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法律文书> 劳动仲裁申请书>

关于大学生理想的思修论文

发布时间:2020-10-27 00:41:38 浏览数:

  篇一

  《大学生理想与现实矛盾的探究》

  摘要:大学生进校时都想着进入学校学好知识,毕业后能找到一份好工作,既体现自己的价值,又获得较高的收入。但毕业后,就业十分困难的残酷现实和他们的理想截然不同,让他们措手不及。面对大学生经历的如此大差异,我们做了调查和分析。本文从大学生的理想,他们为什么会有这些理想的原因和大学校外的现实,以及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解决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 理想 现实 矛盾探究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4-0061-02

  1 引言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当代大学校园最根本的矛盾。理想是意识,现实是物质。理想来自现实,理想是对现实的否定,是对现实的更高要求。高校的一堵围墙,使高校成为一个特殊的小社会,学校成了理想的天地。大学生从高中出来,经历了令人窒息的高考,满怀憧憬的步入大学校园。每一个学生脸上都是信心满满和对未来的憧憬,但转眼间大学毕业了,曾经的希望都变成了迷茫,以前自信坚定地脚步也疲惫无助的走着,不知要迈向何方。签不到工作,待业在家,或从事着与大学生称呼不相符的工作,这就是大学毕业后的现实。理想与现实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我们通过对在校学生做问卷调查,了解到很多学生对自己的现状不满意,并且更多的人对自己未来三到五年的规划不太清楚。学校的迷茫,就导致了光阴的虚度,机会的浪费,毕业后就不了业。如此的连锁反应让就业息息相连的大学生深深感受到了他们进校前的理想和进校后的现实的巨大差异。

  2 大学生存在的的理想化状况及原因

  2.1大学生存在的理想化状况的调查及研究

  在表1中,党政机关位居第一就是因为党政机关的福利待遇好。国有事业单位多于教学科研单位则是因为社会地位较高,工作更轻松。我们可以感受到大学生就业时的社会化,现实化。

  在表2中,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薪水和工作稳定也排的比较靠前。因为调查学生所在学校是二本院校,学校知名度低的缘故,很多学生在择业时选择了继续学习,以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综上所述,受现实社会的影响,大学生的就业意向都有所改变,但所流露出的想从毕业开始就追求高收入,高社会地位,稳定的工作,还是体现出了了理想化的特点。

  2.2产生大学生存在理想化状况的原因

  大学生年龄都很年轻,缺乏社会经验,富于想象。年轻人由于长期呆在学校,和社会接触较少,对社会缺乏了解,总是把社会想的较美好,也由于从小的环境教育,告诉他们现在的吃苦是为了将来的享受,所以对未来抱有美好的的憧憬。

  大学生起点高,他们知识水平相对较高,因此对自己将来的社会阶层定位也高,他们的追求目标是向社会高学历白领或领导者看齐,追求目标高,不满足。

  培养大学生,家庭付出成本大,家庭期望值高。培养一个大学生耗费了父母大部分精力和金钱,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上完大学后,能有一份好工作,不但能使自己过上好日子,也能孝敬父母。尤其在农村地区,培养一个大学生更加不易,那么对应的期望值也就越高。我们在调查大学生的主要发展动力时,家人期望占了20.01%,这一数据也能显示出家庭因素对学生就业的影响。

  3 社会对大学生思想理想化状况的冲击及造成原因

  3.1社会现实状况

  当前的现实是总量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并存,45%的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而50%的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鉴定中心陈宇说,劳动力总量过剩和结构性失业交织在一起,影响了中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至少在本世纪前20年,这些都是非常严峻的问题。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问题。

  3.2造成原因

  中国人口基数大,劳动力总量大。据最新人口统计,全国总人口为13.39亿,15-59岁的人口为89742万人,占总人口的68.70%,劳动力丰富。

  中国大学扩招。自1999年实行扩招后,当年扩招人数增加51.32万人,招生总数达159.68万人,增加速度达到史无前例的47.4%,之后2000年的扩招幅度为38.16%,2001年为21.61%,2002年为19.46%,到2003年中国普通高校本专科生在校人数超过1000万。使大学教育有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保量不保质。

