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工作报告>

初中物理课结束方法探讨

发布时间:2021-07-07 09:09:34 浏览数:

摘要:一节课教学质量的优劣与这节课的引人、讲授和结尾都有密切联系,特别是课堂的结束阶段可以说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升华。那么我们该如何高效地来结束物理课呢?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就此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初中物理;结束;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294-01

在这近二十年的物理教学中.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法来结束一节课,取得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归纳起来如下十种方法:

一、总结法

这是种最常用的.最普遍的方法。当授完一节课的新知识后.把这节课所学内容再简明扼要地归纳总结,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重点、难点有一个全面性的加深巩固,对这节课形成一个完整的清晰的印象。例如:《内燃机》;这一节课授完新课后。把所学知识归纳总结在小黑板上:

汽油机、柴油机在四个冲程中,只有做功冲程是燃气对外做功,其它三个冲程为辅助冲程,要依靠飞轮的惯性完成。汽油机和柴油机四个冲程叫一个工作循环,每一循环活塞往复两次.曲轴(飞轮)转动两周。通过这样总结,学生对所授知识就有了一个全面的理解。

二、首尾照应法

不同的课文内容,所用的教法也不同,有时在引入新课时.常以提出问题、设置悬念的方式引入,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此,在课堂结尾时,就必须引导学生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分析课前提出的问题,以消除学生的疑虑。例如:《动能和势能的转化》一节,一开始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只给大挂钟上一次链,就能走很长一段时间?’在结尾时就应该以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来总结结尾;钟摆摆动前把发条拧紧,而拧紧了的发条具有很强的弹性势能,钟摆摆动后,发条的弹性势能转化为钟摆的动能,带动时钟运行,直至发条的势能全部转化完为止。

三、设置悬念,埋下伏笔

当一节课将要结束时,教师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让学生课后自行研讨或诱发一个甚至几个与以后学习有关的问题.在学生感到言而未尽时收住话题。这样既结束了一节课的学习,又活跃了学生思维,激发了他们进一步学习,探索知识的兴趣。例如:《磁场对电流的作用》,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都都白: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而通电线圈在磁场里会发生转动,但转动不能持续,摆动几下,线圈就停在平衡位置上,根据这个现象,我叫学生看课本的插图:想一个办法,使线圈能持续转动,那么可采取什么办法呢?我这要启发引导学生;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方向受到哪些因此的影响?当线圈转过平衡位置后,要马上改变这些因素,其受力方向会不会发生改变,若会发生改变,又需改变哪些因素才理想?又应怎样去改?这样提出一系列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四、练习巩固法

根据初中物理知识.有些课文对概念的引出、规律的得出都并非难事,而难点却在于如何让学生全面正确理解、掌握并能灵活应用学习过的知识。而练习巩固法就是针对这种情况而设计的:这就是针对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规律的掌握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而精心设计相对应的有代表性的练习题,在一节课即将结束的五至十分钟时间里,通过提问、板演、讨论等手段来实施,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深度、透澈度。例如:在讲授《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一一电阻》知识时,可用如下的问题进行练习:对下面的四句话进行判断,比较正误:

A、导体的电阻与其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通过它的电流成反比。()

B、当电压一定时,导体电阻与通过电流成反比。()

C、当电流一定时,导体电阻与电压成正比。()

D、导体电阻是导体本身的特性它等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强度的比值。()

通过这四句话的判断比较,就有效地防止了学生简单地用数学知识去理解物理量的意义了。

五、概括法

概括法具有概括性强、简洁、精干、浅显的特点。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在有关“电功率’的计算的练习课中,在课堂即将结束时,把涉及到电功率的计算的公式可以归纳概括为:

P=

当电能全部转化为机械能,并作匀速直线运动时:

上式中的任一个等式。

这样,使人看起来一目了然,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七、启导预习法

这是根据下节课要学习的知识。根据其重点、难点。编拟预习提纲。让学生在下节课上课前能有的放矢进行预习。例如:第十六章在第三节课结尾时可列出第四节的预习提纲:(1)弄清滑动变阻器的结构怎样?(2)它的原理是什么?(3)重点弄清它的用法怎样?(4)变阻器在电路中的符号如何?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预习下一节,结束第一节的授课。

上一篇:内燃机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上一篇:DHQ—027型数字化点火器的研制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