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述职报告>

我与北京评书大家连氏父女之友谊

发布时间:2022-03-03 08:40:38 浏览数:

小时候我就爱听评书,大概从未读小学开始。我家是开买卖的,家里环境不错,那时家里有一个高装的无线电,又称话匣子的玩意儿。电台经常播放评书节目,最初收听到的是王杰魁的《包公案》、陈荫荣的《隋唐》、陈荣启的《说岳》,后来才收听到连阔如先生的《东汉》《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书。我一听就兴趣盎然。因为连先生的嗓门冲、中气足,一到两员大将交战,说到“胯下马,掌中刀,撒马过来……”口风快,丹田气足,听着就特带劲;特别是连先生学马疾驰之声:“哇——”更觉得棒之极也!我们小孩儿好奇,也跟着学这个马嘶、马跑声,但总也学不好,常被同学嘲笑,但还是学着玩……

那时每晚12点左右,电台又播送一档评书节目:赵英颇先生的《聊斋》,说鬼道狐。虽然故事都很吓人,但赵先生慢声细语,娓娓道来,似于鬼火祟祟之处,冒出几声女鬼啾啾,好不害怕。我和舍姐妹,都是先睡一觉,届时起来,躲到西厢房,和我们的大姨妈凑到一起听。记得那时听了赵先生说的《荷花三娘子》《小翠》等,听得直起鸡皮疙瘩,可是还想听。但不久就被父母发现了,不但严禁我们几个小孩儿深夜再听“鬼话狐”的聊斋,而且殃及大姨妈,也明里暗里被“温柔”地说了几句。

当然,连先生的评书不在禁听之列,而且颇受老父的嘉许和鼓励。他常对我们说:“听书就要听《三国演义》,不是要你们听热闹,而是懂点儿历史,学点儿接人待物的知识。连先生的评书有文化,没有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家严不但支持我们孩子听书,而且他自己也听。有时候他从柜上回家,赶上我们正听话匣子里的连先生讲《三国演义》,他必然要听完才恋恋不舍地离去。遇到第二天有事耽误了听书,再见到我们时,还会问什么结果,拴的那个扣儿是怎么解的?其实《三国演义》这本书,他早都看过并熟悉,但还是要问个水落石出。您说,连先生评书的魅力有多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們听《三国演义》更积极了,因为连先生加强了评书的“评”。他常常在说到某一重要关目时,这样说道:“咱们先把‘书’放在一边,就历史唯物论和辩证唯物论观点,作一点分析。”下面就是精彩地道的书评了,这可真让听书的人长学问。记得有一次,先生说到“华容道”,诸葛亮明知重然诺、讲义气的关云长会释放曹操,为什么还要派二爷而不派三爷,若张飞去华容道不就把曹孟德逮来了吗?连先生分析道:“这个时刻如果捉了曹操,天下只剩下强大的东吴和兵微将寡的刘备,那刘玄德集团必被孙权吃掉。所以必须留下更强大的曹魏集团,孙刘才能联盟,才能逐渐走向天下三分,完成诸葛亮未出茅庐对天下大势的预料和走向。”

这个时间段,能有这么高水平的评论,连先生的理论和见识太不简单了,这是大学历史系教授的水平。唯其如此,是因为连先生有文化积淀。连先生,满族人,虽然年少学艺,但颇重视文化的学习和探索。他年轻时便创作了有关介绍在北京有“平民乐园”之称的天桥杂耍场的种种谋生之道,并揭露其中形形色色骗术的文学作品《江湖丛谈》,一经发行,便受到雅俗各界读者的重视和欢迎。还有,为大家津津乐道的是连先生对古代哲学名著《易经》的关注。以一个不具有高学历的艺人,而能对《易经》进行掌握和阐发、释读,老人家固然有极高的天赋,更主要的是旁人难以做到的刻苦努力。而我父亲也正是通过《易经》,而与连家结缘的。家严喜读古书,尤其独钟《易经》,但由于自幼做买卖,文化水平不高,因而经常去连先生西琉璃厂广告社和他切磋这本高深的哲学著作,有时父亲也带着尚是幼童的我去。记得那是一个方砖墁地的小院,不记得是三合还是四合院了,进到屋里,连先生起身相迎。室内陈设古朴,最令我这幼童感兴趣的是,室内有一白色鹦鹉巨鸟,羽毛漂亮,来客便发人声,呼喊:“大哥哥!”十分惹人惊喜。连先生曾为极少的熟人、朋友,根据《易经》的爻词、卦词,推算未来。他署名“乐天居士”,在一薄薄小红册页上书写,字迹宗隶,遒劲工整,骨气内含。这些小红册页,惜全部毁于“文革”。但有关我的文字,我却还记得几字,如说我步入中年时,“大厦将倾,一木难支”。推算年代,即“文革”兴起之1966年,几乎家破人亡。此外,还有数字,大意为老年生活好过以往。如今看来,他所预言甚是。改革开放后,所经所历,繁花似锦,蒸蒸日上。

