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申请书>

2010年高考文综历史热点专题复习

发布时间:2021-07-19 08:55:31 浏览数:

一、金融危机热点专题

[热点背景]

2008年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破产,美国次贷危机升级为金融危机并迅速向全球扩散。一年多来,各国政府和央行前所未有的干预,避免了世界经济出现更严重的衰退或者萧条,但是金融危机和由此导致的经济衰退仍在困扰全球,危机留下的创伤对全球经济体系带来了深远影响。同时,金融危机还带来了两个结果:一是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变化,西方“市场万能论”受到颠覆,国际体系开始多元化;二是全球发展模式将发生根本性改变,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都在寻找经济增长的突破口。

[考点链接]

1 中国古代史(1)先秦:商朝入以贝为货币。(2)秦汉:秦始皇统一币制,以圆形方孔的“半两钱”通行天下,奠定此后2000多年中国铜钱的基本形制。汉武帝时,改革币制,铸造五铢钱,作为通行全国的法定货币。(3)隋唐:隋朝仍铸五铢钱。唐初废止五铢钱,发行“开元通宝”。唐代以后历代的货币,都以它为范式。城市中固定的交易场所“市”中有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比欧洲地中海的金融机构早六七百年。(4)宋元:北宋初,在中央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在各路设转运使把大部分地方赋税转运到中央。王安石变法时,在理财方面的措施之一是实行市易法,政府设立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这就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由于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北宋时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纸币的推广,反映了商业的高度发展。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纸币流通空前兴盛的时期。(5)明清:1581年,明朝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采取纳银代役、赋役征银(货币地租)的办法,直接促进了白银成为全国普遍流通的货币(明朝后期)。

2 中国近现代史(1)鸦片战争前: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无耻地向中国走私鸦片,从中国掠走大量白银,白银大量外流严重危害了清朝统治。(2)国共对峙时期:国民政府于1935年实行“法币政策”,主要是集中货币发行权和使用权、实行白银国有。法币政策是中国货币史上一次重大改革,它对防止白银外流、稳定金融市场、促使物价回升、刺激生产复苏,有一定作用;但它也是四大家族聚敛财富的一种手段。(3)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对沦陷区金融方面,抢占银行,掠夺金银和现款,开设20多家金融机构,滥发没有储备基金的伪币,还印制大量“军用票”(供日军在沦陷区使用的纸币)在沦陷区流通。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使官僚资本迅速膨胀起来。(4)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一面增加苛捐杂税,一面滥发纸币,造成货币贬值、物价飞涨。(5)过渡时期:1951年,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在国家机关和企业中开展“三反”运动,在私营企业中开展“五反”运动。经过“银元之战”(行政手段)和“米棉之战”(经济手段),到1950年春,全国物价稳定,结束了我国连续十多年物价暴涨的局面。中央决定把解放区时以地方为主的财经管理办法,改为中央集中统一管理,实现了中央财政收支平衡、物资供求平衡、现金出纳平衡。此后,采用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赎买政策)。(6)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9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优惠政策。1980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在经济特区采取来料加工装配、补偿贸易、合资经营、合作经营以及外商独资经营等多种形式,吸引外资,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1992年,中共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开放的目标。

3 世界近现代史(1)资本主义在欧洲兴起: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价格革命”(金银多,价值下降,物价猛涨,工商业资产阶级获取暴利,封建主势力衰落,劳动人民口益贫困)。西班牙、葡萄牙殖民掠夺的财富没有在本国转化为原始资本(购买英法的奢侈品)。(2)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建立:海外贸易和殖民掠夺,使英国工业革命具备了资金条件。自由主义思想盛行(亚当 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倡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1825和1857年爆发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3)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苏联工业化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农业集体化。1929—1933年经济危机(原因分析、特点归纳、影响综述)。罗斯福新政在金融方面的措施(银行休业整顿,恢复信用;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及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4)两极格局下的世界: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的确立及崩溃(西欧、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973年中东石油危机引发的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东亚、东南亚国家经济发展的共同经验之一就是引进外资和技术。(5)两极格局解体后的世界:国际金融的发展是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催化剂。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东南亚一些国家过分依赖外资和国外市场所致)。1999年欧元成功启动,标志着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正式建成,对欧元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增长发挥着重要作用。

[强化训练]

1 北宋时期,王安石变法过程中所推行的“市易法”的作用包括( )

