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工作报告>

西安工业经济的困境及出路

发布时间:2022-04-05 10:11:00 浏览数:

摘 要: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市场总需求增势放缓,产能过剩,劳动、资本、土地等资源要素约束加剧,使得西安工业经济面临经济体量小、三次产业结构早熟、产业链不全、工业园区同质化竞争、工业资源亟待整合等一系列新问题。针对这些现实问题,建议应找准西安在“一带一路”的战略定位,认准“工业强市”的城市功能定位。应采取二元化发展战略,先进和落后一起抓;建设产业带,形成产业集群;发展营商软环境,整合西安工业产业政策。此外,要着力发展营商软环境,整合西安工业产业政策,并确保政策落地且具有可持续性是关键。对于西安的工业经济发展,不仅要强调工业产业的发展,还要立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角度来思考西安工业经济发展的出路。

关键词: 西安工业; 工业经济; 工业产业; 产业政策

中图分类号: F403.8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3411/j.cnki.sxsx.2018.01.022

一、西安工业经济发展现状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建国以来西安工业经济发展历程,再各项改革政策的推动下,西安以市场化和现代化为方向,走稳中求进道路,工业规模快速扩张,工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自建国以来,西安抢抓工业经济发展机遇,大力推动工业领域各项改革,工业经济经历了格局体系建设、放权让利改革、现代化改造、常态化发展四个大的历史阶段,期间投资、消费、出口等需求侧因素驱动了工业经济高速增长,西安工业经济发展也完成了从封闭向开放、从传统向现代、从计划向市场的转变。

西安工业经济建设起步于三年经济恢复期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期间,西安累计完成了17个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26.6%,初步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经济发展格局。

2011年以来,由于要素条件与市场环境发生明显改变,“增进换挡期、转型阵痛期和改革攻坚期”三期叠加影響深化,西安工业经济逐步步入新常态发展阶段。在新常态化运行阶段,西安工业经济发展呈现新动向、新特点,战略新兴产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快速发展,工业生产组织模式和经营销售模式不断演变,工业转型升级工作稳步推进。同时,工业经济运行也开始面临增速放缓、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工业发展内生动力不足等诸多难题,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正成为西安工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工作。2011-2015年,西安工业增加值由1189.61亿元增加至1417.61亿元,年均增速为7.2%。

西安工业经济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变,工业运行向新常态化过渡过程中,西安市委、市政府积极出台调控政策,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工业经济总量增长、规模扩张,装备制造业继续主导工业经济发展,高技术制造业和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促进了西安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西安工业经济发展存在问题

近年来,随着西安经济步入新常态化运行阶段,市场总需求增势放缓,劳动、资本、土地等资源要素约束加剧,在产能过剩、市场需求疲软、生产成本高的情况下,西安工业经济也面临一些新问题。

(一)西安市经济体量小,工业对GDP的贡献率小

2016年,西安市GDP为6257.18亿元(全国排名第20名),成都GDP为12170.23亿元(全国排名第8),长沙市GDP为9323.7亿元(全国排名第13名),西安市相当于成都的51.4%,长沙的67.1%。西安与成都、长沙相比,总量差距分别比2015年扩大921.88亿元、366.42亿元,从目前态势来看,差距还在不断拉大。西安、成都、长沙的GDP同比增速分别为8.5%(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3)、7.7%、9.4%。

2016年,西安、成都、长沙的第二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35.1%、43%、48.4%(如表1)。

西安、成都、长沙的工业增加值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18.8%、37.0%、40.0%(如表2)。

(二)产业门类相对齐全,主导产业不大不强,三次产业结构呈现早熟发展

西安市的工业早在“一五”计划时期布局形成,受当时政策影响,形成相对齐全的产业门类,但近年来主导产业不大不强,在全国的影响力相对有限,缺乏对企业和投资者的吸引力。西安、长沙都将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工业发展的主导产业,2016年,西安市规模以上工业高技术制造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120.6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24.1%,占GDP的17.9%;长沙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2868.0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87.3%,占GDP的比重为30.8%;南京市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90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45.31%。通过对比,西安市的主导产业对GDP的贡献率显得相对较弱。西安市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增速较高,可以作为主导产业来发展,与其他城市相比,仍然显得不大不强。2016年,西安三次产业结构为3.7:35.1:61.2;成都一、二、三产业比例关系为3.9:43.0:53.1;长沙三次产业结构为4.0:48.4:47.6。从这组数据中看,西安的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中所占比重相对较高,甚至超过其他城市。但实际上这是由于西安市的第二产业发展较弱显得第三产业比重较高,形成了“三产强”的表象。

