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岗位职责>

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发布时间:2022-04-17 09:13:53 浏览数:

摘要:本文以北京市依托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建设的北京高端信息产业技术研究院为例,系统阐述了北京高端信息产业技术研究院的总体构想、主要做法、建设思路、建设目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总结其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依托高校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工作建议,并给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技术 研究院 高校科技成果

依托高校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是北京市为加快中关村科学城发展,促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借鉴德国“弗朗霍夫(fraunhofer)模式”和我国台湾地区工研院模式,结合北京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工作实际,提出的新型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组织管理模式。弗朗霍夫模式是德国研究机构企业化运作的成功典型,是通过应用领域的技术开发为技术密集型企业拓展市场。弗朗霍夫模式下,研究机构直接将研发成果转移到企业,可以长期保持科研后劲,有能力参与时间长、耗资大的国际性科学合作计划,实施满足大众需要的技术开发项目,开展对国民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的前瞻性研究。我国台湾地区工研院模式是世界产业技术研究发展的成功典范,作为台湾地区实施“科技导向”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工具,在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断转换角色定位,也因此获得了较强的生命力。

1 中关村科学城建设背景

2009年3月13日,国务院批复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要求把中关村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起源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1988年5月,国务院批准成立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前身),由此中关村成为中国第一个高科技园区和中国经济、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的试验区;1999年6月,国务院要求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2005年8月,国务院做出关于支持做强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决策,并于2006年批准了中关村科技园区新的规划范围,逐步成为“一区十园”跨行政区域的高端产业功能区,并辐射全国。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发展目标是培养和聚集一批优秀创新人才特别是产业领军人才、研发和转化一批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做强做大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空间布局包括:海淀园、丰台园、昌平园、电子城、亦庄园、德胜园、雍和园、石景山园、通州园、大兴生物医药基地。海淀园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

中关村科学城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物理空间上是指中关村大街、知春路和学院路周边区域,总面积约75平方公里,是中关村甚至全国科技资源最为密集、科技条件最为雄厚、科技研发成果最为丰富的区域,汇集的科研资源、产业组织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载体和骨干力量,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策源地。该区域内汇集了清华、北大等一批重点高等院校,中国科学院、中央转制院所等一批国家级科研机构,上百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中心,航天科技、联想集团等60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523名两院院士。众多科研机构、企业承担了"核高基"、大规模集成电路、新一代移动通讯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核心任务。中关村科学城建设项目着眼于“把北京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战略目标,“把中关村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由政府协调指导,各高校、院所、企业相互配合,共同推进中关村科学城产业集群建设,并进一步整合人才、信息、技术、装备、空间等资源,激发创新活力,形成高校、院所、高科技企业、高端人才、社会组织及政府“六位一体”的协同创新局面。中关村科学城将通过打造“聚焦品牌”,突出优势资源和特色产业,来支持大学、科研院所和中央企业在区域内的发展,建设一批面向市场需求、产学研用结合的产业技术研究院、企业研发和总部基地以及高端产业园。以中关村大街为核心,依托生命科学、军转民、新能源汽车等技术资源,打造中关村生命科学与新材料高端要素聚集发展区;以知春路为核心,依托航空航天与集成电路技术资源,打造中关村航空航天技术国际港;以学院路为核心,依托信息网络科技资源,打造中关村信息网络世纪大道。

目前,北京市政府已批准3批中关村科学城建设项目,批准建设了北航先进工业技术研究院、北邮信息网络产业研究院等一批面向市场需求、产学研用结合的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和中关村航天科技创新园、中关村航空科技园等一批高端产业园。北京高端信息产业技术研究院是北京市依托高校建设的中关村科学城第二批项

目。

2 北京高端信息产业技术研究院概况

北京高端信息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技术研究院将以机制体制创新为重点,全面整合学校科研、产业、科技园等相关工作,建成科学研究、技术服务、成果转化、投资融资有机融合的整体运行体系,对内负责学校科研和产学研全过程管理工作,对外建成与行业和地方进行实质合作的技术转移平台。

