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自我评价>

十月革命:东方大国崛起的序幕

发布时间:2022-04-17 08:50:00 浏览数:

〔摘要〕 近代以来东西方两大标志性历史事件,即17世纪的英国革命和20世纪初叶的俄国革命,两者分别代表了资本主义现代化方式在西方大国确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方式在东方大国兴起。广义上看,十月革命是世界现代化全球化第二次高潮中世界矛盾冲突在落后的东方大国聚焦爆发的产物,是以俄国革命为序幕、具有双重性质的东方社会革命。十月革命胜利使俄国进入一个快速崛起的“苏联时代”,跻身于世界大国俱乐部;使中国走上民族独立与振兴的东方大国和平崛起之路;掀起了落后国家民族解放与独立发展的历史潮流,改变了旧的世界格局;促使西方发达资本主义自我调整改革,走向社会稳定与新发展。总之,十月革命开辟了东方大国崛起的新道路和全球化的新时代,东方大国开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推动世界现代化全球化健康而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变革创新力量。

〔关键词〕 十月革命;东方大国;全球化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08)06-0076-05

近10年来关于十月革命历史地位与意义的学术研究有了新的发展,其主要表现是既肯定了十月革命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的划时代意义,又摆脱了以往孤立和教条式谈论社会形态更替与时代问题的传统观念,注重从全球化背景和大国历史发展的独特作用角度看十月革命。笔者赞成从世界现代化全球化进程中大国兴衰的视角解读近代以来重大历史事件,从中揭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本质的研究方法。本文尝试用这样的方法对十月革命的历史必然性与意义再作一理论梳理。

一、从反映世界历史时代特征的大国兴衰视角看近代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

美籍华人学者黄仁宇有所谓“大历史”观之说,即强调评价具体历史事件要看宏观历史背景、大的历史跨度,要从世界历史大背景下看中国历史的特殊性,要用历史逻辑代替“纯意识形态”分析方法。[1]笔者对这种历史研究方法再补充一条,即一般历史教科书采用的“大国(是)历史主线法”。之所以强调大国在历史逻辑中的主线地位,不仅是因为一般地看到大国对人类文明发展的特殊贡献,更在于重视大国对人类制度文明发展进步的特殊作用,特别是看到近代以来国际关系、社会制度与发展模式、意识形态等重大问题的历史走向中大国的特殊地位与作用。这里所谓的大国,是指一个历史时期崛起的世界强国,强调其日益增强的实力和世界影响力乃至控制力。用“大国历史主线法”看世界就不难发现,正是大国的兴衰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和引领作用。进而言之,世界历史进程中社会大发展大变革总伴随着大国的兴衰,大国的兴衰成为一个历史时代的最典型现象,而这一现象背后的实质则是这一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矛盾、客观要求与前进方向,特别是对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和世界体系的变革要求与方向。可以说,正是大国的兴衰集中揭示了一个时代社会大发展大变革的历史特征,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时代问题原理的题中应有之义。

每一时代的大国兴衰及其背后的社会大变革都有其标志性历史事件,这类例子不胜枚举。从古代史看,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和一个个分散的专制王权国家此起彼伏,标志着西欧奴隶制度消亡与封建社会形成,这一相似过程在中国则远早于西欧,经历了从周王朝解体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朝统一中国的时期。世界近现代史更是一部从西方到东方不同大国的兴衰史。自15世纪到20世纪中后期,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这九个国家先后崛起,各领风骚。透过这些大国兴衰过程看到的,正是一个世界现代化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以及在此进程中现代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与世界体系形成演变的历史风云。如果从社会形态演变角度看这些大国兴衰的标志性事件,那么真正称得上世界现代化全球化进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只有两次,这就是17世纪英国的“新教革命”与“光荣革命”,20世纪初叶的1905年与1917年俄国革命。前者代表资本主义现代化方式在西方大国确立,后者则标志着又一个新的社会变革时代开始与社会主义现代化方式在东方大国兴起。

