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调查报告>

转型升级的实践与思考

发布时间:2022-04-08 08:42:18 浏览数:

工业是海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改革开放以来,海宁坚持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形成了民营为主、特色鲜明、外向度较高、具有较强活力和竞争力的发展格局,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成本上升、土地能源水资源供应紧张、节能减排和社会环保要求提高、国际市场及汇率变化等困难,工业经济运行中结构性、素质性矛盾和问题集中显现,迫切需要加快推进转型提升、创新发展。认真贯彻落实省委“两创”总战略,以创新的思路和办法加快推进工业转型提升,以工业的转型提升推动富民强市目标的实现,走符合海宁实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海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坚持和把握的工作重点与方向。

具体做法

确立转型提升的目标导向。我们以“推进创业创新,奋力比学赶超”为工作主题,启动实施了“比学赶超”三年行动计划。在工业发展子规划中,明确要用三年时间,使海宁工业在产业构成上“三五”成群,在生产投入上有三个提高,在规上工业产值上实现倍增。一是启动实施“三五”产业发展战略,优化提升皮革、经编、家纺三大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太阳能利用、机械装备、印刷包装、电子信息、汽摩配等五大新兴产业。制定实施开发区、工业功能区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培育发展新的产业集群。二是继续加大工业生产性投入力度,不断优化投资结构,着力提高高新技术产业、传统优势产业提升类项目的投资比例,提高设备引进、技术改造、产品研发等方面的投资比例,提高单位面积的投资强度和产出率。三是组织实施规上工业倍增计划,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行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一批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成长型企业。力争到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实现翻番,超过1200亿元。

搭建转型提升的平台载体。大平台承载大企业,提升竞争力,工业功能区集聚小企业,我们把培育大平台放到突出重要的位置。通过重点平台与工业功能区的联动,积极调整优化生产力布局,构筑新的竞争优势。在东部区域,以绍嘉高速公路的建设为契机,通过理顺尖山新区与黄湾镇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尖山新区(黄湾镇)的交通优势、土地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充分整合周边各区域的资源,统筹推进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商贸配套服务业齐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互为支撑、互相推进的东部新兴经济区建设。在中部区域,加快区城联动步伐,强化市区的综合服务、集聚辐射功能和经济开发区、经编产业园区两个省级开发区的产业支撑功能,依托以海宁中国皮革城为龙头的市场群建设,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推动皮革、经编等传统产业的转型提升,实现中部城市经济区做大做强。在西部区域,深入实施“接轨杭州”战略,充分发挥与杭州接壤的区位优势,探索组建海宁连杭经济区,协调推进西部两镇两区发展,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承接杭州的经济辐射、产业梯度转移和教育人才资源等要素的引人,主动融入杭州都市经济圈建设。

把握转型提升的发展重点。牢牢抓住现有优势产业高新化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两个重点,注重分析产业结构,在原有三大重点优势制造业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目标和方向,整合资源,集中力量扶持发展一批新兴产业,把有限的资源配置到最有核心价值的产业和企业上去,着力巩固既有比较优势,培育构建新优势。在传统优势产业集群的提升上,围绕皮革、经编、家纺三大产业基地建设,加快应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通过推动产业的地域化集聚、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完善产业配套、提升产业档次、增强产业竞争力,努力打造国际先进皮革业制造基地、先进纺织业制造基地。同时,把培育和发展太阳能利用等高新技术产业放在重要战略地位,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促进工业的换代升级。

增强转型提升的增长动力。一是继续重视固定资产投资,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增加有效投入。把投资与创新结合起来,提高先进设备引进、技术改造、产品研发等方面的投资比例,推动企业由创业型向创新型转变。据统计,目前全市在建的新兴产业项目总投资规模超过10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投资的77%,光伏、包装、机械制造、电子、食品等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二是把创新作为推动海宁长远发展的主要动力,以体制创新促进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文化创新。强化对信息化改造、技术创新、品牌培育、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的政策支持,加快培育工业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如浙江锦达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投资组建了“浙江锦达纺织涂层新材料省级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技术研发能力显著增强。最近,该公司被国标委选择作为产业用刀刮涂层织物国家标准的起草单位,通过制订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进一步增强企业竞争力。

拓宽转型提升的发展途径。我们抢抓国内资本市场建设全面提速的历史性机遇,坚持把推动企业上市作为工业转型提升的重要途径。经过几年的探索,成功走出了一条“政府推动引导、市场调节主导、企业自主运作”的路子。目前,全市上市企业已增至5家(钱江生化、天通控股、卡森实业、宏达经编、海利得),累计从境内外证券市场募集资金近26亿人民币,另有10家企业已实施了以上市为目标的股份制改造。到2010年,全市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总数将分别达到17家和10家,在资本市场融资额确保再增15亿元,力争30亿元。上市企业和拟上市企业高质量的项目也促进了产业转型提升。

优化转型提升的服务环境。政府开展“企业服务月”等活动,全市12个由市领导带队的工作小组,深入到1429家规模以上企业、154个千万元产值以上重点项目和12个重点发展平台,认真研究和妥善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目前,已有100多个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占发现的230多个问题的近1/2)。针对企业信贷需求,于5月底在杭州召开了“市外金融机构合作恳谈会”,为工业投资项目融资搭建新的平台。同时,加强对本市银企签约履约情况的督查,督促尚未落实资金的项目尽快履约。加快建立工业企业用地、进出口及贸易壁垒、产业预警等信息共享体系,为企业转型提升提供信息服务。

