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岗位职责>

民间美术助力初中美术课堂教学

发布时间:2021-08-10 08:51:46 浏览数:

摘要

民间美术作为中国艺术的“小传统”,承载民间文化内容,是当前中学美术教育的重要环节。民间美术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有利于丰富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以此不断增强学生的美术素养,加强他们的艺术思维能力。

关键词

民间美术 实践基础 立足课堂 情感创新

中国民间美术是一切美术形式的源泉,也是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但民间美术进校园的研究成果在教育一线推广情况不容乐观,以往民间美术实践多在社团、兴趣小组等小范围内实施,仅仅针对个别感兴趣、有爱好的学生。加之很多社团逐渐沦为摆设,学生进行民间美术学习的活动时间比较少,还受限于所需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些都阻碍着学生进行民间美术的学习。结合美术课堂教学实践,我认为:将优秀的民间美术引入美术课堂,引领学生汲取中华文化的精髓,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民族审美意识,提高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一、“面向全体学生”的理论成为坚实的实践基础

源于民间的民間美术,特点鲜明,简洁而质朴的造型及需要手工制作的特点,贴合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学生不仅可以欣赏、讨论作品的形象,还可以亲手制作,参与其中,在体验中加深对民间美术的理解。大班化教学能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教师可通过立足课堂,摆正美术课和民间美术的关系,设计学生可操作的项目,让学生体验民间美术的独特魅力。

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孩子都具有学习美术的潜质。和小型的学习团体不同,学校的大课堂更具有大众化特点,能够提供给每一个孩子发挥才能的机会。这种理念本身并不包含严格的标准,实际上是一种鼓励,承认全班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都具有美术学习的天赋。课程设计中的知识、技能等要选择适合全体学生的内容,但相对于形的精准,民间艺术更加追求神似,例如剪纸的简单夸张,泥塑的天然质朴,布艺印染的随机性与自然纹理。实践中,每一个孩子均能取得成绩,大家信心满满,美术学习的积极性高涨。

对课程设置的独特性而言,学校每周每班只有一节美术课。在“寸土寸金”的初中课程设置中,社团、兴趣小组形同虚设,各种艺术活动被挤占是常事,课堂成为美术学习的唯一阵地。孩子喜欢动手实践的天性是一样的,他们更愿意在体悟中接受知识,接受多元文化,因此课堂是发扬和传承我国民间美术的立足点。作为视觉艺术,学生最有成就感的事就是看到自己的各种手工艺作品被展出,那是校园中一道最靓丽的风景。将泥塑、扎染布艺、蓝印花布、剪纸、京剧脸谱这些充满浓厚生活气息的民间美术引入课堂,孩子们一次次亲手做出这些返璞归真的神奇作品,展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和不竭的创造力。实践证明,有了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理论,民间美术才具有立足课堂坚实的实践基础。

二、民间美术的学习动力,源于课堂的情感力量

长久以来,中学美术学科被其他学科边缘化,作为美术教师,对此只是一味埋怨并无益处,换个角度来看,在教学上反而少了些牵绊、束缚,多了研究的时间和空间。

小志是七年级的一个学生,活泼好动,是班上的“机灵鬼儿”。有天上课之前,小志突然跑来办公室主动帮忙拿上课要用的教具,并着急地催促我:“老师,您能现在就进班吗?”在催促中,我到了班级。小志小声地说:“老师,你赶紧上课吧,不然我们数学老师又来占课啦。”这时,我才反应过来,原来孩子的小伎俩只是想好好地上一节原本属于他们的美术课。

一节课后,一个女生跑到我面前问:“老师,能不能把您的手机号码告诉我,我妈妈说要打电话给您。”正当我一脸疑惑之时,女生又笑着说:“我妈妈想让您课后帮我多辅导下素描,可以吗?”每周一节的美术课,看来还是不能满足部分学生的期望,也看得出家长对孩子的美术素养的重视。

八年级下册的《水墨交融写青山》,因临近期中考试,学生功课紧张,课中的水墨画学习,只用了一课时欣赏了一些水墨山水不同时期的作品,没有安排学生练习的时间。下课不久,一个女生拿着本美术书说:“老师,这本书能不能迟一些上交?我很喜欢书上的一幅图,想回家临摹下来……”一直以来教学上都鼓励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加强课堂的引导性、趣味性,让学生恢复喜欢学习的本性,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一段段师生之间的对话,可看出教师与学生依靠课堂来凝聚对美术的热爱,稳定的课堂成为民间美术学习与传承的坚定的情感力量。

三、高素质的教师,催生高质量的民间美术课堂

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也成为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因为不论何种教学改革,最终都要落实到教师,落实到课堂。未来在硬件设施上的投入不足终究会成为美术教育发展的瓶颈,而加强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提高才是教学改革的关键。所以实践之前,教师应下足功夫提高自身技能,进行“学习先行”,向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取经”,多听课,每次活动后多请教、研讨、反思;通过网络平台远程学习、外出参加学科培训等,将学到的方式方法应用于课堂……这些都促进了民间美术特色教学更好的实施。

任教期间,我努力寻找适合课堂开展的民间美术资源。中国南通传统的纯手工艺蓝印花布,于2006年被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蓝印花布艺术作为江苏省地方民间美术,教师可以利用这一资源,结合八年级上册《蓝白之美》在常规课堂开设这一课。于是我去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参观,通过网络视频学习揣摩其技艺,教学生刻版的技巧、刮浆的配置比例、染色的时间把握等。大家感受着靛蓝草释放的魅力,陶醉在纹样、色彩、寓意的美妙蓝白世界中。在蓝印花布教学中考虑到本校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只做制版和防染处理,后期的印染由教师帮助完成。在纯手工的操作中,师生们体验着亲自参与的乐趣,尤其在晾晒环节,刚染好的蓝印花布在空气中缓缓氧化,从黄到绿、由绿变蓝的神奇让师生们理解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典故。随风摇曳的蓝白之美传递着美的遐想,成为校园一道独特的风景,布匹还没干透,就很快被教师们预订,看来,“传统”并不能与“过时”画等号,反而越来越受人关注,被大众所推崇,民间美术的发扬具有广阔的空间。

