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调查报告>

低碳生态视角下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方法分析

发布时间:2022-02-20 08:58:19 浏览数: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滨水景观被当作人们生活闲余的最佳选择正在蓬勃的发展着。作为一个城市的滨水公共空间,应当在满足视觉景观需求的前提下,考虑如何做到低碳与生态。本文结合低碳生态的理念,在对国内滨水景观现状的分析基础上,分析并提出了相应低碳生态化景观设计的设计要素和实现方法途径,具体为:滨水景观的延续性、滨水空间的功能复合化、滨水景观的亲水性、滨水景观的自然生态化以及滨水区域的交通便捷性。并且结合国内外的优秀案例和科技手段,从中寻求低碳生态和滨水景观的结合点。

关键词:风景园林; 滨水景观; 低碳 ;生态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6-0119-03

1 引言

我们知道,水环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性资源。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随着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加上人亲水的天性,滨水景观场所逐渐的成为人们户外游憩的最佳选择,它有别于带棱角的人造景观的灵动,更是能够极大的丰富人类的精神领域。

城市滨水区作为城市公共空间,在城市的整个景观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如何将这种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转化为吸引市民的集聚点就显得非常的关键。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就在于充分运用规划、技术手法,使之成为城市设计中的亮点,体现城市的特色。随着思想和技术的进步,低碳生态理念逐渐渗透到了景观设计领域并在自然生态要素、景观设施材料以及后期维护管理等地方有所体现。如何在滨水区景观设计中将低碳生态的理念贯穿于策划、设计、实施的全过程,实现低碳、可持续的景观发展道路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2 从我国滨水景观现状中看问题

滨水景观作为城市景观环境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从城市整体空间结构出发,促进城市滨水区和城市内部区域的融合。但是现在的滨水景观明显的忽视了其与周边环境的联系,两者之间没有过度,很是生硬。同时滨水区缺乏可达性和滨水景观的亲水性不足。滨水区良好的区域优势吸引了大量的房产投资,导致了滨水地段的景观私有化,阻断了市民的前往(图1)。亲水性不足主要表现在沿水的护岸设计上。出于对防洪的考虑,很多地段出现了临水难见水的尴尬(图2)。对地域文化特色的反映不足也是滨水景观设计的一大问题,简单化的处理或者所谓的现代化手法将城市的历史文脉与之对立起来,忽视了当地的文化背景,使得滨水景观缺乏可识别性。

2.1 低碳角度下存在的问题

现在的滨水区景观规划很多都是作为政府的面子工程来做的,所以普遍存在项目策划、设计、施工全过程周期长的问题,在追求大规模的同时,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并且提升了碳成本和碳排放,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另一方面,现在的滨水景观设计太过于形式主义,建设中采用了大量的大体量构筑物,而没有就地取材,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要素。

2.2 生态角度下存在的问题

现今的滨水景观设计,大多缺乏生态意识及河流、湖泊保护意识:河流、湖泊被随意裁弯取直、拦截隔断的现象到处都是;独立性的景观水体不能满足生物的多样性生长;生活、生产污水未经处理排放,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水体自净能力破坏,水系生态失衡,水质污染严重。对水系采取的一些不合理改造使水土流失、水渗透情形越来越严重,加之对于地域性特征考虑甚微,长此以往,滨水景观设计将会千城一面,万镇一统,其可观赏功能、可亲近功能和生态调节功能将被弱化。

3 低碳生态下滨水景观设计理念与构思

低碳生态的核心是致力于对资源的节约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从景观设计层面上来考虑,结合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我们可以从以下下方面着手:

3.1 低碳生态化的景观设计必须是细节化的设计。德国著名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曾经说过“上帝存在于细节之中”,我们的景观设计要想在低碳生态上做出东西,就必须从细节入手,挖掘出可以体现低碳生态的载体,并加以利用。

3.2 低碳生态化的景观设计要求艺术与功能并重。滨水景观虽然说是用来观赏的,在其艺术性得以保证的前提下,应当尽量的考虑如何赋予其使用价值。结合现代科技,充分利用低碳节能等手法,实现能源消耗的自给,同时还能让其充满活力。

