多,门类全,质量高,但还要补充一句: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在这一阶段,商业运作犹如一把双刃剑,对辞书出版造成强烈冲击。(2)英汉科技词典的规模逐步扩大,出现了一些大型词典。比如,张鎏主编的《英汉技术科学词典》收词约18万条,其中科技词条占2/3以上;中国科学信息研究所编的《英汉科学技术大词典》收词更是多达50万余条。内容遍及约200个学科范畴;吴光华主编的《英汉科技大辞典》收词约23万条,在重点突出科技词汇的前提下,也有不少普通词、缩略语等;顾仁敖主编的《综合英汉科技大词典》共收词16万余条,其中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主要学科方面的词语约13万条,同时还收录了一定数量的财经、法律和日常生活等方面的词汇及一些科技新词。这种情形的出现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词典的出版有了强大的财力支持和智力支持。(3)编纂体例逐步完善。改革开放增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英汉科技词典编纂和出版者的理念得以进步,他们不断地开拓创新,给辞书事业带来了新的生机。综合性的英汉科技词典的出现给外汉科技词典的编纂体例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它们真正摆脱了词汇对照表的简单模式,开始吸收和借鉴双语语文词典的长处,并且展现出自己的特色。如顾仁敖主编的《综合英汉科技大词典》,词条包括的内容有词目、注音、词性、曲折变化形式、释义、例证、习语等,而例证多与科技有关,且标注了词目的学科属性。“序言”和“用法说明”为读者提供了使用指导,书后还附有大量实用的附录。这表明编纂者充分考虑了为读者服务的宗旨。体例的完善标志着英汉科技词典的编纂真正走向成熟。

小结

从清朝末年到现在,我国的英汉科技词典经历了萌芽、发展、成长和繁荣这几个基本的阶段,总结不同阶段的特点可以为当代此类词典的编纂出版提供一些借鉴。同时,我们也看到词典的发展与社会因素密切相连,由此我们应该客观地、全面地进行评价。

(责任编辑 宋 岚)

上一篇:1952:中国高校之变

上一篇:独具岭南特色的地理教育在广东的发展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