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事迹材料>

新疆高等师范院校地理教育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发布时间:2022-02-14 08:39:40 浏览数:

【摘要】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问世,促成了教育界新一轮教学改革的热潮,在中学地理教育领域也掀起了强烈的反响。给中小学教师带来一系列的影响,为新疆地理教育作出巨大贡献的新疆师范大学地理教育专业绝不可对之坐以观之,应当积极响应与配合当前的中学地理教育改革。逐步深化地理学科的不断发展。笔者通过对新疆中小学师生的调查和研究新疆师范大学课程体系现状入手,找出新疆师范大学地理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方面的的不足,积极探讨其响应对策,以期为新疆师范大学对新课改的响应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新课改 高师地理教育 中学地理教学 课程响应

【基金项目】新疆师范大学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基金,项目编号:SAJGY2012-17。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160-02

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问世,促成了教育界新一轮的教学改革的热潮,在中学地理教育领域也掀起了强烈反响,给中小学教师带来了一系列影响。为新疆地理教育作出巨大贡献的新疆师范大学地理教育专业,在中国教育改革大背景情况下,面对不断出现得新情况和新变化,如何进一步适应新疆中学地理课程改革,支撑新疆中学地理教育的发展,也已成为新疆师范大学地理教育专业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新疆师范大学地理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1.课程设置需要进一步优化

通过调查发现,部分新疆师范大学地理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地域性特点,尤其在某些选修和师范专业必修科目设置上,由于本校所在的地区特点、学校软硬件配备、学院和教师个人实际因素等,导致本专业科目设置的不完整,不必要,甚至重复设置等现象,使非本专业必学、选学科目占有大量课程时间,没有最大化的优化课程结构,造成地理科学师范专业的短板和知识不均衡现象。

2.课程设置的建构需要进一步调整

通过调查研究表明,由于新疆师范大学地理专业本身的复杂程度和面临的软硬件困难,新疆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课程设置建构还需进一步整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与其他同等级院校相比较,某些科目缺失,如海洋地理学、现代班主任、现代教师技能等;

(2)课程设置中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践课程等,对于选修课程没有按照模块建构进行,而是用传统中的教学计划任务进行,这样就造成了选修课变相成为了必修课程,实际意义不大;

(3)课程修习时间不均衡,严重失调,公共基础课程比例明显过大,影响到了专业修习时间,造成专业学习质量下降;

(4)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交叉进行,虽然有助于综合性的提高,但对于建立统一逻辑体系,会产生一定不利影响,因此,各课程完成修习的时间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

(5)如果按照传统进行教学,那么,本科前两年相对宽松,后两年教学和学习任务相对紧张,需要进一步优化和整合;

(6)课程中虽涉及到新课改的相关内容,但对于新课程改革的研究明显不够;

(7)教育实践类课程从总体上,时间有了较好保证,但效果并不突出,各类教育实践类课程时间需要进一步整合,发挥最大优势。

3.与中学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目前新疆师范大学地理教育专业开设的课程中,自然地理课程和经济地理课程是截然分开的,缺乏统一的联系。忽视了地理学区域性、综合性特征。自然课程中,如计量地理、遥感、水文、土壤以及气象等的许多知识在中学新教材里几乎没有涉及,而高师地理教材在这方面的内容却相对过多。在现行的中学地理教材中,人文地理所占比重大大提高。除传统的农业、工业、交通、贸易等经济地理内容外,人口地理、城市地理、文化地理、政治地理、休闲地理也出现在中学地理教材当中,目前新疆师范大学人文地理课程开设过少,明显薄弱,很难适应中学课程改革的需要。

(2)新疆师范大学地理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以学科专业为中心设置,比例不协调,学科专业课程比重过大,选修课程比例低,教育专业课程比重偏低,该课程结构体系下,容易培养出知识面狭窄、专业知识技能缺乏、教育方法单一、缺乏创造性的学科型教师。新课改中已经出现许多综合性课程、活动实践性课程、研究型课程,因此学科型教师已不能适应当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3)部分内容重复,缺少环境教育内容,课程内容上陈旧,呈现“旧、窄、杂、空”现象,无法反映当今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缺乏时代感。这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密切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极不适应。有的课程脱离中学实际,抽象的、深奥的理论课程和缺乏实际应用价值的课程太多,相反,培养实际需要的理论知识和能力训练的课程太少,甚至某些培养中学教师必备能力的课程根本没有。有些课程设置,如选修课不是从学生需要或培养目标考虑,而是从教师的研究方向或研究成果来设置课程,整个课程缺乏注重务实的内容,学生缺乏足够的能力训练。

新疆师范大学地理专业的部分课程内容侧重于自身的完整性、系统性,忽视了与其它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致使内容互相交叉、重复,造成专业课课时过多和学生的学习浪费,如地质学与地貌学、地貌学与水文学、植物学与土壤学、区域经济地理与区域自然地理等内容均有交叉,无法促进地理学科的发展。

(4)实验和实践课偏少。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时间和学时安排不合理。地理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但课程体系里实践环节效果不够明显,学生不能将所学的理论与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能力发展受到了限制。表现为地理理论课程偏多而实践课程薄弱,缺乏技能训练。部分学校由于实习经费不足,根本不开设野外实习课,致使学生学到的知识仅是一些死教条、死知识。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没有学深、学透,将来很难胜任作为中学教师带领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需要。

