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会议决议>

关于提升水利系统水环境监测能力的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2022-02-19 08:40:50 浏览数:

水利系统水环境监测中心隶属于水文水资源勘测局,一般于1996年首次取得“计量认证合格证书”,具备向社会提供公正数据的资质,主要负责各地区主要河流、湖泊、水库及地下水水质监测,承担水功能区监测,并开展城市饮用水源地监测及入河排污口监测等等。多年来,水环境监测中心为各级政府部门提供了大量的水质监测资料,为有关部门及时掌握河湖库水质状况和污染趋势,为水利工程合理调度及政府部门的决策,为科学、合理、高效地管理和保护水资源提供了大量依据。

1 监测情况

水利系统水环境监测以流域为单元,以优化断面为基础,一般采用连续自动监测分析技术为先导;以手工采样、实验室分析技术为主体;以移动式现场快速应急监测技术为辅助的自动监测、常规监测与应急监测相结合的监测技术路线。

1.1 常规监测

目前水环境监测主要是基于单台仪器的间断检测方法,通过设置某些断面、监测站点定时定点瞬时取样,然后将样品带回实验室分析或者野外进行现场测定。常规监测站点主要有国家控制站、省级控制站、水功能区站、重点湖泊水库站、饮用水源地及地下水等。

1.2 自动监测

自动监测既可实时在线监测,也可根据实际需要自行设定各项目的监测频次,自动监测项目根据水质自动监测站配备的仪器确定。水利部门根据流域水系特点,在部分敏感河段设置了自动监测系统,一般是每日上、下午至少各监测1次,监测项目为水温、pH值、电导率、溶解氧、浊度、高锰酸盐指数、氨氮等。

1.3 排污口监测

当前造成水污染的原因主要是工业废水的排放和城镇居民生活污水的集中排放,工业废水排放口大部分集中在城镇。水环境监测中心开展排污口监测,主要是采用手工采样和流量监测同步-实验室分析为基础,并以手工混合采样-实验室分析为辅助手段的浓度监测与总量监测相结合的技术路线。从90年代开始,水环境监测中心每年均对各地区辖区范围内城镇入河排污口开展量质同步监测,为水利部门进行水域纳污能力核定提供了的资料。

1.4 应急事故污染监测

应急水质监测是判断水污染事件影响程度的依据,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迅速查明污染物的种类、污染程度和范围以及污染发展趋势,及时、准确地为决策部门提供处理处置的可靠依据。突发性水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一般分为事故现场监测和跟踪监测两部分:① 现场监测的采样一般以事故发生地点及其附近为主,根据现场的具体情况和污染水体的特性布点采样和确定采样频次,可启用自动监测车、船对相关水体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及时开展污染调查和水质水量同步监测,并在第一时间将有关污染信息报送给相关部门,以便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或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对于保障饮用水安全和将污染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有着重要作用。② 污染物质进入水体后,随着稀释、扩散和沉降作用,其浓度会逐渐降低。为掌握污染程度、范围及变化趋势,在事故发生后,往往要进行连续的跟踪监测,直至水体环境恢复正常。

2005年2月19日开始大量污水经蚌埠闸下泄,淮河干流江苏盱眙段出现水质恶化情况,下游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给下游人民带来污染灾害。江苏省水环境监测淮安分中心于2月18日起对淮河干流、洪泽湖、灌溉总渠、二河、入江水道等地进行了水质查勘、采样。并选择重点参数高锰酸盐指数、氨氮、pH、溶解氧、挥发酚等进行了连续监测,直至3月份污染情况得到缓解。

2 存在问题分析

2.1 仪器设备较为落后

目前市一级的水环境监测中心仪器设备要远落后于同级环保部门,有的省级水环境监测中心仪器设备还不及市级环保部门。仪器设备的落后,自动化程度不高,使得水质监测的时效性、准确度难以同环保部门相比。

2.2 水质监测断面分布不均匀

目前水质监测断面主要分布在重点水功能区、饮用水水源地等,而对于偏远水域、一般水体,监测站点却布设稀少或根本未设站点。要摸清流域水质变化的原因及趋势,搞清事故性污染源的位置,仅仅根据这些水质控制断面的监测是不够的。

2.3 水质数据缺乏时效性

目前,水环境监测中心仍以定期人工采样、送实验室分析的常规监测为主,从现场采样到信息发布,周期较长。对于定期发布水功能区水质状况是可以的,但对于突发性污染事故和其它重要监测,则缺泛时效性,不能连续掌握水质信息,难以实现对环境要素全时段、全方位的动态监测。

2.4 自动监测相对薄弱

限于多种原因,目前水质自动监测站点很少,不能对各水域进行连续监测,无法对污染源头准确定位。加之自动监测设备购置、运行和网络管理等硬件设施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目前,在污染事故易发生断面普及自动监测,还达不到这个条件。在技术上,缺乏自动监测仪器和设备方面的专门人才,有的地方虽然安装了自动监测设施,但是缺乏健全的售后服务和管理经验,导致在线监测仪器运行情况不佳。

