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调查报告>

教育实习发展性评价:师范生专业成长的新诉求

发布时间:2022-03-09 08:39:28 浏览数:

[摘要]教育实习发展性评价是促进师范生专业成长的必然诉求,不仅有利于师范生明确实习目标,保质保量完成实习任务,而且有利于其实践能力的养成和提升,从而促进其专业成长。教育实习发展性评价体系要求评价内容全面丰富,评价标准具体、操作性强,评价主体多元参与,评价方法多样整合。教育实习发展性评价的顺利实施需要加大多方有效合作的力度、强化指导教师的岗前培训、提高师范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自我评价能力。

[关键词]教育实习 发展性评价 师范生 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2-0015-03

教育实习是职前教师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职业准备中最有力的介入,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定向形成、教育教学技能训练、教师专业素养养成等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工作由组织、指导、管理、评价等众多环节聚合而成,其中,评价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发挥着导向功能,是教育实习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如何通过科学的评价活动调动师范生参与教育实习的积极性,以有效促进师范生的专业成长,提高教育实习的质量和职前教师培养的质量,是目前各高校发展和改革职前教师教育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针对传统教育实习评价体系中存在的诸多不足,构建以发展性评价理念为指导的评价体系是新时期师范生教育实习评价改革的必然诉求。

一、传统教育实习评价体系的缺陷

目前,教育实习评价体系存在诸多弊端,成为制约职前教师教育发展的瓶颈,主要表现在:(1)评价内容过分强调实习生教育、教学技能的习得,忽视实习生专业素养的养成,忽视实习生的专业成长过程以及整体素质的提升。(2)评价标准缺乏操作性。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教育实习评价指标体系不够完整,甚至有些评价体系相当模糊,缺乏操作性,评价教师无标准可依,致使教育实习评价的形式化、随意化现象日趋凸显。(3)评价主体单一化。当前的教育实习往往以实习学校指导教师的外部评价为主,这些指导教师缺乏必要的评价知识和技能,不懂评价标准,往往以自己的喜好来评价实习生;有些院校把评价权力交给学院(系)指导教师,而实习生的数量直接关系到指导教师对他们的熟悉程度,最终影响到对实习生的评价。评价主体单一造成了评价的随意性,致使实习评价结果缺乏真实性。(4)评价方法绝对化。大部分高校单一使用终结性评价方式对实习结果进行评价,而忽视了对实习教师实习过程的关注。

就目的而言,传统的教育实习评价体系仅仅是为了完成教育实习的基本程序,故过分强调评价的监督、检查、鉴定和筛选功能,而忽视甚至放弃了评价对实习生所具有的诊断、激励、改进和发展等功能。这种不客观、不科学、不公正的评价体系,不利于教育实习工作的开展,不利于实习生未来的就业和专业成长。

二、教育实习发展性评价理念的提出

(一)发展性评价理念

发展性评价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教育评价理论,最早见于20世纪30年代泰勒(Ralph W-Tyler)所提出的评价理念:“评价应该是一个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两个测验,评价过程中不仅要报告学生的成绩,更要描述教育结果与教育目标的一致程度,从而发现问题,不断改进课程教材和教育教学方案。”1967年,美国教育评价专家斯克里文(M-Scriven)提出,目的游离评价模式,区分了针对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指出:“评价不仅要考查某一方案是否有效,还要发现评价对象的优势和不足,为改善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提供依据。”20世纪80年代,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埃贡·古贝(Egon G.Gu-ba)提出第四代评价理论,促使教育评价的功能逐步由侧重甄别筛选转向注重诊断、激励和发展。而真实性评价(authentic assessment)、表现性评价(performance assessment)、档案袋评价(port-folio assessment)等的出现则进一步促进了发展性评价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期英国学者对发展性教师评价和传统性教师评价加以比较,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发展性教师评价的框架,为世界范围内发展性评价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模型。

发展性评价是在主体参与和自我反思基础上进行的自我判断,其核心在于“为发展而评价,以评价促发展”,将评价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是发展性评价的关键所在。发展性评价以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为根本目的,通过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共同协商而建构评价过程。所以,从本质上讲,发展性评价是指向未来发展的形成性评价,其优点在于能够给被评价者提供发展方向和成长建议。

(二)教育实习实施发展性评价的价值

发展性评价是一种依据目标、重视过程、及时反馈、促进发展的形成性评价,它强调利用评价来促进被评价者自觉、主动的发展。在教育实习中实施发展性评价,能弥补传统教育实习评价体系的不足,及时发现不利于实习生专业成长的因素,最终实现既提高实习生教育教学技能又促进其专业成长的目的。

1 有利于促进师范生的专业成长。随着教师专业化进程的推进,教师专业发展后劲乏力的问题开始凸显,因此教师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帮助实习生掌握熟练的教学技能,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他们自主专业发展的能力。实施发展性评价,能够促使实习生在扮演、体验、反思等实践性活动中进一步理解教育和教学的内涵与责任,不断生成教育智慧,更新专业结构,促进自主专业成长。

2 有利于提升师范生在教育实习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发展性评价重视实习生的参与意识,强调其个体价值的实现。由于评价不再仅限于对实习结果的考核和评优,而着眼于实习生自身未来的专业发展,因此他们对评价的认同度会从根本上得到提高,由被动地接受评价转为主动地参与评价,并且愿意根据评价结果在教学和个人发展方面进行改进。发展性评价能为实习生的成长指明方向,并成为推动其全面发展的强大力量。

