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自我评价>

国内外机械增压技术研究现状分析

发布时间:2021-07-08 08:59:27 浏览数:

摘要:增压技术是一种提高发动机进气能力的方法,即采用专门的压气机将气体在进入气缸前预先进行压缩,提高进入气缸的气体密度.减小气体的体积。一般来说,充入气缸内的空气的充量越大,气缸内燃油的燃烧效率越高,可参与燃烧的燃油也越多,则内燃机输出功率和转化的燃料热能也越高。在气缸容积不变、内燃机转速恒定的情况下,空气充量与空气密度成成比。因此,通过对进入气缸的空气进行预压缩,可以提高内燃机的输出功率,以达到改善动力性能的目的。针对国内外机械增压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与阐释,旨在为相关领域的其他研究提供一些可以参考的借鉴。

关键词:机械增压;国内外;研究现状

中图分类号:TB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6—0188—01

1国外机械增压技术研究现状

在工程项目中安置机械增压器时,无需增设其他零部件,改变原有的发动机型。这样一来,不仅能减轻维修负担,还可增加发动机的输出功率。在维持发动机原有结构的基础上,尽可能提升汽缸内气体的质量及密度,从而提升作业的整体性能,充分满足发动机的增压条件,提高燃烧的实用性与经济性。

现如今,在国际燃机发展领域,发动机进气增压技术逐步被各界人士认可,逐渐发展成为重要的研究项目。由于发动机进气增压技术优越的性能,在汽油机与柴油机上也采用了增压技术,旨在提高发动机的作业效率。

(1)可扩大原有发动机的变型系列;

(2)有效减少在发动机作业过程中排出的有害气体及污染物质;

(3)有效降低发动机的重量及油耗;

(4)有效提升发动机的作业效率以及升功率。

随着时代的发展,工艺水平以及增压器的设计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加之高温材料的产生,不仅延长了增压器的使用寿命,还减少了其质量与体积,促进了增压技术的快速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国家相关部门也开始重视增压技术的发展,开展了大量的实践与研究活动,取得的效果极为显著。

一般来说,在工程中采用增压技术的主要目的即为强化发动机性能,提升其作业强度,从而减小汽车的滚动阻力,提升发动机的作业效率以及升功率等。汽车增压技术于1880年首次步入人们的视野,德国人投入了大量的人力与物力对增压技术进行了重点研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并将成果应用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飞机上。随后,在1885年,国外著名研究学者戴姆勒首次提出了汽车增压技术这一思维理论。1905年,瑞士著名科学家比齐获得了涡轮增压这一技术的专利;1970年,洽特魏契制造了增压发动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增压技术已经趋于完整,美国人在飞机上广泛采用了涡轮技术,然而,由于性能及优势的局限性,随着时间的推移,涡轮技术逐渐衰落。发展至1953年,日本出售过与其性能相同的增压柴油机。虽然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作业性能与功率,却大幅度增加了燃油的消耗,仅维持了一段时间便在市场上消失。由于废气涡轮增压器自身的优越性能与作业功率,逐步受到专业人士认可,抢占了大量的市场份额。1967年,在开展大量的实践与研究活动之后,日本研制出了一种名为涡轮增压的发动机,这种发动机具有一定的经济性与实用性。除此之外,因为美国等地区高速行驶路段颇多,在上世纪,就已经制造出了增压发动机,来提升汽车作业的整体性能。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增压器性能的健全以及技术水平的提高,转子高度运转这一难题得以有效解决,转速一般为150000r/min,除此之外,还有效的缩小了增压器的内部尺寸。通过深入性探索叶轮内部流动这一问题,不仅提高了增压器的作业范围及效率,还拓宽了其流量的应用范围。

现阶段,我国汽油机增压技术主要以下述几个发展方向为主,具体为:

(1)改善传统增压器自身所具有“反应滞后”这一现象;

(2)采用冷却增压系统。现如今,热负荷及爆震仍然是汽油机增压技术中难以攻克的难题。采用冷却装置不仅能够有效降低热负荷,避免发生爆震这一现象,还能够提升系统的作业功率;

(3)提高增压器的实用性与可靠性,有效减少成本费用;

(4)采用电子点火自动控制装置;

(5)性能好、效率高,且发展流量范围相对较广的增压系统;

(6)将电子控制燃油直接喷射和废气涡轮增压技术结合在一起。

2国内机械增压技术研究现状

现阶段,国内还并未报道出与内燃机机械其增压器技术相关的新闻。自20世纪50年代伊始,我国便开启了研制涡轮增压器的大门,探讨其相关理论技术,据调查,历经五十余年的发展,我国共设立了200余家专业生产涡轮增压器的工厂,年生产量极高,为每年100万台。

现阶段,从理论上来说,我国仍然缺少对增压器的专业性研究,市场上所销售的产品大多数是由国外引进的,国内生产研制的增压技术为涡轮增压。

参考文献

[1]何逢春,饶建华,王冲.高温高压流变仪伺服机械增压装置压力控制研究[J].机床与液压,2010,38(7):11-13,16.

[2]王忠良.2013款路虎新揽胜机械增压型5.0L汽油发动机电子控制结构原理[J].汽车维修技师,2013,(12):43-49.

[3]吕直.绅宝可变压缩比机械增压发动机[J].汽车维修,2001,(12):10.

[4]周璇.除了“T”华晨骏捷需要新鲜血液/首推“1.8T”荣威欲获高端品牌形象/奇瑞A3机械增压能否锦上添花[J].中国汽车市场,2010,(15):17.

[5]侯喜双,王峥.柴油机涡轮增压与机械增压优缺点[J].科技信息,2011,(4):333.

上一篇:船用柴油机故障分析及辅助诊断

上一篇:一厢情愿酒乡情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