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规章制度>

浅谈语文课中的德育

发布时间:2021-07-19 08:41:02 浏览数:

摘要:语文德育要选准切入的角度,贴切自然,同时要特别注意诱发,要有小孩味,要符合他们生活心理接受能力的实际,脱离了语文教学过程的德育是牵强的思想教育,那会是乏力的,说教式的,同时,也要把握一个“度”,只有这样,才能使语文课中的德育达到直通学生心灵的目的。

关键词:选准角度;有的放矢;导学入境;通向心灵;潜移默化

“文道结合”是一句老话,也是语文教学必须遵循的一个首要原则,然而在实际应用中,执教者又往往走入顾此失彼的误区,语文教学如何才能“文”与“道”水乳交融,成为和谐发展的有机体呢?就此,我谈谈几点见解:

一、 选准角度,有的放矢

跟审美一样,语文德育要选准切入的角度,贴切自然,教师如果对教材钻研不透,对学生心理把握不准,那么思想教育的切入点就会游离于表象,好心育人,便会由此显得牵强附会,当然,切入角度的把握方法很多,笔者试着从语言文字训练的角度,谈几点体会。

1. 抓重点词句

课堂教学要使学生听出“道”说出“德”,读出“情”悟出“理”,关键在训练,而训练的重点,关键又在重点词句的理解上。

如《月光曲》里有一段兄妹俩的对话,妹妹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为了使学生准确理解词句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我抓住了“随便说说”这个重点词语,提出了“随便说说”是什么意思?“随便说说”指的是哪句话?这句话是随便说的吗?既然不是随便说的,为什么要说是“随便说说”呢?这样引导学生层层分析,步步深入,使学生从这四个普普通通的字里行间体会出丰富的内涵:这里包含着理解和体谅,对哥哥贫困境遇的理解,对哥哥难处的体谅,这里也包含着不安与自责:对自己的话引得哥哥难过不安,对自己所提出的要求而自责,这无不反映了这个十六七岁的盲姑娘懂事、体贴他人的可贵品质,至此,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也学会了抓重点词句体会了思想感情的学习方法。

2. 抓文章思路

小学生生活经历少,认识水平差,因此教师必须抓住文章的思路,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情感的发展脉络,从而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和思想水平。如教学《试航》一课,为了帮助学生准确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我采用了直奔中心法,提出了:课文中的哪些语句表现了富尔顿在试航中的顽强意志?在学生找出后,通过反复朗读体会,再从多角度启发学生:

(1)从语气对比分析“蒸汽机发明以后,很多人想用蒸汽机做动力,制造一种新船,富尔顿也在反复试验”相机提出:“想”在这里怎样理解?“反复试验”是什么意思?这说明了什么?

(2)从正反两面分析:经过多年的试验,他和工人们终于制造出第一艘轮船,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话说了几层意思,人们为什么要把这艘船叫做“富尔顿的蠢物”?

(3)按照试航的过程理解课文内容

a. 勾出文中的中心句:“富尔顿的‘蠢物’变成了富尔顿的‘胜利’”;

b. 反复朗读体会句意;

c. 想一想:从“蠢物”到“胜利”,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这样循循善诱,学生极易根据课文前后内容的联系,体会出文章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搞好一件创造发明,除了有好的智力条件外,还必须有顽强的毅力,坚持到底才能获得成功。

3. 抓美感教育

美感教育的作用在于“娱目,动情,激思,励志”,在教学中把它与语言文字训练有机结合起来,能使学生思想上受到启发,情感上受到熏陶。如在教学古诗《望庐山瀑布》一课时,我首先把握学习语言这个重点,通过讲讲带点的词语,再说说诗句的意思这一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字词,弄懂句子意思后,重点抓住描绘意境这个特点,应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采用电化教学手段,对诗中的意境加以描绘,以帮助学生领略诗情,揣摩画意,使学生懂得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白了诗人流连忘返的原因所在,师生如坐春风,感情上引起了共鸣,我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使学生“情动乎中而形于言”,收到良好效果。

