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岗位职责>

语文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发布时间:2021-07-17 14:47:49 浏览数:

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提倡素质教育,注重学生智力发展,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智力不是某种单一的能力,是指人们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多种能力综合作用形成的。逻辑是“研究思维的形式及其规律,为人类提供认识事物、论证思想的工具”。由此可见,逻辑思维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学生的智力品质。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该如何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呢?

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要重视提问技巧

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不断激发学生思维的过程,一个好的提问,可以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引发合理的答案及可能的结果;反之,问题问得太笨拙、太笼统,会使学生无从答起,思维脉络无从展开,由此可见,重视提问的艺术性和科学性,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提问应符合逻辑思维规律,要有启发性。

要按照学生思维的认识过程提问。学生学习的认识过程,一是归纳过程,即由特殊到一般,可按照“怎么样——为什么——是什么”的问句类型提出问题,学习一篇文章,教师可先提出“怎么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最后提出“是什么”的问题,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判断。二是演绎过程,即由一般到特殊,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过程提出问题,教师先引导学生的思维形成判断,然后再引导学生寻求判断的原因,最后再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前者,归纳推理,侧重于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读书;后者,演绎推理,侧重于引导学生正确地表达思想。这样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问,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另外,提问要注意合理性,问题本身既要明确,又要逻辑严密,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思维活动的展开。试看以下几例:

1.问:《我的母亲》(作者胡适)这篇课文都写了哪些事情?

学生答:写了小时侯我身体弱、我喜欢看书、妈妈管教我、母亲的大哥欠帐、母亲的嫂子吵架、五叔发牢骚说母亲……从学生的回答来看,事情繁杂,人物繁多,不知道究竟该突出什么事情和人物,而老师想问的却是“写了关于母亲的哪几个方面的事情”,要求有针对性地从“母亲对我的管教”(妈妈管教我)、“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关于母亲大哥欠帐以及母亲嫂子间吵架的事)、“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五叔说母亲的事)这三个方面来回答,可是学生回答的内容却囊括了全文的所有细小的事情,而没有明白写“我小时侯身体弱,喜欢看书”等是为下文突出母亲的品性做铺垫的。导致这样的误答原因就在于老师提问的范围太广,缺乏针对性和严密性,学生自然无从答起。

2.问:同学们,你从《短文两篇》(作者巴金)《日》一文中读出了什么?

学生会很快回答:看出“飞蛾扑火”跟“夸父逐日”都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由此联系背景可以理解作者写作本文在于呼吁所有的人都应该为了追求美好的生活而努力奋斗,哪怕失去生命也在所不惜。

在领会了本文的主旨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推理的方式再读后一篇短文《月》,看从中能得到哪些知识。因为学生对前一篇文章的理解比较深刻,所以在读后一篇文章时很快能够推断出所写的“嫦娥”与前文中的“飞蛾”“夸父”属同一类事物,文中那句“难道那个服了不死之药的美女便可以使这已死的星球再生吗?”足可以证明“嫦娥”为追求光明而表现出的献身精神。

这个设问的成功之处在于教师设置问题时能正确运用学生已形成的概念来解决新的问题。可见,教学中巧设问题,重视启发引导,对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所起的作用不可低估。

二、逻辑思维训练离不开课文教学

入选教材中的课文都是文质俱佳,有各自风格特色的作品,特别是议论文的阅读与写作,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逻辑思维的形式和方法,让他们学会论证,提高他们分析、综合的能力。我们知道由个别知识的前提推出一般性知识结论的推理为归纳推理,运用在议论文中往往是先举出一些典型事例,通过对事例意义的分析而得出一般性结论;演绎推理则相反,是由一般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体现在议论文中是先有一个一般性结论,再指出个别事物具有类似的前提,从而认定必将出现类似的结果。如苏洵《六国论》的教学,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弄懂文章内容后,就应向学生讲明作者高超的论证思路,此文逻辑推理性非常强,它包含了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两种方法,仔细分析发现其包含了三个推理过程:

第一步归纳推理:从六国贿赂秦国而互丧(个别性)得出六国破灭的原因在于贿赂秦国(一般性结论)。

楚、韩、魏赂秦力亏而亡国 (个别性前提)

齐、燕、赵不赂者以赂者丧 (个别性前提)

故六国破灭,弊在赂秦(一般性结论)

第二步归纳推理:从六国破灭的事实(个别性)得出统治者不应被别国威势所吓(一般性结论)。

六国被秦人积威所胁迫,以趋于亡(个别性前提)

故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一般性结论)

第三步演绎推理:由得出的历史教训(一般性前提)告诫宋统治者如不引以为戒,将重蹈六国灭亡覆辙(个别性结论)。

为国者应以六国为戒,才不从六国灭亡之故事(一般性前提)

宋朝国君如不以六国为戒,将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个别性结论)

像《六国论》这样逻辑性强、说理严密的议论文有许多,比如《论积贮书》、《拿来主义》、《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等等,教师只要在平时做个有心人,稍加留意就可以利用好手中的课文,在训练学生语文技能的同时,训练其逻辑思维能力。

三、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知识是从实践中总结概括出来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除了课堂教学的引导外,还应注重在各种实践中锻炼培养。写作、讨论、辩论、演讲都是很好的训练方法。比如写作教学,教师要善于提醒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布置一篇题为《从<邹忌讽齐王纳谏>说开去》的议论文,一是从正面思考评述:①邹忌的自知之明→有自知之明的人会不断克服缺点和弱点,成为受尊敬的人;②齐王的虚心纳谏→领导虚心接受正确的批评和建议,就会端正干群关系,受人拥戴;③齐王纳谏的结果→采取正确的意见,接受公正的批评,一定会形成上下一心,政绩卓著的局面。二是从反面思考评述:①妻妾客美化邹忌→奉承拍马、弄虚作假的人,一定怀有不可告人的目的;②宫妇朝臣四境之人蒙蔽齐王→美言的糖衣包裹着砒霜,献媚的背后隐藏着祸心:③齐王纳谏之前受蒙蔽→喜欢别人奉承,听不得半句批评,一定会眼不明耳不聪。三是正反结合思考评述:①自知之明与盲目自大;②广开言路与防民之口; ③臣服四夷与四面楚歌。经过启发,学生的思路打开了,看问题写文章就有了一定的深度广度。又如辩论的本质是论证,是证明和反驳的交替运用,讨论、辩论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不同的观点想法在论辩中发生碰撞,双方凭借自己掌握的知识在“立论——揭露、反驳——再立论”的过程中,充分合理地运用各种逻辑技巧,快速反击,避重就轻,扰乱对方思路,使论辩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体现了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早恋是一个热门和敏感话题,讨论中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早恋会分散注意力,影响学业,不利于成才,也有的认为早恋可促使人成才,并举出许多名人如马克思和燕妮,歌德与夏绿蒂,周恩来与邓颖超等例子来加以论证,面对这样的论证,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归纳推理的角度来思考,这是不完全归纳中的简单枚举,“它是以经验的认识作为主要依据,从某种事例的多次重复又未发现反面事例而作出一般性的结论”,运用此法必须充分估计到出现反面事例的可能性,用个别名人的特例得出一般性的普遍结论,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得出的结论与前提无必然的因果联系,这种论证显然是错误的。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从多方面入手,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傅 昭,浙江湖州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分院;刘 芳,深圳市华茂实验学校)

上一篇:新中国转移支付制度回顾与展望

上一篇:完善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