(三)西安市特色产业不够突出,比较优势没有充分发挥

西安市科研院所林立、科教资源丰富,军工发达,交通便捷,但是没有将这些区位优势加以充分利用,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从行业分布看,西安市工业在36个大类行业中增长较快的行业有: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36.0%、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业增长27.5%、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15.9%(如表3)。

从产品看,重点监测的20种产品中,增长较快的有:光缆501.91万芯千米,增长24.6%;单晶硅780.00万千克,增长1.4倍;载货汽车10.99万辆,增长32.3%;集成电路圆片127.00万块,增长79.1%(如表4)。

以长沙市为例,长沙市把新材料产业作为特色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聚集了100多家新材料企业,涌现了华曙高科、晟通集团、中野高科;依托研究所,长沙的工程机械也涌现了像中联重科、三一等一批装备制造行业龙头企业。成都围绕英特尔、京东方、联想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成为中国中西部地区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围绕沃尔沃、一汽丰田、东风神龙等大型车企,预计2017年整车产量将超过130万辆,正迈向全国汽车产业的“第一方阵”。而西安在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业、汽车制造业等方面虽然增长较快,但是在知名企业和产业规模上都不占优势。

(四) 对城市定位和工业支撑作用认识不到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业经济发展

工业对城市的支撑作用非常大,同时,大城市对工业的依赖也很强。我们原来对工业支撑作用认识不到位,有偏差,也有过摇摆。西安地处中国版图中心,由于过去把西安定位为“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國际化大都市”,实际上等于把自己降格为一个旅游城市,而不是“亚欧合作交流的国际化大都市”,城市定位降格,对工业经济的支撑作用就认识不到位,这个认识就把西安束缚了。同时,“一带一路”机遇抓得不够好,开放程度不高。

(五)布局紧凑,但产业链不全,加大了企业成本,难以形成产业集聚

西安市的工业主要分布在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两地区的工业占全市的60%以上,工业布局紧凑,但是存在“断链”。三星半导体芯片是我国建国以来引进的最大的高科技项目,目前已经引进配套企业超过100家,但是还缺乏围绕半导体生产的晶圆代工项目;中兴手机生产去年突破100亿,但是本地配套率仅仅5.3%。配套率不够高或者说关键生产流程配套不足是目前制约西安发展半导体产业和智能终端产业的关键。而长沙市在工业发展中,强调“补链”的作用,在本地内完成“建链”,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长沙市泰嘉公司主要生产锯齿,中联重科主要生产泵车等机械,构成了产业链上的“产销”环节,大大缩减了企业成本,相关企业逐步聚拢,形成产业集聚。

(六)园区战略定位趋同,易产生同质竞争

园区内发展工业经济已经成为共识,在政绩导向下,西安市各区县秉承“现有什么发展什么”原则来引进项目,没有突出园区特色,在引进项目中产生同质化竞争,不利于园区建设。2003年,成都有116个各类工业园区,数量多,产业特色不突出,园区战略定位不清晰,利用率低,后经整合,将116个调整为2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实行“一区一主业”,突出了园区特色。1994年,苏州工业园区成立,在国家战略指导下,苏州工业园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聚焦科技自主创新,建设综合商务城,工业经济在全国名列前茅,连续多年名列“中国城市最具竞争力开发区”排序榜首。通过对比成都、苏州,可以发现,战略定位成为园区内发展工业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七)工业资源整合能力有待加强

