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工作报告>

从后续利用角度看上海世博会场馆规划

发布时间:2021-07-10 08:45:49 浏览数:

世博会被誉为“经济、科技与文化界的奥林匹克盛会”,作为近代社会最大规模的国际活动,世博会会为举办地留下无法用数字衡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世博会结束之后,其效应仍然在不断地释放。由于其巨大的政治经济效益,世博会举办者往往倾注巨大的精力和财力。每一届世博会的召开都会促成许多建筑场馆的诞生,其中有的也许随着年代的变迁渐渐消失,有的则在岁月中被长久地保留下来,重新被利用,或是被贴上了“标志性”的标签,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者。随着举办世博会经验的不断累积,举办国都开始重视如何进行世博会后续利用的课题,并不断进行积极的尝试,发展适合当地实际状况的世博会场馆后续利用模式。

世博会的举办也是推动上海整个会展产业发展的一次契机。世博会的召开需要兴建大量会展场馆,如果能在规划阶段就考虑好如何将世博会的场馆转为合乎市场需要的会展中心,既能避免城市资源的浪费,又能够推动城市会展经济的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地区和城市相关产业的发展,达到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目的。

在世博会规划过程中,国际展览局、国内外专家和上海市民都非常关心世博会场馆的后续利用问题。上海世博会的结构性规划,已经把后续利用作为一个重点考虑的问题。政府提出,要考虑好如何将一次为期半年的盛会同影响深远的城市规划结合起来的问题。规划倡导“永续利用”,基础设施将实现“零废弃”。2010年上海世博会场馆的后续利用主要包括环境、基础设施、土地、永久建筑四个方面:

在环境的后续利用方面,世博会后,浦江两岸将成为上海全新的标志性城市风貌区,几十公顷的超大面积园林绿化,营造出水与绿交融的新城市轮廓线,向公众常年开放,是城市居民日常休闲、娱乐的绝佳场所,将提升上海整个城市的环境水平;基础设施的后续利用包括地铁和地面交通、远程交通的改造等等,目前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都已纳入城市的综合规划之中;在土地的后续利用上,5.28平方公里土地中的40%将根据城市总体的发展作出进一步利用;在永久建筑方面,20%-25%的世博会场馆将被建成永久性建筑。世博会后,它们将被改造成适合会展和文化的建筑。根据城市功能需要,世博会园区的核心将保留下来成为国际文化、商务、交流合作的场所,满足城市文化改造和商务设施,一部分区域也将开发成为具有极佳生态环境与生活环境的城市滨江高尚居住区,作为配套的居住场所。

应该说,已经成型的上海世博园区规划以及后续利用方案还是比较科学可行的。但在讨论场馆后续利用问题时,我们非常有必要结合上海现有会展场馆的情况来研究。世博会有面积相当可观的场馆属于临时性建筑,在活动结束后需要拆除。那么剩下来的能不能与上海现有的会展场馆形成良好互补呢?

目前,上海大型展馆共有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上海光大会展中心、上海展览中心、上海世贸商城、上海国际展览中心等。

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是当前亚太地区设施最先进、功能最完善的展览馆之一。现在,做大的展览会似乎没有别的选择,争先恐后地要求排进新国际博览中心的档期,实属无奈。而世博会的举办,无疑为上海会展业弥补以上场馆方面的缺陷,解决场馆供不应求的局面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遇。

但是为适应展览会的需求,会展场馆建设具备一定的特点。这是世博场馆中计划以后要转为会展场馆来实现后续利用的那部分规划应考虑的重点。展厅的规划要考虑的要素很多。比如是否有柱子、楼梯间、出入口、天花板高度、灯光装置、冷气暖气、地面承重情况等。

总的来说,展览中心的场馆规划要以人为本,注意空间环境的开放性、通透感、有机性,方便展览活动的开展,且给人以自由亲切的感知;尽量使用新材料、新技术,积极运用高科技成果;各种设计必须与四周的环境达到协调,而且都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一个优秀的展览中心场馆规划,应该坚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整体与局部的统一、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如前所述,世博会的举办是上海会展场馆建设新一轮发展的契机。会展场馆和世博会场馆在建设要求方面有一定的统一性,世博会的场馆只是会展场馆的特殊形式。而会展场馆对内部设施要求很具体,世博园区在场馆建设初期就应结合实际条件为后续利用埋下伏笔。在世博会场馆特殊性的基础上,考虑普通展览中心的一般性质。将特殊性和一般性相结合,找到它们之间的平衡点和转换点,将来就能够相对容易地实现两者之间的转换。

世博会对树立举办城市的形象和威望,推动举办城市的建设和发展都起到了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会展场馆是世博会后续利用方向的重点之一,它对上海会展业的发展影响甚深。本文只是初步探讨了一些这方面的问题。针对目前我们在规划中的出现的多重标准难以把握的情况,我们需要分不同的阶段解决诸多问题,聚焦办博需求,同时为后续利用埋下伏笔,在后阶段相当长的时间里制定深入细致的后续利用规划。

上一篇:目标教学在英语课文教学中的应用

上一篇:逼近论的方法等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