(5)课程实施观念和方法落后。主要表现在:重接受学习轻发现学习,即重视教师向学生传授系统知识,忽视学生的探究和发现结论,重视学生存储知识和积累信息的能力,忽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教学中过多地采用单一传递、讲授、灌输的方式。

二、新疆高等师范院校地理课程的优化策略探索

1.拓宽专业口径,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

(1)精选学科专业课程,各专业按照少而精的原则确立各专业主干课程

加强专业基础课程,实行大学时、大容量,专业提高课程实行小课时、大容量、重选修,让有潜力的学生学得更多更深。对专业大类中相近学科的基础课进行精简、融合,保留主干,适当减少非主干的学科专业课程门数,强调知识体系的简约化和综合化,扩大课程的互通范围,进行课程合并与调整。

(2)在专业课设置上,纵向拓宽专业口径

根据专业方向分为若干系列选修课,给学生留出广阔发展空间。在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及特长,选择不同发展方向,做到因材施教。充分体现“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需要。

(3)横向拓宽知识面,实行主辅修制

要加强文理学科渗透,满足地理教育师范学生多种学习需要,促进他们多学科知识的交叉与融合。增加文科类课程,加强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文科类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可以实行小课时、大容量、靠自学、多辅导、重考核的方式,以专题性、讲座性课程开出,用严格考核的制度促进学生对自学和探究的重视,也可以采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加强课外学习指导,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关注和对理论问题的自主探究,解决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

(4)增设教育类技能课和选修课,丰富教育专业课程

即在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的基础上,增开中外教育史、现代教学论、教育技术、板书版图等作为教育技能必修课。另外,还应考虑开设诸如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哲学、现代教育思想、国外教育动态、教育技能等选修课。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教育专业素养。

另外,要改进教育实习,加强教育实践环节。根据高师教育的特点,参考国外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教育实习可考虑安排两至三次。将见习、实习有机结合起来,增加实习频度,要求学生在见习时发现问题,并能从理论上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教育实习要和教育理论紧密结合。给教育理论学科提供适当的经验支持,同时还要增加师范生了解中小学的机会,积极引导学生利用假期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并将此纳入教育实践成绩评定的范围。通过加强教育实践活动,训练教育实践技能,强化师范生的从教能力。

2.更新教学内容,培养师范生的现代意识

目前,教学内容过深过细,相关细节的描述占据了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而宏观的战略思想传播很少受到关注。因此一方面可以从创新的角度对“老”问题进行讲授,另一方面要尽可能多地介绍与内容密切相关的新进展、新理论和新成果,不能仅停留在讲授多年不变的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论上,要把国内外当代新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方法等编入教育理论课教材,并注重及时收集和整理国外一流大学的教学资源,适时更新有关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具有开放性的国际视野,从而拥有较高的职业素养。

3.实践教学的改革

实践教学环节是创新课程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对理论教学的加深、提高和综合运用,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

(1)做好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为学生的教育实习和毕业实习提供有力的保障。

(2)调整教学计划,开展课内外实践活动。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调整教学计划,增加第二课堂学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除完成课内必修、选修、实践环节学分外,还须获取第二课堂相应的学分。

(3)积极开展大学生科研训练。通过科研训练,促使同学们自己看书、查阅资料,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4.教学方式改革

先进的教育观念要通过先进的教育方式体现出来,而教育观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教学转变中进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针对课时少内容多的状况,注重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在教学过程中,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要提倡理解、记忆、练习、运用并举的教学方式,要根据教学内容适当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从问题的提出到自主设计方案、解决问题获取结论的过程。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学生的不同,采取启发性讲授,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动手实践、调查探究、交流辩论、自主合作,甚至可以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让学生在经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中,选择、形成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研讨等认识活动凸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等,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实现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转变,使研究性学习成为培养学生探索、研究能力的重要方式。改变设置单一、内容太专、难以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和科技文化需要的课程设置的现状,在减少课时的同时,不断扩大课程内涵,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及时地吸纳到教学中,进行课程扩容,突出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5.加强实验教学课程

积极推进实验教学完善和改革,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举办丰富的实践教学活动,例如,学生必须参加生产劳动,根据专业特点和课程需要安排专业实践和社会调查,加强师范专业学生的教育实习和非师范学生的专业实习。通过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的有效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参考文献:

[1]佟庆伟,罗辉.高校现代课程设置的理念与实践[J].北京教育2004.4

[2]郭玉英.从传统到现代:综合科学课程的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韩俊丽,丁占良.中外高校地理课程改革之比较[J].世界地理研究

[4]黄甫全.课程与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李永化,赵军.关于高等学校地理专业自然地理学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

[6]周旗.高师地理科学专业课程建设对基础地理教育改革的响应研究[J].南阳师范学报2006.5

[7]赵春雨,陆林.高等师范院校人文地理学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

[8]田建文.高师地理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J].当代教育论,2007.9

[9]文胜利.论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J].煤炭高等教育,2007.1

[10]薛秋.高师地理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几点思考[J].地理教育2006.3

[11]王楠,许振文.高师地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问题及对策探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7.3

[12]廖暂勋.论高师院校本科课程体系的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01.1

[13]林多贤.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师范院校的核心理念[J].现代大学教育,2005.4

作者简介:

来风兵(1977-),男,新疆乌鲁木齐人,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地理课程与教学研究。

上一篇:“水文学原理”课程教学实践

上一篇:浅谈地理课堂中实施分层教学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