一方面,西安市工业发展背着“遗产”前进。作为老工业基地,西安市工业发展曾经受国家布局影响深远,工业占GDP比重达50%以上,工业基础良好。改革开放以后,在东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压力下,西安市将主导产业由重工业转到了现代服务业和文化产业上,工业占GDP的比重逐步下降,三次产业结构呈现“三二一”。国企改革中,采取粗放式的兼并重组和政策性破产,导致部分国有资产、人才流失,行业发展受损。新形势下,西安市背着计划经济“布局”和国企改革“粗放”的“历史包袱”,在工业发展中困难重重。另一方面,西安市工业发展在“摸索”中前进。西安市目前的产业集聚主要靠自发形成,规模小,主导产业不强,产业及园区分散,相关配套服务不够完善,企业在转型升级中缺乏政府的指导与扶持,导致企业发展“昙花一现”,产业布局分散,在低配版的产业集聚基础上没有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供给侧改革中,西安市在定位趋同的园区经济中,如何选择发展前景广阔的产业成为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难题。

三、西安工业经济发展的应对思路

西安的工业经济,不仅要强调发展工业产业,还要立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角度。要从推进西安区域经济新型工业化进程的角度来讲,而且,工业化与城市化应该是相互促进和互动的。

(一)要找准西安在“一带一路”的战略定位,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1. 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工业强市”认识,找准城市功能定位。习近平总书记在我省调研时指出,西安要找准在“一带一路”的战略定位。西安处在亚欧大陆桥上,亚欧大陆桥一头连着连云港,连着海上丝绸之路,一头连着阿拉山口、霍尔果斯,连着陆上丝绸之路。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把西安打造成“一带一路”的核心区,找准了西安在“一带一路”的战略定位。按照这个新的战略定位,西安也应当找准自己在“一带一路”的战略定位。[1]

工业支撑对西安发展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各级领导干部首先要转变认识,强化“工业强市”的理念。要认识到工业对城市的支撑作用以及大城市对工业的依赖。

因此,补短板的第一要义就是要统一思想,重新认识西安在“一带一路”的战略定位,根据这个战略定位形成新的工业经济发展模式和路径。如今,“一带一路”向西开放,对中国是历史机遇,对西安发展工业经济更是千载难逢的机遇,建设大西安,这是最好的时期。西安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中国中心,一定要找准大西安建设的定位。历史上,汉唐长安是亚欧合作交流的国际化大都市。当时罗马、波斯等西域各国的商人和日本、韩国的友人云集长安,那个时代认识的世界就是亚欧大陆。

今天,西安处在中国版图中心,是中国亚欧大陆桥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也可以成为亚欧合作交流的国际化大都市。在亚欧合作交流上,西安的区位优势是任何城市不可替代的。国家把欧亚经济论坛的永久会址放在西安,批准在西安举办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在西咸新区设立丝绸之路经济带能源金融贸易区。将西安定位为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实际上把自己降格为一个旅游城市了。国务院批准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要将西安建成国际“现代化”大都市,因此,应该把西安定位为“亚欧合作交流的国际化大都市”,可对接总书记“一带一路”倡议,支撑国家“一带一路”核心区,使西安抓住“一带一路”历史机遇,引领新常态,实现追赶超越。

为此专家建议:一是结合欧亚经济论坛,正式打出亚欧合作交流的国际化大都市的牌子,使西安的战略定位与欧亚经济论坛直接对接。二是要加快落地“亚欧经济桥”,建设大西安、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走向大亚欧,推进西安国际化大都市、铜川渭北中心城市和杨凌农科型中心城市建设,保护传统遗迹,复兴历史建筑,打造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绿色产业示范区,形成“以人为本+创新发展”、“市场经济+政府推动”的发展模式。[3]

这样以来,重新找准了城市定位,大城市对工业的依赖及工业对大城市的支撑作用才能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提升。

2. 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强工业技术更新改造,构筑工业化新的创新体系。

要加强、扩大技改。用绿色能源和智能制造技术,改变工业产业傻大笨粗、高耗能、高污染形象。要发挥比较优势,在已有工业资源基础上,强化整合突出特色产业。要发挥经济学中的“比较优势”,要发挥主导产业优势,要聚焦幾个有竞争力的产业。不能搞大而全小而全。要做到在某个产业上全,在创新链条上全。因此,要加强产业结构调整,突出主导产业优势的同时发挥现有科教资源优势、临空经济优势、发展军民融合。