2.5 应对突发性污染事故的能力不强

水污染事故的发生是突然的,应急监测应以快速准确地判断污染物种类、污染浓度、污染范围及其可能的危害为核心内容,需要配备相应的仪器设备,在应急监测中调查、布点、采样、追踪监测污染物等必须有相应数量的交通工具和采样装备、样品保存设备等,此外,为了及时了解污染事件和事后对污染过程有一个描述,应配备通信和摄像器材等。而目前水环境监测方式主要是实验室常规监测,仪器设备、人员、实验环境等均是以常规监测方式配备的,对应急监测工作造成了制约。

3 几点思考

3.1 优化监测站网,补充、调整和完善水质监测断面

根据重要河流、功能区的情况,站网应不断进行优化调整,力求做到多用途、多功能,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满足水质管理、排污口管理、取水许可管理、重要供水水源地管理等多层次的需要。

优化监测站网,补充、调整和完善水质监测断面断面遵循以下原则:① 监测断面分级管理原则。按照环境管理的需要、尺度和实际监测能力对省控河流、湖库、饮用水源等的大小确定一个客观标准,做到全面反映地表水的水质状况。② 网络功能专一性原则。一个网络只具有一种功能,以保证监测断面设置的客观性。我们地表水环境监测网按功能作了划分,为两大类型4个网络:省控地表水污染控制网,主要是省政府与各省辖市人民政府签订的地表水年度责任目标考核监测网;省控地表水质量监测网,包括省控河流水质监测网、省控湖库水质监测网、省控城市地表水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水质监测网。③ 分类分段有序优化原则。在网络功能分类的基础上优先设置污染控制网络的断面,主要是因为这类断面的位置基本上没有调整余地。然后,将省控河流分成水质不同的连续河段,再在每个河段上设置监测断面。④ 监测断面高效原则。虽然网络功能具有专一性,但不同网络之间的监测断面并不要求完全分割。相反,在保证客观性的条件下,应尽可能使某些断面兼有多种功能,即不同网络的断面允许有一部分重合,保证环境监测的经济技术合理性。⑤ 监测断面与监测频率同时优化原则。长期监测证明,没有受到污染、近期也不会产生明显污染的监测断面和监测项目应适当减少监测频率。

3.2 加快水环境监测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寻求地方政府的支持

水环境监测中心一般是垂直管理,而水环境监测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建设任务重、投入多,光靠上级部门资金的投入是不够的。要加强宣传,多向地方政府部门汇报,宣传水环境监测对地方水资源管理的作用,从而得到地方政府对水环境监测建设的理解和支持,让他们愿意投入。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按现代化标准建设,完善开展专项应急监测工作需增加的基础仪器设备,增加监测项目,提高监测精度,加大监测频率,促进水环境监测工作健康快速发展。

3.3 加强水环境监测高层次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多引进生物化学、分析化学、环境工程等相关专业人才。重点加强水环境监测学术带头人、高水平科研管理人才和中青年专家的培养,可采取合作研究、短期培训等形式,拓展研究创新的视野,提高骨干力量的知识水平和研究水平,提高水环境监测队伍人员素质。

3.4 加快自动监测系统建设与管理

在重要水源地和重要水功能区,采取分批、分期建设形式设立覆盖全市的水质自动监测网络。可以极大的提高工作效率,及时掌握水质信息,提高预警能力,为政府部门正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对现有自动监测站实施“日监视、周巡检”日常管理制度,每日上、下午至少各一次远程监视并存取数据,对水质监测资料进行分析,开展预测预报工作,并远程传输至省、市县防办等有关单位,以便水利工程及时调度;每周至少一次到现场检查运行情况,并进行试剂和电极探头更换以及必要的维护。

3.5 以科研为先导,带动水环境监测工作快速发展

积极开展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科学研究与应用研究。加快水环境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和数据库建设,实现对水环境监测信息的实时、统一、科学、高效的管理。建议进一步完善数据传输系统,将在线监测、现场采集的信息、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及特殊水事过程信息、水环境监测实验室(或监测站)的水质信息等数据快速传递到水环境监测中心,实现水环境远程监控。面向社会,积极开展科技咨询服务。

3.6 增强法律意识,切实抓好水环境监测工作

深入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条例》及各省水文条例,认真研究条例内涵,深入理解条例作用,增强法制意识和责任意识,强化服务意识,牢固树立服务第一的思想,主动及时优质高效地做好各项服务工作,不断拓宽水环境监测工作服务领域,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全面服务。

上一篇:关于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措施的论述

上一篇:雨水和落叶的秘密:它们去了哪里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