二、十月革命是全球化第二次高潮中世界矛盾冲突在落后的东方大国聚焦爆发的产物

用“大历史”观看问题,一场标志性历史事件都有其狭义与广义的双重历史含义、背景与性质。十月革命同样如此:狭义上看,十月革命当是指从1905年“总演习”到1917年“11.7”武装起义的俄国革命;广义上看,十月革命代表20世纪上半期世界革命的重心——欧亚大陆落后的东方大国的社会革命,作为俄国革命的十月革命只是东方社会革命的序幕。从历史阶段性看,无论狭义还是广义的十月革命,都具有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是具有东方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发端。本文正是从广义上看十月革命的历史必然性与意义。

1.全球化第二次高潮中世界体系的矛盾冲突向东方扩散转移

关于世界现代化和全球化两个概念的认识,目前学术界仍不尽一致。笔者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观出发,强调现代化同全球化两者的历史逻辑统一,主张“广义全球化”概念,即全球化本是现代性社会向全球推进,使世界整体化的过程。简言之,所谓世界现代化全球化,是一个人类文明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从局部形态走向全球形态的转型与发展过程。用“大国历史主线法”分析,这一历史进程当以15世纪葡萄牙人开辟新航路,建立第一个殖民帝国为起点。现代化的中心内容是工业化与市场化,以此为标准,按科技—产业革命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划分,世界现代化全球化迄今为止已历经三个阶段、三次高潮。如果说15世纪到17世纪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的崛起还只是拉开世界现代化全球化的序幕,那么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中后期英、法、德、美、日的相继工业化就是世界现代化全球化的第一次高潮。以英国工业革命为领头羊,西欧和北美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自由竞争市场经济形式率先构建起工业化市场化的现代社会,并凭借先进科技与经济优势,通过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方式向全球扩张。自19世纪80年代起,欧美工业国掀起第二次科技—产业革命,迎来全球化第二次高潮。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从自由竞争进入私人垄断乃至国家垄断阶段,并初步形成了以西欧大国为中心的世界经济政治体系。列宁所界定的帝国主义时代正是这一阶段,而这一阶段世界体系的各种内外矛盾冲突很快激化,社会危机爆发,导致20世纪上半期世界性的战争与革命高潮和此后40多年的东西方冷战,使全球化进程中断。20世纪90年代以来,冷战结束和西方大国引领的新科技革命终于迎来全球化加速发展的新高潮。

人类历史是一个物质生产基础上社会矛盾冲突整合、社会制度文明变革创新的历史。世界现代化全球化就是一个随着生产社会化发展,推动国内国际各种社会矛盾冲突整合、社会制度文明变革创新从局部向全球扩展的过程。简言之,正是经济全球化带来各种社会矛盾冲突和制度文明变革创新的全球化。源自西欧大国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原本是推进现代化的革命力量,但在全球化的第一次高潮中就已经暴露出它固有的内在矛盾与社会危机。当全球化第二次高潮到来时,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与危机随着世界经济政治体系形成也迅速地由这一体系的中心地带向其外围扩散,从率先现代化的西方大国向被卷入世界体系的东方落后国家和弱小民族乃至全球扩散转移。到20世纪为止,世界现代化的历史逻辑极其鲜明与不合理:西方列强把工业文明带到哪里,也同时把资本奴役、殖民统治和战争带到哪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及其矛盾扩散转移迫使东方各国原来极其缓慢的内生型社会转型演变为被动与外压式快速转型。这种社会转型带来两大后果:一是社会体制变革的扭曲变形,既有沙皇俄国、日本的军事封建帝国主义,更有中、印等亚洲古老国家的殖民地和半封建半殖民地化。二是转型中的社会矛盾并非西方社会矛盾在这些国家的简单复制,而是各种新老、内外矛盾的交织、聚集、放大与激化,在20世纪从西方到东方先后凝聚成一个个世界性的矛盾冲突热点焦点,引发了世界性战争与革命高潮。

2.帝国主义时代的世界矛盾冲突首先聚焦在现代化后发的沙俄

帝国主义时代各种矛盾冲突之所以首先聚焦在沙俄帝国,这同俄罗斯民族国家的历史文化特征、17世纪以来沙俄帝国模仿、追赶西方式现代化的进程,特别是到19世纪末沙俄所处的社会发展水平与世界经济政治体系中的边缘地位等因素直接有关。

