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规章制度>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的地方师范院校现代汉语教改思考

发布时间:2022-03-09 08:46:20 浏览数:

摘    要: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的地方师范院校现代汉语教学,面临新的改革,需重新审视课程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与学关系、教学价值取向,增加实践环节、内容和时间。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现代汉语教学顺应要求,转变观念,除必要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传授外,更需加强实践训练,培养高师生的语文素养,使其成为能说会写的、为地方中小学教育服务的卓越语文教师。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培养    地方师范院校    现代汉语    教改思考

一、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地方本科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转方式调结构的必然选择。当前,国家建设和区域社会发展需要地方高校培养大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和不同规格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地方本科高校必须从学术型或理论型向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变”[1]。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的地方师范院校现代汉语教学面临着新改革,这一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二是课程自身发展的需求,三是用人单位和学生全面自由发展需求。地方对语文教师和新课改的需要,学生全面、协调发展的需求,是现代汉语教改的前提。注重必要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传授的同时,更应注意学生能力培养和培养所需时间的投入,注意培养能力的面更宽、力度更大,加强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他们成为能说会写的为地方教育服务的卓越语文教师。

二、现代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人才培养模式,概括地讲就是蕴含人才培养理念及其相应行为方式的组织运行机制,具体体现于人才培养的目标确定、课程设置、教育教学以及检测评价四个基本方面。”[2]人才培养模式是教学质量得以保障的关键,科学与否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的高低。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怎样保障和提高,需分析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找准问题,制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教改方能更有针对性、有效性。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需求,当前现代汉语教学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培养目标不能较好突出“应用型”需求。

“现代汉语系统地教授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训练基本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运用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能力,为他们将来从事各项工作,特别是语言文字教学和科研工作打好基础。”多年来,依据该培养目标教学,和研究型、理论型大学课程培养目标比较,看不出区别,应用型人才应掌握的知识,具有的能力和素质没能凸显。目标过于笼统,缺乏明确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与应用型大学的培养目标和办学定位存在距离。

(二)教学内容注重理论传授,理论指导实践内容有待增加。

过去,在讲授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同时,也注意到了学生能力的培养。目前,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还存有培养学生能力面狭窄、用时少、课堂理论传授用时过多,“理论传授脱节于实际运用,教学内容滞后于产业发展”的问题[3]。枯燥、脱离语文教学实际的过深过窄占时多的适用于研究型大学授课的理论,难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一些实用的培养学生兴趣的知识不够,用理论指导语言实践和注重学生实践训练的教学内容有待增加。

(三)教学方式比较陈旧,不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

“过多过重的填鸭式、满堂灌、照本宣科,重知识的传授和获取,轻知识的加工和问题的思考,学生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普遍欠缺,导致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不足”。教师的教法中比较多地存在五个过多与过少问题:“灌输式过多,参与式过少;结论型过多,问题型过少;封闭式过多,发散式过少;重分数过多,重能力过少;书本知识过多,实践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过少。”[4]近年来,现代汉语教学有过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按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需再审视课程教学,结合实际,进行新改革。上述“五个过多过少”,现代汉语教学在原有改革基础上,仍一定程度存在。如:在“灌输式过多,参与式过少”上,虽然有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方法、措施,但参与的面窄、时间不够,因此需改革和完善;在“书本知识过多,实践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过少”等方面,需针对实际,调整教学,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将之与研究型大学的现代汉语教学区分开来。

(四)教师主导地位过重,学生主体地位体现不够。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他们自主、参与现代汉语学习,获得独特体验的过程很重要。目前,教师的主宰作用过重,学生课堂跟着教师走,看书跟着课本走,考试跟着复习范围走的“三走”现象仍然存在,教学没能培养兴趣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主体作用体现不够,学生只是被动“学会”,缺少“会学”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创新性。

(五)专业实践训练少、受训学生面窄,学用分离。

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大都是要从事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的,因此,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较强的表达能力不可或缺。较强的表达能力需在语言文字理论的指导下,经过长期训练获得。六盘水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大都来自贵州本省,许多学生专业方向不明确、普通话基础薄弱、口语表达能力不强、写作水平有待提高。现代汉语的实践性很强,除必要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传授以外,更应重视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过去虽在教改中注意到了专业实践训练,但受到不加选择讲解理论知识用时多的影响,加上没利用课前、课后时间训练,导致学生训练时间少、受训面窄。学习了现代汉语理论知识,大多数学生不能很好地指导实践,学用分离现象较为明显。在教育实习环节和担任语文教师后,学生不能做到“上手快”,更谈不上“后劲足”。

三、现代汉语课程改革设想及实施

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解决存在问题的目的,笔者提出如下现代汉语教改设想:

(一)结合师范生培养目标,转变观念,注重语文素养培养。

地方师范院校培养的人才主要是为地方教育服务的教师等应用型人才,明确了办学定位,结合师范生培养目标,现代汉语教学应该和地方中小学教育教学接轨,了解地方需要什么样的语文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教师要加强学习,转变观念,打破研究型和应用型大学教学模式相同或近似的壁垒,知道中级层次知识应用型的要求,展开教学。