2014年习总书记在《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就提到了“创新链条”的问题,创新只靠企业难以完成,只靠高校科技人员也难以完成,他应该是产、学、研、政、金,(企业、学校、科研、政府、金融)形成一个创新链条。以往提出“产学研”相结合,是科研、教育、生产不同社会分工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是技术创新上、中、下游的对接与耦合,随着技术发展和创新形态演变,政府在创新平台搭建中的作用进一步凸显。要构筑工业创新体系,在此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市场做不了的,就需要政府发挥补链子的作用,政府通过政策资金的引导来补链。同时,还要发挥科技服务业的作用,要有专门做为科技服务的企业。例如,中关村,本身就有推动、孵化、培育的科技创新的职能,还发展了专业化的做科技转化服务的公司。[2]

发展临空经济。临空经济区是一种新的经济模式。2013年以来,国务院、国家发改委和民航局先后批复成立了北京、上海、广州、郑州、重庆、成都、长沙等10个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从所在城市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来看,可大致划分为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两个层次。2014年5月14日,中国首个以发展航空大都市为定位的临空经济区、西咸新区空港新城《西安航空城实验区发展规划(2013-2025)》获得国家民航局批复,批复指出:将支持把西安航空城实验区建设成为丝绸之路航空枢纽和内陆空港城市示范区。这是全国首个以发展航空大都市为定位的临空经济区,也是继西咸新区获批国家级新区之后,国家推进西部大开发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又一重大举措。由此为依托,西安临空经济未来的规划与建设,有必要借鉴、参考国内其他临空经济示范区的发展经验。从战略定位看,临空经济示范区普遍被确立为推动区域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但在一、二线城市的相对地位仍然有所区别。从产业布局看,临空经济示范区普遍倾向于选择布局高、精、尖、新产业,但在具体产业项目上还是各有侧重。从空间布局看,跨行政区资源整合成为临空经济示范发展常态。随着近期海航现代物流和京东全球物流总部先后落户西安,西安商贸物流产业迎来大发展。因此,西安应该发挥米字型的地位优势,大力发展西安临空经济。

实现军民融合。西安有很好的军工企业基础,但军民融合最大的问题,就是西安存在二元结构问题。军工企业强,民营企业弱,先进部分和落后部分在体制上是隔离的,产业链是断裂的。因为国防科技企业有特殊性,需要保密。而先进的国防科技与落后的地方经济之间很难一下子建立起产业链条。因此,只有民营经济发展了,二者水平接近了,“民参军”才有可能。

因此,我们要适应新的形势,即适应新的产业革命,要强化企业的主体作用。抓住了产业革命的机遇,才能得到更大的发展。反之,忽视产业革命的契机就会错过工业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所以,应着力关注西安已有工业基础之上的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发挥比较优势,加强技改,构筑工业化新创新体系。不能大而全,要精而全。应该着重发展本市有优势的、市场前景较好的几个产业,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培养市场主体。国有企业也要充分利用供给侧结构化改革,努力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强化企业活力。

3.打造工业配套协作平台,拉长工业产业链,培育工业生态链,提升工业附加值。

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必须走专业化生产之路,高附加值、技术含量高的关键性零部件自己制造,对低附加值、技术含量低的零部件则最好外协配套,既可发挥各自优势,又能进行产业带动,但目前外协单位难找、难管、难持久的现象还很多,制约着企业转型升级和发展。因此要围绕配套,努力实现“主业搞好与配套搞好”双拉动。打造工业配套协作平台,拉长工业产业链,培育工业生态链,提升工业附加值。[3]

(二)采取二元化战略,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西安的二元结构不仅表现在城乡二元上,更表现为整个经济结构是二元的。西安的产业先进的很先进,落后的很落后,所以需要促进二元结构逐步消除,但现阶段企图通过消除二元结构来发展地方经济,寄希望先进部分能带动落后部分全面发展是不现实的。对二元经济结构我们只能采取适合它的二元化发展战略,两手抓,两条腿走路,两个轮子跑。一方面发挥先进部分的优势,使其能尽量带动落后部分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快落后部分的发展,提升落后部分的水平。

