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工作报告>

新工科背景下的审美教育

发布时间:2021-08-04 08:41:36 浏览数:

摘 要:新工科背景下,审美教育在我国本科工程人才培养体系中将有更重要的意义,它能通过提升审美品位作用于人的道德意志与人文情感,引导学生将科学技术合理地用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当下的审美教育应当将新的时代内容纳入其中。从内容来看,在保留传统的艺术教育的基础上,对工科学生的审美教育应增加休闲审美教育,将日常生活的休闲导向审美化的发展;同时应增设创新思维类美育课程,利用现代产品设计、工艺体验等课程拓展发散式思维。美育课程体系的重新构建与美育方法的灵活多样化改进因此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审美教育;新工科;美育课程体系

随着全国范围内“新工科”教育观念大讨论的展开,高等院校中工科生的全面培养成为关系国家科技发展的重要事业。新工科不仅强调高级工程人才的培养要“服务国家战略发展需求”与“构筑国际竞争新优势”,同时也将“立德树人”新要求置于重要地位。[1]道德教育中诉诸情感的审美教育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本科工程人才的综合素养培养中,审美教育不可或缺,它引导人的精神与行为,[2]能够帮助工科学生树立起用科技推动国家、人民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崇高理想。近十年来,本科工程人才的审美教育研究从多个层面展开,有学者对高等教育中工科生审美教育依附于德育、缺乏独立性的现状进行了研究;[3]有学者对工科专业人才审美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机构与师资队伍提出系统化的构想;[4]还有学者就审美教育对工科生的科学思维模式所能发挥的作用进行了探究。[5]然而,如何结合当下青年学生的生活方式的转变来推动本科工程人才的审美教育在观念、内容、方法上的改革,是亟待探究的课题。

1 本科工程人才的审美教育现状

我国工程人才培养的初级阶段,审美教育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其历史原因在于建国以来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对实用型工程教育的大量需求。工程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以服务国民经济发展为直接目的,重点培养掌握新技术、新知识的应用型人才。实用型工程教育为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初级阶段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然而,随着世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和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重科技、轻审美的工程教育逐步表现出其弊端,不利于工科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马尔库塞曾经针对工业社会的发展提出,过于理性化的发展会带来人的发展的不健全,出现单面人的危险。而在现代消费社会中,过于理性化的单面人的危险,远远不及过于沉溺于感官享乐和感性世界的另一种单面人所带来的危害。流行文化和快餐文化使得青年人的审美判断力、思考力和批判能力都在下降,从技术理性走向感性至上的另一个极端。

从20世纪末开始,我国就对本科工科人才的审美教育出台了专门政策。1998年国家教委发布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和物质财富的高速增长,社会对科学技术的极大重视和对物质利益的强烈追求,科学教育备受青睐,人文教育受到冷落,并随之带来一系列世界性的社会问题”,因此要加强大学生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教育部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0-2010年)》中规定:“所有普通高等学校均在2005年普遍开设艺术类选修课和限定选修课程,并逐步纳入教学计划,计入学分。”之后审美教育通过选修课模式进入高校课堂,得到了制度上的保障。

在过去的十多年中,针对本科工程人才,高校已经建立起艺术类选修课程体系。它包括形而上的理论美学,如美学原理、文艺美学等,还包括大量的应用美学,如电影美学、建筑美学、书画鉴赏、音乐鉴赏等,此外,部分本科院校还开设了艺术实践类课程,如书法、白描、素描等。这些课程都有助于提升工科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对于其形成良好的审美趣味有很大的帮助。然而,以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为支撑的审美教育,虽然对提高工科生的艺术知识与审美能力起着重要作用,但内容形态过于单一,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飞速变化。如何结合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时代特征,建立新的审美教育平台,提升工程类高级人才的感受能力与审美能力,是当前迫切需要探究的问题。

