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计划方案>

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12 08:52:19 浏览数: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具有较高品位的人文旅游资源,旅游开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手段,是拉动南通市的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南通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与利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开发意识差、开发模式落后、文化内涵挖掘不够、人才缺乏等问题。根据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备的旅游开发的现实条件,提出了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六大开发模式。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旅游价值

Study on Tourism Exploitation model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Nantong

LIANG Sheng-rong FANG Su-rong

(School of Geography Science,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Jiangsu 226007, China)

【Abstract】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a kind of high grade human tourism resources,tourism exploitation is a important method to protec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resources and a important way to stimulate economic growth in Nantong. The Tourism Exploit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at the initial stage in Nantong and has many problems,such as the exploitation consciousness difference,the Exploitation model backwardness,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excavation insufficient, the talented person lacks, and so on.According to the the realities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Nantong ,this article makes six Tourism Exploitation models.

【Key words】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Exploitation model; Tourism Value

江苏南通地处美丽富饶的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东临黄海,南倚长江,气候温宜,山青水秀,物阜民丰,素有“崇川福地”之称。南通历来是人文荟萃之地,吴越文化、荆楚文化、齐鲁文化在此融汇,形成了江海平原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风情,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本文通过分析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对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模式进行研究。

1 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的条件

在千余年的历史中,南通人民创造并发展了丰富多彩、名噪四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1 资源丰富,名录体系逐渐完整

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建设已初见端倪,已经形成国家、省、市、县(市、区)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南通板鹞风筝制作技艺、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术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江苏省政府公布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南通市共有5大类11个项目,其中民间音乐3项、民间舞蹈3项、传统戏剧2项、民间美术1项、传统手工技艺2项。南通市2006年启动非遗资源的普查工作,各县(市、区)分别建立普查档案,5年来,全市共普查到非遗线索6000余条,项目1793项。同时,不断完善非遗保护名录体系。2009年,在各县(市、区)申报基础上,命名了首批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至此,南通市已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1项、国家级项目9项、省级24项、市级67项、县级108项。同时拥有国家级传承人4名、省级传承人20名、市级传承人78名,初步建成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保护体系。

表1 南通市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提供资料改编

http://fy.folkw.com/step2.asp?s_id=7&shi_id=122

1.2 类型多样,具有鲜明地方特色

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类型主要集中于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美术、曲艺、传统技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与传统医药等九类,其中传统技艺类数量最多,传统舞蹈和传统音乐数量最多,而其中最具特色的有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梅庵派古琴艺术,以手纺、手织、手染的方法制作生活用品,以耐脏耐磨、结实经用、图案吉祥等特点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融扎裱造型、配色绘画、音律设计、“哨口”雕刻于一体的南通板鹞风筝制作技艺,以及南通色织土布技艺、吕四渔民号子、海门山歌、童子戏、浒澪花鼓、钟馗嬉蝠、海安花鼓、跳马伕等地方特色鲜明,且这些资源从旅游的视角来看,具有开发旅游产品的潜力。

表2 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部分展示

1.3 政府重视保护工作,场馆建设数量渐多

目前,南通市为了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发展旅游业,建立了各类博物馆、纪念馆25家。各级文物保护单位82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4处。南通市市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21家,其中,非遗专题博物馆6家,展示面积1390平方米,收藏实物7614件;非遗传习所11家,年培训学员5000多人次。对传承基地的命名与保护,确保了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和合理利用。

2 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南通市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比较成熟,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还存在着比较多的问题。

2.1 旅游开发意识差,研究不够

与其他区域的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相比,南通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很强的竞争优势。但是长期以来,南通市一直把对有形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政府相关部门与旅游企业将关注点停留在有形旅游资源的开发上,重视旅游景区景点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认识不足、开发研究不够,缺乏中长期的开发规划和产业指导。由于观念上的不重视和法规制度上的落后,相关管理部门在日常管理中也几乎忽视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不少职能部门长期以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确切的行业数据都没有把握,所以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没有形成产业。