因此,我们要重视县域经济的发展,提升发展预期,地方重要领导要发挥指挥棒的作用。激发县域经济活力,北方经济和南方经济最大的不同,就是南方县域经济的活力很强,越往南越往乡镇,经济活力越足。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就是干事创业氛围的营造,一定要有高的发展预期。干部要有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城市要提升发展的预期,以长沙为例,2000年之前,发展预期较低,中西部大致相同,往往沿海地区经济好的,发展预期高也就越发展越好。而中西部地区发展预期相对南方较低,也是发展缓慢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如何改变,那就是要强化发展的预期,因此领导干部的作用就很重要,需要领导干部来强化发展的预期,特别是需要主要领导干部的支持,充分发挥县域工业经济的积极性。因此,地方重要领导就要发挥指挥棒的作用。

其次,要形成良好的干事创业氛围。即要使干部行成浓厚的比发展、比干事、比政绩的氛围,领导干部之间形成了良好的干事创业的氛围,就会去努力抓地方的事、去招商引资,去主动抓项目。也由此形成选拔和使用干部的一些积极因素,从而会大大促进干部的干事积极性。因此激励机制也很重要,领导干部要起到指挥棒的作用,进而促进县域工业经济的发展。在由下至上,由推动县域工业经济的活力来带动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园区,协同推进,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对于大西安发展来说,户籍政策需要放宽,既要重视高端人才的引进,也要重视农民工的落户,这是郑州发展的经验。当初富士康要到西咸新区来,我们嫌是代工厂,结果到了郑东新区,使郑州成为全国最大的手机生产基地。所以,面对二元结构,我们要一手强长板,一手补短板,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三)建设两个万亿级产业带,形成产业集群

工业经济发展不是一个企业的一枝独秀,而是企业群体的创新和共享。[4]西安要形成新的工业布局,以园区为载体,以产业为支撑,发挥政府作用的同时,要尊重市场的选择。从空间布局看,城市就主要发展服务业,工业要向园区集中。使同一产业的企业能够集中在同一地区发展,形成高度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集群。从园区来看,园区之间要形成合理的分工,不能过分地进行同质化竞争。调研中其他城市也都出现过类似现象,同一个城市不同园区对一个项目同时招商引资,引发恶性竞争。因此要通过对园区的定位和土地政策、财税政策、科技政策等来进行引导、缓解、整合。

目前,西安已经形成了南有高新区、北有经开区的 “一南一北”两个工业聚集区,这两个工业聚集区都占到全市工业的30%以上。下一步,高新区将围绕半导体和智能终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以三星半导体、美光、比亚迪汽车、法士特、中兴手机、西电、开沃汽车、电子集团、强生等龙头企业,加上航天基地的隆基硅、乐叶光伏等单晶硅和光伏发电产业,在南部形成一个万亿级的高新技术产业带。经开区将围绕装备制造、汽车等优势产业,以陕重汽、吉利汽车、中车、西门子、永济电机等龙头企业,加上航空基地的西飞为代表的航空产业,同时依托空港新城的临港经济,在北部形成一个万亿级的先进制造产业带。以两个万亿级产业带来带动全市工业快速发展,使这两个产业带容纳工业总量超过全市的80%以上,工业发展更加聚集,工业门类更加聚焦,工业集群效用更加凸显,以带动全市工业发展。

(四)发展营商软环境,整合西安工业产业政策

政府层面要吸引项目,要靠大项目带动工业经济发展,基础设施、产业项目应该同时配套。基础设施是起到支撑作用的,是服务于产业项目的,基础设施不配套产业就不能落地,要协同推进。因此,政府作为,积极性高,营造透明的、公正的营商环境很重要。所以,在发挥政府作用时,一定要尊重市场的选择。考虑到以上因素,要出台一系列具有可操做性的政策。西安对于工业经济以往出台了一些政策,如,《西安市贯彻〈中国制造2025〉实施意见》、《西安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省政府工业稳增长促投资21条措施〉实施意见》等,但由于政策多而杂,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和可持续性。因此,要厘清西安工业发展现状,找出问题根源,在整合已有政策基础上制定全面系统科学的工业政策计划,确实促进西安工业经济发展。

为在加快步伐“补短板”中做强实体经济,就要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出台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政策文件,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全力助推实体经济发展。坚持问题导向,把握好“搭平台、畅通道、促招商、强主体”四个关键词,精准发力、精准破题、精准施策,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的开放支撑和更优越的开放环境。

