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心得体会>

浅谈玉米螟的发生规律与防治对策

发布时间:2022-02-17 08:39:53 浏览数:

文章编号: 1005-2690(2019)12-0116-01       中图分类号: S435.132       文献标志码: B

摘   要:玉米螟属于我国粮食作物的重要害虫之一,分析玉米螟虫害特点及其发生规律对于病虫害的防治、干预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主要结合当地种植玉米的实际情况,基于自身经验简要介绍了玉米螟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旨在为后续的农业种植与科学研究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玉米螟;危害;规律;防治对策

作为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害虫,玉米螟具有发生面积大、涉及范围广以及危害性十分严重的特点。玉米螟主要侵蚀玉米作物的新叶、叶腋以及茎秆等部位,一旦受害,玉米则会出现发育不良、籽粒不饱满的情况,不仅影响收成,更有甚者会危及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1,2]。在此情况下,如何做好玉米螟的防治、干预管理工作,从而提升玉米种植质量、实现农业增收,成为广大农业工作者们共同关心的重要课题。

1   玉米螟的危害及其发生规律

1.1   玉米螟的危害

与其他农作物病虫害相比,玉米螟病虫害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玉米螟成虫而言,其主要为害玉米茎秆部位,此时玉米茎秆组织遭受破坏,玉米从根部所吸收的养分也难以传输至叶片、籽粒等部位,使得玉米生长停止并枯萎死亡。对于玉米螟幼虫而言,玉米花叶、折雄、折秆及雄穗等都会受到破坏。具体来说,刚孵化的玉米螟幼虫通常以玉米嫩叶作为食物,新叶寄生现象为常态。当玉米雄穗长出之后,幼虫也会侵食雄穗或玉米籽粒,直接造成玉米减产。

1.2   玉米螟的发生规律

玉米螟病虫害的出现与自然气候变化,环境、温度、湿度以及所种植的具体玉米种植等因素之间均存在紧密的联系。①自然气候变化。玉米螟通常集中出现在每年的9月下旬,从其繁殖规律上来说,这一时期的玉米螟幼虫会集中于秸秆、根茬及穗轴等部位等待越冬。越冬成功的玉米螟幼虫则会在第二年的6月份进化成蛹,随后7、8月则进入最佳繁殖期,而这一时期正好是玉米生产发育最为旺盛的时期。②环境、温度、湿度。玉米螟最佳生长繁殖温度为20~30 ℃。在空气湿度方面,空气湿度大于60%时更有利于玉米螟的快速散布传播。③玉米种植。首先,玉米植株越高大,那么玉米螟的寄生、生长繁殖也会更加集中,对于植株相对较小的玉米品种,其玉米螟的存活率也会相应降低。其次,在种植玉米时,种植布局、种植规划等也会对玉米螟病虫害的影响程度产生作用,例如,将玉米与其他农作物进行混种,玉米螟的发生概率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3]。此外,若玉米品种本身就属于缺乏抗虫基因的品种,那么玉米螟的出现无疑会具备更大的概率与风险。

2   玉米螟的防治措施

2.1   农业化学防治

对玉米螟进行农业化学防治,是一种较为传统的病虫害防治手段。通常情况下,在收获玉米后会将玉米秸秆作为燃料燃烧或者是沤肥,通过破坏玉米螟幼虫的寄生环境而有效降低来年玉米螟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同样,在玉米生长发育的种植过程中,喷洒农药、加强育肥等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适当喷洒农药将玉米螟幼虫歼灭,加强育肥促进玉米植株的生长发育,双管齐下共同促进玉米增收。

2.2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是近年来公认的防治玉米螟的最有效方法之一,运用物理防治主要是针对玉米螟的生长特点及其发生规律进行。例如在种植玉米时,利用玉米螟趋光性特点以高压汞灭虫灯进行诱杀。值得注意的是,相关种植人员与田间管理人员应当熟悉灭虫灯的使用方法,并结合实际的田间病虫害情况、玉米生长情况对灭虫灯的工作时间、工作频率进行合理设置,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保障灭虫灯的作用得以最大限度发挥。与农业化学防治方式相比,物理防治具有使用成本较低、操作安全简便且可重复使用的突出优势。

2.3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主要是利用病虫害的天敌对其幼虫进行捕杀、压制而实现。玉米螟生物防治主要借助白僵菌和赤眼蜂这两种生物。在种植玉米前,可以将白僵菌的菌粒提前撒于田间,以此快速杀灭玉米螟的越冬幼虫。而利用赤眼蜂时主要是在玉米螟化蛹率上升至20%左右时进行,放蜂数量需结合玉米实际种植面积进行合理划分。从另一角度上来说,对玉米螟进行生物防治不会对自然环境产生污染,但是若防治力度把握不准,则极有可能造成生物链被破坏,导致物种失衡[4]。因此,生物防治手段应当遵循自然规律,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引进各种新生物。

3   结束语

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玉米的种植面积十分广泛,因此,玉米螟这种在玉米种植期间最为常见的害虫也成为了影响玉米种植质量、收成以及经济价值扩大的主要因素。而要想加强玉米螟的防治力度,相关种植人员与农业管理人员则应当基于玉米螟的危害及其发生规律为基本考量,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采取相应防治和干预手段,以期促進玉米的健康生长发育。

参考文献:

[ 1 ] 太红坤,白树雄,韩永连,等.玉米螟赤眼蜂防治云南亚洲玉米螟的田间效果[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7,33(3):313-318.

[ 2 ] 刘湘琼,张天娥.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7(12):158.

[ 3 ] 李金双.玉米螟发生规律与防治[J].农民致富之友,2017(24):67.

[ 4 ] 刘长月,木拉提.伊宁县玉米螟发生及防治情况调查研究[J].新疆农业科技,2017(6):25-27.

上一篇:水稻栽培技术要素分析与病虫害防治

上一篇:图像识别技术在南疆棉铃虫防治中的应用研究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