俄国地理上横跨欧亚大陆,并处在东西方多种民族文化的结合部,民族国家发源地、经济政治文化重心都在欧洲。历史上俄国虽然接受了西方的基督教文化,17世纪后与西欧工业文明建立了联系,一定程度上获得了欧洲国际社会成员的身份,但由于俄国长期受东方专制文化的浸润,经济社会发展封闭缓慢,到19世纪中期的沙俄仍是一个落后的东方大国。1861年沙俄农奴制改革后,适逢以重工业为主的第二次科技—产业革命兴起,俄国走上一条起步就出现垄断现象、以重工业为主、跳跃式发展的工业化道路。到20世纪初,俄国煤炭开采居世界第六位,生铁和钢的总量居世界第五位,机器制造居世界第四位。随着生产与资本的集中,俄国国内出现了垄断组织,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垄断组织已经分布于各个工业部门,控制着国家经济命脉。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强化了沙俄一贯的侵略扩张政策,沙俄经济政治有了帝国主义的特征,但并没有成为典型的西方国家。经济上农业依然是落后的村社经济和带着农奴制残余的封建土地所有制,政治上沙皇专制统治日益顽固腐败,这些都严重阻碍着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化,沙俄帝国成为欧洲一个经济政治畸形发展、发展水平处在欧洲边缘地位的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

既有迅速发展的工业资本,也有落后的农村经济与封建土地制度;既有侵略、压迫其他弱小国家和民族、争霸世界的帝国主义本性,又因力量不足,不得不对西方列强既争夺又妥协依赖,这些使得俄国社会的矛盾错综复杂,成为帝国主义时代各种矛盾的汇集点。20世纪初的俄国社会汇集了无产阶级同新兴垄断资产阶级的矛盾,农民同地主阶级的矛盾,沙俄帝国同其他帝国主义列强、弱小国家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广大人民群众同沙皇封建专制制度的矛盾。这些社会基本矛盾交织引发的阶级、民族与国家关系危机爆发终于导致革命。

3.世界革命的高潮与重心从西方转移到东方,并在俄、中、印等大国取得胜利

社会革命是人民群众解决社会矛盾冲突、实现社会变革的最激烈形式。世界革命运动的高潮与重心在何时何处形成和转移,客观上取决于现代化进程中世界矛盾冲突的热点焦点所在,主观上取决于世界矛盾焦点所在国家与民族先进阶级的革命觉悟程度和这一阶级领导力量的思想政治与组织成熟与否。笔者赞同高放教授所总结的到20世纪中期为止国际共运史的七次高潮说。[2]七次高潮的运动轨迹清楚地显示,19世纪以来世界现代化全球化过程也是一个工人运动和无产阶级领导或作为主要力量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国际化全球化过程,革命运动的高潮与重心从西欧向东方各国扩散转移的过程。

无论从时代背景还是革命的性质看,中国革命本质上就是俄国革命在20世纪中国的重演与扩展,特别是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无异于一场中国版的十月革命。正如毛泽东所说的:“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3]中国之所以要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根本上说是因为欧亚大陆紧密相邻的两个东方大国都先后成为帝国主义时代世界矛盾冲突的焦点,两国社会发展面临同样的历史命运,在各自追求西方式现代化的努力遭受挫折后作出同样的历史选择。当然,作为各方面国情都不同于俄国,19世纪中期以来就陷入落后挨打境地的中国,在世界体系中的内外矛盾主要表现为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同中国人民的矛盾,而这些矛盾聚焦的形势比世纪初叶的俄国更加尖锐、复杂而危险,因而比较俄国革命,中国革命的进程更加曲折漫长,革命道路更有自己的特色,这就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用了28年时间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建立独立统一民主富强的新中国,然后用了7年时间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

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历史很长,进入20世纪后成为世界革命、特别是十月革命直接影响和推动下的东方革命的组成部分。印度革命先后受到马克思、列宁的高度重视和评价,特别是列宁晚年看到西方革命运动消退而东方革命正在高涨的形势,更将世界革命的希望寄托于中、印等东方大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印度民族资产阶级的先进分子曾提出印度要“向俄国人学习”。20世纪初的印度国大党主席安妮•白山特更是认为:“俄国革命……将从根本上改变印度以往的全部状况”。[4]十月革命胜利后在俄共(布)和共产国际帮助下成立了印度共产党组织,印度的各民族主义政党也纷纷向苏维埃俄国靠拢,建立直接联系、交流和发展对苏友好关系,苏联党和政府也积极支持印度民族解放运动。十月革命胜利极大改变了印度的国内外形势,加快了民族解放运动的进程,使印度终于在1947年结束了长达两个世纪的英国殖民统治。

