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通知范文>

科技文化:内涵、层次与特质

发布时间:2021-07-19 08:51:59 浏览数:

摘要:科技构成了人类的文化宝库,需从文化整体上去认识科技。科技文化包括科技知识、科技思想、科技教育与传播,科技体制、科技法规和科技道德等。从结构层次来看,现代科技文化已形成了由器物层次、制度层次、精神层次组成的相对独立的亚文化体系。科技文化的静态特质主要包括普适性、基础性与整体性等方面,科技文化的动态特质主要包括创新性、发展性与开放性等。

关键词:科技文化; 内涵; 层次; 特征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07)03-0093-03

科技和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科技作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知识体系,属于文化的范畴。科技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以不同的方式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法、行为方式与生活方式等。科技和其他形式的文化因素,构成了人类伟大文化宝库,需从文化整体上去认识科技,用科技文化的观点研究科技。科技是直接关联着社会的,如由科技能引发生产方式的改变,就是与科技并无直接关联的社会制度等社会形式的改变则常常是由于科技的变化改变着人们的观念系统,使人们最终通过主动调节去适应科技发展。确实,现代科技发展已经远远超越了科技本身而和人类的社会、道德、文化、政治、经济紧紧结合在一起,这种结合所构成的思想与行为体系,就可以用科技文化来概括。科技文化已形成了由器物层次、制度层次、精神层次组成的相对独立的亚文化体系并广泛渗透到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

科学是抽象化、普遍化了的知识,它以经过严密逻辑论证的理性形式表现出来。技术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创造出的各种物质手段以及经验、方法、技能、技巧等。科技本身是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文化模式的组成部分。科技文化是在科技发展的历程中积淀而成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科技文化是指科技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而且它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现象,科技文化即科技之精神本性的理论表现或理论形态。[1]广义的科技文化是指人们运用科技,变革、适应自然和社会的方式以及实际成果。狭义的文化,一般指精神文化层面,其主要形式是指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等一些精神生产的活动。科技文化本质上是以人类主体意识为中心,以人类的主体创造性为基础,以多元主义为思想方法以沟通人与自然的关系为特征的文化形态。[2]严格意义上的科技文化的历史不如人文文化那样渊源久远,它只是近代科技革命实践的产物。16、17世纪以来,近代科技从诞生到发展,突飞猛进,相对独立的科技文化系统逐渐形成。当代,伴随着科技迅猛发展,新发现,新发明,新思想,新学科的不断涌现,科技、文化、思想在现代社会条件下频繁地碰撞交换,使人类知识和行为领域急剧扩展。

科技文化包括科技知识、科技思想、科技教育与传播、科技体制、科技法规和科技道德及科学精神等。科技知识是关于科技理论和经验的系统总结,构成了科技文化的核心部分。科技发展上每一次新知识的获得,都增添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新能力。科技知识的广泛传播,使得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正确,越来越深刻。当代科学知识具有高普适性、高智力价值、高实践效能等突出的特征;科技思想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人类之所以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不断前进,是人类从科技思想中不断吸取着营养。世界各国近现代发展历程,伴随科技革命而产生的理性、规范、批判、创新、效率、公平、宽容、协作等思想观念,一直是推进各国工业化发生变革的文化因素;科技教育与传播则是科技文化普及的关键,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最活跃因素,但只有被广大群众所掌握,才能发挥其应有作用。科技传播是以科技人员为主体,公众参与的群众性科技活动,为了让公众理解和掌握科技知识,必须运用包括学术交流、科技展览、学术讲座、科技咨询、科技示范等一切可能手段教育、宣传和传送科技知识。;科技体制包括科技组织结构,科技经费管理制度,成果鉴定管理制度,科技人才制度等。科技体制对科技文化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受到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影响;科技法规是指国家对科技活动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进行调整的法律规范,用以调整科技管理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关系。我国目前已形成了科技研究制度、技术市场制度、科技成果保护制度、科技奖励制度、科技成果转化制度、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制度等方面的相当完备的科技法律体系;科技道德是科技发展与应用的重要屏障,体现了科技工作者的良心。每个科学工作者的科技行为更多决定于个人的思想取向,在科技活动中一切不良倾向和危及人类健康和安全行为在形成之前,主要还是靠科技道德和良心的支配。著名科技社会学家默顿在1942年发表的《科技的规范结构》中,提出了关于科技活动的普遍性、公有性、无私利性以及合理怀疑性规范。这四条伦理规范概括地反映和体现着科技活动的规律和要求;科学精神是共同体在追求真理、逼近真理的科技活动中,所形成发展的一种精神气质。我国科技哲学和科技史学家范岱年先生认为,科学精神应具备以下基本特征:要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要有为真理献身的勇气;必须有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必须坚持实证精神;必须不崇拜权威,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3]科技文化的核心内质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就是探索求真的理性精神,实验取证的求实精神,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竞争协作的包容精神,执著敬业的献身精神。

