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通知范文>

科技创新促进城镇化发展之探讨

发布时间:2021-07-20 08:51:31 浏览数:

摘要:科技创新在城镇化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科技创新推动城镇化进程,不仅破解城镇化发展难题,而且优化城镇化产业结构;科技创新有助于提高城镇居民科学文化素养和科技意識。城镇化可能使人类陷入一个科技发展的悖论困境当中,科技的负面效应使城镇化面临诸多严重后果。

关键词:科技创新;城镇化进程;城镇化发展难题;产业结构;科学文化素养;科技意识

科学创新在城镇化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和基础之策。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对于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顺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城镇化与科技创新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自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就开始了现代意义上的城镇化的征程。科技创新提高了人类生产力,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非农产业的各种经济要素聚集到城镇,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城镇数量迅速增加。

一、 科技创新推动城镇化进程

城镇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人类早期由于没有掌握控制自然环境的生产技术,只能依赖天然自然获得食物,以采集-狩猎为生,以群落为组织形式。农业和古代农业技术的诞生,人类拥有了可以定居的生产手段,由此产生了不再完全依靠天然自然乡村社会。随着手工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分工,到公元前3 000年左右,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以及尼罗河流域出现了最早的城镇文明。在奴隶社会时期,城镇的经济功能并不突出,主要是行政、军事、宗教中心。这一时期的代表城镇有雅典、斯巴达、罗马和底比斯等。欧洲和亚细亚地区进入封建社会后,手工业脱离农业而独立,商品交换日益活跃,商人和货币随之出现,市场主要选在城中或靠近城,这样就形成了完整的城市。

18世纪中叶,以蒸汽机为代表的新技术开创了人类近代史的新纪元。从此,城镇的发展也踏入了近代城镇发展阶段,从乡村化时代步入城镇化时代。以蒸汽机为代表一系列技术发明引发了工业革命,出现了现代大工业、新动力、工厂制度、新的交通运输方式的革命、社会经济活动的资本化。机器工业的大规模兴起,对劳动力的需求急剧增加,在工业革命的发源地的英国,通过圈地运动把农民转移到新兴工业当中。农民进入城镇成为工人,工人成为城市人口的主体。城镇人口的增加,离不开农业提供的工业原料、粮食以及农副产品。英国的农业技术也获得了较快发展,开始了机械化和化肥的使用,农业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为城镇化的发展打下了基础。科技进步是工农业革新的先导,也是城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1801年,英国的城镇化率为26%,到了1851年,超过了50%,到1871年就高达75%,远远高于欧美其它国家。小城镇变成了小城市,而小城市又变成大城市,英国城镇规模日益扩大,如曼彻斯特在1851年人口就超过了40万,成为英国最重要的纺织工业城市。到19世纪上半叶,欧洲各国出现了大批城市,城镇化在工业革命推动下迅速发展。

19世纪50年代,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工业化时代的近代城镇化开始向现代城镇化转变。电能的利用是人类首次在科学的指导下发生的重大技术革命,它和法拉第和麦克斯韦创建的电磁理论是分不开的。电磁理论把人类社会带进了电气时代,对城镇化发展所带来的影响不亚于蒸汽机引发的工业革命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美德两国城镇化的发展最能说明这一点。电能的广泛应用、通讯技术的发展和交通工具的革命,使美国的人口分布和工业布局发生了改变,促进了城镇化地发展。德国依靠科技创新的力量来发展工业,经济迅速崛起。19世纪德国采矿业中运用钻探机、空压机、钻探车、通风机和硬煤粉碎机等,矿石开采量到19世纪70年代达到2 600万吨,远远超过了法国。随着采矿业发展,工业、交通运输及其他服务也逐步实现了机械化。于是德国很多城镇由原来的单一的驻防城市、港口城市或文化城镇,转变成多功能城镇,加快了全面城镇化的步伐。

第二次世界大战拉开了一场以核技术、计算机、空间技术为先导的新的科学技术革命。新的科学技术很快转变为生产力,人类步入信息社会,改变了城镇发展的轨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世界城镇化进程加速。1980年世界城镇化率达到41%,1990年增长到46%。二是城镇质量提高。在信息时代,城镇发展并不只体现在城镇化表面,而更是促进了城镇向纵深发展,这种发展体现在城镇质量的提高,城镇从单一的工商业城镇转变为多功能城市。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各方面的需求。城镇环境不断优化,城镇日益成为适宜人们居住的家园。休闲城镇、绿色城镇、文明城镇、生态城镇、园林城镇、旅游城镇、人文城镇成为城镇发展的趋势。三是城镇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城镇成为信息化的栖息地,信息化成为城镇发展的发动机。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有学者把城镇信息化或信息化的城镇称为“数字城市”,城镇信息化还有其它的称谓,如“智能城市”“知识城市”“虚拟城市”等。所谓“数字城市”通俗地讲它是指在城市的生产、生活等活动中,利用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将城市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要素,城市的各种信息资源整合起来加以充分利用。到了21 世纪,伴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透彻感知、深度互联、智能应用为特征的“智慧城市”成为城镇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和新的愿景。其中,“数字城市”(Digital City)是智慧城市(Smart City)的低级阶段。目前,在“数字城市”建设的基础上,我国大部分城镇正在从“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转变。