三、十月革命开辟了东方大国崛起的新道路和全球化的新时代

任何标志性历史事件的历史意义既有直接性一面,更有间接性和深远影响的一面。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就在于,它拉开了东方大国崛起的历史序幕,由此改变了世界现代化与全球化的旧貌,开创了一个全球化的新时代。

1.十月革命使俄国进入一个快速崛起的“苏联时代”,跻身于“世界强国俱乐部”

俄罗斯的强国之梦始于17世纪的彼得大帝时代。彼得大帝虽决心走一条西方化的强国道路,但面对远远落后于西欧列强、内忧外患不断的俄国,他只有一个办法:“用野蛮制服俄罗斯的野蛮”,用对外侵略扩张征服周边小国,从而打造了一个显赫一时的沙俄帝国。19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大国资本主义飞速发展,而沙俄的封建专制制度与对外侵略扩张使俄国在通往现代化的道路上再次远远落在后面,以致20世纪初的俄国成了“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十月革命打碎了这个“最薄弱的一环”,让俄国抓住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进入一个从未有过的强大的“苏联时代”。十月革命胜利60多年后的苏联,已变成了一个拥有2.65亿人口的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国家。按照诸如人均寿命、热量摄入量、识字率等现代生活标准,苏联都赶上了发达国家水平。它是许多科学技术领域的领头羊,从航空航天技术到稀有金属、无焊缝铁轨焊接机、眼科医疗设备等等,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苏联艺术家和运动员也是世界一流的。苏联缔造了华约组织,在军事上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组织堪称势均力敌。苏联成为20世纪“两极世界”的一极。英国首相丘吉尔高度评价了斯大林的执政成就:“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5]

从“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到“世界一极”,俄国只用了短暂的60年,创造这辉煌一页靠的就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苏联解体后,无论人们为此是叫好或是惋惜,都不能不承认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后发优势。然而人们检讨苏联模式的弊端时不能不发现,这一模式的形成发展走了一条由社会主义的“战时体制”蜕变为霸权主义的大国崛起之路,因而依然没能摆脱彼得大帝强国方式的窠臼和沙俄帝国衰亡的命运。苏联解体使俄罗斯沦落到世界二流国家的地步,不过它作为“世界多强之一”的地位尚在,有了苏联时代留下的物质文化基础和历史教训,俄罗斯重新崛起将不会太远。

2.十月革命使中国走上民族独立与振兴的东方大国和平崛起之路

新中国成立是近代以来中国革命长期奋斗的伟大成果,也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后又一场世界历史巨变,使一个古老、羸弱的东方大国能在列强林立的世界上实现政治崛起,进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实现近代以来几代中国人要振兴中华的理想。然而中国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之路注定要经历一个艰难曲折探索、但终究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独特过程。20世纪50到70年代,世界正处于东西方冷战对峙之中,新中国外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的封锁、包围和苏联大国沙文主义、霸权主义的干涉威胁,内有执政党探索中主要因经验不足而造成的失误和挫折,中国的现代化事业一波三折,但新中国仍初步打下了工业化基础,确立了世界政治大国的地位。

70年代中期世界主题从战争与革命转向和平与发展,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国领导人抓住历史机遇,启动了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成功走出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路子。从指导思想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直接继承了列宁晚年以新经济政策为主的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思想,但更是把握当今时代潮流和全球化趋势,依据基本国情而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成果。从实践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今中国发展进步、和平崛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3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经济社会保持持续高速发展,不仅中国现代化头两步战略目标得以实现,为在21世纪中期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而且深刻影响着当今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的世界体系与格局。当今中国成为推进全球化深入健康发展、促进世界和谐的重要力量。显然,没有十月革命带来的中国与世界巨变,就没有今日中国和平崛起的道路与前景。