马克思说的,科学不仅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而且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的力量”。[4]当代科技文化已经超越原生态的科学知识,它们不仅处理了事实层面的问题,同时也处理了价值层面人的精神问题,科技文化具有实证性、逻辑性、客观性、创新性等特质,它们集中体现于作为科技文化核心内涵的科技精神和科技方法之中。[5]科技文化使用事实、规律、要素、原因等概念揭示客观现象的内在联系、本质特征,并通过客观语言的概括更显示其有目的活动和意向性,以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规范而结成一体,相互交织、相互贯通,成为强大的精神力量。它激励着人们驱除愚昧,求实创新,并不断推动着社会的全面进步。从近代科技到当代科技,这方面的例子举不胜数。以哥白尼日心说的社会文化影响为例,在科学思想方面,哥白尼的日心说不仅改变了科学对自然的思考,同时也改变了社会对整个世界的看法,从而强烈地冲击了原有的传统的宗教观念;在科学方法方面,哥白尼的日心说给科学和社会带来了强烈的创新精神和求真精神,把科学的思维注入进了近代以来的社会发展;在科技价值方面,哥白尼日心说包含了对科技积极的价值性判断,从而给科技带来新的价值观,为科技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当今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不断产生新的学科,增添新的内容。科技文化也博大精深,学科群落纵横交错,互相渗透,论述严密,它从宏观到微观,从不同层面展开。从其结构层次来看,科技文化可以分为器物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6]器物层面的文化是指人类实践活动的物化对象;精神文化是人类实践活动中的精神性因素,它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制度文化则是介于器物文化与精神文化之间的文化层次。在科技文化的三重层次里,物质层次的变化最明显,但却是浅表的;制度层次的变化是基本的、渐进的;而价值观念的这些精神层面的变化是深层次的、最重要的,因而是最根本的。科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而且是一种最有穿透力和震撼力的文化。突飞猛进地科技日益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渗透到社会制度层面各个子系统的方方面面,并通过器物层面和制度层面反映、渗透到人的精神层面。

器物层次的科技文化,体现在近代以来由科技进步所不断地创造出来的一系列“人工自然”的物质成就中,与人类生产与生活状况的改善和进步联系最直接、最密切。比如说,科研仪器、设备水平影响着科技探索的手段,影响着对自然界探索的广度和深度;图书资料的积累水平影响着科研信息的交流及利用程度;生产工具的水平影响着科技发展的速度。器物层次的科技文化已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其影响之大、之深、之广,均是前所未有的。具有重大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科技价值的科技发明与科技,这方面的穿透功能和震撼功能尤为突出。诸如蒸汽机时代、电力时代、原子能时代、电子计算机时代、网络时代等等称谓,正是人类社会对科技文化的这种强大穿透性、影响力和征服力的概括与确认。综观历史上三次技术革命,都是以某种新的物质技术的出现作为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是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第二次技术革命,以电力的普遍应用为标志,第三次技术革命则以核能的开发与应用为标志,第四次技术革命以计算机的普遍应用为标志。蒸汽机革命,开创了“机器制造机器”的工业革命;电力革命和内燃机革命,促进了生产领域的新变革,核能的广泛开发与运用,为人类能源的获得寻找到了新机会,从而促进了社会的大发展,由电子计算机科技革命引发的新科技革命,则进一步揭开了开发和扩展智能革命新的篇章。科技文化是社会物质生产力的先导、开拓者和推动与决定力量,促进了物质生产力的持续发展。

制度层次的科技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套规范体系。从科技的社会建制到科技活动的操作规范、程序、方法及各种活动准则、规则、要求等都属于制度的科技文化。制度的科技文化规范着人类生产活动和生活向“科技化”、“合理化”演变,体现在近代以来科技和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社会各个领域的体制与组织管理的一系列变革中。目前,制度层次的科技文化形成了一个包括伦理规范、法律规范、政策规范和组织规范在内的完整系统。科技的道德规范在科技的历史长河中最先形成和完善起来的一种科技制度文化形态。而二战以来,世界各主要国家都注重以法律的形式来规范、引导和促进科技进步,大大加快了科技法制化建设的进程。科技政策作为科技的指导方针,策略原则和行为准则的统一体,对于科技发展的道路、模式、结构和效果等均具导向、规范作用。科技的组织规范是是随着科技组织形式的发展而不断进步的。制度的创新是有效发挥科技的物质功能文化功能和文化促进科技发展的基本保证。一种制度如果只能接纳科技的物质生产力,而轻视或甚至拒斥先进的科技文化内涵,那么这种制度就不能适应今天的科技时代。

精神层次的科技文化,则集中体现在由近代以来的科技发展所产生的人类精神世界和意识形态领域的价值变革中。科技的每一重大突破往往引起人们价值观的改变和世界观的革命。在历史形态上,科技文化表现出一种动态的过程。科技文化深远的影响表现在行为规范与价值观层面上,它影响着大众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科技的精神文化是科技文化系统的核心与精髓,精神层面的科技文化是共同体中的科技工作者们在长期的科技实践中形成的科技的精神气质或精神品格,主要指共同体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处理共同体内部相互关系时的基本态度和立场。精神层次的科技文化要求尊重科技的价值,注重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注重掌握科学方法,探索客观规律,追求科学和真理。精神层次的科技文化不仅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理论武器,而且也是促进现代社会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精神基础。是全人类精神文明发展最重要共同结晶和衡量人类精神文明进步的标尺。