①稳定物价,调剂供求

②放松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③限制奸商垄断居奇

④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①③④

D ②③④

2 平遥是著名的“晋商”的发源地之一。清代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中国第一家现代银行的雏形“日升昌”票号在乎遥诞生。三年之后,“日升昌”在中国很多省份先后设立分支机构。19世纪40年代,它的业务更进一步扩展到日本、新加坡、俄罗斯等国家。从上述材料中我们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有了新的发展

B 晋商对外国资本有一定抵制作用

C 山西是近代中国的经济重心

D 汇兑事业在中国开始发展

3 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经济繁荣时期,大街小巷密密麻麻地布满了小车,状如长龙,当时流行着“一美元首付,一美元月供”的谚语。由此可见( )

A 分期付款隐藏着危机

B 汽车工业始现衰兆

C 汽车产业成为支柱产业

D 股票投机活动盛行

4 2008年9月15日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引发了全球性、系统性的金融危机。其主要原因是( )

A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已经过时

B 信用危机导致危机的蔓延

C 各国实体经济出现严重危机

D 经济全球化使国际金融市场联系紧密

5从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华尔街风暴,演变成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世界各国都在寻求应对危机的良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应对日益“令人绝望”的危局,1933年6月,66国代表召开了伦敦世界经济会议。英国《每日邮报)社评称这次会议是“历来最重要的会议”。伦敦的百货店挂上了“文明世界站在十字路口”的广告。

美国代表团重要成员莫利曾回忆:“我对这次会议的前景不抱太大希望。我

并不认为我们能从这次会议中获得任何对这个国家具有重大价值的东西。”

——摘编自《香港明报——七年之后》

材料二

1933年,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在罗斯福总统执政期间依托凯恩斯经济学理论推出了所谓“新政”。二战以后的几十年时间里,凯恩斯的理论一直指导着西方各国的经济政策。但是,凯恩斯理论的长期执行带来了始料未及的后果,即通货膨胀和国债大增。不仅把有增无已的巨额国债留给下一代,而且高利率、高税收和高赤字也造成了严重的后患。到了20世纪70年代,西方各国逐渐采用“货币主义学派”经济理论,推行金融自由化 放松了金融监管,西方经济逐渐走出“滞胀”局面。

——徐友平《金融危机的深层思考》

材料三

2009年4月2日,二十国集团峰会在英国伦敦国际会展中心举行。二十国领导人就如何避免这次金融危机再次发生等重大问题上达成一致意见,同意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增资1万多亿美元,以帮助各国摆脱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困境。

——摘自人民网

材料四

谁都应该看到,假若没有“中国模式”,当前的全球经济就更加显得死气沉沉,其复苏前景就必定少了一个希望、少了一个动力。

——2009年4月3日新加坡《联合早报》(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文明世界站在十字路口”?莫利为什么会对这次伦敦会议的结局作出如此预期?(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评价凯恩斯经济理论,并结合相关知识概括你对各种经济理论的认识。(3)依据材料三、四及所学知识,分析在伦敦召开的二十国集团峰会为什么能取得初步成果?指出“中国模式”指的是什么。写出舆论对“中国模式”抱有信心的原因。

参考答案:1 C

2 C

3A

4 D

5 (1)理解: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法西斯势力抬头,资本主义民主制度面临空前挑战。莫利作出如此预期的原因:各国进行贸易保护,转嫁危机;英美争夺世界经济领导权的斗争;相关国际机制不健全等。(2)评价:凯恩斯经济理论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开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凯恩斯经济理论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危机的冲击;但它不可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导致后来资本主义经济出现“滞胀”现象。认识:任何一种经济理论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社会条件,并在一定时期内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任何一种经济理论都不是万能的,都必须与时俱进。(3)取得初步成果的原因: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和国际贸易体系建立,并发挥重要作用;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入,各国合作共赢意识加强等。“中国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对“中国模式”抱有信心的原因:改革开放中国取得巨大成就。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经济腾飞,综合国力提升。

二、环境保护热点专题

[热点背景]

2009年12月7日至19日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来自193个缔约方大约4万名各界代表出席,119名国家领导人和国际机构负责人出席。

会议取得了重要而积极的成果:一是坚定维护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二是在发达国家实行强制减排和发展中国家采取自主减缓行动方面迈出了新的坚实步伐;三是就全球长期目标、资金和技术支持、透明度等焦点问题达成广泛共识。

[考点链接]