健全转型提升的保障机制。一是建立健全要素保障机制。完善和细化各类开发区(园区)、工业功能区产业定位,集中资源,重点保障“三五”产业发展用地需要,加强“三五”产业招商引资。同时,大力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加强对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的扶持,推进能源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二是建立健全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制订和完善《关于促进海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在优化结构、提

高效益、开展绩效评估基础上,整合现行各类财政扶持资金,加大对工业投入、技术创新、招商选资、企业上市、循环经济等领域的支持力度,2008年全市投入工业发展的扶持资金将达到1.5亿元。三是建立健全创业创新人才保障机制。成立企业经营管理者学院,市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培训,全面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者素质。同时,搭建平台,落实政策,大力引进和培养各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四是建立健全创业创新服务保障机制。加快企业创新平台建设,计划用3年时间,实现亿元以上重点企业研发中心全覆盖目标。同时,加强市科创中心、海宁皮革研究院和家纺经编太阳能等行业区域服务中心建设,完善覆盖海宁工业的“立体”科技创新体系。

取得的成效

产业结构得以改善。节能环保、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高的行业,成为海宁企业调整产业结构的首选。如“奥通”从一家制造普通挂锁的作坊转而生产汽车轮毂单元,今年产值将超过6000万元;“美大”从最初做电镀到现在生产太阳能热水器和环保灶,下一步打算进军红外热像仪生产领域。“力诺”和“桑乐”两大国内太阳能热水器龙头企业都已落户海宁,西子电梯集团也把新的生产基地安在了海宁。据统计,今年上半年,虽然皮革、纺织等传统支柱产业受到较大冲击,但太阳能行业、食品工业、金属制品业、印刷工业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产值已超过90亿元),上半年产值增速分别达到261.7%、89.5%、38.2%和27.3%,较好地支撑了规上工业总产值的规模和增速。

投入结构有所优化。经编、装饰布、袜子等传统产业工业投资明显回落,同比分别下降50.9%、8.4%和22.9%;同时,设备投资比重继续上升,今年上半年,限额以上工业完成设备投资增长29.7%,高出全市工业生产性投入9.2个百分点,占全市限额以上工业生产性投资的比重也同比提高了2.4个百分点。据不完全统计,以光伏、包装、机械制造、电子、食品等为主的新兴产业的项目总投资已超过100亿元,显示出海宁工业结构正朝着积极的方向调整。

产品结构更加合理。坚持以质取胜,加大了新产品开发和品牌建设力度,产品附加值进一步提高。上半年,全市专利申请340件,授权173件。申请省级新产品88项,列入省级新产品开发计划43项。全市新产品产值达到86.1亿元,同比增长46.5%,新产品产值率26.38%。针对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在稳定国外市场的同时,更加注重开拓国内市场,大力发展国内贸易,产品利润率有所提高。同时,积极开拓欧盟和东盟等新兴市场,在增加出口规模的同时,也分散了企业的外贸风险。

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作用日益显现。近年来,海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迅速,对制造业转型提升的支撑作用也日益显现。市科技创业中心已累计引进企业17家(其中今年新引进4家),博士、硕士及归国留学人员12人。继国家级科研机构——中国皮革和制鞋工业研究院后,总部设在瑞士的科莱恩化工(中国)有限公司也将入驻皮革研究院。磁性材料、纺织新材料、复合包装等3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今年已开发高新产品47项,申报省以上科技项目16项。经编产业园区的中天检测公司与信息中心,中科院太阳谷新能源实验室等,充分发挥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作用,为企业技术创新、新产品申报、产品质量检验等提供多方面服务。

对策措施

要形成发展共识。海宁是块状经济特征比较明显的地方,新一轮的工业转型提升将不同于以往的“适应性”调整,是产业的整体转型(不是企业个体而是产业集群整体),可能会出现经济发展速度下降、收入增长减缓、就业压力增大等现象,因而需形成新的发展共识。要利用现有工业经济的规模实力和集群优势,加快建立产学研资一体化的运行机制,不断深化产业分工,大力推进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文化创新,为要素的优化组合和结构调整拓展新的空间。

要多层次推进。产业的整体转型并不等于同步转型,需要面对产业的不同层次和结构,采取多层次推进的策略。就海宁工业发展而言,首先不能放弃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因为这是我们的比较优势所在,也是保持一定经济增速的需要。对皮革、家纺等产业应通过优化创业环境、强化品牌战略使其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要积极发展资金密集型产业,对太阳能利用、机械装备、包装、环保等产业要通过提高技术和环境标准强化其市场竞争力。

要加速产业融合。产业融合,特别是现代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是工业经济发展的趋势,也是工业转型提升的本质特征和海宁“工贸联动”发展策略的拓展延伸。一方面,要完善制造业配套,进一步拉长产业链,并以此带动生产服务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研究开发、物流、工程和程序设计、会展等各种形式的生产服务业,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信息化水平,以此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

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产业转型提升依赖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而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又离不开深厚的经济社会基础,其中最为要紧的是人的潜能和创造力的发挥。为此,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大力培养包括企业家以及创新型、技能型人才在内的各类高素质人才,不断改善他们的工作、生活环境和人才成长的制度环境,加快推进分配体制、人事体制、人才激励机制等方面的创新,多管齐下,为工业转型提升提供智力支持和保障。

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工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转型提升的根本目标,也是国家要求和人民期盼。要统筹兼顾,以优化资源利用为重点,节能减排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和谐企业建设,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扎实推进工业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的现代产业体系。要建立循环经济生产制度,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建立健全质量型低成本运行的工业考核体系,实现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协调发展。

上一篇:抓好生产要素保障 推进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上一篇:金融危机下内蒙古资源型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