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通知范文>

以人文关怀彰显新闻报道温度

发布时间:2022-02-26 08:40:41 浏览数:

【摘 要】 文章认为,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在新闻报道中凸显人文关怀,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新闻报道凸显人文关怀,要求新闻报道必须确立平民化视角;处理涉及采访对象尊严和隐私的问题时应当慎之又慎;摒弃冷冰冰的灾难性事件报道模式,以人文情怀去抚慰人们的创伤;不断提升新闻工作者的人文素质。

【关键词】 新闻报道;人文关怀;厚度;温度

2014年10月28日晚,一辆黑色英伦轿车在沈阳苏家屯区葵松路附近从桥上飞驰而下,由于惯性该轿车撞倒桥下一厂区院墙后卡在院墙与厂房之间,车辆损毁严重。事故发生后,车上两人很快爬出车外,并无大碍。有媒体报道此事时标题为《沈阳一轿车失控从桥上飞下“卡”进墙缝》。而为数不少的网络媒体转载这一报道时,却把标题改为《沈阳现奇葩车祸轿车“飞”进墙缝里》。一桩本来让人心情沉痛的车祸,在这些网络媒体的转载报道中,好像成了娱乐事件,其拟制的标题无丝毫同情之心,反而隐现幸灾乐祸之意。事实上,类似的标题在媒体上比比皆是,如《“倒车哥”10分钟倒车20次 刮擦旁边轿车15次》、《面包“拥吻” 一女飞出车外只剩内衣》、《广州“酷”毙三十余人京城专家急开避暑良方》等等。这些标题虽然夺人眼球,却凸显了一些媒体为了争夺受众,人文关怀理念和格调品位日益退化的低俗之风。

新闻媒体具有巨大的信息传播功能和社会影响力,新闻报道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对社会大众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塑造作用。片面追求“眼球经济”导致的新闻报道低俗化、娱乐化,传递的是庸俗的价值取向,模糊的是人性的真善美,侵蚀的是媒体应有的人文情怀和品位。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在新闻报道中凸显人文关怀,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人文关怀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维度之一。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主要是指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对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个性、人的生存状况与符合人性的各种需求的肯定。它以人为本,集中体现了对人的关心、爱护和尊重,把人的生存、人的作为、人的发展当作考察一切事物的价值取向。新闻报道中只有蕴含人的关怀、人的同情、人的力量,才能情感洋溢,彰显厚度、温度和品位。

新闻报道凸显人文关怀,要求新闻报道必须确立平民化视角,把笔触和镜头更多地瞄准民众关注的焦点和热点,投向普通老百姓特别是弱势群体的生活、工作,用老百姓熟悉的语言,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反映老百姓的喜怒哀乐。为此,新闻工作者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深入到基层一线,真正体察和了解百姓的生活,倾听他们的心声。在报道中,要体现对普通老百姓的深切关爱和善意表达,揭示平凡人内在的精神、品格、信念、理想和尊严,弘扬蕴含于其中的真、善、美,把正确的人文价值取向传递给社会大众。特别是关注弱势群体和边缘人群喜怒哀乐和安危冷暖,为帮助他们改善现状鼓与呼的报道,作为来自媒体的关怀,会让人感到这是来自社会整体的关怀,能温暖人心,缓和矛盾,激发弱势群体和边缘人群奋发向上的动力,引导全社会提升人文品质,共助弱势群体,共促社会和谐。

新闻报道凸显人文关怀,要求对涉及采访对象尊严和隐私的问题,媒体处理时应当慎之又慎。虽然有时候采访对象的这些个人信息对新闻采写具有重要价值,但毫无保留地披露,可能会给采访对象的生活、工作、形象、心理等带来很大困扰,对采访对象的尊严和隐私造成伤害。这就需要编辑记者找准满足社会公众知情权和维护采访对象隐私权的平衡点,在确保不伤害新闻当事人尊严和隐私的情况下,满足公众的知情权。比如,在社会新闻报道中,对新闻当事人个人家庭、情感、生理、生活经历等隐私,对受资助者、中奖者等个人信息资料等的披露,必须经过当事人同意,必要时对新闻当事人应作化名处理。处理类似的新闻图片时,对需要保护个人尊严和隐私的新闻当事人,也应作马赛克处理,或者把镜头对准当事人的背面或侧面。

