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调查报告>

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产业转型的研究及政策建议

发布时间:2022-04-11 09:05:14 浏览数:

【摘 要】本文针对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基础薄弱等特点,对其生态环境的现状作了简要介绍,得出三峡库区发展循环经济成为必然的结论。而产业转型是实现三峡库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在生态环境的约束下,可将三峡库区的可持续发展与产业转型结合起来。通过产业转型的生态管理方法,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将产业的发展与山区生态建设相一致,寓生态环境建设于经济发展之中,逐步实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最后提出了建设三峡生态经济区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三峡库区 生态环境约束 产业转型 生态经济区

【中图分类号】X1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16-0014-02

三峡库区是指由于兴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而被水库淹没的地区,位于北纬29°16′~31°25′,东经106°50′~110°50′,包括湖北省所辖的宜昌市夷陵区(原宜昌县)、秭归县、兴山县、巴东县,重庆市所辖的巫山县、巫溪县、奉节县、云阳县、开县、万州区、忠县、石柱县、丰都县、武隆县、涪陵区、长寿区、渝北区、巴南区、江津区及重庆核心城区(包括渝中区、沙坪坝区、南岸区、九龙坡区、大渡口区和江北区),共25个区、县。在18个直接淹没的区县中,属湖北省管辖的只有3个,属重庆市管辖的有15个,另外7个受影响的区县均属重庆市管辖,所以本文所研究的三峡库区集中于三峡工程重庆库区。三峡工程重庆库区幅员为64633平方公里,占重庆国土面积的78.59%。

一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现状

重庆市水利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地处长江上游的重庆总面积的90%以上是山地丘陵,截止到2010年底,全市水土流失面积达4万平方公里,占全面积的48.55%,年土壤侵蚀量达1.46亿吨。尤其是山高坡陡、暴雨集中的三峡库区,每年有7500万吨泥沙淤积库区,直接影响了三峡工程的效益和库区安全。由于水土流失严重,不仅导致库区土地数量减少和质量退化,而且对未来三峡水库的水质及三峡工程的安全运行也构成了严重威胁,并由此引发一系列的地质灾害(如滑坡、泥石流等),使得库区生态环境更为雪上加霜。与此同时,三峡重庆库区土壤污染和酸化问题日趋严重,农田土壤受到重金属不同程度的污染。粮食作物土壤中重金属镉、镍以及园地土壤中砷等污染问题不容忽视。畜禽及水产养殖、农药、化肥、农膜等造成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土壤污染问题逐步显现。

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和“绿化长江、重庆行动”工程后,三峡重庆库区森林生态系统呈现数量型增长,但质量还有待提高,森林类型演化趋向不够合理,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二 生态环境约束导致三峡库区发展循环经济成为必然

库区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忽视了经济结构内部各产业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共生关系,忽视了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间的物质、能源和信息的传递、迁移、循环规律,致使环境对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废弃物的自净能力已远远超过了其自身的饱和状态,甚至到了严重超载的地步。通过对生态系统自然演化过程的研究可以认识到:既然生态系统可以演化成一个物质和能量消耗降至最低的完美循环系统,那么,通过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演进过程,产业系统能否设计成一个损耗与利用优化、环境自净和人工净化相结合的相对闭合的能量与物质的循环系统?答案在循环经济的不断实践中得到了肯定。循环经济模式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方式,在原有传统线性经济的基础上增加反馈回路,通过废弃物的循环再生,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三 三峡库区发展循环经济可以通过产业转型来实现

1.产业转型的内涵

产业转型(IT)包括宏观环境经济、激励与调控政策、生产、消费等4大研究方向以及转型过程、分析方法与工具、管理、监测与体制、城市和产业转型、能源、食物、信息与通讯等7个研究领域。IT研究就是要以产业为突破口,将生产者和消费者相联系,研究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变化间的系统关系,及与全球环境有关的系统变化,如水、交通、居住、食物、能源、物质利用、信息与通讯、金融服务、娱乐旅游等。其内涵远远超过生产过程、效率或产品的“绿化”或单个部门或行业的改造,它是一种系统创新(技术加体制),不能只靠单个行动者或单个部门,要涉及大的地理尺度(跨国、跨洲)和时间及行业范围,要求多学科的系统研究。