3.3 对文脉的传承是我们现代景观设计的重要突破点,也是和低碳生态的重要结合点。对历史的继承就需要我们尽量的保持具有历史意义的地物,充分尊重地方的历史、文化、民俗等要素,结合当地地形,避免大刀阔斧的建设开发。比如选用当地的植物材料、加入本地的生活习俗元素等,能够在满足对文化继承的同时,融合低碳生态的设计理念。

4 设计方法的研究

通过对滨水区的特征和滨水景观现状的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4.1滨水景观的延续性

这里的“延续性”包括滨水景观景点之间的延续和城市滨水空间与城市整体空间结构的联结。只有让人们在观赏滨水景观的时候有了视觉上的延续,才可以长时间的对游客产生吸引力。如何保持我们视觉里景观的连续呢?滨水地段自身的线形特征为连续性提供了可能。现在的景观设计中,观景点的视线控制、滨水街区的建筑高度控制、建筑与水岸之间的距离控制、建筑底层架空以及对“桥”元素的应用都可以达到景观延续的效果。在处理滨水区和城市内部的关系上,现在常用的手法是构建景观廊道,将滨水景观通过这条通廊渗透到城市中去。这和武汉市总体规划提出的六条绿楔渗透到中心城区的思想是不谋而合的。

波士顿的城市公园体系就很好的实现了景区之间的联系,做到了生态化的设计。美国景观设计的鼻祖奥姆斯泰德在1880年突破了城市方格网布局的限制,以查尔斯河及其支流、两岸河滩、绿地所限定的自然空间为界定依据,利用带状绿化将沿岸的数个公园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公园体系。在这个体系中,生态多样性和稳定性都得到了加强(图3、4)。

用景观廊道将滨水区和城市内部联系起来也是一种低碳的处理手法。通常,景观廊道可以和城市步行系统相结合,在满足了滨水景观的可达性的同时,还可以将滨水区的气候特征引导进城市,对城市内部的热岛效应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4.2 滨水空间的功能复合化

滨水空间作为一个具有很强吸引力的景观休憩场所必须做到功能的复合化才可以满足社会活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的需求。在现代大都市中,单一化和专项化只会隔断了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联系和交叉,使得原本应该丰富多彩的户外生活变得单调和乏味。滨水空间的用地一般可以分为滨水休闲、滨水文娱、滨水餐饮、滨水商贸、滨水居住等,这些功能的相互组合可以呈现出很多适宜人们游玩的公共场所。

复合型的公共空间还有一个优点是减少游人的外出的折返距离,很好的减少了机动车的使用。武汉的“大东湖地下文化街区综合体”项目就是对此的大胆尝试。开发商打算在武汉东湖的梨园风景区地下修建一座集文化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大型综合体。项目还配建了1000个车位的大型停车场,解决景区节假日的停车难问题。地上和地下的分隔也保证了两者之间的互不干扰。在不对环境破坏的前提下,这种滨水区的综合开发建设是可以大量推广的。

4.3 滨水景观的亲水性

如何营造可接近的滨水空间呢?护岸形式的选择至关重要。根据剖面形态的不同,护岸可以分为垂直型、斜坡型和阶梯型三种。垂直型护岸主要是应用于河道狭窄的城市,另外的两种主要是运用在河面宽阔的岸线,这样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让水体和城市空间有一个过渡体。护岸的建设则主要分为绿化护岸、碎石护岸、沙滨护岸和混凝土护岸等。早在我国明代就有记载的“治河六柳法”就是绿化护岸的方式,这种方式也是最生态的一种。碎石护岸则可以为水中的藻类、鱼虾等动植物和微生物提供生存栖息的场所。

护岸的设计主要在于处理好亲水和安全之间的关系。在坡度较缓和腹地大的河段,防洪压力是比较小的,因此一般选用斜坡型,并运用自然的绿地和碎石修筑,配合种植柳树、水杨等喜水性的植物,可以在提供视觉美感的同时,增强护岸的抗洪能力。