1 中国古代史(1)先秦:商朝、西周的时候,人们懂得施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等。到战国时,国家已有正式的法律条文约束乱砍滥伐的行为,保护自然资源。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即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2)秦汉: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开始大兴土木,毁伐森林。为修建阿房宫,砍光整个蜀地山岭上的树木,故有“蜀山兀,阿房出”之说。人们对环境的破坏及过度开发,导致黄河多次泛滥。但“云梦竹简”《田律》 对砍伐林木、捕捉鸟兽、毒杀鱼龟等都有季节限制。(3)南北朝:中原战乱,农耕规模缩小,畜牧业因少数民族的内迁有所扩展,两汉时过度开垦导致的环境破坏状况有所缓解,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4)隋唐:隋朝开通大运河,有利于农田灌溉。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在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并且创制筒车、曲辕犁等发展农业生产。由于人口的增加,江南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出现了放火烧山、向山要田和围湖造田等现象,加剧了水土流失,降低了湖泊的调水能力,对自然生态平衡有所影响。(5)明清:由于明清时期人口进一步增加,开垦的荒地面积大量增加,围湖造田的现象日益增多,人地矛盾愈发突出。此外,从明清两代开始颁布山川弛禁制度,在一定范围内开放山林,以解决百姓的生活问题。这从长远来看,又造成了山区因长期被开发和掠夺而产生的环境恶化局面,以致现代山区脆弱的生态系统已不能承受严重的环境污染,山区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2 中国近现代史(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时期:鸦片战争后,由于茶叶出口量大增,福建等沿海省份茶叶的种植也增多,这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种植方法导致土地等自然资源被破坏。(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时期:张之洞在建立汉阳铁厂时,因观念的落后、政治阻力等因素,厂址没有选择在靠近铁矿所在地大冶县的地方,违背了规律,影响到了自然环境。(3)建国后的50年经历了三次资源环境恶化:一是1958年“大跃进”导致的第一次资源环境恶化;二是“文化大革命”导致的第二次资源环境恶化;三是改革开放之初的第三次资源环境恶化。前两次均系当时国家领导人的决策失误所造成,而第三次则是入口惯性增长和粗放型经济济发展所造成的。(4)建国后环境保护政策与法制:建国后党和政府还制订了退田还湖、退耕还林还草等政策,已经初见成效。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还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法规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

3 世界近现代史(1)二次工业革命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因工业生产将大量化学物质排入水体而造成的水体污染事件;因煤和石油燃烧排放的污染物而造成的大气污染事件;因工业废水、废渣排人土壤而造成的土壤污染事件;有毒化学物质和致病生物等进入食品而造成的食品污染公害事件。(2)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如印度社会发展的问题(人口膨胀、环境恶化、民族和宗教矛盾复杂等因素)。(3)可持续发展战略形成。

4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认识(1)基本结论:对自然的无度索取,必然会破坏生态平衡,人类也必然遭到惩罚。(2)经济活动的影响:原始社会,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很小;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开始改造自然,人地关系开始不协调;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开始征服自然,人地关系呈现全面的不协调;知识经济时期,人类认识到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性,注重可持续发展。

(3)政治环境的影响:频繁的战争和地质变迁、灾害也会严重影响生态平衡。如丝绸之路上曾创造辉煌文明的楼兰古国,张骞通西域时还沟渠纵横、植被茂盛,如今已完全淹没在了漫漫黄沙中。(4)科学技术的影响:科学技术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产生极大的负效应,如环境公害、生态失衡、资源危机等问题。20世纪的世界十大环境公害事件、当代日益突出的“水危机”都说明人与自然关系遭到严重破坏。

[强化训练]

1认为“天有常道、地有常数”,主张“制天命而用之”的战国思想家是( )

A 荀子

B,孟子

C 韩非子

D 墨子

2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环境状况改善的原因有( )

①北朝各政权统治者的重视

②中原农耕规模缩小

③畜牧业因少数民族内迁有所扩大

④北方地区防护林带的营建与保护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①④

3 下列现象都是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其中对自然生态平衡产生消极影响的有( )

①昔元光(汉武帝年号)之间,人庶炽盛,缘堤垦殖

②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农耕规模缩小,畜牧业规模扩大

③唐朝时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

④清代在不适宜生产稻麦的贫瘠土地上种植玉米、甘薯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②

D ②④

4 田汉诗云:“枝干横斜叶半黄,漳州炉焰对斜阳。炼钢何惜相思树,一寸相思一寸钢。”对于这首诗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颂扬“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的巨大成就

B 反映了“大跃进”时期违背客观规律对环境的破坏

C。反映了人民群众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到“大跃进”运动中

D。展现了十年探索时期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

5。恩格斯说:“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下列各项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①蒸汽机广泛应用

