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通知范文>

农药科学合理安全使用技术

发布时间:2022-02-17 08:38:17 浏览数:

摘要 本文从对症科学用药、合理选用农药、安全使用农药及药害的预防与补救等方面入手,分析了农药的合理安全使用技术,以期加快农药科学合理安全使用技术推广步伐,构建病虫草害可持续治理技术体系,实现农药使用量“零增长”。

关键词 化学农药;对症用药;安全使用;方法措施

中图分类号 S4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11-0142-02

农药是重要的生产资料,在防治农作物病虫草害、保护农业生产安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及农民持续增收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1-2]。与此同时,农药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可引起农药在食物、环境中残留毒性的富集效应,间接危及人们的身体健康;杀伤有益生物,降低其对有害生物的控制作用,造成害虫猖獗,病虫抗药性日趋严重;污染大气、水体、土壤;农药残留是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因素,影响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出口贸易[3]。

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科学植保”理念,从对症科学用药、合理选用农药、安全使用农药及药害预防与补救入手,大力推广新型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加快转变病虫防控方式,推进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加快推进农药科学合理安全使用技术集成研究,构建病虫草害可持续治理技术体系,实现农药减量、控害、增效和农药使用量“零增长”,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1 根据病虫草害发生类型,对症科学用药

准确诊断病虫草害类型、对症用药是科学用药的关键。在使用农药前,应针对作物病虫草害的发生类型,对症选用不同种类的农药进行防治。要正确区分非生物因素引起的生理性病害和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侵染性病害,区别侵染性病害中的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病、病毒性病害和线虫性病害,根据病虫草害发生类型科学用药。如咀嚼式口器害虫防治应选用胃毒性或触杀性杀虫剂,刺吸式口器害虫防治应选用内吸性杀虫剂;草害防除应根据防治对象的不同,选用选择性除草剂或灭生性除草剂。在准确诊断的基础上,对症施策,科学用药,精准用药,才能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1.1 真菌性病害诊断及用药

真菌性病害一般表现为在寄主作物发病部位出现腐烂、坏死、萎蔫、畸形等病状,在病斑上有粉狀物、颗粒状物、霉状物等病症,这是真菌病害的显著特点。应选用广谱性杀菌剂进行防治,如多菌灵、甲基硫菌灵、代森锰锌、甲霜灵、达克宁、百菌清、嘧菌酯、苯醚甲环唑、丁香菌酯、吡唑醚菌酯等。

1.2 细菌性病害诊断及用药

细菌性病害的受害作物组织表面呈水渍状或油渍状,常导致作物组织坏死、萎蔫,少数能引起肿瘤,还有腐烂、畸形、穿孔、溃疡、菌脓等症状。在潮湿的情况下,病部溢出菌脓,菌脓是识别细菌性病害的重要标志。应选用防治细菌性病害的药剂,如农用链霉素、新植霉素、噻菌铜、噻枯唑、氢氧化铜、乙蒜素、春雷霉素、菌毒清、王铜、硫酸铜钙、四霉素、噻霉酮等。

1.3 病毒性病害诊断及用药

病毒性病害一般引起花叶、黄花、坏死斑、畸形、丛生等症状。花叶病毒病的典型症状是叶片深绿与浅绿交错形成斑驳花叶,主要有黄斑、黄条斑、枯斑、枯条斑,由病毒汁液通过机械磨擦而传染,传毒媒介昆虫主要是蚜虫;黄花病毒病的典型症状是叶片黄化、丛枝、畸形等,通过嫁接传染,传毒媒介昆虫主要是叶蝉和飞虱。应选用防治病毒性病害的药剂,如病毒灵、菌毒清、植病灵、氨基寡糖素、盐酸吗啉胍·乙酸铜、菇类蛋白多糖、氯溴异氰尿酸、葡聚烯糖、盐酸吗啉胍和宁南霉素等进行防治。同时,可选用吡虫啉、吡蚜酮和呋虫胺等内吸性杀虫剂防治蚜虫、叶蝉和飞虱等传毒昆虫。

1.4 刺吸式口器昆虫诊断及用药

刺吸式口器昆虫为害作物叶片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残缺、破损,而是导致叶面形成变色斑点,枝叶生长不平衡而卷缩扭曲,因取食刺激形成瘿瘤,同时传播病毒病。应选用内吸性杀虫剂防治,如吡虫啉、啶虫脒、杀虫双、噻虫嗪、呋虫胺、螺虫乙酯、烯啶虫胺、噻虫胺、噻虫啉、氯噻啉、氟啶虫酰胺、氟啶虫胺腈等。