二、 导学入境,陶冶情感

文章中丰富的思想感情是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教师应以火一般的热情,引导学生深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使他们在思想感情上,与文章产生共鸣,让课文中美好的形象,拨动学生的心弦,陶冶学生的心灵,从而达到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目的。如《黄继光》这篇课文,思想性很强,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他,感到指导员在望着他,战友在望着他,祖国人民在望着他,朝鲜人民在望着他,黄继光又站起来了”,这个激情昂扬的句子,通过试读,教师范读,反复听录音朗读,学生表情朗读等多种手段使学生在听、读中领悟到战斗的紧迫,英雄激动的心情,并相机点拨:“该想到的他都想到了,唯独没有想到他自己,责任感,战友情,祖国爱,国际主义精神,化成巨大的力量,倒下的英雄又站起来了。”从而使学生领会到英雄的伟大胸怀,接着,我又感情充沛地朗读着:“他张开双臂向喷射着火舌的火力点猛扑过去,用自己的胸膛擋住了敌人的枪口。”许多学生被英雄的壮举感染了,竟齐声接腔:“冲啊!为黄继光报仇!”在此我并没有因此而停下,进行所谓的思想教育,而是继续激扬地朗诵着:“惊天动地的喊杀声沸腾起来,战士们像潮水一样,冲向敌人,占领了597.9高地。”课堂欢腾了,一位具有崇高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勇敢忘我战斗的英雄,就在导学入境中,师生情感的共鸣上呼之欲出,跃然纸上。

三、 通向心灵,潜移默化

语文课的德育要取得显性或隐性效果,就要通过儿童的心灵,使他们可以接受,乐意接受,或在不知不觉间无意接受,常见的方式有:

1. 创设情景式

教师将课文情境由隐性再造为显性,让学生置身其中,进行情感的体验和心灵的净化,以此完成思想教育的目的。

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一上课,我就把总理的遗像摆放在两盆万年青中间,然后用感人的语言介绍:1976年的1月8日,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周恩来同志,因病在北京与世长辞了,全国人民沉浸在无限的悲痛之中,北京长安街上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人们臂缠黑纱胸配白花,他们自发地来到长安街上,想再看一眼敬爱的周总理,亲自为总理送行,因此出现了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动人场面。这就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了他们的情感,接着我借助电化教学手段,渲染气氛,感染学生,使他们对课文的情感有了一个总体的把握,感受到人们对总理的热爱之情,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

2. 由此及彼式即由课文到学生自己进行类比,联想性活动

如教学《小珊迪》,我在导入课文后提问:“课文里哪些地方最感动你?”启发学生自己感知体验来思考,很符合儿童的理解发展规律,接着又问:“假如小珊迪还在我们身边,你怎么办?”角度贴切,可由此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从善的心理,适合儿童生活实际,能直达他们的情感深处。

3. 隐性渗透式

就是在无明显显示的条件下,用含蓄的方法,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产生迅速的影响。它在语文教学中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受到教育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

而从教育的实施角度来说,隐性渗透就是暗示,它可分为直接暗示、间接暗示、反暗示和自我暗示四种类型,它可以采取语言形式,也可由环境、表情、手势或其他形式来进行,使学生在一个充满积极暗示的氛围中与作者产生感情共鸣,受到感染和熏陶。

如在教学《麻雀》一文中,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进而理清文章层次的基础上,在分析第二、三节时,我首先出示夸张手法的幻灯演示,让学生细致动情地观察小麻雀,并口述画面内容后,从课文中找出重点词句,通过表情朗读,使学生体会小麻雀面临的危险,这样学生会自然流露出他们对小麻雀的恻隐之心。至此,我又相机提出:“为什么老麻雀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由于学生已经有同情而想拯救小麻雀的心理,极易找出文章的中心句:“一种强大的力量使他飞了下来。”并通过读、议、讲,学生很快地领悟到:这种强大的力量,就是人间皆有的“伟大的母爱”,由此而产生对老麻雀的敬佩和对小麻雀的担忧,收效颇丰。

总之,语文的德育对小学生而言,要特别注意诱发,要有小孩味,要符合他们生活心理接受能力的实际,脱离了语文教学过程的德育是牵强的思想教育,那会是乏力的、说教式的,同时,也要把握一个“度”,只有这样,才能使语文课中的德育达到直通学生心灵的目的。

上一篇:金融与科技如何融合发展?

上一篇:从德国制造到日本制造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