2.2 开发模式落后,缺乏创新

就目前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现状来看,主要以静态的博物馆的形式为主,其产品功能定位过于单一,主要定位在观光的层次上,休闲、体验等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功能不够突出;产品内容上存在与其他区域的文化旅游雷同,特色定位不强,没有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在旅游开发中的核心灵魂等问题;产品表现形式以静态陈列为主,缺乏动态参与式的旅游项目;另外受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等软硬件的限制,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竞争优势未能充分体现,产品的市场吸引力和竞争力也还不强,主要的目标市场仅限于省内和周边的区域市场,成熟的远程客源市场尚未形成。

2.3 文化挖掘不够,缺乏深度

南通市虽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但在开发中文化资源没有转化为旅游资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创新的程度不够,特色不鲜明,重点不突出,特点不明显。如对蓝印花布的开发,蓝印花布技艺在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集中展示,是我国第一家集收藏、展示、研究、生产、经营为一体的蓝印艺术馆。该馆现珍藏明清以来的蓝印花布制品及图片资料近千件,保存着大量优秀的民间传统制品,展示南通蓝印花布的传统工艺流程,为国内外广大爱好者学习、欣赏、研究民间工艺美术提供了良好场所,使中国的传统民间艺术南通蓝印花布得到更大的继承与发扬。但是除了博物馆,其他的旅游商品的开发,旅游体验性的活动都没有开发。

2.4 与其他旅游产品的整合不够

目前,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存在着严重的条块分割现象,由于各个地市缺乏有机联系,开发建设难以协调统一,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得不到统一的利用和整体的保护。由于缺乏有效的统一规划,许多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没有融入旅游产品中去。目前的开发利用程度较低,开发内容仅限于对一些静态展示性的资源,没有通过特色项目的打造,营造良好的文化体验旅游全面开发之势,同时缺乏有技术含量和参与性较强的产品,造成了旅游产品结构单一,旅游活动内容单调等问题。尽管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但是真正融入到旅游线路、旅游产品中的占少数,比如在南通市内的旅游线路中,南通纺织博物馆、南通风筝博物馆有时候会融入线路中去,其他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基本上没有与其他旅游产品整合。

3 南通市非物质文化旅游开发模式

近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模式问题备受关注,并且已经形成了博物馆、主题公园与实景舞台剧为主导的三种主要模式,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目前处于初级开发阶段,开发模式以静态的博物馆模式为主,结合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特点和现有的开发模式,认为南通市未来的非物质文化旅游开发模式应该逐渐向动静结合的博物馆模式、旅游商品模式、实景舞台剧模式、节庆活动模式这几种模式转换。

3.1 博物馆模式——动静两态相结合

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传统的以遗产的静态展示为主,较好地维系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的博物馆。这种形式的博物馆在南通市已经比较成熟,比如南通风筝博物馆和南通板鹞风筝艺术博物馆、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和通州市二甲镇“正兴染坊”,这四个基地分别被市非遗中心定为南通板鹞风筝制作技艺、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传承展示基地。这些博物馆的建成为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另一种,是动态的开放式的博物馆,采用本土社区居民参与的形式,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状保存在其所属的社区及环境中,被称为“无墙的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其原生地由发明和使用它们的居民自发保护,使人、物、环境处于固有生活关系中,游客在这种环境中观看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加有氛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流变性,决定了开发时要尽可能避免以静止、凝固的方式去保护,在不改变其按内在规律自然演变的前提下,尽可能寻找生产性保护的方式及与旅游开发等的良性互动结合。所以,对于博物馆形式,我们主要要增加第二种方式的开发。也就是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必须根植于本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就地取材的文化开发只有做到了“内发性”,才能真正做到人类文化的健康、正常和可持续发展。南通的曹瘦脸儿故事、魏二郎、红娘子、花子街、吕四渔民号子、海门山歌、梅庵派古琴艺术、十番锣鼓、新店山歌、马塘锣鼓、陆家锣鼓、通东民歌、通州民歌等这样一些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喜剧、曲艺等类型的都非常适合运用动态博物馆式的开发模式。