二、 科技创新破解城镇化发展难题

城镇化难题伴随着城镇化而产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的重点不一样。城镇化进程中产生的问题,主要来源于科技发展的不完善、城乡居民需求、城镇发展的需要等方面。

科技发展不完善性产生的城镇化发展难题。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马克思认为包括科学技术的生产力是制度变迁的根本动力。在邓小平看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的主导,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从城镇的发展历程来看,科学技术主要是通过推动工业化来促进城镇发展的。和战前城镇发展不一样是,战后科学技术直接推动了城镇发展。但因为科技本身发展的不完善性给城镇化带来一些新的问题,如科技本身存在的安全性、伦理性、环保性、社会性等问题而出现的新的城镇化发展难题。

城乡居民的需求层次变化产生城镇化难题。马斯洛把人的基本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并且从低到高呈金字塔形结构。马克思将人的需求层次分为生存、享受和发展三种。具体来说,城乡居民的需求会不断从低向更高层次转移。众所周知,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是吃,在收入水平比较低的时候,吃在消费支出时必然占有很大的比例。随着收入的提高,人们自然倾向于在食物需求基本满足后,消费的重心转移到穿用其他方面,恩格尔系数会不断下降。人们更加注意怎样满足精神的需求,消费目的以及消费对象会随着消费能力的提高而变化。当今,服饰文化、美食文化已远远超过了温饱的目的。正是对这些需求的渴望,人口不断地从农村流向城镇,产生出各种各样的城镇化难题。

不同发展阶段产生的城镇化发展难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生产力。不同的社会发展水平是由不同时代的生产力决定的。生产的发展变化微观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变化。从一定意义讲,手工技术决定了前工业城镇形态,蒸汽机和电力技术决定了近现代工业城镇,信息社会决定了信息城镇形态。城镇发展阶段的不断提升,使城镇化难题从追求满足城乡居民生活数量转向提升质量,从追求物质文明向追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方向轉变。城镇发展的不同阶段也使城镇化难题的重点发生了转变。从人类城镇发展的历程来看,城镇化难题不断地发生变化。国外城镇化的历史表明,城镇化进程中的一些难题是难以避免的,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破解城镇化发展难题。

交通构成了城镇化的最大瓶颈。城镇的大小是由人们在里面移动的难易程度决定的。无法想象,一个城镇中的居民乘坐最快的交通工具从这个城镇的一个区前往另一个区也要好几个小时,这样的城镇不能算是经济、社会和文化意义上的城镇。而城镇交通新的理念、城镇交通政策的实现以及交通工具的新革命都离不开科技创新。20世纪50年代以来,信息和知识的传递、知识和情报的交流达到空前的规模,人类逐渐感觉到信息的重要性。20世纪80年代正是依赖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技术,西方的资本主义重组才取得了成功。信息化是破解目前中国城镇化难题的重要渠道。就像工业革命需要科技的支撑一样,信息革命也需科技的支撑。

三、 科技创新优化城镇化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的变化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其中科技创新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是科技创新引起新的产业产生,促进产业结构变化。人类最初是以狩猎和采集为生,伴随着技术的缓慢进步,逐渐进入以农业为基础的社会。农业处于主要地位,形成第一产业。纺织机和蒸汽机技术的发明和应用推动了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生产的转变,工业在整个产品结构中的比重大大提高,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步入工业社会。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的电力技术革命促使了电力产业、合成化工产业、通讯产业等一系列新兴产业的产生,逐步形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二战后,以计算机技术业、核技术等为标志的新科技革命,又产生了电子计算机工业、电视工业、核能工业、航天工业等新的产业。人类逐步迈入信息社会,第三产业成为主导产业,改变了原来的产业结构。1975年,法国一、二、三产业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分别为4.1%、36.1%、59.8%,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中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2.6%、28.1%、53.5%,日本国民收入中三次产业的比重依次是6.6%、35.8%、57.5%;二是科技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和劳动力的流动,促使产业结构优化。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是农业所需的劳动力不断减少,剩余的劳动力就会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从科技进步部门游离出来的劳动力会转移到需求不断提高的新兴的产业和服务业,这样一来,第二、第三产业就成为产业重心,产业结构得以优化;三是科技进步促进传统产业部门改造升级,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可以解决传统产业中存在的技术水平低、技术供给不足、创新与技术改造的力度不够问题;有利于解决产品成本高、档次低、效益较差等问题;有助于解决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和持续发展的后劲不大等问题。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城镇规模不断扩大,从而加快城镇化进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可以为城镇的发展吸纳更多的人口,带来更多的利润,促进城镇的发展,实现城镇化进程。这主要表现在:首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可以为城镇带来愈来愈多的利润,为城镇化提供资金支持,一方面,劳动力在流动过程中把积累的资金从农村转移到城镇,推动了城镇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利于产业部门高度化发展,产业部门的深加工和开发高附加值的产品;其次产业结构升级有助于人口的集中,城镇人口规模不断增大。伴随着产业部门的发展,第二、第三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中的劳动力比重会逐渐提高。劳动力在三大产业之间的流动促使人口逐渐从分散到集中,从而城镇人口规模逐渐扩大;最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产业的集聚和扩张,有利于城镇空间范围的不断扩大,顺应了城镇化的进程的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为城镇化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最终推动城镇化的实现。

