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工作总结>

陕西省凤县文家庄金矿构造成矿机理浅析

发布时间:2022-03-17 09:08:15 浏览数:


打开文本图片集

本区地处古华北地块南缘,属秦岭褶皱系,以碾子湾—套坝区域性深大断裂(商丹断裂)为界,横跨了北秦岭褶皱带(加里东褶皱带)和中秦岭褶皱带(华力西褶皱带)南北两大二级构造单元,以发育早古生代及其以前的海相沉积类型为特征。自元古代以来,经历了多次裂陷和收缩拼合的地质构造作用,不同期次、不同层次和不同性质构造形迹的叠加与改造是区内变形构造的显著特点(见附图1)。

1.1 地层

区域出露地层从老到新为上元古界罗汉寺岩群、下古生界丹凤岩群、中泥盆统舒家坝组和上泥盆统大草滩组、中上石炭统、下白垩统东河群和第四系(见附图1)。

1.2 构造

罗汉寺—王家台背形分布于工区中部,表现为一背形构造,近东西向展布,出露地层为罗汉寺岩群,核部为罗汉寺岩群a岩段,两翼依次为b、c岩段,北翼产状340-360∠45-70°,南翼产状150∠50°,罗汉寺—瓦窑上韧脆性断层该断层分布于罗汉寺—瓦窑上以北,呈近东西向延伸,在瓦窑上南侧岗家山以东转换呈南北向展布,断层长度22公里,宽度10米,断距约2米,产状350-15∠55-70°,沿断层带千糜岩、剪切透镜体发育。

2 矿区地质特征

2.1 地层

工作区文家沟一带主要出露中上石炭统四峡口组细碎屑岩-碳酸岩组合,显示盆地退积型地层结构,变质程度相当于低绿片岩相,根据岩性及组合特征,可划分为五个岩段。

第一岩段(C21+3):为浅灰色中—粗粒状变质长石石英砂岩夹变质粉砂岩、粉砂质板岩,未见底,厚度大于317.3米。

第二岩段(C22+3):深灰色变质粉砂岩、粉砂质绢云板岩夹粉砂质微晶灰岩、含粉砂质白云质灰岩,厚度318.3—471.8米。坪沟—文家沟金矿化带赋存于该层位中。

第三岩段(C23+3):灰色薄—中层状含泥粉砂质灰岩、含炭粉砂质灰岩、铁白云质灰岩,其中夹细晶灰岩及少量钙质板岩、含钙变质粉砂岩,厚度301.7—562.9米。

第四岩段(C24+3):绢云板岩、钙质粉砂质板岩、钙质铁白云质板岩、含粉砂质绿泥绢云板岩夹少量细粒变质砂岩、变质粉砂岩,厚度368.2—439.2米。

第五岩段(C25+3):主要为石英绿帘角岩、黑云长英质角岩、黑云绿帘长英质角岩、黑云钾长角岩,原岩为泥质粉砂岩、含泥质砂岩、泥质粉砂质灰岩。厚度大于439.7米。大湾里—三台山金矿化带赋存于第四岩段与第五岩段接触部位或第五岩段层位中。

2.2 构造

工作区文家沟一带褶皱和断裂构造发育,主要区域性褶皱构造为戚家山—龙口背斜,主要区域性断裂构造为社火梁—白石铺断层。

2.2.1 戚家山—龙口背斜

该背斜分布于工作区南部坪沟-文家沟一带,表现为一破背斜构造,构造线近东西向展布,并向西倾伏,由中上石炭统和下白垩统东河岩群地层组成,核部为C21+3地层,两翼依次为C22+3、C23+3、C24+3地层,在兴隆场以东,受断裂和下白垩统东河群的影响使北翼缺失,北翼产状350-20∠43-55°,南翼产状165-210∠60-82°。

2.2.2 陈家崖—白石铺断层(F5)

该断层为区域性韧脆性断裂,属商丹带后期继承性分支脆性断裂,断面陡立或倾向北,发育碎裂岩、断层泥、断层透镜体,从两侧地层出露情况推断为一逆断层,工作区该断裂分布于大湾里—白石铺一带,区域长32公里、宽度5-30公里。该断层具有多期活动的特点,其控制了南部三台山—文家沟金矿带的展布。

2.3 岩浆岩

工作区文家沟一带小规模脉岩较发育,主要有闪斜煌斑岩脉、斜长玢岩脉、辉长岩脉、石英钠长岩脉等,其长度约50-250米,宽3-20米。

2.4 变质作用

工作区内变质作用强烈,不同时期、不同构造层次的地质体其变质程度不同,主要形成区域性的板岩、千枚岩。动力变质岩主要产于脆性断裂带和韧脆性剪切带中,脆性断裂带中主要形成碎裂岩、蚀变岩、角砾岩等。