1.5 咀嚼式口器昆虫诊断及用药

咀嚼式口器昆虫咬食作物叶片形成缺刻或孔洞,蛀食叶肉形成弯曲的虫道或白斑,钻入植物茎秆、花蕾、铃果形成蛀孔,取食刚播下的种子或作物的地下部分,造成缺苗断垄,吐丝卷叶结苞咬食叶片。应选用胃毒剂防治,如敌百虫、灭幼脲、氯虫苯甲酰胺、抑太保、苏云金杆菌、昆虫病毒抑制剂和部分植物源农药。

1.6 锉吸式口器昆虫诊断及用药

锉吸式口器为蓟马类害虫所特有,取食时以上颚锉破作物组织表皮,然后吸取汁液。被害作物常出现不规则的变色斑点、畸形或叶片皱缩卷曲等症状。应选用触杀剂防治,如辛硫磷、马拉硫磷、抗蚜威、毒死蜱、溴氰菊酯、氰戊菊酯和阿维菌素等。

1.7 杂草防除用药

除草剂分为选择性和灭生性两大类。选择性除草剂可分为单子叶除草剂和双子叶除草剂;灭生性除草剂缺乏选择性,能杀死绝大多数绿色植物。

2 遵循《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合理选用农药

2.1 根据防治对象的发生情况及环境条件,确定施药适期

应在害虫未大量取食或钻蛀危害前的低龄阶段防治害虫,通常按照防治指标进行施药,可避免农药使用的盲目性。病害防治适期为病害未发生或发病初期,如在病菌侵入之前或在病害暴发流行预测期之前施用保护性杀菌剂。杂草防除的施药适期是由除草剂性能以及作物、杂草的敏感性决定,如触杀性除草剂应在杂草幼苗期施药。

2.2 掌握有效用药量,适时用药

每种农药针对的防治对象均有一定的有效用量范围,一般在害虫孵化期、病害初发期、杂草萌发前期施药,选用最低有效剂量,即可达到最好防治效果。一般环境气温较高或作物处在幼苗期,施药量可适当减少;环境气温较低或虫龄较大时,施药量应适当增加。此外,确定施药用量时还应考虑作物的敏感性和环境条件,如土温低、土壤黏性重、含水量少,除草剂用量应适当增加。

2.3 按照防治目标和农药的特性,采用合理的施药方法

针对病虫危害方式、发生部位及农药的特性等,采用适宜的施药方法。如喷雾法、喷粉法、种苗处理法、毒饵法、撒毒土法、土壤处理法、熏蒸法、涂抹法、泼浇法、诱杀法等。施药方法直接关系到防治效果,只有选择正确的施药方法,才能有效发挥农药的防治作用[4]。

2.4 合理复配、混用农药

将2种或2种以上农药制成混剂,或在使用前,将2种或2种以上农药产品复配混用,可达到一次用药防治多种病虫的目的。但应遵循2种混用农药不发生化学变化、物理性状保持不变、对人畜和有益生物毒性不增加、混用的农药品种具有不同作用方式和不同防治靶标、混用后药效增加且活性物质不降低、农药残留量低于单用剂型等原则。

2.5 合理轮换使用农药

区域内长期单一使用同一种农药,易使害虫产生抗药性。因此,药剂防治时应轮换使用不同种类的农药,以避免害虫产生抗药性。

3 按照《农药安全使用规范》,安全使用农药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做好农药安全使用和安全防护技术培训,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指导农民按照《农药安全使用规范》和《农药合理使用准则》等有关规定使用农药[5]。

3.1 选用新型高效的施药器械

老式防治器械“跑、冒、滴、漏”现象严重,损耗高、效率低,防治效果差。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动喷雾器、手提式水雾烟雾机、背负式弯管烟雾机、植保无人机、履带式喷药车、大型喷杆喷雾机等新型防治器械发展迅速,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这类新型防治器械具有节省人力、农药损耗低、作业效率高、防治效果好等特点,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应大力推广应用。

3.2 选用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

用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低毒农药替代中等毒性农药、中等毒性农药替代高毒农药。严格遵守高毒、禁限用农药使用规定,严禁在蔬菜、茶叶、果树、中药材等作物上使用高毒农药,严格掌握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严格控制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量,杜绝农残超标现象,1种农药在1种作物的生长周期内只使用1次。

3.3 准确配置农药

核定施药面积,按农药标签推荐使用剂量,准确计算用药量和配置的药液量,采用“二次稀释法”配置农药,不随意加大或减少用药量、用水量,在专用的容器中搅拌混匀。一般配置药液量根据作物群体的大小及施药器械而定,保证药液能均匀周到地洒到作物上。农药废弃包装物和残液要集中处置,不能随意丢弃和抛洒。