2 本科工程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审美教育内容改革

就教学内容的改革而言,当前我国本科工程人才的審美教育应在艺术教育的基础上增加休闲审美教育与创意审美教育。

首先,在当前的消费社会背景下,适应工科生的审美教育应当以休闲方式的引导作为主要内容,推动休闲审美教育。休闲不仅关系到个人的身心和谐,而且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发展。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休闲需要建立在主体的审美能力基础上。这种能力并非先天就能具有,相反,它是后天经过教育习得的。审美的休闲与日常经验中混沌的休闲是有区分的,它具有意向性的结构,即是由主体——休闲活动——对象所构成的系统,将人的身体还原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内在心灵的和谐关系之中。审美现象的休闲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发生的,它需要时间、物质条件、体制等多方面的条件,但最关键的是主体的休闲能力。对工科生的休闲审美教育包括对休闲的审美意识、审美理解能力以及审美休闲技能,其对于工科生的自我提升与身心和谐来说有重要作用。

其次,本科工程人才的审美教育可以适当引入艺术设计教育的内容。这里所说的“设计”不是广义上的,而是与艺术密切相关的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等内容。现代设计教育从其诞生起,就以“小艺术”来标识其特殊性,即一种区别于绘画、雕塑等纯粹艺术的学科,它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通过对生活的空间、产品、环境等进行符合审美规律的创造性改变,提高人们在生活中的审美感受能力。对于工科学生而言,传统的艺术教育虽然是不可或缺的,但现代设计作为实用艺术的分支,更能提高其对生活应有的审美属性的感受能力与创造能力。

不仅如此,现代设计教育本身是对创造性的设计思维的培养,能够促进工科生的想象力、知解力与创造力的综合发展。现代设计教育中,设计思维是作为与科学思考相对立的思维模式被人们提出的。设计思考的出发点并不是一个可以清晰定义的问题,而是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无法得到定义的含混的问题。参与解决问题的人可以是多样的,甚至在价值判断等方面还会出现矛盾与分歧,所以设计思考首先是一个建构问题的活动,这种建构并不是将无法定义的问题转化为可定义的问题,后者仍然保留了科学思考的特点,探索的是最后的单一的优化解决方法。设计思考的建构问题过程是保留问题的多维性,它最终能得到的是以人群为导向的最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法。因此通过对工科生的设计思维的导引,能帮助其更好地建立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判断能力与情感沟通能力。

3 审美教育的多元化方法

以工科学生为对象的高等学校审美教育,应当通过层级化的教学平台来实现。在课程体系、授课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应当与时俱进地作出革新。

3.1 设置休闲类美育课程体系

休闲类美育课程应当沿着生活化的方面拓展,将更加生活化的审美教育内容纳入课程体系中,尤其是消费美学、时尚美学和设计美学。消费美学是以反思消费时代的审美经济文化为主要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消费的符号化特征,以及广告媒体的符号语言的深层所指,它能够帮助学生在消费行为中建立适当的文化消费观念。时尚美学是顺应青年一代的生活审美化需求,“把时尚文化当作一种‘炫美’的‘感性’现象来考察,从美学的视角研究它的本质特征,了解它的内在规律”,[6]它对于引导青年一代塑造与身体相关的审美化生活方式具有重要意义。设计美学将日常生活世界中的创意产品作为审美对象,从研究产品设计美的形式规律、文化特性和审美评判标准,它对于青年一代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和商品过剩的消费时代里,形成关于日用品的良好审美品位具有积极的作用。消费美学、时尚美学和设计美学是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时代背景下休闲审美教育應当包含的内容,能激发青年一代主动学习和关注的兴趣,并且能够自觉地将审美判断运用到生活中。