为发展西安工业发展软环境,建议出台《振兴西安工业经济若干条》。西安市营商软环境着力从“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帮助企业开拓市场”、“优化实体经济发展环境。”等方面确定政策。

《振兴西安工业经济若干条》具体为:

1.降低企业运营成本。(1)规范项目收费。(2)降低用电成本。(3)降低用地成本。(4)降低用工成本。(5)降低物流及仓储成本。(6)降低信息成本。(7)降低融资成本。(8)降低税收及水、电、燃氣成本。

2.推进产业转型升级。(9)大力培育新兴产业。(10)鼓励做大做强。(11)强化招商支持。(12)突出招大引强。(13)鼓励引进总部经济。(14)支持企业上市和新三板挂牌。(15)推进“智能制造”。(16)扶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研发。(17)支持工业企业兼并重组。(18)促进军民融合。

3.帮助企业开拓市场。(19)推进企业服务。(20)构建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体系。(21)鼓励企业扩大国内外市场。(22)鼓励两型产品采购。

4.加大人才培育力度。(23)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24)重视高管人才。

5.优化实体经济发展环境。(25)有序开放产业投资公司注册。(26)优化项目审批。(27)完善法制环境。(28)建立企业帮扶机制。(29)浓厚振兴实体经济舆论氛围。(30)加强落实监督。

(五)确保工业政策落地,并具有可持续性

1. 成立“政策落地办”,确保政策制定的实施。成立“政策落地办”,一是为了突出责任落实。政策落地办全面研究各项政策措施,科学分解责任,将工作责任及时分解到处室和责任人。压实各市直单位在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绩效管理、政府采购、资产管理以及内部控制等方面的主体责任,管好用好财政专项资金,切实提升财政资金使用绩效。二是突出主动服务。定期走访调研各类工业企业,跟踪企业项目进展、了解企业经营困难、共同研究解决对策,指导工业企业用好财税财务政策,帮助企业提升政策业务水平,助推企业健康发展。三是突出向上争取。[4]政策落地办应配合相关部门深入研究国家和省出台的各类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和政策支持,用于支持企业进行新产品研发、技术改造和结构优化升级,调动企业发展的积极性。政策制定的再好,但是不能得到最后的落实等于一纸空文。因此,如何将好的工业政策落到实处是需要特别重视的。

2. 举办政企交流会。政企交流会,是为确保政策被企业了解并实行,也是大力发展工业经济、促进工业经济转型的很好平台。政府可以了解企业在实际操作中的困难,急企业之所急。企业可以及时了解掌握最新的资讯、政策及发展动态,从而加强政企沟通交流,营造良好的营商服务环境,助推支持企业的发展。政府要做好政策的宣传服务,帮助企业利用好扶持政策,并搭建平台帮助企业融资,落实联络制度,定期走访企业听取企业诉求。

3. 依托行业协会、老乡会,以商招商。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老乡会等方式,以口碑经济的带动效应发展工业经济。要强调确保“高位招商,决策层招商”。因为往往民营企业都是以领导层决策为主导的。如果不直接与上层沟通,往往会出现信息不对称。拖延、甚至失去招商的时机。因此,应该大力发展行业协会、老乡会的作用,以高位招商、口碑经济带动城市工业经济发展。

4. 发挥党校的平台优势。党校是培养领导干部的主阵地,可以利用党校平台优势,举办宣传政府政策的企业领导培训班,一方面上情下达,传达政策;学员还可以反馈意见,下情上达,形成良性互动。另一方面,利用党校平台,将教师传授与学员间相互取经相结合,宣传培养企业家精神。

参考文献:

[1]张宝通.坚定不移建设亚欧大合作交流的国际化大都市.[EB/OL].大关中城市智库,(2017-11-12)[2017-12-15].https:///thread-1561343-1-4.html.

[2]朱明超.县域工业经济转型升级路径选择浅谈[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6,(4).

[3]何雪堂.关于加快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相关对策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6,(9).

[4]黄群慧,张航燕.工业经济新常态愿景下的分化与突破——2015年工业经济运行特征与2016年展望[J].区域经济评论,2016,(5).

[责任编辑、校对:杨栓保]

上一篇:优势产业稳健增长,,长春工业经济强劲提速

上一篇:知识经济与社会主义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