2.5 地球化学特征

经1:1万土壤测量查证,HT5组合异常特征分布于文家沟一带,异常呈不规则状北东东—南西西向展布,长度1800米,宽500米,面积0.4平方公里,由金、铅、银、砷、锑、铜单元素异常组成,包括了Au6、Au7、Pb3、Sb4、Ag7、As5、As6、Cu4八个单元素异常,各单元素异常间重合性好,HT5组合异常与文家沟金矿点和文家沟脑铜金矿点相吻合,属矿致异常,发现了文家沟KT8、KT9金矿体,但金矿体向东还均未圈闭,并且新圈出KT10(锑)金矿体,与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金异常相对应,重现性较好。

3 矿体地质特征

3.1 KT9金矿体

3.1 地质特征

分布于文家沟脑一带,赋存于中上石炭统第二岩段(C2+ 32)近东西向构造蚀变带中,含矿岩石为变质粉砂岩、粉砂质绢云板岩等。

3.1.2 金矿体特征

该矿体通过已有工程控制发现KT9矿体西起0线东至20线地表呈分段富集、断续长900米,厚1-22米,产状340-360°∠55-80°,向下具分支现象。工程矿体厚度0.95-21.06米,矿体平均厚度4.22米,工程矿体金品位0.81-3.20×10-6,矿体金平均品位1.47×10-6,伴生铜品位0.13%,矿石以含金构造蚀变岩为主,少量黄铁矿石英脉,矿石黄铁矿化、黄铜矿化及硅化发育。

3.2 KT10金矿体

3.2.1 地質特征

分布于文家沟脑一带,为2015年新发现,赋存于中上石炭统第二岩段(C2+ 32)北—南向次级构造蚀变带中,含矿岩石为变质粉砂岩、粉砂质绢云板岩等。

3.2.2 金矿体特征

通过已有工程发现KT10锑金矿体长约150米,厚3.72——5.95米,产状90-110°∠67-75°金品位1.23—2.26 g/t,矿体平均厚度4.26米,矿体平均金品位1.57×10-6,锑含量在1.85—5.86%,矿体产状90-110°∠67-75°。

3.3 KT9矿体与KT10矿体关系

KT10锑金矿化带与KT9金矿化带呈正、斜交关系,其宽10-15米,以构造蚀变角砾岩为主,多硅化、黄铁矿化,其中锑金矿化產于其中强剪性破碎带中,带内充填辉锑矿脉或含辉锑矿石英脉,KT10锑金矿化带空间上被近东西向KT9金矿化带赋存构造带截断。

4 矿体构造成矿机理

4.1 矿区构造形成过程

矿区构造的形成可分为早期韧性变形阶段和晚期的脆性变形阶段。

4.2 控制矿体断裂特征

矿区构造格式为褶皱加断裂构造的褶皱断裂构造,矿区内部断裂构造极为发育,按其产状可分二组,其一为SN向断裂,另一组为EW向断裂。

4.2.1 EW向断裂

EW向断裂为区内主要断裂,为KT9矿体主要赋存构造蚀变带,总体走向70°-90°,倾向340-360°,倾角55-80°,延长在900米,宽度在1-22米,断裂带与围岩之间划分界限较为明显。

4.2.2 SN向断裂

SN向断裂为次级断裂,为KT10矿体主要赋存构造蚀变带,总体走向180°-200°,倾向90-110°,倾角67-75°,延长在150米,宽度在3.8-6.1米,断裂带与围岩之间划分界限较为明显。

5 结束语

在文家庄矿区构造作用十分频繁,主要找矿标志为东西向、南北向构造蚀变带中,构造蚀变带主要岩石为变质粉砂岩、构造角砾岩、构造碎裂岩等为主,主要矿化为黄铁矿石英脉,矿石黄铁矿化、黄铜矿化、辉锑矿化及硅化。

【参考文献】

[1]周杰斌.甘肃录斗艘金矿地质特征[J].甘肃地质学报,2009(1).

[2]王秀峰.甘肃李坝金矿成矿模式[J].甘肃地质学报,2009(10).

[3]雷世和.武当群构造特征及演化[J].湖北地质,1995(1).

[4]吴随录,等.陕西宁强县新场地区区域地质特征及成矿浅析[J].陕西地质,2014(6).

[5]温深文.陕西二里河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J].陕西地质,2014(6).

[责任编辑:张涛]

上一篇:塞多尼亚区

上一篇:基于粒子图像测速技术(PIV)的砂箱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