3.4 安全施用农药

根据病虫草害发生程度和药剂性能,结合植保技术机构病虫防治信息,确定最佳施药时期;选用适宜的防治器械,施药作业前调校准确;采用适宜的施药方法施药,如喷雾法应均匀喷洒、雾化好,防止重喷漏喷;对准靶标位置施药,如防治稻飞虱施药部位是稻株的中下部,防治稻纵卷叶螟的施药部位是上部嫩叶部分等。另外,避免在高温、雨天及大风天气喷药。施药后及时检查防效,如防效不理想,应及时补救。同时,应做好施药人员的安全防护。

3.5 降低农药残留量

影响农药残留的因子很多,如农药品种及剂型、施药量、施药方法、施药时期、天气情况、作物种类、安全间隔期等。其中,农药品种、用药量及安全间隔期对农药残留量影响最大。选用高效、低毒、易降解的农药品种是前提,控制农药用量、降低农药使用次数是关键,严格掌握农药安全间隔期是保证。

3.6 推广农药安全使用集成技术

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应用农业、物理、生物、生态等综合防治技术以及科学用药技术,达到有效控制作物病虫害,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推广农药减量化使用技术,落实农药使用零增长行动。培育专业化防治组织,引导专业化防治队开展统防统治及社会化服务。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集成示范推广综合配套的专业化技术服务模式,逐步实现农作物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规范化作业、规模化实施。

4 作物药害预防与补救措施

4.1 产生药害的原因

一是使用技术不当。①主要是施药量过大,几乎所有除草剂在过量使用的情况下,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药害;②施药时期不当,在作物敏感期施药易产生药害;③施药方法不当;④药剂的挥发和漂移。二是药剂质量及残留、代谢物。如小麦使用磺酰脲类除草剂,对后茬作物大豆、玉米易产生药害。三是施药时的环境条件。异常的高温和低温、施药后降雨过多、作物心叶受淹、砂性土质和作物苗瘦弱等均易发生药害。四是药剂复配、混用不合理。

4.2 药害预防

一是加强农药使用技术培训,普及安全用药知识。在选择农药品种时,要掌握不同农药的使用禁忌,严禁使用作物敏感药剂,严格控制农药用量,避免作物敏感期施药,避开高温季节的高温时段用药。二是做好农药安全使用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坚持新农药引进的“试验、示范、推广”原则,通过实地考察当地气候、土质、耕作制度和开展相关药效试验,获得合适的用药量、用药适期、施药方法等,以验证防治效果和对作物的安全性。三是加强农药质量管理,提高农药产品质量。四是贯彻“预防为主”方针,防止作物药害。

4.3 补救措施

4.3.1 喷药中和。酸性农药药害轻者可撒施生石灰或草木灰,重者可叶面喷施1%漂白粉液;碱性农药药害可通过增施硫酸铵等酸性肥料中和。此外,在药害发生时,叶面喷施0.1%~0.3%磷酸二氢钾溶液或混喷0.3%尿素溶液+0.2%磷酸二氢钾溶液,均减轻药害发生程度。

4.3.2 喷水淋洗。在药害发生后,及时叶面喷洒大量清水,重复2~3次,并辅以中耕松土,促进根系发育,可增强作物恢复能力[6-7]。

4.3.3 排灌水补救。水稻发生除草剂药害时,可多次排灌水。如扑草净引起的药害,在初期立即进行多次排灌水,后采用间歇排灌措施,可减轻药害发生程度[8]。

4.3.4 施肥补救。对药害引起的叶面药斑、叶缘枯焦或植株黄化等症状,可通过增施肥料,促进植株恢复生长。

4.3.5 喷施激素补救。对抑制或干扰植物生长的除草剂药害,可喷洒赤霉素等植物生长调节剂,缓解药害。

5 参考文献

[1] 龙江鹏,渊建民,彭小虎,等.城固县农药市场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农药科学与管理,2009,30(4):48-49.

[2] 黄箐,乔传令.昆虫解毒酶解毒机理及其在农药污染治理中的应用[J].农业环境保护,2002(2):285-287.

[3] 武丽辉,赵永辉,吴厚斌,等.农药管理的现状与思考[J].农药,2014,53(10):771-772.

[4] 苏彦丽.农药规范经营与科学使用:保障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J].农业工程技术,2017(32):78.

[5] 王红军,陈妍.农药安全使用规范[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

[6] 王艳莹,孙卿.作物藥害发生症状与预防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6(11):186-187.

[7] 王改芹.常见农作物药害症状发生原因和补救措施[J].现代农村科技,2016(16):17.

[8] 马玉萍,潘长虹,陶小祥,等.除草剂药害类型、发生原因及药害补救预防措施的探讨[J].青海农林科技,2017(3):47-50.

上一篇:水稻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上一篇:植物保护机械之喷雾机械与农药有效利用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