四、 科技创新提高城镇居民科学文化素养和科技意识

科技创新对城镇居民的科学文化素养不断提出新要求。人的素养是历史的产物。人们在改造大自然,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养。科学文化素养,是人们的知识、才能、经验和技能的总称,它是人的素质结构的物质基础。工业社会的基本标志是以机器替代了人的体力劳动。工业社会意味着理性和科学,意味着把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成为提高生产力的一个基本要素。这就要求城乡居民必须具备跟上时代发展的科学文化素养。与农业社会相比,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发生了质的变化。

以新科技革命为先导的现代社会是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社会,科技成为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的社会生产力功能在不断地提高,现代科学技术逐渐替代体力劳动,日益替代部分甚至大部分的脑力劳动。在1950年到1970年间,科技进步对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发达国家平均为49%,其中有的国家高达60%~70%。这个现代化的新时期,对城镇居民的科学文化素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现代社会,文盲的概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它把不懂得现代科技知识当作核心指标,已不再把不认识字作为基本内容。人的现代化应该与科技现代化同步发展。新的科技革命发展到今天,在计算机技术、新能源、生物工程、材料科学等领域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促进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总体工人”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扩大,科学技术人员、知识分子在“总体工人”中的比例不断提高。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宇航工业中,科技人员的比例为25.4%,到70年代,超过了50%。总之,科技进步对城镇居民的科学文化素养不断提出新要求,从而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科学文化素养。

科技创新提高社会科技意识。科技意识,是指随着近、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社会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影响日渐显著,逐渐形成的一种重视科技的发展和应用的一种社会观念。科技意识是近代社会的产物。15、16世纪欧洲发生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革命,近代科学开始兴起。如果说在近代早期表现出的是生产—技术—科学的格局,那么到19世纪中下叶,科学研究则开始走在了技术的前面,科学直接推动了技术发展,科学技术逐渐成为推动城镇发展的主要因素,科学-技术-生产的新格局得以形成。科学与技术的紧密联系,推动了科学意识和技术意识的汇通。将科学技术视为一般社会生产力,在城乡建设中注意发展和应用科学技术的近代科技意识便在19世纪中后期的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浪潮中产生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进入现代时期后,科学、技术、生产三者的关系变得更加密切。特别是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化和技术科学化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鲜明特点。在某种程度上,科学正在变为技术,而新技术,包含的科学知识越来越密集。现代科学离不开最新的复杂技术装备的支持。科学发现促进技术开发,技术应用又推动科学研究。与此同时,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转化为生产力之间的周期日益缩短。二战后科学技术进步的速度之快、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影响之深是人类社会历史上是从来没有的。20世纪初,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5%~20%,20世纪50年代是50%,20世纪末已提高到80%~90%。

科学创新推动城镇化进程,破解城镇化发展难题,科技创新优化城镇化产业结构,培养城镇居民科学素养和科技意识。科学技术作为城镇化的助推器,使人类从农村社会迈入城镇社会,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福祉。然而,科学技术也使人类的生存危机不断加深。一方面,城镇患上了各种各样的城市病,如交通拥堵、人口爆炸、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城镇贫困、贫富分化、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对人类生存构成现实威胁的问题;另一方面城镇的主体被遮蔽,城镇的快速发展消解了人的存在,人在城镇中生活不是觉得幸福,而是觉得孤独、压抑和痛苦,人类精神家园丧失,心灵无处可以安顿。科学技术在城镇化发展中的作用不容置疑的。城镇化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最为关键的是要处理好人类自身和科学技术的关系。城镇化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城镇化发展要依靠人,所以我们不仅要用更新的科技解决城镇化的问题,还要使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相融合,从而降低甚至消除科技进步对城镇化的消极影响,有效地发挥发挥科技进步对城镇化的正面作用。

参考文献:

[1] 斯蒂芬·F·梅森.自然科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409.

[2] 江绵康.数字城市的理论与实践[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6:15.

[3] 王骏.动力之源——论科技创新对城市化的推动[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11):74-78.

[4] 陳凡,李兆友.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当代社会[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4:72.

基金项目:贵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科研项目申请书“大数据与西部地区精准扶贫机制创新”(项目号:GDYB2016003)。

作者简介:于莲(1970-),女,汉族,湖北省枣阳市人,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武汉大学哲学博士,研究方向:城镇化与科技创新。

收稿日期:2019-06-21。

上一篇:世界资本主义的确立与扩大

上一篇:地球日记(十一)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