2.1 总体构想

按照北京市总体规划,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应以置换部分现有校区(小营校区、健翔桥校区、清河校区、金台路校区)的方式筹集新校区建设资金。学校现有校区中的小营南校区和酒仙桥校区未列入置换范围。因此,学校计划以小营南校区(位于海淀区清河小营,八达岭高速东侧)、酒仙桥校区(位于朝阳区酒仙桥)、新校区规划中3万平米研发大楼为基础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

具体建设内容方面,产业技术研究院将立足3个高端信息技术领域(高端软件、传感技术与仪器、先进制造与光机电一体化),建设5个研发中心(海量信息智能处理高端软件及云服务研发中心、文档信息处理与虚拟现实技术软件研发中心、新型传感器研发中心、光电信息与仪器研发中心、智能测控技术研发中心),推进10个以上重大产业化项目。

2.2 建设进展

产业化项目。学校筛选了10项成熟科研成果作为研究院重点推进的产业化项目,其中“光纤激光器”、“新型传感器”和“数控机床直驱功能部件”3个项目通过了专家组论证,已上报科学城工作组;“光纤激光器”和“新型传感器”项目已形成商业计划书,中关村发展集团有关领导多次到学校听取项目汇报。另一方面,学校在科研平台建设专项资金的安排上对产业化项目予以倾斜,并为重点培育项目提供研发场地,其中为“全光纤激光器”项目安排研发场地500平米,为“新型传感器项目”安排研发场地300多平米;利用学校提供的资源,上述两个项目已开始小批量生产。

空间建设项目。学校积极推进空间资源的盘活利用,增加研究院可利用空间资源。完成了研究院的核心区规划建设方案设计,核心区规划总建筑面积92750平方米,其中地上68250平方米,容积率3.5,限高80米;项目计划分两期建设,一期拆除现状办公楼、汽车库、行政用房、仓库和门卫,建设“信息科技大厦”,地上总建筑面积35000平方米;目前,该产业技术研究院的核心区规划建设方案已获得市规划委批准。

2.3 建设思路

依托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强大的政策与环境优势,充分发挥大学的学科、技术、信息、人才、文化氛围等综合资源优势,立足学校在高端软件、传感技术与仪器、先进制造与光机电一体化等领域的科研特色和优势,把高端信息产业作为重点发展领域,与首都经济紧密结合,以市场为导向,以营造环境为重点、以机制创新为突破口,盘整物理空间、整合科技资源,激发创新活力,建立一个既能对中关村科技园区形成有利补充,又具有大学特色,后势强劲,管理先进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2.4 建设目标

总体目标:抓住中关村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契机,以进一步推进北京地区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培育首都经济新的增长点为战略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机制体制创新为保证,以建立高端信息技术产业化基地为核心,聚集一批优秀创新创业人才特别是产业领军人才,转化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产业引领作用和规模化前景的科技成果,孵化一批具有高成长性的创新性企业,把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成为北京市重大科技成果创新基地、高端信息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创新型企业培育成长的孵化基地。

具体目标:

承担一批国家、北京市以及大型骨干企业的重大科技研发项目和产业化项目。

通过腾挪、重建、新建等方式盘整物理空间,形成“创新+中试+产业化”的综合性创新创业平台,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提供8万平米左右的增量空间资源。

与大型科研院所及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共建研发中心,为“三个北京”建设提供技术服务,推动北京高端信息产业发展。

以“需求牵引、校企合作、替代进口”为目标,实现一批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打造3~5个创新型企业,培育领军型企业。

构建适合各种人才发挥作用的软、硬件条件,形成一套发现人才、使用人才、重视人才的机制。培养和选拔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级人才充实管理队伍。

联合社会资源,组建“技术创新联盟”,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开展高端信息技术关键技术研发。集聚创新资源,形成有机循环,促进产、学、研、用有效结合。

2.5 管理体制

北京高端信息产业技术研究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企业化模式运作。采取政府、学校、企业和研究院所共同参与并联合共建的模式进行建设,与政府共建以实现优势资源融合,协同推动地方建设;与企业共建以创新辐射企业,促进产业发展转型;与院所共建以推动集成创新,优势互补,凝聚创新合力。