3.2 旅游商品模式——无形资源有形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精神文化内涵,但因其有神无形,无法触摸,使得文化内涵缺乏适当的物质载体,其精神实质无法表达出来,当然更无从传递给游客。因此要寻求适当的物质文化载体,通过物化手段转化为有形化以被游客视觉感知和欣赏甚至参与,而开发旅游商品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商品式开发,主要针对传统技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通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以传统技艺类的文化遗产占多数,而目前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处于初级阶段。例如南通蓝印花布作为我国独有的一种手工业纺织印染品种,成为我国对外出口贸易的商品和承担文化交流任务的馈赠礼品。在旅游纪念品的创意和种类上,就没有多大特色,现有的纪念品包括服饰、台布、壁挂、鞋帽、包袋等系列,但是大都与其他地区的蓝印花布雷同,没有创新,没有形成市场效应。另外,南通是中国“四大风筝”产地之一,盛产板鹞,为全国绝无仅有。板鹞硕大无比、平整如板,由六角形为基础,通过组合变化,结构成串连星式南通风筝。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风筝世界中,形声兼备的南通哨口板鹞是难得的名副其实的艺术瑰宝。这种“六角”大的有几米高,上面装有几百只大小不同的“口”、“哨”,放上天去这些口、哨发出不同的高低音,像一支大型乐队在空中合奏,声音可传到几里之外,十分雄伟。但是游客在南通游玩,购买板鹞风筝的很少,也没有形成市场。另外,像传统美术类的南通仿真绣、南通木版画、灯彩(角斜灯彩)、红木雕刻、如东面塑、葫芦工艺、南通彩锦绣、剪纸(海安剪纸)等都可以开发成一系列的旅游商品。

3.3 实景舞台剧模式——营造旅游氛围

实景舞台剧依托自然山水为演出的舞台背景,融入自然和人文两个资源要素,借助现代高科技手段对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的表演。实景舞台剧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模式,这种方式是将戏剧类、歌舞类、艺术类等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人的表演活动而活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型为旅游产品最具创意的一种模式。

我国这几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印象派作品最为成功,《印象·刘三姐》自从2004年3月20日在桂林阳朔正式公演以来,平均每天晚上吸引4000名以上的游客,而且每晚两场的演出都无法满足观众的需求。云南丽江的《印象丽江》、浙江杭州的《印象西湖》以及广西全力打造的《民族风情歌舞史诗——骆越歌王》等,一个全新的概念出现——山水实景演出。实践表明,大型实景舞台剧确实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型为旅游产品提供了必要的载体形式,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型为旅游产品的成功路径。南通的海门山歌、十番锣鼓、新店山歌、马塘锣鼓、陆家锣鼓、通东民歌、通州民歌等艺术性强、比较通俗的形式可以采用实景舞台剧模式。

3.4 节庆活动模式——保护核心资源

利用南通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举办各种旅游节庆活动,既可以扩大南通市旅游知名度,又可以形成旅游热潮。节庆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吸引物与特种旅游产品,它对树立都市形象,扩大市场份额都将发挥重要作用。旅游节庆活动更是吸引投资,促进南通经济开发的主要渠道之一。目前南通的节庆活动在数量上已具一定规模,但总体质量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并亟待提炼出一批有国内外影响的非物质文化旅游节庆品牌。例如可以打造南通蓝印花布旅游文化节、南通板鹞风筝文化节、南通海门山歌节、浒澪花鼓节、南通纺织文化节等推动南通非物质文化旅游的发展。节庆举办的方式可采取全市统一筹划,各市县具体承办的方式,整体打造,整体营销,在国内乃至国际产生一定的影响力。群策群力办出一定的特色,提升南通市非物质文化旅游形象,扩大南通非物质文化旅游的整体知名度。

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旅游开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手段,是拉动南通市的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南通市应该积极探索,寻求适合本市的最佳的旅游开发模式。

【参考文献】

[1]王凤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10).

[2]曹诗图,鲁莉.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探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9(7):75-78.

[3]章尚正,张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利用模式与原真态保护[J].宿州学院学报,2010(10):12-17.

[4]徐赣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式保护框架[J].广西民族研究,2005(4):173-180.

[5]张春丽.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 2008.

[6]纪文静.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08(09).

[7]马木兰,汪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化的转型模式[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282-287.

[8]贾鸿雁.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旅游开发[J].改革与战略,2007(11):119-122.

[9]时吉光,喻学才.我国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综述[J].长沙大学学报,2006(1):9-11.

[责任编辑:曹明明]

上一篇:传统茶染工艺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创新设计

上一篇:隐形的推动者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