并非只在电台听到连先生播讲评书的音容,而不见笑貌。1957年以前,我曾在曲艺界大会演中看到过连先生说的评书,共两次:一次是《水浒传》,武松紫石街会兄武植;一次是《东汉》,刘秀头请姚期。这两次是听音看像,赏心悦目全了。连先生出场,不但声若洪钟,贯口一气呵成,而且颇似京剧人物出场自报家门性质的“数板”,动作性、节奏感都强,很有京剧程式化动作的范儿。说白时,刻画武松、姚期,描摹其口吻,创造性地运用了京剧武生、架子花脸的咬字发声方法,从而更加绘声绘色。这是因为连先生家住在所谓京剧“戏班窝子”的前门外棉花八条附近,与萧长华、金少山、徐兰沅、马富禄、谭富英、叶盛兰等都是街坊。另外,连先生与住在崇文门外奋章大院的名净郝寿臣、郝德元父子皆为好友,必然受京剧名伶的影响。因此,连派评书中蕴含着许多京剧元素。

1957年以后,连先生不能在电台说书了,便参加了宣武说唱团,到书馆去说书。20世纪60年代初,我在花市青山居书馆连续听了好几天连先生说的《水浒传》之《三打祝家庄》。刀枪并举、战马嘶鸣,刀枪架儿、人物赞儿非常丰富,比听电台的播音更扣人心弦。可惜好景又不长,1963年以后,连先生因病退出评书舞台,提早谢幕。随后大家都明白的原因,不仅传统评书,几乎现代评书也都销声无迹了。

春雷一声,阴霾尽散

庆贺连门有后,庆贺连派京味评书绝地生还。连老女儿连丽如先生跃然而出,一炮打响后,立即红透书坛。连老的《东汉演义》《三国演义》《东周列国》等拿手活,丽如女士不负众望,全部继承下来。更可喜的是,既有继承,更有发展。丽如女士又比其父多说了好几部新书,特别是一般老评书艺术家不太爱动的清朝大书。因为从时代来说,距离当下很近。太异,则没有说服力,不可信;太似,与生活离得太近,拉不开距离,那又有啥听头儿?犯了所谓“画鬼易,画人难”的忌讳了。但丽如女士大胆开拓,锐意创新,接连说了《康熙私访》《雍正剑侠图》《刘公案》,甚至还有极难讨好的《红楼梦》《鹿鼎记》等等。丽如女士不但完全继承了连先生说书的京派评书技巧,有书评、有分析、有历史、有外延,人文情怀、文学掌故,均囊括其中。同时,传统评书讲究的贯口、人物赞儿、刀枪架儿,均是老爷子的风格,气势凛然、气场磅礴、口齿清脆、一气呵成。还要大大点赞的是,丽如女士在说新书,例如说((红楼梦》时,在继承的基础上,叙述手法有了很大突破。我认为,其糅进了一些朗诵的语气、语式,在刻画人物时,借鉴话剧塑造人物的技巧。这一大突破,使丽如女士的评书更具有时代精神。

