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调查报告>

中学物理地方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实践探讨

发布时间:2021-08-02 08:48:59 浏览数: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因为物理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开发利用程度决定着物理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各种物理课程资源,可以发挥物理课程资源应有的教育优势,体现课程的弹性和地方特色。长期以来,我国物理课程资源被有形无形地限制于教材、教参和学生用书,而其中相当大的部分又以“应试”为目标,许多重要的课程资源被忽略。

目前,物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现状普遍是:课程资源匮乏,校内图书馆、实验室建设滞后、校外的社区资源的可利用性差;师生课程资源观念落后,缺少理论指导。在教学中,仍然将教材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没有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我国教育界对物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总体上来说,只是涉及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构想,实践操作性不强。作为一线教师,本人结合本校学生特点通过以下三种途径进行地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一、通过物理综合实践活动课,来开发利用地方资源

中学物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物理学科知识为背景,通过学科渗透方式,在学科课程以外,由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多样化的项目活动。目的是综合运用所学物理知识,开展以学生为活动主体的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以及非学科性为主要特征的多样性综合活动。它是一种既把学生校内的学习活动同校外生活相结合,又把学生主观需要和兴趣密切统一的整体化课程。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提出:“要给学生尽量多的实践机会,去工厂、农村、科研单位调查访问,在实践中探究、思考,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和开发新的资源来进行实践活动。”

由于地域性的特点,每个地方都有着独特的地方资源,而这些地方资源有着丰富的物理知识。由于本地资源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充分开发利用这些资源可以大大丰富物理教学,提高学生物理学习的兴趣。笔者所在地,各种资源丰富,形式多样。独特的建筑,如壮族的干栏房屋(叫木楼、吊脚楼),妇女做针线活用的工具,家中做饭用的灶具,农村取水的器械,农民种地用的农具,家用电器及其他工具,水电资源和体育文化资源等等。这些资源中都包含丰富的物理知识,比如打鼓,是声音的共振现象;吹木叶,是利用气流的作用;踩高跷涉及重心和力及力矩的平衡问题。打陀螺,陀螺快速旋转的时候,它的轴很稳定,尤其是高速旋转的时候。这里涉及物体的重心、运动的质心、离心力等复杂的力学问题,有很多的科学奥秘。

笔者所在的学校,地处市中心,学生来自全市各个县市。全校共有3104个学生,2335个学生来自农村。因此可以以地方特色资源为线索进行物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例如,大部分学生对于玩陀螺有着丰富的经验,有着天生的兴趣。而陀螺又含有很多科学知识,如力学知识,具有很多可探究的内容。因此我们以“陀螺”为题探讨地方物理课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调查了解白裤瑶民族的特点以及有关陀螺的知识,并开展玩转陀螺的活动。通过探究“影响陀螺转动时间的因素”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玩中亲历科学、发现问题、解决玩中发现的问题。同时依附学生学习情感,让学生玩中激趣,玩中生疑,玩中探究,玩中反思,玩中拓展,培养学生交流协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关注身边物理现象的习惯,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二、以教材为引子,开展多样化的物理教学,开发利用地方资源

物理新教材最大限度地引导师生关注课外生活,拓宽物理学习的途径,拓展物理学习的时空。以教材为引子,开展多样化的物理教学,是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

例如,《电磁场和电磁波》一节,在高考中不是考查的重点,多数教师在上课时都只是定性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内容: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电磁波中只要求掌握v=λf=λ/T。整个教学过程只花了十多分钟。

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为中心,只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学生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很难发挥。主要原因是教师认为没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实际上本节教材紧密联系实际,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国防教育和STS教育的理想教材。可以利用校内外资源转变教学模式,使学生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获得电磁学知识、无线通信知识、环境保护知识,并提高电磁辐射的防护意识。还可以通过多种自主学习活动开阔学生的眼界,发挥学生的潜能,进一步提高对物理科学重要性的认识,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利用校内外资源,首先确定以“电磁波的预言、检验、应用、环保”的知识为主题。整个教学设计围绕这个主题进行。教学过程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反馈阶段。

1.准备阶段

把学生分成资料小组、调查小组、专题研究小组等小组,对每个小组的任务、学习目标、活动议程进行安排和筹划。每个小组以小组合作分工的形式进行如下调查活动:①电磁波的历史,②电磁波的应用,③电磁波辐射的危害,④电磁波的应用与环保。

2.实施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召开以“电磁波的应用与环保”为主题的研讨会和专题辩论会。学生围绕电磁波的历史、电磁波的应用、电磁辐射的危害等问题研究、讨论、辩论。此过程要提供可供学生选择的、丰富的、随时可取的、与问题解决有关的各种信息资源,包括文本、图形、声音、视频和动画等。

3.反馈阶段

学生对活动过程进行反思、交流,反思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

通过这样的学习,同学间的课下交流、协作机会大大增多。学生通过去阅览室、图书馆、网络上查阅资料,初步学会搜集资料、利用资料。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展示了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提高了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三、通过开展校本课程研究,开发利用地方资源

校本课程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地方的教育要求,由学校教师对当地社区和本校的资源、环境因素以及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分析,针对本校学生编制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高中物理校本课程,是立足于物理学科开发的,学校校本课程资源体系中的一部分,内容贴近生活、联系科技、渗透社会。与传统课程相比,校本课程更具开放性。在校本研究的基础上可以组织教师编写《身边物理学》、《自制教具》、《有趣的物理小实验》等校本阅读教材。

例如:在教学《牛顿第三定律》时,利用矿泉水瓶和一个听装可乐瓶子、一根小铁棍、棉花、酒精模拟火箭发射的过程,很好地解释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在《失重》一节,利用一个矿泉水瓶和水就可以演示完全失重现象。也可以带领学生到电梯中,观察电梯在上升过程中台秤读数的变化。以上这些实验贴近学生生活,选材简单。在丰富课程资源的同时,使学生对物理知识有了直观、深刻的认识。这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实验技能、创新意识都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刘旭东、张宁娟、马丽.校本课程与课程资源开发[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

[4]刘炳升.走进高中新课改(物理教师必读)[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刘莹.探究性学习教学示例[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6]崔允淳.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北京市: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7]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易志毅)

上一篇:职业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改革探讨

上一篇:2014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