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通知范文>

新闻报道如何避免语言歧视

发布时间:2022-02-26 08:41:48 浏览数:

语言歧视的表现

媒体报道中的语言歧视有着多方面的体现,这些或零或散的歧视符号日积月累地形成了语言暴力,会给被歧视对象带来雪上加霜的伤害,同时也容易给普通受众的认识指引一条错误道路,甚至导致社会偏见、习惯性歧视。

对弱势群体的歧视。所谓弱势群体,就是指其生产力水平、社会地位等低于社会平均水平的群体。如对残疾人的歧视通常是将对方的生理缺陷毫无隐晦地置于受众眼前 ;对于农民工的歧视则带有偏见性地将他们作为被贬对象,甚至对其污名化、贴标签。

如2007年1月4日,重庆几家媒体都报道了一家特殊的烧饼店。之所以特殊,是因为该店的经营者中有两名身高仅1米左右的成年男子,他们不仅没有因为身体的缺陷而自卑,反而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开始了创业之路。但在几家媒体的相关报道中都存在着一定的语言歧视。有的在头版图文并貌,其醒目标题为《小矮人卖烧饼 比拼洋糕点》;有的在头版以主图作导读,主标题为《两矮人创业卖烧饼 自比武大郎》,并在副题中强调“身高都只有1.1米,体重24公斤”;某电视新闻节目在采访当事人时,不仅详细问了对方身高和年龄,甚至还问穿多大的鞋,致使对方略显尴尬地问“连这个也要说吗?”①

对性别的歧视。主要体现在对女性的歧视上,或将女性做为柔弱的代表,认为女性的成功是异常的;或认为女性应该是男性的配角,是相夫教子的“贤内助”;或将女性作为观赏的对象,重视其表面修饰 ;或认为女性应是将贞操看作比生命更重要的“烈女”;甚至将女性做为男性犯罪的根本原因,等等。如大量使用界定报道对象女性身份的字眼,如“妙龄女”、“三陪女”、“贪官妻”、“乡下妹”、“出轨妻”等。

身份歧视。这主要表现在看不起相对艰苦行业的从业人员、在地域上有狭隘的排外情结、对非权威人士的蔑视、对受害者所表现出的漠视、对犯罪人员或嫌疑者的仇视等等。如称呼清洁工为“扫街大妈”;称呼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为“乡下人”;称犯罪嫌疑者为“罪犯”、“恶人”等。

语言歧视产生的原因

新闻报道中出现这样那样的语言歧视并非必然现象,只有找准了产生的根源,才能在实践中尽量避免。

首先,歧视语言的出现与社会歧视的大环境有着一定的联系。比如古代社会人们坚信天圆地方,认为自己居住的土地才是世界的中心,因此对外族的称呼或“蛮”或“夷”。甚至到了清朝末期,对于西方入侵者的称呼都共识般地带有蔑视的意味,即使向西方学习也是“师夷之技以制夷”。这种社会环境下,即使出现语言歧视,人们似乎也浑然不觉。媒体在社会舆论的背景下,一方面是为了顺应固有的思维而使用大家熟知的语言表达 ;另一方面,由于是共识性的表述,即使有歧视也无所察觉,因此歧视的种子就这样有意无意地播下了。但现代社会强调法治与德治,因此对于不尊重人的歧视性表述,媒体有责任引导受众改变固有偏见,为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公民营造一个积极的氛围。

其次,媒体从业人员自身的素养不够。既包括业务方面的素养,也包括精神方面的素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缺乏人文关爱。面对弱势群体、受害者、值得关怀的对象时,有的编辑和记者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而忽视了对相关当事人的伤害。市场经济条件下,自负盈亏的报纸考虑经济效益是理所当然的,但是无论如何社会效益应排在首位。以歧视来换取的眼球效应始终是暂时的,没人会愿意购买一份高高在上、充满自大情绪的报纸。

二是责任心不强。媒体应该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这既是媒体的功能之一,也是媒体的责任所在。一方面,没有考虑到歧视的感情也会影响受众的认识,或让歧视从无到有,或是助长已有的歧视情绪。另一方面,及时性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特点,但有时过于争分夺秒就会缺乏足够思考,从而在遣辞造句上有所疏忽。

三是知识面狭隘。比如缺乏对语言使用标准的正确认识,一味地强调可读性、煽情性和生动性,而忽略了其中的贬义色彩;或是缺乏对相关法律知识的了解,随意地在犯罪者身上宣泄愤恨之情;或是对新闻学知识掌握不够,对客观公正没有深刻的理解。

如何避免歧视性语言

人们需要通过媒体来认识世界,事实上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也大多数来自于媒体的反映。而当今的社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靠媒体传播用语言构筑起来的。传播者的话语分寸对社会文化的构筑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传播者的思想和话语素养不仅是其个人的问题,而是一个关系到塑造什么样的社会的问题②。

首先,应注重传媒从业人员和社会大众人文素养的提高,在全社会提倡人文关怀。人文关怀主要强调对人的生存现状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因此,在基本价值取向上要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对于褒贬好坏的界定要立足在对他人的尊重之上。对媒体来说,其词句的运用既要考虑对报道对象的情感影响,也要考虑其中是否包含了有失偏颇的言外之意,应避免受众顺着传播者的主观歧视来看待事实。

其次,媒体要平衡手中的话语权。大众传媒需要扮演更加多元的角色,在议题的选择上应该多照顾弱势群体的需求。媒体在报道事实时,不能只报道权势阶层,只关注好的现象,而应将手中的话语权平衡分布,要替大众说话,而不是作某一个或某几个群体的代言人。比如在报道城市建设时,既要有政府的声音,也要有投资商的声音,更要有各阶层老百姓包括外来打工人员的声音。

第三,媒体从业人员要在多方面充实自己。也就是说要从知识层面、思想层面提高自身水平。熟悉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和原则,了解遣辞造句的规范和标准,学习新闻工作的指导思想。同时还要扩充知识面,学习与新闻行业相关的领域的知识。思想上要以谦逊的态度对待工作,以平等的视角观察,而非居高临下的审视。新闻媒体虽然有“无冕之王”之称,但最基础的还是为大众服务,为受众打开一扇能够看见世界真实面貌的窗户。

第四,加强各方面的监督。比如加强法律法规的监督,规范媒体用语的合法性;加强行业自律性监督,发扬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精神;加强大众监督,鼓励受众参与,与受众互动。

注释:

① 2007年1月4日的《重庆晚报》、《重庆商报》、《重庆时报》、1月5日重庆卫视《直通现场》。

② 陈卞知:《从话语分寸看媒体素养》,载于蔡国芬、张开、刘笑盈主编的《媒介素养》,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8页。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上一篇:以善体察善,,以爱传播爱

上一篇:国人通信争当优秀企业公民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