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述职报告>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工业发展方式转变

发布时间:2022-04-05 10:10:55 浏览数:

加速工业经济发展,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方式,是优化经济结构,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最近,笔者组织相关部门负责人深入企业,深入实际,对全市工业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

一、恩施市工业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恩施市大力实施工业兴市战略,工业经济总量增长、规模壮大、效益提高、结构优化、后劲增强,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重要作用初步显现,全市工业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1、工业经济快速增长

2011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77.8亿元,较2006年20.4亿元增长2.8倍;工业增加值34.9亿元,较2006年的8.1亿元增长3.3倍;销售收入75.7亿元,较2006年的21.16亿元增长2.5倍;利润总额3.5亿元,较2006年的1.01亿元增长2.18倍。五年净增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53户,达到114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4家。2011年,工业生产总值占全市生产总值105亿元的33%,拉动GDP增速4个百分点,促进了市域经济实力的壮大。

2、产业结构逐渐优化

恩施市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06年的28.9:24.5:46.6调整为20:38:42,工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提高近14个百分点。在产业结构上,工业主导产业集群已显雏形,多元化产业结构基本形成。富硒绿色食品、水电能源、矿产建材、医药化工、机电制造及烟草等企业逐步集聚,工业经济总量不断壮大。在企业结构上,优势骨干企业地位日益突出。2011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产值过亿元企业达10家。

3、工业项目成效显著

五年来,全市共引进中烟公司恩施卷烟厂、滨湖印刷等工业重大投资项目9个,总投资额18亿元。“十一五”期间,全市实施企业技术改造项目151个,到2011年底全市累计完成技术改造投资38亿元。中烟公司恩施卷烟厂、腾龙水泥、老渡口电站、云龙河电站等一批重大项目均已建成投产,增强了全市经济发展后劲。目前正在实施工业项目60个,其中重点项目10个、成长型项目10个、双亿元项目20个、技术改造及入园项目20个,多数项目正在稳步推进。

4、工业园区有序推进

完成金桂大道建设,开发区8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分两期建设完成,工业园区基础配套设施日臻完善,入园企业和新的工业落户项目不断增加,目前入园企业已达120余户。同时,完善工业用地规划、积极争取工业用地指标、增加工业建设用地存量、落实土地报批工作、年产50亿元的农副产品加工园项目正在加快建设,龙凤低碳工业园、七里坪机械制造工业园、六角亭企业孵化园等工业园均已启动建设。

二、恩施市工业经济发展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从调研情况看,整个工业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很多,有些深层次的矛盾还未从根本上解决,制约了工业经济的发展。

1、企业融资难、融资渠道单一

一是缺乏抵押担保。由于全市多数企业属民营企业,规模小,档次不高,且难以提供抵押担保,融资十分困难,影响了企业的规模扩张和提档升级。二是贷款成本增大。由于贷款审批时间长,企业成功申请一笔贷款往往需要三个多月的时间,融资很难迅速及时到位,而且近几年银行普遍实行的是利率上浮30%,使企业贷款成本增大,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三是融资渠道单一。大部分中小企业融资过分依赖银行贷款,未能开拓社会融资渠道,若借高利贷不但成本高,而且风险大,直接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壮大。

2、龙头企业少、带动能力弱

大企业大集团培育效果不明显,至今尚无上市公司,就连年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企业都没有,过亿元的企业也仅有10家,湖北思乐集团、润邦茶叶、巨鑫农业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体规模也十分有限,带动能力不强,难以形成产业链。同时,多数龙头企业与民间资本连接、利益共享等一体化关系尚不完善,与“建龙头、带基地、兴产业、育市场”的思路相差甚远,对农户的带动作用不明显。

3、市场主体少、发展后劲乏力

市场主体发展不够依然是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恩施市大部分民营企业没有生产经营机构,小打小闹,与个体工商户差不多。2011年,全市年主营业务收入过500万元的工业企业114家,只占全州661家的17.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44家,只占全州239家的18.4%,与全州龙头地位占三分之一强不相适应。市场主体既少且实力不强,在市场主体中无外资企业,内资企业注册数为865家,户均注册资本194万元,与全省平均户注册资本485万元相差甚大。

4、人才队伍弱、管理水平落后

一是企业家队伍弱。目前恩施市企业家队伍整体上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开拓精神严重不足,素质不高,而且大部分企业主还存在着 “小富即安,小进即满”的心态,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二是专业人才少。从业人员文化水平低,技术能力差,难以适应生产发展需要。一些企业的决策层文化程度低,经营能力低,面对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束手无策。三是干部队伍综合能力不强。目前恩施市具体从事工业经济发展工作的干部有的年龄偏大,有的知识不足,成为制约恩施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四是管理水平落后。企业的决策、经营管理、监督等机制仍然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要求,大部分民营企业实行的是存在先天性缺陷的家族制管理方式。

