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计划方案>

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宜春夏布为例

发布时间:2021-08-10 08:53:10 浏览数:

摘要:夏布工艺是中华民族祖先留下的传统技艺,凝聚着我们先民的智慧。宜春夏布,尤其是宜春万载夏布,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是我国传统布艺文化的代表。曾经被列为贡品的夏布,为繁荣宜春地区的经济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现如今却面临着失传的艰难处境。本文将对宜春夏布历史进行梳理,通过调查走访了解宜春夏布业现状,借鉴荣昌夏布和分宜夏布的发展路径,并结合本地优势,提出可行的传承与创新策略。

关键词:传统文化 宜春夏布 可持续发展

一、万载夏布发展史

夏布,也称“苎布”“生布”“鸡鸣布”,是由苎麻茎皮纤维为原料制作而成的一种平纹、斜纹纺织品。据史料记载,“古者先布以苎始,棉花至元始入中国,古者无是也。所为布,皆是苎,上自端冕,下讫草服。”以苎麻为原料的夏布,自黄帝之时即与蚕丝织物并行于世。夏布具有自然古朴、粗犷挺括、凉爽透气、抗菌防腐等优点,所做衣物适合夏天穿着,所以叫做“夏布”。2008年,夏布制作工艺被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江西夏布历史源远流长,1979—1980年,考古学家在江西贵溪龙虎山墓群中发掘出苎麻印花布,据测定,该夏布属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年代的物品,是目前出土最早的苎麻印花布。该夏布精美细致,织造技艺纯熟,为我们展现了江西先民夏布织造技艺的高超。正如清代黄原裕所撰写的《种苎麻法》所言:“豫章绩织苎布,工细甲天下。”风土谚语云:“江西有三宝,万载夏布、南丰桔、景德镇瓷器天下少。”吴宗慈《江西通志稿》载:“江西之第二特产则为夏布,久矣名闻中外……而全省产区中,则以万载、宜春、宜黄三县所产夏布最负盛名,尤推万载夏布为首屈一指。”因万载夏布品质最优,所以万载夏布为宜春地区夏布的总称。宜春夏布在唐代被列为贡品,《新唐书·地理志》记载:“袁州宜春郡,上。土贡:白苎。”明代万载夏布进入旺盛期,万载县在明末时,约有70%的农户从事或者兼职夏布行业,县城经营夏布的商号上百家。清代,万载县从事夏布行业的有近万人。清末民国初,宜春县有商户300家,其中夏布商行就有10家。万载县夏布作坊上千家,经营夏布的行庄近20个。宜春夏布被销售到全国各地,有的远销海外,“赖此以为生者,凡居四分之三”,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20世纪30年代后,由于域外市场的失去,夏布市场逐渐衰落。

二、宜春夏布发展困境

新中国成立以来,宜春夏布行业呈缓步上升的态势。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的劳动力,改革开放政策充分调动了市场经济的活力,宜春夏布在20世纪90年代有一段短暂的繁荣时期。“袁州区三阳、洪塘、金瑞、寨下、楠木等乡建立了7个夏布市场,全区机织由1979年的100台,发展至1990年的12000台。全市有夏布专业户10000多户,占全市总数的10%以上,经营绩纱夏布的有1200多户,每年苎麻夏布成交额达5000多万元,夏布税收达800多万元,全市靠夏布支付的农户达8000户。”宜春市各乡镇又响起了络绎不绝的机杼声。宜春市袁州区从事夏布生产的有10多个乡镇,有10万余人从事苎麻的种植、生产与贩销。老人种麻、打麻,女子绩纱,挽麻芋子,青壮年梳麻上浆,织布。一个壮劳力基本上两天能织出一匹布,每逢赶集,就带着布匹到集市夏布市场与夏布商人交易。宜春市三阳镇成为全省最大的夏布苎麻交易市场。可以说,上世纪末期的宜春夏布市场,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

进入新世纪以来,受到机械化大生产的强烈冲击,手工业制品市场需求不断萎缩,难以实现应有的经济价值,手工技艺一度濒临失传,手工艺人也纷纷转行。夏布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主要来自以下四个方面。

(一)市场需求萎缩

随着机械化工业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廉价纤维制品充斥着国内市场。棉制品、化工纤维相对于苎麻产品而言,不仅价格低廉,而且适合大規模机械化生产,产品样式丰富,产品舒适度也不亚于夏布,因此国内市场很快就被多种多样的纺织品占领。手工夏布的市场受到严重挤压。