2.库区产业转型的生态管理方法

生态农业技术和管理方法是库区农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但库区生态农业还一直在低技术、低效益、低规模、低循环的传统生态农业层次上徘徊。只有从农业小循环走向工农商结合的产业大循环,从小农经济管理走向城乡、脑体结合的网络和知识经济管理,从“小桥、流水、人家”的田园社会走向规模化、知识化、现代化的生态社会,库区的“三农”问题才能得以解决,库区农村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实现这一战略性转变的关键正是产业生态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引进。

产业生态管理的实质是变环境投入为生态产出,促进生态资产与经济资产、生态基础设施与生产基础设施、生态服务功能与社会服务功能的平衡与协调发展。它涉及两方面的创新:一是生态效率(Eco-efficiency)的创新,即怎样把产品生产工艺改进得更好,以生态和经济上最合理的方式利用资源;二是生态效用(Eco-effectiveness)的创新,即怎样设计一类生态和经济上更合理的产品,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需求。

产业生态管理将为库区城乡产业转型、企业重组、产品重构提供方法论基础和新的生长点,促进库区国营和乡镇企业的转轨升级,创造新的社会就业机会,从根本上扭转库区产业发展中环境污染的被动局面,为库区环境变化、生态产品推广和生态企业孵化提供科学方法、决策依据和信息支持。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库区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稳步发展的问题,可以通过产业转型的生态管理方法加以解决。只有建立库区生态经济区,才能为库区农村脱贫致富、移民安置提供有力支撑,才能为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提供可靠保证,才能最终实现库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四 产业转型后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政策建议

1.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包括生态种植业、生态林业、生态水产业和生态畜牧业。要建立高效的生态农业,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实现“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率、高产出”的资源节约型经济增长模式。调整产品结构,实现农、林、牧、渔、加工等产业的协调发展,调整能源利用结构,大力开发水电、沼气、煤气等清洁能源,从掠夺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转变为恢复优化生态,实现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一,利用三峡水库1084平方米的水域资源,发展淡水特色养殖业,维护水体生态平衡。第二,结合库区地形特征,发展新型山地生态农业。第三,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林木,建立沿江绿色生态屏障。第四,发展高山绿色垂直生态产业。

总之,在发展生态农业,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要以城镇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建立“公司+农户”或“公司+基地”的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化格局,逐步形成“两高一优”的高效农业产业带,走产、加、销一条龙,农、工、贸于一体的农业经营模式,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加快城镇化发展步伐,逐步实现农业人口城镇化,减轻人口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压力。

2.大力发展生态工业

生态工业的发展一方面要借移民工矿企业迁建和对口支援的有利时机,无条件关闭对生态环境污染大的小火电、小水泥、小煤窑、小玻璃、小化工,借机实现工业布局调整和产业结构转换升级,发展生态工业,走“清洁生产”之路。强调在产品的设计和使用上对环境不产生负面影响,在生产过程中的每一步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材料,最小限度地排放污染。同时,要加强对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革新;在选择发展产业时,目标应盯准“清洁生产”和对环境有利的企业,不走“末端治理”之路。重点培育和发展医药、机电、食品和新型建材四大支柱产业,其主要发展战略分别如下:

第一,以中药材资源深加工为主的医药工业。三峡库区是我国重要的中药材宝库之一,全区有药用植物资源2500多种,其中在国内外久负盛誉的有黄连、党参、贝母等20多种。通过对口支援和兼并重组,库区中药材加工工业发展十分迅速,其中涪陵太极集团2010年营业收入高达l35.12亿元,在重庆市2010年企业100强中位居第七。万州区有以三牧兽药和迪康长江制药、万州制药为代表的中医药企业。