从课堂的种种实践成果来看,课堂是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坚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只有教师的精湛技艺才能带动学生的长足发展,教师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是稳定的美术课堂的根本,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有高质量的民间美术课堂。

四、汲取教材之精华,使之与民间美术相得益彰

美术课离不开美术资源,要立足课堂就得以教材为抓手,如果脱离教材,民间美术学习将失去生命的活力。民间美术种类繁多,教师应筛选出适合的,并处理好现行教材和民间美术的关系。教材与民间美术两者间是互补关系,教师要善于从教材中寻找资源,以民间美术元素解决教材重、难点,丰富现有的教学方式,使之锦上添花。

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师在美术课上传授理论知识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教材七年级上册《图案之美》讲述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的美术表达,学生通过纸张的折叠自然剪出连续纹样,剪纸效果比画画更符合学情,积极性空前高涨。七年级上册《装点生活》因材料的限制,用民间剪纸表达方式表现校园生活,具有浓浓的趣味性和装饰性,省去繁琐的材料,比单一的画画更有“美术味”。九年级上册《以刀代笔》介绍了版画和藏书票,制作手法均来自民间手工艺,制作时的专注与严谨,体现了时代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耐心、专注等良好的学习习惯。美术兴趣选修课《美丽的扎染》,学生通过任意捆扎,用吊染的手法享受变幻莫测的晕染纹理效果。

不仅如此,民间美术作品中所运用的纹样往往有着深刻的内涵,表达了古代人民的思想与愿望,能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例如,一幅剪纸作品《年年有余》中,选用金鱼与莲花作为主体,取谐音表达美好的愿望;主体纹样中还包含着象征财富的铜錢文,象征吉祥的祥云纹,象征团圆的团锦纹等。在剪纸的起源说里有这样一个故事,叫作“剪桐封弟”:小时候的周成王曾和弟弟叔虞做了个游戏,把一片桐树的叶子剪成圭状,送给弟弟并开玩笑说“用这个分封你”。日后听闻天子无戏言,成王便把唐分封给了叔虞。由此这个言而有信的故事被传为佳话。这样一则故事,不仅能加强学生对我国文化的了解,还可以加强学生对诚信理念的理解。

尊重教材,用好教材,丰富现有的美术教学资源,汲取教材之精华使之与民间美术的学习相得益彰,充分发挥教材的价值,这是民间美术课堂教学中最省力的办法,也是最有效的办法。

五、留住闪光点,激发学生对传统美术的创新力

民间美术课堂中保持“让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的时代特色,能保护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意灵感,让学生在课堂实践中真正感受到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不画稿,直接剪”是中国剪纸大师王桂英的徒弟于敏一再强调的。在美术兴趣选修课《民间剪纸》一课的作业巡视中,我又一次担心学生“不画稿,直接剪”会出现糟糕的情景,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由于民间剪纸质朴夸张、不求形似但求神似的艺术特点,学生不用纠结人物的结构比例。对于一张剪失败的作业,其实就是人物比例失调问题,却充满着“浓厚的美术味儿”。“有味儿”的剪纸创作激发大家的兴趣。生活味儿、游戏味儿纷纷加入“有味儿”的创作中。因为艺术和生活是有差距的,如果剪得面面俱到细腻甜美,便失去了民间剪纸的特点。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预见生成性的造型问题,教师不一定示范全部,只做局部示范就好,且要放慢进度,适时表扬。创新是由继承作基础的,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才有发展民间艺术的可能。

七年级的小俊是班级里的“老油条”,几乎见不到他写作业,不只是美术作业不做,其他作业也很少上交。班主任苦口婆心地劝说过几次也无果。但在学习剪纸时,几张构图巧妙、手法大胆的作品映入眼帘,我问是谁剪出了如此优秀的作品,学生指向小俊。他的作品?真是让人吃惊。小俊接收到大家羡慕的眼光,不好意思地说了实情。原来小俊的奶奶在农村经常剪窗花,平时也会指导小俊关于剪纸的方法,讲一讲关于剪纸的故事。家庭的氛围和平日里的耳濡目染让这个“老油条”渐渐成为剪纸高手。我利用视频记录小俊的制作过程,并征得小俊同意在其他班级展示。这次的学习与展示,大大提高了小俊的学习自信心和“人气”。渐渐地,一向懒散的小俊,美术课学习也愿意参与进来,坐姿端正,作业也开始积极完成。自信、兴趣是作品创新的基础,民间美术的创新在于我们的学生,教师要做伯乐型教师,善于发现和引导,塑造未来的人才是教师的职责。

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其质朴与淳厚之中蕴藏着巨大的生命活力。我通过日常教学实践和不断的学习,感悟到民间美术具有立足课堂的可能,并对民间美术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做了进一步思考,在学习中见证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在“课堂改革”中探究,从民间美术的教育教学中获取更多的创作灵感,为学生的成长开拓更为广阔的空间。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湖熟初级中学)

本文系南京市江宁区中小学美术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研修项目“基于乡土文化的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上一篇:人文理念下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研究

上一篇:本土拓展性课程在美术教育中的实践应用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