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岗位职责>

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点见解

发布时间:2021-07-17 14:48:39 浏览数:

一、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思维的特点

1.在形式思维逐步发展的同时,辩证思维开始产生并得到较快发展。

这里所说的形式思维,是指在对历史表象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思维方法来认识史实的本质。这是一种较低级的思维方式。例如,我在讲《三国鼎立》一课时,要求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回答:在赤壁之战中,拥有二十多万人马的曹操为什么会败于只有五万人马的孙刘联军?讲《鸦片战争》一课时,为引导学生思维,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鸦片战争是怎样爆发的?它在中国历史上有何重要意义?学生在回答这些问题时所运用的思维方式就是形式思维。

所谓的辩证思维,是指对史实的本质联系的反映。它不仅反映史实之间的相互区别,而且反映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这是一种较高级的思维方式。例如,学生在学习中国历史时常常会提出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既要肯定元朝统一中国的积极意义,又要赞扬文天祥抗元斗争的精神,这不是相互矛盾了吗?既然郑成功收复台湾意义伟大,为何又肯定清军进驻台湾和清政府设置台湾府的作用?我们要引导学生辩证地去分析、认识这些历史问题,来不断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2.在一般性思维发展的同时,创造性思维也逐步开始发展。

一般性思维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人类已经认识且解决了的问题。创造性思维所要解决的问题,则是人类虽然认识但尚未解决的问题。中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继承人类已经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因此他们的思维活动基本上是属于一般性思维。随着一般性思维发展的积累,创造性思维就会慢慢的产生,这也是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个发展过程。

二、运用良好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1.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前提,拥有浓厚的兴趣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因素。中学生的兴趣特点是容易激发起来但却难于保持,因此历史教学要激发学生兴趣,就要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展开。喜欢听生动的故事是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的心理特征之一。教学中运用生动形象的讲述方法,并在讲课中适当穿插一些历史故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

2.启发学生的思维。

启发教学的方式很好,只有启,才有发。当学生对所学问题产生疑问时,才能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我在讲西安事变的内容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张学良、杨虎城拘捕蒋介石以后,该如何处置?是杀、是关、还是放?”学生对这一问题很感兴趣,展开了争论,最后统一了认识,认清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重大意义。

3.注意古今中外知识的联系

为了使学生在学习中打开思路、学会观察问题,能抓住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分析问题、把握其本质,教学中应注意古今中外知识的联系:一是以历史事件为线索、以时间的先后纵向联系;二是以时间为线索,将不同国家间相类似的问题横向联系进行比较。

三、传授思维方法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注意灵活适度。

培养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开启学生的智慧。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出现“愤”、“悱”状态时,就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启发传授的最佳时机,对此我们一定要准确地把握好。此外,要恰到好处地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适时适度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2.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

教学中启发学生思维时,教师要注意倾听学生发出的反馈信息,并及时地作出相应的控制调节。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做到精神集中,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细心倾听学生的回答和发问,及时地捕获准确的反馈信息。同时,对于学生的回答和提出的问题,教师应给予适当的点评,调控学生的情绪,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3.发扬民主,尊重学生。

在教学中,教师应发扬民主,尊重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多给学生一点思维的主动权,给学生创设独立自主发现问题、提出疑问的机会。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有意压制学生的独立思考,不讲民主,那样就从根本上剥夺了学生独立思维的权利。那样,学生的听课情绪就会受到影响,课堂气氛就不会活跃,就达不到师生在课堂上的和谐统一,就无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因此,只有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学生成为课堂思维活动的真正主人,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上一篇:完善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上一篇:中国管理会计体系研究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