目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与正加快成立产业技术研究院企业化运行平台;任命主管科技及产业的副校长为院长,产业与经营性资产管理办公室主任为常务副院长。

2.6 运行机制

产业技术研究院采取以大学为依托,以产权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企业化方式运作。与大学科技园实行“两块牌子、一班人马”的经营形式,经营班子由院长提名,学校聘任,按照理事会制定的工作目标独立开展业务。产业技术研究院拥有充分的人事权,采用新的用人机制和分配办法,按照企业化管理模式,实行项目考核、股权激励、协议年薪。学校享有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的权利,并将产业化过程中产生的经济效益用于研究院持续发展。

3 对北京高端信息产业技术研究院工作的几点建议

考虑到北京高端信息产业技术研究院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推动学校科研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功能定位,北京高端信息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工作应以平台建设为核心,着力打造产业化中试平台、投资融资平台、人才聚集平台、专利平台、创新创业平台,以提高技术转移能力,实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的目的。

产业化中试平台:为学校和企业创新成果提供工程化技术支持,强化科研成果的中试和孵化,提高科技成果的成熟度、集成度、创新度,构建高效、畅通的技术转化渠道,实现“实验室技术”向“产业技术”的转变。

投资融资平台:积极争取政府投入,引导社会资本,以及专业化基金公司和风险投资介入,支持其对研究院技术成果转化进行跟踪、评估和投资。

人才聚集平台:落实国家和地方人才引进战略,做好人才引进的服务和政策落实工作,打造人才聚集平台。

专利平台:引入专业化知识产权代理机构,对研究院专利、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利及公司的专利进行市场化运作。

创新创业平台:为具备良好产业化前景的科研成果搭建孵化平台,提供创业、管理和市场开拓等服务;也为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提供良好的软硬件环境。

4 对北京市建设高效产业技术研究院的政策建议

北京市依托高校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探索和尝试,需要地方政府和各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在总结北京高端信息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发展经验的基础上,针对高校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实际特点,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支持产业技术研究院充分利用所在地区有关政策(如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有关政策),在推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空间供给方式、产业化项目发现和筛选机制建设、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落地、项目审批、投资融资等方面先行先试,探索建立新型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模式。

地方政府药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研究院依托所在高效扩展行业影响力,以产业技术研究院为核心规划产业创新聚集地,吸引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形成聚集。

为产业技术研究院构建多元化资金保障机制。以政府资金为引导,各类社会资金共同参与,逐步实现政府资助与银行信贷、社会投资的结合,进一步完善符合企业成长特点的科技投融资服务体系。如,进一步改进和扩展融资模式,通过实际手段引入风险投资,由示范区建立大的融资平台,使项目和资金能够在这个平台上很好地对接;通过风险补贴、贷款贴息等方面支持,推动企业债券融资;加大政府资助力度,将资助资金向产业前端和高端延伸。

支持高校盘整物理空间,落实研究院发展用地,在市政、规划等方面予以适当倾斜。开展产业发展规划研究,在新增工业用地中,通过采取一定措施,优先保障重大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用地需求,并给予一定的优惠。对通过产业技术研究院落地的项目,租赁示范区标准工业厂房的,给予一定的租金减免或补贴。

鼓励产业技术研究院依托高校设施优势、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实现各类科技资源集成开放和共建共享,面向社会提供试验验证、测试评价、开发设计等服务,开展技术标准、分析方法、评价体系等基础性研究,发挥其对科技创新及产业化的支撑作用。

基金项目: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深化计划-管理创新团队项目资助(编号:PHR200907308);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深化计划中青年骨干人才项目资助(PHR201008450);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技发展计划项目资助(项目编号:KM200910772025)。

作者简介:

王占武,(1980-),男,辽宁凌源人,管理学学士,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科技处,研究方向:成果管理,科技成果转化;

董亮(1978-),女,吉林长春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科技处成果管理岗,政治理论教育学院研究生,主要从事科技政策、科技管理研究。

上一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背景下高新区发展战略转型研究

上一篇:参悟中航工业的珠海思维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