3.十月革命掀起了20世纪落后国家民族解放与独立发展的历史潮流,改变了旧的世界格局

俄国十月革命极大地影响和推动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运动,并在西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东方被压迫民族的革命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两者汇合成一股国家要独立、人民要解放、社会要发展的历史潮流。20世纪20到30年代,东欧的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独立,南斯拉夫各部建立起统一的民族国家;亚洲的中国、朝鲜、印度、土耳其等国革命高涨,拉美、非洲的民族解放运动也在兴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使这场世界革命更加迅猛发展。40年代末欧亚大陆一大批落后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紧接着此后30年间,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从东到西,由北向南”推进,先后获得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历史性胜利。如果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苏联的崛起,打断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链条,那么二战后的革命高潮则使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彻底崩溃。20世纪初西方大国一统天下的旧的世界格局结束,一个“一球多制、三类国家、长期共处、斗争又合作”的新格局形成,正是这一世界格局的巨变结束了20世纪战争与革命的阶段,迎来20世纪后期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和全球化的第三次高潮。

4.十月革命促进西方发达资本主义自我调整改革,走向社会稳定与新发展

20世纪上半期由俄国十月革命掀起的世界革命高潮和两次世界大战是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一场危机大爆发大灾难。这场大灾难的结果:一是造成世界体系重新洗牌,英国丧失其长达百年的世界霸主地位,而美国和苏联崛起。二是迫使西方垄断资产阶级改变旧体制,寻找摆脱危机与革命的出路。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这一体制变革出现两种选择:一是德、意、日三国的法西斯道路,另一种是由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启动、以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政策为特征的自我调整改革道路。历史证明,前者是一条死路,后者才使得资本主义绝处逢生,战后美国崛起为超级大国,欧洲、日本获得复兴。

西方各国的改革不仅开办国有企业,运用财政货币政策调控市场,更重要的是政府加强社会职能,建立社会福利制度,参与社会分配。这些改革措施使经济危机和社会矛盾大大缓和,建立了比较稳定的社会秩序。西方国家曾将凯恩斯理论吹捧成灵丹妙药,其实不过是参照苏联社会主义计划体制的一种思想反映,也是社会主义国家发展成就和西方工人运动等内外压力作用的产物。

当年彼得格勒的起义士兵与工人冲击冬宫的时刻,人们确信将很快迎来一个没有资本家和地主,没有剥削和压迫,人人平等和劳动的新世界。如今90年过去了,人们发现虽然当年的理想境界还没有到来,但世界的确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种由十月革命开创又不同于最初设想的、推进东方大国崛起的现代化新道路——“资本文明形态”的社会主义正在兴起,并悄悄地影响着世界。﹝6﹞这种前人不曾具体构想过的新型社会主义不仅同东方大国的前途命运紧紧相联,也同世界现代化全球化的前景紧紧相联。

20世纪世界历史进程表明,人类社会形态演进仍然处在、并将长期处在马克思“三大社会(制度文明)形态说”所界定的“资本文明形态”,即以资本的运行和增值为发展动力、以市场经济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手段、以“个人本位”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支配人的观念与生活方式的社会。所谓全球化,实质正是作为当今人类社会交往形式的资本关系的全球化。十月革命没有、也不可能是解决所谓的“后资本文明形态”的共产主义道路问题,而是要解决全球化进程中资本制度文明变革创新的问题。东方大国开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作为人类“资本文明”新的历史形态,首先是现代化后发国家摆脱资本主义的桎梏,实现和平崛起的一种必然选择,进而成为改造“资本文明”的旧历史形态,推动世界现代化全球化健康而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变革创新力量。

〔参考文献〕

〔1〕〔美〕黄仁宇.大历史不会萎缩〔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高放.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M〕.中国书籍出版社,2002.80.

〔3〕毛泽东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1.1471.

〔4〕吴瑕.俄罗斯与印度关系研究〔A〕.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2003年度博士学位论文〔C〕.27.来源于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5〕唐晋主编.大国崛起〔M〕.人民出版社,2006.367.

〔6〕苏戎安.现实社会主义:资本形态社会主义阶段〔N〕.社会科学报,1998-02-12.

(责任编辑:石本惠)

上一篇:加大宏观调控力度 提高工业运行质量

上一篇: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张庆伟总经理在第二次工作会议上的报告(摘要)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