芝加哥密西根湖湖滨沿线的护岸就采用的是不同高度临水台地的做法(图5)。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是按照淹没周期,分别设置了无建筑的低台地、允许临时建筑的中间台地和建有永久性建筑的高台地三个层次。这种灵活多变的设计方法既充分的利用了土地,还增加了护岸的空间层次感。

4.4 滨水景观的自然生态化

滨水景观要想保证可持续的平衡发展就必须做到自然生态化。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的生态设计在滨水景观设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控制水景建设对水环境的破坏,尽量的连通城市中的水体,由大环境的调节能力来改善小区域,使得整个生态体系处于平衡之中。保持天然状态下的岸滩、江心洲、岸线形态,保留、恢复原有的湿地生态环境,为各种生物创造适宜的生存环境。对于景观植物的配置,从层次上考虑有灌木与草木植物之分,有挺水、浮水和沉水植物之别,应将这些各种层次上的植物进行搭配设计。从功能上考虑,一是采用茎叶发达类植物以阻挡水流,沉降泥沙,如芦苇、香蒲、水葱、簏草和灯芯草等。二是采用根系发达类植物以吸附有毒有害物质,输送氧气以利于微生物在湿地中的纵深扩展,如凤眼莲、睡莲、荷花等。并且最好采用本地植物,以免出现难以适应气候的情况。

水体的净化是保持生态化的重要方面。而水体的净化方法主要有生态系统本身的水质净化和生态化污水净化技术。前者主要是通过自然界的水循环,利用水体的沉淀和微生物改善水质的能力来达到水质的净化,武汉的六湖连通工程就是基于此原理。后者则主要是通过在水中种植具有净化能力的植物如凤眼莲、水葱等,进行生物处理。上海世博会的最佳实践区的成都馆就是一个很成功的例子。成都馆遵循生态与美学统一的原则,把功能设施与景观设计结合起来,在呈现了完美的大地景观的同时,还达到了生态化污水进化的效果(如图6)。

现在国内比较先进的生态化污水净化技术是nars 水景系统。它是综合了各种方法的一种生态设计和综合治理技术。由于nars 水景系统大多同时承担设计和治理, 这样就避免了传统水景中先设计后施工再治理的弊病, 也节省了大量的工程费用。

4.5 滨水区域的交通便捷性

能否快速便捷的到达滨水景观区是人们考虑是否前往的重要因素,对外交通的可达性通常是评价这一因素的主要标准。此时,鉴于每个城市的交通状况不同,鼓励多种交通方式出行,提倡公交优先的策略是很有必要的。同时还应根据景观区的规模配置相对应的地下停车场,满足最大游览量的要求。

对于滨水空间内部的步行系统,应建立滨水林荫道、散布小道、广场等一体化系统,强调安全性、连续性、舒适性,并且确保与机动车系统的分离。

5 结语

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低碳生态也绝不是喊喊口号。本文以低碳生态为研究背景,从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各个要素出发,寻找适合于新时期可持续发展模式里的滨水景观设计方法。生活着繁杂城市中的我们,大部分都有喜欢戏水,有与水接触的天性,良好的滨水景观正好可以满足人们的这种本性。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沿河写意的空间和优美的环境有助于缓解人们在大城市中易于形成的紧张情绪。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会更加的繁忙,对滨水景观的要求也会更高。

参考文献:

[1][英]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芮经伟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2]张庭伟,冯晖,彭志权.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开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3]徐化成.景观生态学.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

[4]俞孔坚.城市景观作为生命系统——2010 年上海世博后滩公园.建筑学报,2010(7):30-35.

[5]骆天庆.近现代西方景园生态设计思想的发展.中国园林,2000(16):81-83.

[6]金元欢.城市水景的生态设计与综合治理研究——nars:长期清澈秀美的自然水景系统.中国建设信息,2006(05):36-40.

上一篇:环保节能节水型园林规划设计的方法探讨

上一篇:基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济南市水资源资产与负债研究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