丽如女士不仅在电视、电台说书,更多的是坚持在书馆说书。她主持的宣南书馆,至今已经演出十年了,不仅保持了评书这一古老艺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火种,而且这把评书火越烧越旺。之所以这样讲,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是,丽如女士在创造性转化方面做得更突出,这主要表现在她对国粹京剧的学习及京剧与评书的交融。在这方面,她是一以贯之的,可以说是几十年的努力与积累。35年前,她就和北京电视台合作了《听书看戏话三国》节目,在诸多三国名剧中,她主持串场。近年来,丽如女士又与京剧艺术家孟广禄、于魁智等人合作三国戏。有一次在长安大戏院,她与北京京剧院合作《群英会》。在这出大戏中,她先讲了评书《智激周瑜》这个名段,分别描摹诸葛亮、周瑜、鲁肃三人的不同口吻,化用了京剧马派老生、叶派小生和谭派老生说白的技巧,但又不完全像京剧,而是借用了京剧的魂,也就是京剧的美学考量。在似与不似之间,这正是北京连派评书的魂、北京连派评书的根,具有明显特色。接着,丽如女士又一口气背诵了曹植的《铜雀台赋》,音节铿锵,气势恢宏,连批带讲,听着真是过足了瘾。在《横槊赋诗》一折中,丽如女士又用异于京剧曲牌的音调,讲解了曹操的“横槊赋诗”。丽如女士大胆将京剧与评书相融合,大大拓宽了评书艺术的表现力。

二是,在当下各种新文艺、新样式层出不穷的今天,在互联网一日千里发展、妇孺老少人人低头玩弄手机的当下"丽如女士坚守评书家园,在宣南书馆演出,风雨寒暑不辍。是为了钱吗?区区几两“银子”,我想还不足以让她忙上一下午,毕竟“话过千言,不损自伤”,主要是为了让评书这门艺术的火种不会熄灭,甚至星火燎原。这种坚守无疑是令人感动,令人大大点赞的。何况书馆说书,同在电视台对着摄像机、在电台对着话筒是不一样的,身上的动作不但可以尽量发挥,而且面对众多观众可以“把点开活”,也就是看观众的反应,及时调整卖点,进行互动,抖包袱。关于‘把点开活”,我过去写文章介绍过,曲艺艺人都要会这手,其实就是“看人下菜碟儿”。不同的观众,不同的文化,不同的需求,应该要什么,给什么?理解了这一点,观众才能欲罢不能,下次还来听书。

三是,努力培养北京连派评书接班人。京剧流派的建立,需要三个主要条件:其一,建流派者,本身必须有精湛的技艺、深厚的中华美德,即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方有資格开宗立派;其二,必须有自己独有的剧目;其三,必须有弟子传人,接衣钵,传薪火,流四海。没有流就没有派,所谓无流不派。丽如女士深知此理,故开门收徒传艺。北京连派评书,如果以连阔如为第一代,连丽如为第二代,弟子王玥波、李菁、贾林、梁彦等为第三代,再到徒孙张硕,连派评书艺术已然四代相袭。丽如女士既传授连派评书的技艺,更调教弟子们如何让连派评书与时俱进,常谈常新——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环。评书作为“非遗”这一古老艺术能够传承下去,特别是北京连派评书常说不衰、薪旺火燃,这是丽如女士的心血,功莫大焉!

我与丽如女士初识于20世纪90年代初,北京电视台请她担任《听书看戏话三国》的评书串场人始,后我与清史专家阎崇年学兄俱多次倾听其评书,参加其参演的《听书看戏品三国》的盛会,既听书,又看戏,一大乐事。最近又蒙丽如女士推荐,让我为西城区文化委撰写北京曲剧((B超神探》,讴歌医德高尚、医技高超、医风高廉的北京儿童医院B超科名誉主任贾立群大夫。如今,剧本已然杀青。今年11月该剧即将演出,余邀请丽如女士做该剧串场嘉宾,今年76岁高龄的丽如女士慨然应允,这无疑又为家父与连阔如先生创建的两家百年友谊平添一曲佳话。

(编辑·韩旭)

上一篇:辽浅谈评书艺术特点在师范生人才培养中的应用研究

上一篇:吴荻: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