  为了解决基础设施缺乏的问题,很多高校在扩招之后大规模扩建,掀起了高校基建热。结果因为基建规模太大,导致很多学生背上了巨额债务。截止2007年9月,全国高校贷款达到两千多亿人民币,为了偿还贷款,一些学校不惜提高学费,降低分时录取。由于债务问题,很多学校的信用评级大幅度下降。

  大学教育与社会现实脱轨。《信息时报》采访广州大学副校长禹奇才就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采访时说,大学本身培养的都不是人才,大学注重素质教育,学校培养与社会需要还有一定的脱节。中国高校既想把大学生培养为专才,又想培养成为通才。在课程设置上以提高学生素质的思想政治类课程占了很大比重,然后专业课很紧张,又不够深入细致。结果造成学生高不成低不就的窘境。

  中国大学教育严进宽出,所以很多学生进了大学就开始懒散,部分学生成了上网族,恋爱族,打工族,从而转移了注意力,耽误了学业。最终不能成为一个合格优秀的大学生,但因上过大学,被贴上了大学生的标签,最后不合格的表现使社会降低了对整体大学生能力的信任,使大学生就业受到不屑和打击。

  我们可以和国外有名的麻省理工作一对比。麻省理工学院本科培养目标和课程结构:麻省理工学院本科教育旨在帮助学生发展能够面对现代社会挑战的知识和能力。除了发展某一领域的能力外,本科生被鼓励充分利用在校广泛学习的机会,成为创造性的智力领袖和问题解决者,并具有终身学习的激情。

  好的岗位需求有限,关卡多。好岗位有很好的劳动保障制,如果要解聘一个人,就要按工龄一年多发一个月工资,成本很大,所以企事业单位都很谨慎。2004年,中国人大劳动人事学院参与的大学生就业意愿调查显示,有35.4%愿去党政机关。但从2005年开始,人事部招考公务员已经明确提出有工作经验的人员要在录用人员比例中占一定比例。人事部公务员管理司司长刘家林提到,近十年来,公务员主要从应届毕业生中录取,使公务员的的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种结构很难适应工作的需要。因此,无论是从眼前的工作还是长远来看,特别需要对这种结构调整。刘家林说,这种导向肯定必须走下去,在职人员的比例会不断扩大,应届毕业生的比例可能会减少。

  社会风气影响,享乐主义盛行。当代大学生没经历过苦难,贪图享受,缺乏吃刻苦耐劳精神。就业观念没有转变,在我们问到是否想过要到西部工作,56.56%的人表示没有想过,只有15.15%的人想过并很愿意去。大家都想好工作,这无疑使多数人就不了业。

  4 解决措施及建议

  继续坚持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据统计,自1979年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到2009年,人口共减少了2亿。当劳动力过多,供不应求时,劳动力就会贬值。

  扩招改革,限制大学招生。由于扩招,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问题,就业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就会出现一系列社会问题,引起社会动荡。限制扩招后,会出现两个问题,一个是扩建的学校废弃,另一个问题就是国民的素质教育跟不上。扩建的学校废弃,我们可以改建为城市买不起房的人的暂住地,可以解决城市住房难的问题。对于国民的素质教育跟不上,我们可以将大学教育分为两部分实施,一部分是素质教育,即大众教育,不限制扩招,这类人毕业后可以到社会上从事专业性、技术性不是很强的工作。然后举行考试大考,就像高考一样,考上的,根据自己的意愿继续学习专业知识,并有严格的考试。毕业后可从事技术性、专业性较强的工作。这样大众的素质教育和精英教育就能两不误。

  注重大学生质的培养,课程改革。既然大学教育分为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那么就根据不同对象上不同的课程。根据社会发展状况和社会需要进行教材改革,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践课,都应该与时俱进。同时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加强大学教师的考核。

  对于当代学生的享乐主义,怕吃苦状况,家长在进行家庭教育时,要从长远角度出发,培养孩子的吃苦耐劳精神。

  国家要加强就业的宏观调控。鼓励学生避开东部就业的激烈竞争,到中西部就业,从基层做起。

  参考文献:

  [1]45%的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50%的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N].第一财经时报,2005.2.

  [2]采访广州大学副教授禹奇才时,就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采访[N].信息时报.

上一篇:幼儿园法制教育论文

上一篇:大一思修课程论文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