第二,以汽车、摩托车零配件为主的机电工业。重庆市拥有长安、长安铃木、庆铃、四川汽车制造厂等8家汽车制造厂,以及嘉陵、建设、宗申、隆鑫、力帆等摩托车制造厂。受重庆市汽车、摩托车制造业的辐射带动,在三峡库区各区(县)通过对口支援,并利用工矿企业移民搬迁补偿资金,采取转产、兼并、重组、联营等多种形式,建立起一批汽车、摩托车零配件生产企业。2010年中国汽车产量为1865.14万辆,其中重庆汽车产量为161.58万辆,占全国产量的8.66%;2010年全国摩托车产量2761.92万辆,其中重庆摩托车产量849.23万辆,占全国的30.75%。

第三,与农业产业化紧密结合的食品工业。三峡库区目前食品工业企业数量较多,但规模普遍较小,技术装备落后,生产的产品多为加工深度和附加值较低的大路产品,主要供区内消费。从今后的发展看,由于库区食品工业同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相结合,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巨大,关键是要搞好食品工业结构调整,在改造提升传统名优、特色食品的同时,以发展绿色保健食品为突破口,重点开发和发展各种保鲜食品、速冻食品、方便食品、休闲食品和保健食品等,如以库区丰富的柑橘、脐橙为原料的果汁饮料,将库区名贵中药材与白酒生产相结合的各种保健药酒等。

第四,经过改组整合后的新型建材业。新型建材是在对库区传统建材(水泥、页岩砖、石材等)以及塑料制品行业进行改造的基础上形成的。库区传统的建材行业规模小、对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严重、产品质量差、效益低。今后建材工业要依托库区丰富的建材资源、塑料制品和铝材行业优势,重点发展符合绿色环保要求的新型建材,如:新型墙体材料,玻璃钢、塑钢复合材料及特种水泥等。

3.发展库区生态旅游业

三峡工程的建设,为库区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旅游业对安置库区移民,为城乡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和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考虑到生态环境的约束作用,库区旅游业的发展应贯彻生态保护优先原则,重点发展生态旅游和观光旅游。三峡库区要以沿江和支流两岸生态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支撑,以长江“黄金水道”为纽带,培育生态旅游精品,构筑一个世界级的生态旅游黄金带。建立包括旅游资源开发、旅游服务、旅游商品生产经营、旅游娱乐等综合的旅游产业;加快旅游景点的开发与保护,加强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积极发展与旅游业相关的交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使旅游业成为三峡地区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

4.大力发展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产业

加快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努力改善三峡地区的投资环境。构筑便捷的区内外交通运输通道和通信网络,提高现有线路等级,打通对外通道,建立和完善库区内部交通运输设施,发挥水运优势。充分发挥重庆、宜昌两市的交通、通信枢纽作用以及中、小城市交通设施的辐射作用,提高综合运输能力。积极发展光缆和微波通信,加快邮电枢纽的建设,扩大市话网容量。当前应主要抓好交通运输的经营管理,扩大交通运输网。特别是扩大沿江、沿路的交通运输能力,加大库区沿江之间、沿江与沿路之间、沿江与远离沿江地区之间的交通密度,既创造交通运输产业的产值和利税,又促进库区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顺克.建立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的战略思考[J].重庆环境科学,2001

[2]王如松.资源、环境与产业转型的复合生态管理[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3(2)

[3]谢家平、孔令丞.基于循环经济的工业园区生态化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5

[4]毛汉英、高群、冯仁国.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约束下的支柱产业选择[J].地理学报,2002(5)

[5]冉光和、王定祥.三峡库区应建成国家级生态经济特区[A].2004中国区域经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

[6]金碚.资源与环境约束下中国工业发展[J].中国工业经济,2005

[7]重庆市环境保护局.重庆市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纲要,2005

[8]重庆市统计局编.2004重庆市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9]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网.库区经济,2006

〔责任编辑:李锦雯〕

上一篇:黑龙江省与吉林省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对比分析

上一篇:改革开放40年,辽宁砥砺奋进,取得辉煌成就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