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自我鉴定>

以苏州古典园林植物为例谈“世界文化遗产”保护

发布时间:2021-08-05 08:44:33 浏览数:

摘要:古典园林中的花、草、树木有别于种植在其它地方的植物,它们的使命和特质皆因着自然适生或人工筛选而有所差异。生长在古典园林中的植物经由时空和人为照护等双重的控制下,淬炼而成今日的苏州古典园林。本文将以探讨古典园林中不同时代的人文生态、文化内涵以及与植物的关系(植物的生态、习性及观赏特点等),藉以加强大众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进而深刻的了解保护之趋势。

关键词:植物;苏州古典园林;自然生态;美的规律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4-0027-02

一、导论

初到苏州是听见悠扬的昆曲声,又因昆曲而进入苏州古典园林内做探访追寻前人的记忆。再进苏州古典园林之际,以探讨植物要素做为首开,经他人引荐使我有幸拜访李衍德先生,并由李老多次领我了解园林植物的生态、习性及观赏特点、文化内涵及相关园林史等,使之对古典园林中的植物有了更广泛而深入的认识。论文中我将透过探讨“园林与人的关系对内部植物配置、照护的影响”,来促使大众对目前苏州古典园林植物的思考,进而认识世界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趋势。

二、园林与人的关系

“园林具备什么样的特性……园林乃是为了弥补人们与大自然环境相对隔离而人为创设的第二自然”─(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

在人为创设的第二自然中,园林与人之间的关系有着两种类型和多层涵义,基本上可分为“造园者”和“观赏者”。俗话说:前人种树后人乘凉。从这句俗话,我们可以了解到前人和后人之间所处环境是有差异的。两者时空的差异也说明了双方的行为和感受到的结果并非一致。前人所做的行为及动机未必能被后人感受到,除非有特定的引导模式带领进入。园林对于两种不同类型的人而言,有着不同的功用和目的性。既然双方对园林的认知及观点是如此的迥然不同,我们更需要将这样的关系进行仔细的说明,其造园者为开创型的角色,辟建园林以解决自身的心理和生理需求。观赏者面对园林,是去体会现成的物质“造园者所创造的美的氛围”以及“自身体会的审美感受”而这些审美意识都是在观赏者进入园林后,经过自己的体会而感悟的结果(第二次的艺术创造)。如果在这之间还有时空的差距来拉大两者的距离,观赏者必然无法全面的体会及认识到造园者当初的用心,在失去特定的欣赏引导后更容易以自身的价值判断和需求来重新阅读园林。因此厘清园林与人的关系后,将有助于更清楚的认识古典园林的逸趣。

三、园林与前人(造园者、设计者、园主人)的关系

每位创造者的行为和动机,不外乎是为了解决自身的问题,并且以对自我的理想目标来提升身处的环境。后人可能被前人所遗留下的智慧产物所感动,但后人对前人所留下来的物质也可能会产生误解;就是同一件事物,因时空转换而带来不同的认知和结果。因此深度的认识造园者的造园思维,将有助于提高保护世界物质文化遗产的质量。

(一)造园的目的

先秦思想家提出了“天人合一”观,汉代思想家董仲舒也提出:“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不可一无也。─(《立元神》)”;“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循天之道》)”

从先秦两汉的思想家对自然的定义上来看,皆不断的重申“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由此可见,人期望和自然有一定的亲近的关系(一种亲密感),人和自然的关系上能和谐也是一种主动性的愿望。

位于苏州的私家园林为何会建造的这么小而且又在这么隐密的空间里。苏州私家园林的特点还包含着文人的隐世思想,这是为何苏州私家园林要辟建在高墙黛瓦之间的原因。墙外的人看不见的里面,而这样的隐世文化,古云:“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文人在告退官场后,希望能远离俗世的困扰。在官场上虽不得志但终可告老还乡,却可运用自己有限的资源来辟建理想的养身天地;远离官场上的浮沉,理想中能像陶渊明一样回归山林,不为五斗米折腰。文人向往自然又希望能隐居山林享受山林野趣,却又不愿承受完全生活在深山野岭间的辛苦,辟建理想的乐土又离城市不远,便利的生活中也能享受山林野趣就是最佳途径了。文人在辟建园林时,以模仿自然为首要目标,藉由文人的理想再造自然来抚慰自己的心灵;透过植物山水来平衡自己的状态,借法自然,再造理想中的第二自然。

(二)环境的布局

“动物只按造它所属的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造型,但人类能够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生产,而且能够到处适用内在的尺度到对象上去;所以,人类也按照“美的规律”来造型。”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人的创造力有别于动物,在于具备将产物放大缩小的能力,并能按照符合人所期望的尺度或“美的规律”来生产,这就是自由创造的能力,所以在“美的规律”这样的基础上,依造植物的特性和生长的规律来进行一种对活的生命的创作,称为“人造有生命的艺术”。

“艺术的对象就是自由的具体的心灵生活,它应该做为心灵生活像心灵的内在世界显现出。从一方面来说,艺术要符合这种对象,就不能专为感性观照,就必须诉诸主体的内心生活,诉诸情绪和情感。”─(黑格尔 着《美学》,朱光潜译)