地震、水灾、火灾、车祸、台风、旱灾、矿难等灾难性事件给当事人的心灵会留下重创,给新闻受众也会带来强烈的震撼。在客观准确地报道灾难性事件的同时,本着深切的人文关怀,给人们以精神上的抚慰和鼓励,是新闻媒体的重要职责。为此,新闻记者除及时、客观地报道灾难外,还应尽量还原生命个体在灾难中的真实情况,挖掘生命在灾难中的尊严与价值,让人们感受到无私、坚强、智慧等人性光辉,以一种深刻的人文关怀去抚慰那些受难者以及关注灾难中的人们,使悲痛得到安慰,颓丧得到振奋,焦虑得到舒缓,不安得到平静,恐慌得到理智。然而,长期以来,新闻媒体的灾难性报道却存在多救灾措施、多领导活动、多宏大叙事,少个体命运、少灾民声音、少悲悯情怀等现象,灾民的衣食住行、安危冷暖、悲欢离合等情况淹没在以政府、领导为主角的大角度、大场面的“宏大叙事”中。当然,也有一些媒体注重把报道视角对准灾难中的个体,但有些记者在对受难者及家属进行采访时却常常忽视他们的感受,不顾其心情和意愿,纷纷进行抢拍、追拍和提问。有时一个受难者及家属前前后后要接受十几拨记者采访,许多记者还不厌其烦地“深挖”煽情的“细节”。而每次采访,无疑就是在受难者及家属的伤口上撒上一把盐。记者深入现场实地采访的精神固然值得提倡,可这样无休止的采访,一次次揭开新闻主体的伤疤,给受难者及家属带来了不小的“二次伤害”。以上种种现象之所以发生,既是几十年来一以贯之的重领导、轻群众,多报喜、少报忧的传统灾难性事件报道模式的惯性使然,更是一些媒体和新闻工作者人文关怀理念缺失所致。在人本主义张扬的新时代,这种冷冰冰的报道模式和采访行为应该摒弃。在灾难性事件报道中,充分体现对生者的安慰,对死者的尊重,如实反映灾区人民的衣食住行、意愿呼声,如实反映灾区人民在互帮互助、抢险救灾中迸发出来的人性光辉,以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唤起更多的关爱和救助,应成为媒体灾难性事件报道的基本准则。

新闻报道凸显人文关怀,要义是媒体必须把社会责任与人文关怀作为自己的立足之本,关键是提升新闻工作者的人文素质。提升新闻工作者的人文素质,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恪守新闻职业道德,提升新闻职业素养,坚守良知、维护正义。欧洲人文主义学者有一句名言 “爱如阳光”,作为新闻工作者,当我们的心中充满阳光的温暖和人性的光辉,才能怀有博大的人文情怀和悲悯之心,把阳光一点一滴地传播给社会公众。为此,新闻工作者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判断力,关注身处灾难困境中的人的生存状态,深入思考人性和人类的未来,把对所有生命的怜悯和珍视通过富有温度的报道表达出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点一滴地渗入社会公众的心田。

总之,新闻媒体只有高举人文关怀的旗帜,把对人的关注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让新闻报道传递爱和温暖,传递正确的价值观,闪耀人性的光辉,才能成为负责任、受尊重的高品位媒体,才能获得持久的公信力,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作为大众传媒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正兰.人文关怀在新闻传播中的渗透[J].中国传媒科技,2013(14).

[2] 陈静.大地震报道中报纸版面的人文关怀[J].青年记者,2008(26).

[3] 郭继东.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研究[J].新闻传播,2013(10).

上一篇:探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无障碍设计

上一篇:对区域综合发展的几点思考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