(二)重新审视课程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与学的关系、教学价值取向。

地方师范院校现代汉语教师要熟悉《语文新课程标准》,熟悉中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语言文字知识和能力的要求,结合培养卓越语文教师的要求,重新审视课程。

首先,突出应用型、师范性,明确课程培养目标,就是培养为地方中小学教育教学服务的具有较强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语文教师。要将目标反复向师范生重申,增强职业意识,培养他们热爱教育教学的情感。

其次,根据课程培养目标,选择教学内容,修订教学大纲。“在理论学习方面,对基础理论的要求,不必‘宽广深厚’,只要‘扎实’即可;对专业基础理论应给予足够的重视,这是应用型人才在专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更新专业知识、更好地实现知识应用的需要”[5]。现代汉语教学要去掉“宽广深厚”的适合研究型、理论型大学学习的内容,注重中小学语文教师对现代汉语知识的要求,引导学生用所学的语言文字的知识、理论去指导语言文字的实践,致力他们语文素养的发展,为他们将来更好地从事语文教学奠定基础。

六盘水师范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用的是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教材,里面有不少适合研究型、理论型大学的内容。过去,没有注意应用型人才与研究型人才培养的不同,不加选择地全部学习,讲者费劲,学生吃力。枯燥、脱离实际的知识,背离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学生无学习兴趣,所学的难以在实际中运用。因此,选择教学内容,成了教改的关键。例如:语音部分,除了必要的知识、理论讲解和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外,更需加强学生普通话和口语表达的训练;文字部分,注重规范使用汉字内容,课堂上加强学生基本功训练和能力培养,注重使用规范字和纠正不规范字能力训练,该部分内容可与“书法课”结合,加强“三笔字”的训练;词汇部分,运用所学理论知识,通过实践课训练、课下词语的积累和对用词不当情况的分析,树立学生规范使用词语的意识。语法部分,除必要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学习外,更应结合学生、社会使用语言的实际,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纠正病句的能力和规范使用标点的能力,同时,和文学课结合,培养学生鉴赏作品的能力和分析经典作品语言能力,获取营养;修辞部分,除必要的修辞知识的学习外,重要的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修辞水平,能分析别人使用修辞的情况,自己能炼词选句,使用修辞恰当、准确。现代汉语“宽广深厚”的知识,可以留给学生自主学习。这样,课堂实践时间得以保障,提高了学生兴趣。

再次,改变教学方式和教与学的关系。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主体,现代汉语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6]。改变“满堂灌”的大一统的教学模式,实行参与、探究、创新性学习。教师需精心设置教学,组织讨论,通过精心设置的问题和作业,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开展课后讨论等。这对教师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精心设置课程,方可收到预期效果。“教学过程以问题为主线,以综合为导向,以分析、质疑、多路径求解、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方法引导学生开展创新性学习”[7]。现代汉语教学问题的设置一需根据学生实际,二需结合中小学语文教学对现代汉语知识、能力的要求进行,改变教学的“坐着学”,努力变成“做中学”。

最后,改变教学价值趋向,“教改”与“学改”结合。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培育高师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其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能力。只注意教改是不够的,“教改”“学改”需结合,重视学习的指导,强调学会学习。培养学生专业意识,转变学习观念,提高兴趣,掌握方法,以良好的学习姿态投入到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被动的“学会”为主动的“会学”。

(三)实施改革,增加实践环节、内容和时间。

“教改”需与“学改”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才有保障。现代汉语教改的关键是培养什么样的语文教师和怎样培养?关键问题是学生综合能力和素养的培养,具体为语文素养的培养。培养语文素养,需增加教学实践环节,利用课前、课后时间让学生多参加实践活动。教师要有很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才能精心设计增加的实践环节,变“一言堂”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提高学生能力;变“坐着学”为“做中学”。增加实践时间,拓宽训练面。还应增加课前、课后训练和深入中小学课堂的实践锻炼,加强教师能力的训练。如:结合学生普通话基础普遍偏差、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教师教学技能需早了解、现代汉语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需夯实的实际,在不影响正常教学时间和学生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开展“课前讲课训练”等活动。为学生提供条件,利用课后时间,让他们深入中小学课堂等多进行实践锻炼,使每个学生都有受训机会,得到锻炼、提高。

四、结语

明确了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的问题,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的地方师范院校现代汉语教改方可顺利进行,培养出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高师生才有可能成为为地方中小学教育服务的卓越语文教师。

参考文献:

[1]刘焕阳,韩延伦.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极其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2012(12).

[2]杨兴林.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着力四个转变[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2).

[3][4][5][7]张德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及模式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1(18).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上一篇:美国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新问题及对策解析

上一篇:分类重建政府性基金的管理机制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