隐居的文人将道家思想和佛教禅宗的哲理融入辟建园林的设计之中,并且依托自然生态(植物、假山水)这样的材料来满足自身的情绪和情感上的需求。使造园者的心灵得以受到自然生命的感动,在精神上受到完全的释放。造园者所创造的自然生态最终要解决的是官途上的抑郁不顺的情绪,虽依赖自然,但出发点却是原自于人自身的问题。而造园者依造美的规律和对道家的反朴归真以及佛教禅宗中的顿悟有所向往,用这样的理念和思维进行一种艺术性的创造对植物和山水进行经营与布局。

特别在植物的造景配置上强调其“运动感”(空间和时间是一切构成在运动和结构方面的本质属性,没有空间和时间就无所谓运动。运动感(长、宽、高三维空间再加上时间的第四维空间)是构成的时空次序中很重要的因素。” ─(诸葛铠,《设计艺术学十讲》) )促使整体的山水空间里,彷佛回到真实的山林之中。

“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园冶》园说篇) 而苏州古典园林的造园者又特别的重视“模仿自然”,因此这样的特点就非常的具有文化价值,中华民族的假山水不在依赖人为创造的线条,而是以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为胜。而模仿自然的原因就在于造园者希望回归山林,回归自然的真我生活。无法生活在全然的真山野林却可以透过对植物配置提出模仿自然的办法,穿插不同树种、季节开花的植物与搭配常绿性的植物,使坐落有高地不同来衬托就能使自身彷佛活在真山野岭之中。

四、园林与后人(观赏者、旅游观光、研究学者、政府单位)的关系

“园林”是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栽培,建筑布置,圃禽鸟养蓄,从而构成一个以视觉景观之美为主的赏心悦目,畅情舒怀的游憩、居住环境。”─(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

当代学者金学智提到:“中国古典园林已整体地显示出了他那独一无二的优奕性……中国园林美学不但有必要全力研究其优奕的自然生态性,而且也有必要全力研究其优奕的、浓郁而儁永的精神文化生态性。”其文章中特别重申金学者本人于20世纪,苏州古典园林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专栏”里,苏州园林的“生态价值”和“审美文化价值”的重要性,文中内容并强调“中国园林极富供人栖居的诗意,其精神文化生态和自然生态是互补共生,相与融合在一起的。”─《中国古典园林的生态学未来学价值─园林美的绿色启示之一》,2006年10月出版《苏州园林》

(一) 观赏者对园林的认知

虽然现代人对园林的理解,更重视“生态价植”和“环境保护”,但对古代文人而言,在造园时以模仿自然是当时最重要的创造动机。造园者借由仿建自然来培养自身的修养,藉由园林之中的山水与嘉木名卉来修身养性。造园者更是将“人文生态”和“自然生态”结合在辟建园林的设计之中,更加重视借由通过植物来解决人的情绪问题。至于强调自然生态的保护,造园者当时并未在此观点上多加琢磨,但客观上来说,园林还是具备着生态的价值。

(二)观赏者对园林的保护

园林基于“人造有生命的艺术”及园林是符合“美的规律”被人类所创造出来的一个天地。依据“美的规律”所创造出来的园林,使人生活在其中更接近自然,所以园林的植物更是需要受到特定的方式来管理的。

另外,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原则制定的《弗罗伦萨宪章》指出“历史园林是─主要有植物组成的建筑构造,因此她是具有生命力的,及有死有生。因此,其面貌反映着季节循环,自然生死,与园林艺人,希望将其保持永恒不变的愿望,之间的永久平衡。又说:作为古迹,历史园林必须根据威尼斯宪章的精神予以保存。然而,既然它是一个活的古迹,其保存必须根据特定的规则进行,此乃本审章之议题。”故,当人们在确认“审美意识”和“美的规律”是人类特有的行为后,保护古典园林更重要的是使园林(人造有生命的艺术)接近“美的规律”的基础上发展与人文生态和自然生态的关系。

以此得论:园林中的植物应该有特定的经营布局方式,包含植物的生态习性研究、植物的病虫害防治、植物的造型美学研究、植物的色彩配置、植物的历史文化意义探讨、植物的相互竞争关系等也须由人来依次管理。

五、案例分析

综观以上的论点来谈论园林与人的关系再加上自苏州古典园林中做实际的勘察,以留园中的闻木樨香轩为代表案例。闻木樨香轩,匾额之意就是以闻木樨香为主,闻桂花香在佛教禅学里是重要的悟道经典,强调其闻桂花香而知生命的意义。闻木樨香(桂花)为当初造园者所订立的艺术性和审美意识(以匾额语意为凭),目前十余株的桂花树却有两株因为香樟树的树荫过浓密,因而影响桂花开花必须的光照量,使其树弱花稀,更别说观赏者至此体会其造园者最初由心灵所创造的艺术美(闻木樨香之趣)。而香樟树并非园林造园者起初之心意,如果闻木樨香与禅学相连的悟道之树,受到其它树种的影响而影响开花,将有损古树的文化意义和良好的植物生态性。建议香樟和榔榆进行适当的裁剪,桂花追肥。

参考文献:

[1]诸葛铠.设计艺术学十讲[M].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

[2]李嘉乐,张文德.园林无俗情─中国首届风景园林美学研讨会论文集[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4.

[3]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4]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2000.

[5]卓丽环,陈龙清.园林树木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6]曹林娣.中国园林文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7]徐文涛.留园[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

[8]曹林娣.苏州园林匾额楹联鉴赏(增订本)[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9]张岫云.补园旧事[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8.

[10]曹林娣.苏州园林凝固的诗[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上一篇:略谈传统民间美术与当代艺术设计

上一篇:以中国神话艺术体系为基础的动画创作研究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