三、突破性发展工业经济的对策与建议

1、优化产业结构

一是提升传统产业。根据现有产业基础,进一步做好产业规划,立足中长期、着眼当前,注重科学性、合理性、针对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严格按照产业规划,优化产业布局,注重功能分区、特色明显。按照特色化、集群化、链式化的思路,优化产业集聚,优先培植食品、烟草、能源、建材、医药、机械六大支柱。二是培育新兴产业。做好与相关规划衔接和政策落实工作,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以及物联网、智能制造装备等细分领域的相关产业发展。

2、推进创新驱动发展

一是培育名牌产品。选择一批具备一定基础、有发展前景的品牌,进行重点支持,搞好品牌培育。力争全市中国名牌产品有突破,湖北名牌产品达到30个,并初步形成一批较具规模的名牌产品企业群体。二是强化质量管理。引导企业跳出初加工的圈子,走“名、特、优、新、深”的发展路子,提高加工深度、产品技术含量和质量档次,把产品加工做精、做透、做高、做强,做出特色。推行标准化生产,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全面提升产业层次,构建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产业综合竞争力。三是着力企业创新。加大企业体制机制的创新、管理的创新,强化骨干企业的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建立产、学、研密切合作机制,真正将企业技术中心建成聚集人才、引进技术、转化科技成果的平台。同时,抓住国家鼓励技术进步的“358”政策机遇,提高企业研发能力。

3、努力培植发展后劲

一是扩大工业投资。抓住国家加快项目审批政策机遇,加大工业技改项目策划力度,争取更多项目进入国家政策笼子。完善工业增长点跟踪服务机制,组织开展银企对接、用工对接和原材料对接活动,协调解决项目投产运行中的突出问题,促进增长点投产达产。二是发展市场主体。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引导要素资源向大企业集聚,并支持企业上市,加大中小企业帮扶力度,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三是突出招商引资。紧紧围绕工业和支柱产业的主导产品及其上下游产品招商,着重引进产业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积极引导企业以优势项目、优质资产招商,以产权换资金、以存量换增量、以市场换技术,扩展技术链,延长产业链,实现产业资源的全面整合和充分利用。同时,瞄准世界500强、国内200强企业,大力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和效益型投资项目,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吸引优势产业向恩施聚集。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贯彻“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的理念,加快实施“123”企业家培育计划,开办企业家经营管理知识培训班,按要求抓好民营企业家人才培养工作,造就一批科技型、管理型、知识型企业经营人才和具有创业、创新精神的企业家队伍。二是加强企业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引进一批企业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积极培育本地企业管理人才。加强企业高管人员的培养,提升其管理理念和驾驭企业发展的能力。注重接纳技术、经管、贸易、外语、财会、营销等专业人才,提高和改善职工的知识层次和人才结构。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支持职业技术学院建设,为企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等职业技术员工。三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按照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要求,加大干部培训、培养力度,建立一支懂工业经济、会企业管理的工业经济发展优秀人才队伍。

5、不断增强要素保障

一是加强园区建设。按照科学合理、适度超前、特色鲜明的要求,切实提高园区的规划水平,将园区规划纳入城市总规修编,使园区真正成为工业基地、城市新区和工业新城。二是强化能源保障。坚持把煤电保障特别是将迎峰度夏、度冬高峰时段的保障作为重大任务,抓好电煤尤其是水运电煤组运工作,确保电力稳定供应,保证重点企业开足马力生产。三是千方百计破解资金难题。积极组织引导企业进一步强化信用意识,逐户制定升级方案,认真规范财务行为,健全财务制度,按时偿还贷款本息,不断提高信用等级。积极挂靠大企业、大集团,向自有资金多的投资商进行融资,以及上市融资、直接借贷,增加直接融资数量,实现借力发展。进一步激活民间的投资,广泛吸引各类资本。四是妥善解决工业用地问题。在认真贯彻《土地管理法》、确保耕地占补平衡的前提下,用好建设用地指标置换、农用地指标折抵、建设用地指标周转等政策。土地的供应要与园区的良性循环发展周期相衔接,做到“规划一片、招商一片、建成一片”。

6、切实优化服务环境

结合当前开展的满意工程和治庸问责活动,紧紧围绕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服务职能,提高办事效率。各级领导率先垂范,“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杜绝“三乱”和“小鬼难缠”行为。实行承诺制、限时办结制,提倡预约服务、一次告知和延伸服务,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提高行政办事效率。重拳打击“三乱”行为,妥善处理好收费与服务的关系,为企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宽松的社会环境。

(责任编辑:张琼芳)

上一篇:2018年上半年我国长三角地区港口经济运行情况及走势

上一篇:工业经济运行的主要特征以及政策建议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