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申请书>

“地球的运动”教学实践的反思与创新

发布时间:2022-02-13 08:41:10 浏览数:

【摘要】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地球的运动”教学内容,是整个高中地理教学的重难点,对学生具有空间思维能力要求高、推演地理现象动手能力强、以及准确理解相关地理概念的特点。本文主要通过 “地球的运动”高考模拟题以及教材,探讨“地球的运动”的一些教学心得,力求突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让学生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的能力要求。

【关键词】 地球的运动 新课标 反思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16-175-02

0

“地球的运动”是自然地理学习的难点,教师需要认真设计教学过程,细心准备教学材料,让课堂变得轻松,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地球运动知识点。

一、“地球的运动”的基本考查内容

按照考纲以及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地球的运动”的考点在历年的广东高考题里面,多以明确的考点内容形式出现,注重考查了时差计算、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等问题,如:

高考题目表现出“地球的运动”的内容,着重分析了地理现象的推演过程,更多的强调思维过程,避免了简单的重复记忆。

二、学生学习以及答题情况分析

“地球的运动”是历年高考模拟题的热点,让学生学以致用,运动所学知识做出正确的判断,作为第一学习用具的教材,需要采取多种措施,让学生看懂教材,学会运用教材。实践证明,学生对于一般的“地球的运动”单独考点,不会出现很大的失误。但是,如果当地球的运动内容里面大部分的考点出现在同一道题目里面,常常会因为陷入思维思考的误区,造成审题、判断的错误。

如下例题:

读图1,回答第1小题。

1.当东半球恰好全部为夜半球时

A.太阳直射在太平洋上

B.地球上新一天的范围比旧一天的范围大

C.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比北半球多

D.东半球的平均气温比西半球高

题目分析:A选项考查了太阳直射点的内容,B选项重点考查了日界线的知识点,C、D选项分析了昼夜交替、节气与太阳辐射的关系,总的来说题目具有考点多、容量大、思维能力要求高的特点。

学生测验情况分析(共600人):

“地球的运动”的考点,需要学生找准关键词,理解好相关的规律,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标准答案A需要运用到“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全球为春(秋)分日、12(0)时所在经线”等相关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在教材中只有“北半球二分二至日全球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分布图”中有相关涉及到的内容,文字解释相对较少,对学生的理解延伸、教师教学课堂的分析要求很高。选择B选项的学生占的比重最大,有可能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注意到了日界线相关知识点的讲解,强调了日界线的作用,学生接触得最多,所以在对于其他选项不能判读的情况下,选了自己认为勉强可以分析的一个答案。C、D选项如果能够理解春秋分日的背景,相信学生也不会出现理解偏差的问题。

題目的准确率反映学生做题的思维习惯以及思考误区。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会强调地理运动的地理意义结果的表现,把“地球的运动”的地理意义分开来,作为单独的知识点讲解。例如,在昼夜长短的教学章节中,教师经常要求学生注意“昼夜长短的情况”与“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的区分,过度依赖“直射点回归运动图”来进行教学,往往会形成学生对“地球的运动”现实情况的脱节,无法正确使用课本知识来解决问题,无法整合、归纳“地球的运动”考点问题。

三、应对的教学策略

地理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地球的运动”作为自然地理知识的核心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把抽象的、空间思维能力转化为学生身边地理现象表现,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分析地理现象,提高学习的能力。

1.适当调整课时

按照常规的地理教学,“地球的运动”教学进度,应该适当的延长课时。笔者在最近几年的教学观察中发现,如果教师没有足够的讲、练时间给学生,学习的效果不如人意。学生具有挑易避难的心理惯性,对于他们感兴趣、比较容易掌握的知识点,学生愿意花时间在上面去研究掌握相关的内容。所以,对于地理教学的重难点“地球的运动”学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习题量,才能全面的掌握、理解教学的重难点。教师应该在集中讲解教材之后,在余下的复习时间里,不定时的专门抽测“地球的运动”知识点,反复的锤炼学生的动手计算、理解、画图能力,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2.注意框架式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尽可能在题目里面展现更多的知识点

“地球的运动”教学内容,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地理基础。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注意反复向学生强调基础知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比单纯的教学更重要。

常见的“地球的运动”基础知识以及重难点分类归纳。

把上述的知识点让学生理解透彻,对于以后的“地球的运动”其他知识点的学习就起到铺垫的作用。

而学生对与“地球的运动”的综合题型,可以在一个简单的选择题里面熟练的转换思维,反复的通过画地理简图等方式来进行学会融会贯通。所以教师在选题的时候,需要有针对性的选择一些考点多的题目。

例如:右图是以极点为中心的东半球图。此刻,曲线MN上各点太阳高度为0°,MN与EP相交于N点,该季节,北美大陆等温线向南突出。读图回答问题

10.由图文信息可知

A.M位于N的西北方向

B.悉尼正值少于的季节

C.此季节是南极考擦的最佳时期

D.这一天甲地日出时刻早于乙地

11.图示时刻

A.东经10°各地处于夜 B.澳大利亚与巴西不在同一日

C.全球属于夜的范围大于昼 D.地球位于公转轨道远日点附近

学生通过教师设计的探究式活动去完成相关的练习或者地理课外小活动,可以更好的理解教学中的重难点。

3.课堂上注意引用生活中“地球的运动”的地理现象

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课堂教学具有更高的效率,前提就是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来。所以,不管是新课或者复习课也好,融入生活中的地理内容,吸引学生的兴趣,以此来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例如,在讲解、复习昼夜长短的变化时,教师可以通过本地的昼夜长短模式图,设计提问的问题,让学生学习之后,再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推演其他的地区昼夜长短变化情况。

设计思路如下:(1)投影封开某日天气图

(2)提出问题:这一天,封开的昼夜长短情况是怎样?怎么判读?

明日的昼夜长短情况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怎么把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与太阳直射点移动联系起来?

探究式活动:如果我是在哈尔滨的一个同学,请问哈尔滨的昼夜长短比封开是长还是更短呢?你又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获得这个数据?又是怎样与课本的昼夜长短知识点联系起来的?

设计目的通过问题的导入,在教师的反复提问、引导下,学生以轻松的心态去学习,也达到了综合融合“地球的运动”知识点的目的,利用每个学生的反应去反思提问的方式以及讲解难度,直观的突出复习效果。

地理的课堂教学是案例的重现,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力求把知识点的过程在学生脑海里演示出来。“地球的运动”知识点,更多的强调了地理原理的规律,不同的教学方法,会有不同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捕捉学生的不足之处,改变教学方法,把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效融合在课堂里面,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培养具有科学地理素养的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罗华明;“地球运动”中的支架式教学策略;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2(8):32-34.

[2]王珏.从“问题”走近学生——地理课堂教学中引发学生提问的实践与思考.地理教学,2011(15).

上一篇:简笔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上一篇:初中地理读图能力培养方法初探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