3 有利于促进参与教育实习各方的发展。在教育实习中实施发展性评价,不仅可以测定实习生教育教学技能的进步幅度,还可以通过日志、反思等定性评价促进实习生的自我认识、自我诊断和自我改进,发展日后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潜能;推动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指导教师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使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得到提升,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还能够反馈高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深化教师教育专业教学改革提供有力依据。

三、教育实习发展性评价体系的基本架构

(一)全面的评价内容

师范生的教育教学技能训练和培养是教育实习的应有之义,而师范生的教师角色体验、身份转换与认同、反思实践能力的养成等,也是教育实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发展性评价不再局限于传统教育实习评价以课堂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为主的做法,将评价内容扩展到教育教学、组织管理、信息技术、职业意识、合作交流、反思和调查研究等多个方面。这样既可以为高校和中小学全面了解师范生提供参考,又可以为师范生自我反思、自我改进提供参照,为高校检测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二)操作性强的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是评价得以顺利开展的先决条件,评价标准不科学、不全面,指标体系不完整,就无法得到可靠的评价信息与结果。因此,应以发展性评价理念为指导,高校教师教育机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通力合作,在遵循评价理论一般规律的同时,结合区域社会的具体实际,构建指标体系完整、详细、易于操作的评价标准,使其成为开展教育实习评价的科学依据,成为师范生依照标准反观自己的表现,进行自我诊断、自我反思和自我改进并引导其专业成长的指南。

(三)多元参与的评价主体

美国著名教育评价学者豪斯(E.R.House)认为,教师评价是一个民主的“价值协商”过程,应当反映各类人群对教师工作的不同价值认识和实际需求。因此,发展性评价应该涵盖不同层面的人员,让他们从各自的角度展开对话、沟通与协商,自由发表自己的评价意见。参与教育实习发展性评价的人员可以包括大学和中小学指导教师、实习学校领导、实习生本人、实习生同伴、实习学校学生及家长等多元主体,以指导教师评价为主,兼顾实习学校校长、实习生同伴、实习学校学生和家长等的评价,同时辅以实习生本人的自我评价。实践表明,多元主体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域内参与评价,能够从不同侧面多视角地反映和衡量学生的发展状态,提高评价过程的透明度及评价结果的客观性,有效避免教育实习评价中“以偏概全”的现象。同时能够帮助实习生全面了解自己的不足,为日后自我改进指明方向。此外,多元主体参与评价能够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实习生的专业成长。

(四)多样整合的评价方法

由于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仅使用定量评价方法无法有效地检视教学的全貌,需要整合多种评价方法,做到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并重。以发展性评价理念为指导的教育实习评价要求整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着重强调定性评价方法的开发和使用,如课堂观察、学生访谈、实习日记、教学笔记、反思日志、实习档案、同伴评议等。这些定性评价能够全程跟踪实习生,全方位揭示他们真实的教育教学状况和专业成长情况,及时反映实习生实习阶段发展情况与实习目标之间的差距,便于指导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反馈信息,有利于实习生及时改进和提高。

四、教育实习发展性评价体系的保障机制

(一)加大多方有效合作的力度

发展性评价要求多元主体参与到教育实习的评价过程中,因此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大学和中小学之间的有效合作是教育实习发展性评价能否取得预期功效的关键要素。大学与中小学应当加强联系与合作,建立稳固的教育实习基地,邀请中小学教学名师作报告,或组织师范生去中小学观摩,通过双方的交流,让大学教师和师范生了解中小学,让中小学教师开阔视野,消除大学和中小学之间的隔阂,真正实现合作双方的平等对话。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积极做好协调、辅助工作,发挥桥梁作用,一方面帮助大学教师解决指导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组织、管理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利用大学的优秀教育资源,组织对中小学师资的培训,提高其教育教学水平,真正实现大学和中小学的共享、共赢。

(二)强化指导教师的岗前培训

大学和中小学指导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评价能力是教育实习实施发展性评价的重要保障,这就要求大学在教育实习之前做好对指导教师的岗前培训工作,使其明确发展性评价的目的,了解评价的原则和实施的基本程序,学习如何收集全面、可靠的评价信息,如何对师范生进行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如何给师范生提供及时的反馈信息以促进其反思和改进,等等。应通过岗前培训,加强对指导教师的资格认定、聘用、考核与奖惩制度建设,提高指导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评价能力,以保证发展性评价落到实处。

(三)提高师范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自我评价能力

提高师范生积极主动参与评价的意识和自我评价能力是实施发展性评价的必然诉求。师范生在评价过程中的地位由被动的“被评价者”转变为主动的“评价参与者”,为了提高其评价意识和评价能力,师范生在参加教育实习前,应通过学科教学法和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等课程的学习,掌握有关教育评价理论的内容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此外,学校应通过对师范生进行岗前指导和培训,让他们了解教育实习评价不仅仅是为了考核、鉴定和评优,而是为了从根本上促进其专业成长,进一步强化他们参与评价的意识,使其通过自我评价来达到自我激励、自我完善和自我改进的目的。

(责任编辑:赵淑梅)

上一篇:新农村呼唤新乡贤

上一篇:关于基础教育出版话语权博弈的思考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