在人类文化生态中,“科技是人的智力发展中的最后一步,并且可以被看成是人类文化最高最独特的成就”。[7]科技作为人类文化发展的形态,由于它对于人类的积极价值,以及它自身自我发展的特性,科技实践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地位、作用及其所占比重都在增加,科技正以加速的方式发展。在科技社会化和社会科技化的历史变迁中,科技社会化过程使科技文化扩散到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之中,社会科技化过程也使科技的发展烙上了社会的印记。这样,科技文化在自身的发展中呈现出了鲜明的特征。

科技文化的静态特质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是普适性。科技文化涉及学科最多,知识涵盖面最广,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关系密切,因此具有最广泛的普遍性,科技文化是全人类最易懂宜用,亦是最直接、最重要的“共同语言”。科技文化作为处理人与自然界关系的手段、工具、准则,为不同层次的价值主体共同接受,它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因为,科技发现的成立与否与发现主体的价值取向无关,不同的人都可重复相同的科技活动,这样一来,科技文化能够跨越所有国家、地区和民族的界限,使科技活动具有普遍国际化特征。近代以来科技文化的传播、发展彻底打破了人类文化史上长达数千年的不同国度、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与信仰的众多传统文化缓慢进化的局面;其二是基础性。科技文化以基础的形态,参与到现代文明所达到的是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共同载体。科技文化是随着近代科技的诞生发展起来的人类新文化。科技本来就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手段、工具和准则,是人类物质生活和健康精神生活的基础;其三是整体性。现代科技在近代科技高度分化的基础上,出现了各门科学技术分支,各种知识体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日趋合流,逐渐连结成为一个统一的发展整体的趋势。一方面,自然科学内部各学科的统一。各学科间相互交叉、渗透,在原有学科的邻近区域,产生出大量的中间性学科,即边缘学科;另一方面,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合流。当今,许多重大的现实问题,其内容已远非单纯自然科学范围所能涵盖,而是与社会科学相互交织盘根错节地融合在一起的。现代科技具有研究的完整性,研究对象的多学科性,学科的多样性。表明科学与技术的界限越来越不明显。与此想联系,科技文化也具有整体的特征。

科技文化的动态特质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是创新性。创新性起源于科技创新的本性。科技总是在以扬弃以往科技成果的基础上开拓前进。恩格斯精辟地指出:“随着自然科技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8]恩格斯概括的思想,既是新的科技世界观、宇宙观和人生观的核心,也是科技文化革命的、创造性的体现。科技理论与实践的矛盾,是不同理论,最终的解决过程总是从批判与创新开始的,二者的相辅相成推动着科技持续地发展。科技的进步也应永不停歇,是一定条件下人类不断创新的结果。创新包括有思想创新,知识创新,体制创新和方法创新等,通过创新使科技文化发展始终处于文化发展的前沿。创新是科技生命力的体现,是科技的灵魂。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科技创新对经济、对社会发展、对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提高的巨大作用日益显现出来。其二是发展性。科技文化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文化。科技的实践有一个从零散到建制化的系统生成过程,科技文化也有一个从无到有的建构过程。日心说替代地心说,量子力学替代电子层说,非平衡相变理论替代平衡相变理论等等,都是科技史上学说替代中扬弃继承的实例。学说替代之所以是扬弃性的继承,原因在于当一种理论的科技地位被另一种理论替代时,并不等于前者一无是处,恰恰相反,后者正是在吸取前者的思想精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另外,科技文化的发展表现在科技的历史就是同迷信和愚昧斗争的历史。哥白尼建立太阳中心说,动摇了维护教会黑暗统治的理论支柱,开创近代科技革命开始。科技文化的发展之路是艰难曲折的,科技文化要不断地接受、传播、创造、发展。其三是开放性。科技文化的思想方法是多元的、开放的科技文化不是科技霸权也不是文化霸权。它鼓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科技研究的主观目的和客观对象都决定了科技文化的开放性特征。科技活动是最有必要、也最有条件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人类活动领域之一。科技作为一种创造性劳动,多元性追求是它的本质要求,单模式的追求,只能导致僵化思维,应以综合与整体的视野对文化的多样性加以认同,超越区域、国界、学科的界限实行全方位合作交流。

参考文献:

[1]吕乃基等.科技文化与中国现代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29.

[2]郏斌祥.科技文化观的兴起[J].自然辩证法通讯,1989,(5):16.

[3]怎样鉴别科技与非科技——访科技哲学和科技史家范岱年教授[N].科技日报,1999-8-4.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372.

[5]胡新和.关于科技的文化学构想与论证[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增):20-21.

[6]庞朴.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37-38.

[7][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263.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 杨小民

上一篇:浅谈徐寿的“格致”思想

上一篇:历史传承与现代追寻:论邓小平的科技生产力思想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