(二)从业人员流失

城镇化步伐加快后,大量农村劳动力迅速流失,很多村庄已经成为“留守村”甚至“鬼村”。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袁州区洪塘镇荷塘村平均每家都有一台织布机,家家户户都种苎麻、织夏布。如今,全村只有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家还在绩纱,苎麻地也全部撂荒。洪塘镇上的一条夏布交易街,如今也冷冷清清。据洪塘镇夏布商人钟先生介绍,上世纪末他每天都能收几百匹夏布,如今,一个月也才能收几百匹。很多夏布商都改行从事其他工作了。万载县马步乡、双桥乡和白良乡是万载夏布的重要产区,上世纪末,这几个乡村的农户家家户户都投身于夏布生产。而如今,整个万载县做夏布的地方只剩下马步乡的黄村、带塘村和潜塘村,做夏布的手工艺人也只剩下五六十岁甚至七八十岁的老人。年轻人愿意做夏布的几乎没有,夏布手艺濒临失传。

(三)制作工艺落后

宜春夏布行业衰退,固然与改革开放后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有着直接的关系,但根本原因还在于生产技术落后,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一方面,由于传统夏布经纬线是用手工捻线而成的,极容易断,机器无法顺利完成织造,编织成本远高于机器制造的棉纺织品;另一方面,我国夏布的生物脱胶与印染技术不够成熟,所制成衣穿在身上有刺痒感,容易褪色,舒适度和柔软度远不及棉质布料。

由于以上原因,宜春夏布产业只能依靠部分国外客户的坯布订单来维持生存。这种完全依赖出口创汇的贸易形式,市场太小,变量太多,一旦遇到经济危机等情况,订单随时可能终止。编织难度大,成本高,但附加值低,从业人员收入不高,再加上行业不稳定性因素过多,严重影响到夏布工艺的传承和发展。

(四)生产方式落后

宜春夏布最早的生产方式是农户自给自足式的生产。从种麻、打麻、沤麻到绩纱、绕纱直至浆纱、织布,一个家庭完成几十道工序。生产效率低,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随机性大。进入新世纪以来,夏布生产方式虽然有了一定的改善,但仍然是传统的分散式生产,以农户为基本单位。一般为贸易公司给镇上夏布商下订单,夏布商再将订单分配给种植户,收集来的苎麻再分给绩纱户,绩好的纱线再分配给上浆刷布工,刷好的布分给织工,织工按要求织出布匹,夏布商收布匹后统一交给贸易公司。虽然整个生产链条相比过去更加完善,但大部分贸易公司也只是坯布的代理商,负责收集和出口坯布,缺乏统一的管理和深加工的技术研发。

三、宜春夏布的保护与传承

(一)走产业化道路,开创新局面

“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实现‘两个转变’,解决农业、工业流通领域中诸多矛盾,提高经济效益的组织水平,实现增产、增收、增利的一条阔路子。”宜春夏布业虽然从各家各户自给自足生产,到如今由夏布商统筹安排,统一提供工具,提供原材料,分工更加细化,但规模小,管理松散,难成气候。据笔者调查,宜春市共有十几家夏布厂,其中80%都是夏布商开的小作坊,负责组织夏布生产和坯布收集。具有印染技术和加工技术的夏布厂只有两三家,大多是小规模生产。

江西井竹实业有限公司实现了夏布产业化生产。该公司前身为1984年成立的宜春苎麻纺织厂,2005年改制为江西井竹实业有限公司。该公司拥有苎麻基地,种植统一的优质苎麻,保证了原材料的优质。引进国外的先进生物脱胶技术及生态服饰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夏布深加工。经营范围包括服装服饰、床上用品、生活用品、汽车饰品、礼品、办公用品等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井竹实业致力于发展夏布深加工,延伸优化了苎麻产业链,促进了宜春苎麻产业的规模化、产业化生产。

工业产业化道路,不仅能够规范夏布生产,提升产品质量,提高夏布的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而且能够提供就业岗位,盘活地方经济发展,对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树立品牌意识,增强核心竞争力

品牌就是产品的一张名片,它不仅是一个简单的LOGO,一个响亮的名字,更重要的是代表了产品的质量、知名度以及无形的资产。目前,我国四川荣昌生产的1200扣的“荣昌夏布”,驰名海内外。2017年2月1日,中国设计师张超带着“荣昌夏布”原创设计作品在澳大利亚珀斯举办了“中国沉思:时尚之旅”时尚艺术展,让中国品牌文化的魅力绽放于海外。江西分宜打造了“新达”“恩达”“海星”等夏布品牌,提高了夏布的知名度,推动了夏布产业的发展。宜春夏布产业,虽然有“井竹”这一品牌,但想要在国内外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还需要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规范生产流程,改革创新生产技术。品牌的建立能在更大范围内带动夏布产业化,带动企业增效,农民创收。

在培育夏布品牌的道路上,政府的介入与支持是非常必要的。家庭散户和乡镇小作坊的资金少、能动性差,缺乏自主培育夏布品牌的能力。只有各级政府领导站在区域经济战略的高度,大力扶持,统筹安排,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才能培育出更多、更好的夏布品牌。四川荣昌县政府为了发展夏布产业,不仅在制造材料和技艺上给予了支持,而且在人才培养上也下了不少功夫,2011年,该县与西安工程大学合作,建立夏布技艺传习馆,为夏布继承人传授技艺。文化部2015年在清华大学举行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一个大好机会。