②化工业兴起发展

③太阳能开发利用

④电子产品普遍使用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6 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人类越来越多地对自然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但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下列现象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汽车尾气大量排放到空气中,有的地区甚至出现酸雨现象

②工厂里高耸的烟囱冒出滚滚浓烟,隆隆的机器声打破丁宁静的田园生活

③废旧的电子产品释放的辐射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A ①②③

B ②③①

C ②①③

D ③①②

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管仲认为:“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立为天下王。”“山林虽近,草林虽美,宫室必有度,禁发必有时。”

材料二

荀子说:“养长时,则六畜育;杀生时,则草木殖。”“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丈其生,不绝其长也。”

材料三

秦《田律》规定:“春二月,毋敢伐山林及雍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毋毒鱼鳖……百姓犬入禁苑中而不追兽及捕兽者,勿敢杀;其追兽及捕兽者,杀之。”

材料四

从总体上看,我国经济仍然处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粗放型的传统发展模式。单位产值所消耗的资金、劳力、原材料和能源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人口、环境、资源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研究表明,中国人口最大容量不能超过16亿,而目前已达13亿。由于人口数量的持续增长,人均资源占有量还将继续下降。农业生态资源条件先天不足,目前还在继续恶化,土物资源进一步锐减。生态环境问题已危及社会与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20世纪90年代初已超过1000多亿。如果再不正确处理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那么多年来所取得的成果很可能被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等问题所抵消。

材料五

1952年,洛杉矶有近400名老人囚光化学烟雾的污染造成心肺衰竭而死亡,该事件引起了全美国的高度重视。1963年上任的美国总统约翰逊提出建立“伟大社会”的施政纲领,其中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是“伟大社会”计划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约翰逊执政期间,国会通过的立法中就有3个控制水质和空气污染的立法。“伟大社会”也被称为自罗斯福新政以来最雄心勃勃的社会改革计划。(1)据材料一、二,管仲和荀子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2)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问题?(3)据材料四,你认为我国当前环境问题的主要成因有哪些?我国政府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解决环境问题?(4)罗斯福总统采用什么方法推行新政?约翰逊政府为治理环境污染采取的措施与罗斯福推行新政的方法有何不同?

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以来世界能源消费比例构成图

材料二

能源利用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密切联系。最初人类学会利用火,以草木取暖,靠人力、畜力以及来自太阳、凤和水的动力从事生产活动。后来,人类发明了蒸汽机和发电机等,使能源消费从柴草转变到以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以及电力为主,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目前,人类使用的主要能源有石油、天然气和煤炭三种。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统计,地球上这三种能源能供人类开采的年限分别只有40年、50年和240年。在即将到来的新能源时代 太阳能、核能、氢能、生物能等将成为主要能源,生产力将得到极大发展。

目前,伴随着能源利用而出现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也空前严重。空气的污染既破坏了人类健康,又造成了温室效应。酸雨是对人类的另一种威胁,它会损害江河湖海中的生物,影响森林和农作物的生长,腐蚀建筑物,危害人类健康。此外,还有水源的污染、工业垃圾造成的污染及不容忽视的核污染等。

——金重远《20世纪的世界:百年历史回溯》(1)依据材料一,简要指出导致19世纪中期、!o世纪初、21世纪初世界能源消费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能源的利用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参考答案:1 A

2 C

3 A

4 B

5 D

6 C

7 (1)主张(归纳两人对环境利用与保护的共同看法):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将保护与发展协调起来。(2)问题(从立法角度看秦朝的环保问题):秦朝重视用法律手段保护自然资源,促进生态平衡;《田律》是较早的环保法令之一 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3)成因(归纳材料要点,针对成因提出措施):粗放型传统发展模式使资源利用率低;人口问题突出;生态环境恶化。解决措施:重视科技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有效解决人口增长、老龄化及贫困人口问题;综合治理生态环境问题。(4)方法(结合课本知识,归纳材料中的主要措施):国家加强对经济的计划指导。不同:加强立法工作。

8 (1)工业革命中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促进了煤的开采和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内燃机的创制使石油的开采和使用迅速增长;不可再生能源的逐渐枯竭和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2)有利影响: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促进了城市化、工业化;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不利影响:资源的枯竭;环境的污染;生态平衡的破坏;危害人类的健康和生存。

上一篇:2009年浙江省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试题评析

上一篇:云盛世危言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