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岗位职责>

浅谈设计教育的功利性与学术性

发布时间:2021-08-07 08:46:13 浏览数:

摘 要:在设计教育中,设计基础扎实的同时,应该多注重对设计理论的学习和思考,走在设计趋势的前端,引领设计学术的方向,平衡设计教育的功利性和学术性,提高设计的学术地位,实现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回归。

关键字:设计教育;设计艺术学;功利性;学术性

近几年,设计艺术类专业,尤其是以工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新兴的设计学科的招生相当火爆,并逐渐引入了界面设计、交互设计、新媒体艺术设计等更前卫的专业,有些甚至还开设手机设计、鞋类设计等极为的细分的专业方向。这些无疑体现了设计学科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也说明社会对设计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愈加旺盛,分工也越来越细致。

在设计教育一片繁荣的同时,我不禁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设计类专业设立的本源是什么?以工业产品设计为例,课本上明确的写道“为企业创造附加价值,是工业设计师的职责”,招生的培养计划也是讲如何将学生培养为一名工业设计师,职业培养性很强,设计作品的成功与否也是取决于该产品的销量和消费者的对此产品的评价,任何设计都要经受可实现性和能否量产的考验,如果不可以生产并畅销的话,就只能是一个空想。其他的设计类工作也是依附于一个行业背景,如平面设计、包装设计、建筑设计、网站设计,如果方案不能被采纳或投入实际应用并且创造效益的活,就是一个没有意义的设计,设计者本身也不会得到报酬。

当下学习设计专业同学的目的一方面是对设计本身的爱好,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它可以作为一种谋生的技能。所以必须要做能创造价值的设计,即商业设计。在市场的对专业商业设计师需求的驱动下,大量的设计专业的在校学生都愿意到设计公司实习,愿意接触实际项目,愿意成为一个具有实践经验的商业设计师,这也得到了大多教师的认可,他们认为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设计水平和就业率,对学生的职业发展很有帮助。由此看来,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商业性和功利性是与生俱来的。一般的社会评价体系也认为,成功的设计类人才应该是一名优秀的设计师,他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过硬的专业技能、丰富的设计经验,当然也创造了很多的商业价值或拥有自己的设计公司。这也是多数设计类专业学生的奋斗目标。

当然也有非商业设计的存在。这类设计作品一般出现在设计比赛中,特别是由政府和机构组织或由院校发起的比赛,这些比赛具有学术交流讨论的性质,这时设计者可以尽情地天马行空,挥洒自如,提出新的想法,表达新的概念,推动设计理念的发展,可惜这类的比赛或交流太少。如今在申请到国外设计院校学习时,学生必须提供非商业的原创作品集,而国内的院校似乎对此并不严格。这两年的形势稍有变化,一些学者和教师也认识到到企业中去做一些差的项目还不如在校内做好做精一个设计作业,但舆论压力下这种呼声明显底气不足。

大学的是把人当作做学问的人来培养的,所有的人都要做学术论文,不论你是否要成为一个学者,专业则是培养人的一种途径,更应该注重的不是专业内容本身,而是做事情、解决问题的方法,是那种各专业相通的共性真理,这叫素质教育;而注重技能,注重功利性、注重就业率则是专科或技术学院的事情,它们是把学生当作技术工人来培养的,直接面向就业,这叫职业教育。如今的大学教育随着国情的变化,就业压力的迫使下,多数学生陷入了“重技能”的怪圈。据了解,在一些美术学院中,油画系、雕塑系等学生觉得比艺术理论系的学生高人一等,这些都是不可取的,真正的大师除了技艺高超,理论素养也都很扎实丰厚。

关于培养导向的功利性和学术性之间的矛盾,在国内的各个专业都体现较深,大家也都愿意选择一些“热门”专业,即好就业的专业。这些专业也要讲求实际应用和创造价值,与设计专业不同的是,它们大多带有研究性,国家每年提供许多课题经费来支持这些学科的学术研究,理论的飞速发展也将带动实际应用领域的发展。但是对设计专业,国家支持的学术科研项目很少,多是商业项目,所以设计理论及学术的发展一直十分滞后,远远赶不上设计教育发展的步伐,达不到学术水平的设计专业永远不能提高自己的地位。设计作为一门学科,若要真正发展成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笔者认为在设计教育,尤其是研究生的培养阶段中,在设计基础扎实的同时,应该多注重对设计理论的学习和思考,走在设计趋势的前端,引领设计学术的方向,平衡设计教育的功利性和学术性,提高设计的学术地位,实现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回归。

上一篇:论武术的时代价值

上一篇:一种文艺,N种准备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