根据工科生在专业能力上重点培养工程思维的特征,着眼于培养其休闲习惯的美育课程应当将工艺体验作为重要内容,融入课程体系中。工科生在专业学习中,重点培养的是工程思维,它与通过假设——验证——假设的方法不断接近真理的纯逻辑性科学思维不同,需要“深入分析工程活动的边界条件,与社会、经济、文化、技术、人等多方面的相互关系”,具有“构建性”“设计性”和“实践性”作用。并且由于工程的过程具有不可逆性,不允许耗费过多的社会资源进行修改,工程思维通常具有集成性强的特点,它“不是各种相互关联的内容的简单累加,而是如何在各种错综复杂的体系中求得一种平衡”。[7]与工程思维的培养相适应,相关的休闲体验审美教育可以开设工艺体验课程。工艺是手工业时代的技艺手段,区别于纯粹艺术,以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作为根本特性。工艺体验课程包括剪纸、陶瓷、印染、红木工艺、雕刻等多样化的内容,相关手工技艺的学习既可以帮助获得传统文化的感受能力,又可以形成一种积极的休闲习惯。

3.2 设置以设计教育为依托的创新思维类美育课程体系

在欧美的教育体系中,设计教育与艺术教育是平行设置的,贯穿于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教育体系中,以中小学基础教育为开端,逐步进入高等教育。设计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并置,从教学目的上来说,有其相通性,即并不是为了培养专业化的专门人才,而是提高审美感受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在我国,不仅基础教育中少有相关的产品设计课程,大学的公共教育中也并不多见,它一直被当作产品设计与工业设计专业才需要学习的课程。而事实上,现代产品设计课程完全可以纳入公共审美教育课程库中,承担起培养创新思维的功能。这一教育观念可以为我国培养创新人才提供参照。

美育中的创新思维类课程,可以通过自拟项目的产品概念设计课程,将从产品设计中的“服务人群的行为观察——市场判断——产品功能设定——结构设计——材料选择——形态设计——使用情景模拟——反馈意见收集——再设计”的思维训练过程,培养工科学生的换位情感体验能力与扩散性思维能力。针对工科生的产品设计课程,重点不是培养其专业的产品设计能力,而是将学生带到设计情境中,培养出对他人的生活方式的关注与理解,在行为观察与市场观察中发现问题,并通过审美的导向找到解决问题的多样方法。它可以作为思维训练类课程进入公共审美教育体系中。

3.3 拓展诉诸情感与想象的美育方法

诉诸情感与想象的审美教育方法对美育课堂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即审美知识的讲授过程应当服务于审美欣赏、艺术创造或设计创造的体验过程。体验式课堂可以设置灵活的任务,引导学生在课外进入博物馆、美术馆、文化街区,以文字、图像、视频等多样的方式记录自身的感受,将第一课堂的教学与第二课堂的审美实践密切结合。在对学生的评价机制中,美育并不仅仅以知识的记忆为重点考核内容,还应当重点参照体验感受的记录,因为记录本身也是一种诗意的创造过程。对于工科生而言,通过审美体验的表达,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一定程度上而言,是将学生从技术理性的支配危险中挽回的有效方法。

改变公共校园环境,利用日常的空间体验实现沉浸式审美教育是本科工程人才教育体系中应当积极采用的审美教育途径。自然环境的景观设计是其中一方面,另一方面可以借鉴国外院校在校园人文环境建设中根据不同专业特点来设计装置艺术或装饰艺术的方法。例如在英国,很多商学院会设计以人的良知为主体的公共雕塑,提醒学生反思商业社会的道德理性危机。德国柏林大学的图书馆安放了亚里士多德与荷马的雕像,意在提醒人的视觉与听觉是获取知识的感官。在一些大学的数学系教学楼前,人们会根据谢尔宾斯基三角形设计公共景观雕塑,提醒人们数学中的分形理论可以呈现出审美的图案。这些具体的空间设计的装饰手法,都是着眼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当反思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

[2] 高平叔.蔡元培美育论集[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266.

[3] 邱小松,邱实.对工科院校审美教育的几点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3(4).

[4] 肖云中.工科院校审美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7).

[5] 闫波.论审美教育对工科生艺术思维的影响[J].艺术教育,2010(10).

[6] 刘清平.时尚美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21.

[7] 贾广社,曹丽.工程师的工程思维[J].自然辩证法,2008(6).

作者简介:杨林(1979—),女,湖北洪湖人,美学博士,南京工程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美学与艺术学基础理论。

上一篇:民族学方法及其在设计学中的应用

上一篇: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赞助方式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