(三)结合禅宗文化,打造宜春旅游特色

宜春禅宗文化源远流长,据《袁州府志》记载,禅宗“一花开五叶,三叶在宜春”,沩仰宗、曹洞宗、临济宗皆发自宜春。在宜春,随处可见山间若隐若现的禅寺,禅宗文化成为宜春的一张旅游名片。禅宗吸取道家“自然”观念来诠释人的生命自然状态、人的本性。所以禅宗学者追求的是在青山绿水的自然中生活,体验禅悦,在流动无常的生命中体悟禅境,从而实现生命的超越与精神的自由。夏布制品的天然质朴的风格,与宜春禅宗所倡导的心法不谋而合。宜春属于丘陵地带,气候适合苎麻生长,夏布属于就地取材。从种植到成衣都是手工完成,浸润了劳动者的情感。夏布制品看起来比棉布粗糙,但摸上去全是手工的触感,没有斧凿的痕迹。因为是手工制品,所以每一匹夏布都有着自己的纹理,有着自我的独特性。宜春夏布“轻如罗绮”,服饰宽松,穿在身上给了身体充分的自由。夏布的以上种种特点,都与禅宗文化相契合,所以笔者认为,可以将夏布当作宜春特色旅游文化来发展。

1.在旅游文化节中开设“夏布展厅”,让“夏布”走向公众视野。

2.在旅游文化景区、禅宗寺庙周边开设“夏布特色体验店”,将夏布做成地方特色旅游纪念品,让更多的游客能够接触夏布,了解夏布,购买夏布纪念品。

3.建设宜春旅游网站,将夏布当作其中的一个板块,通过网络对夏布及其工艺进行宣传。

(四)改进制作工艺,让古老艺术“活”在当下

在大工業机械制造时代,人们虽然感受到了机械复制品的物美价廉,但也渐渐厌倦了用模子刻出来的呆板与繁复,反而更加青睐手工艺制品带来的质朴与人文价值。甚至在发达国家,很多高档的优良制品,都是价格不菲的手工艺制品。日本品牌“无印良品”“alacrity a +koloni”等都是倡导手工制作的麻纺品牌,用夏布生产出简约舒适的产品,符合现代人的生活哲学。宜春夏布拥有良好的原材料、纯熟的工艺传统,只要适当地改进夏布制作工艺,使产品能够契合现代人的返璞归真的生活理念,这门古老的艺术也能够在当下“活”得熠熠生辉。宜春有一些小型夏布厂商已经在做这方面的尝试,将夏布加工成各种家居用品、装饰用品、厨房卫生用布、国画山水画等绘画用布、日用品、工艺品等,例如门帘、窗帘、床单、床罩、沙发用布、抱枕、坐垫、桌布、壁挂、灯罩、桌旗、餐垫、杯垫、洗浴布、洗碗布、手套、帽子、围巾、鞋垫、拖鞋、箱包、灯饰、国画、壁挂、屏风。

四、结语

传统夏布技艺是我们的祖先留下来的宝贵财富,不仅是几千年来人们生活变迁的记录,也是当地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载体,保护这一技术,是传承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的重要方式。立足当下,透过现代人的视角,运用现代的科技和思维对传统夏布工艺进行新的创造与诠释,是我们每个现代人的使命。

参考文献:

[1]钱贵成,主编.赣鄱遗风续编[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8.

[2]李发光,主编.袁州府志[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3]袁和庚,主编.万载县志[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

[4]赖占钧,潘其辉,编著.江西夏布[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

[5]邓咏梅.荣昌夏布产业现状及其发展研究[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04(06).

[6]薛娜.荣昌夏布创意产品研发[D].西安:西安工程大学,2014.

[7]陈晓青,黄军.我国夏布产业的发展现状[J].上海纺织科技,2008(11).

[8]于红梅.传统夏布及现代制作工艺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14.

[9]黄海燕.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传统工艺的文化品牌建构——以荣昌折扇为例[J].艺术生活,2015(05).

[10]辛娜,陈珊.江西宜春苎麻纺织品进入国际市场问题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08(09).

[11]余强.乡村手工夏布的可持续性传承[J].装饰,2013(10).

[12]张国云,李薇.重庆荣昌手工夏布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华文化论坛,2015(12).

(作者简介:张浩,江西省宜春市文化馆,馆员,研究方向:音乐制作及传统文化)(责任编辑 肖英奎)

上一篇:石狮服装行业供给侧改革的路径探析

上一篇:东北地域雪景山水画与传统蜡染艺术的融合研究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