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通知范文>

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全景扫描

发布时间:2022-03-11 08:46:03 浏览数:

在当代社会,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已成为加速经济增长和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客观全面地评价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状况,为宏观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是科技统计工作的重要任务。课题组根据国家统计局印发的《高技术产业统计分类目录》和有关计算方法,对我国1995-2001年的高技术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初步描述。

一、我国高技术产业的总体规模

1.产出情况

2001年我国高技术产业总产值为12263亿元,其中,航空航天制造业469亿元,计算机与办公设备制造业2200亿元,电子与通信设备制造业6900亿元,医药制造业2041亿元,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653亿元,分别占全部高技术产业的3.8%、17.9%、56.3%、16.6%和5.3%。近年来,我国高技术产业增速较快。2001年我国高技术产业总产值比1995年增长了2.6倍,年均递增23.9%,比同期全部制造业年均增速高1倍。

分行业看,1995-2001年,计算机与办公设备制造业产值的增长速度最快,年均达到35.4%。电子与通信设备制造业的产值增长速度也大大高于制造业的平均水平,达到25.8%,2001年该行业产值增长的绝对量达到919亿元,居高技术产业各行业之首。医药制造业原有的产值规模较大,2000年以前一直居高技术产业五大类行业第二位。但是由于该行业发展速度低于高技术产业平均增长速度,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7%,2001年的产值规模已退居第三位。航空航天业产值增速在高技术产业中最低,1995-2001年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1.6%。

高技术产业产值占制造业产值的比重是国际上衡量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程度的重要指标。美国和日本的这一指标分别于1982年和1984年首次超过10%,英国和韩国也于1986年首次达到10%。随着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高技术产业产值在制造业中的比重逐年上升。1995年高技术产业的总产值占全部制造业总产值的比重仅为5.5%,2001年已经接近10%。我国达到这一目标的时间虽比发达国家晚了十几年,但也表明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达到了一定水平。同时也应该看到,我国制造业整体规模与发达国家差距仍然很大,高技术产业在全球高技术产业中的比重还很低。1998年我国大约占全球高技术产业总产值的3%,而美国和日本所占比重已高达36%和20%。

2.增加值情况

2001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为3095亿元,在制造业增加值中的比重为9.5%,比1995年提高4个百分点。1995-2001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9.2%,比非高技术制造业的平均增长速度高1倍多。

分行业看,电子与通信设备制造业2001年的增加值为1623亿元,比1995年年均增长20%。医药制造业增加值为722亿元,增长18.1%。计算机与办公设备制造业增加值为432亿元,增长29.2%。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增加值为193亿元,增长11.6%。航空航天制造业增加值为124亿元,增长7.5%。计算机与办公设备制造业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高技术产业,2001年的增加值是1995年的4.6倍。

从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份额看,我国高技术产业对GDP的直接贡献还较低,但近年来正在稳步提高。1995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85%,1997年超过2%,2000年超过3%,2001年为3.23%。

3.从业人员情况

近年来,我国高技术产业从业人数呈V字形变化。1996-1999年,高技术产业从业人员逐年下降,1996年为461万人,1997年减少到430万人,1998年为392.7万人,1999年进一步下降到384.5万人。2000年以后从业人数回升,2000年为390万人,2001上升到398万人。在这种变化过程中,因同期制造业从业人员大幅度减少,使得高技术产业从业人员占制造业的比重从1995年的6.3%增加到2001年的8.8%,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制造业的就业结构。

分行业看,1995年至2001年,医药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和航空航天制造业从业人员是减少的趋势。医药制造业从业人员从1995年的115.7万人下降到2000年的99.6万人,2001年略有增加,为103万人。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从业人员从1995年的77.9万人下降到2000年的47.3万人,2001年与2000年基本持平。航空航天制造业从1996年的74.7万人下降到2001年的41.7万人。计算机与办公设备制造业从业人员增加较快,2000年为23.9万人,比1999年增加近3万人,2001年为29.5万人,比上年增加5.6万人。电子与通信设备制造业在高技术产业中从业人员最多,从业人员数占高技术产业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一直保持在40%左右;2000年该行业有从业人员173.7万人,比1999年增加7.4万人,2001年为176.8万人,比2000年增加3.1万人。

二、高技术产业的效益情况

1.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是反映生产力水平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是产业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职工技术熟练程度和劳动积极性的综合表现。目前,我国高技术产业与制造业的其他领域比较具有相对较高的劳动生产率。按人均增加值计算,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从1995年的2.4万元上升到2001年的7.8万元,比2001年全部制造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4.9万元高得多。

在高技术产业中,不同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差异很大。计算机与办公设备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高居榜首,2001年为人均14.7万元,1995-2001年平均增幅为29.2%,显示出我国在这一产业具有较高的效率。电子与通信设备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2001年的劳动生产率分别为人均9.2万元和7万元,也明显高于非高技术制造业。航空航天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明显偏低,仅为人均3万元和4.1万元,不仅大大低于其他高技术产业,而且低于非高技术制造业。

2.增加值率

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增加值率(增加值与产值之比)与其他制造业相比并不具备明显的优势。“九五”时期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率为25.8%,比制造业增加值率低1.1个百分点。从近几年的走势看,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率仍有下降的趋势。

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率在不同行业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2001年,航空航天制造业为26.4%,与制造业的平均水平相同,与1995年相比下降了1.2个百分点。医药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的增加值率分别为35.4%和29.6%,明显高于制造业的水平。电子与通信设备制造业和计算机与办公设备制造业的增加值率分别为23.5%和19.6%,分别比制造业低2.9和6.8个百分点。

从增加值率增长幅度看,除医药制造业外,其他高技术行业都是下降的。2001年与1995年相比,医药制造业提高了7.8个百分点,计算机与办公设备制造业下降6.7个百分点,航空航天制造业下降3.3个百分点,电子与通信设备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分别下降1.4和0.6个百分点。

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增加值率相对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有明显的差距。美国高技术产业总体规模居世界第一,高技术产业的增加值率也是世界上最高的,1999年为43.0%,比制造业平均水平高6.5个百分点。日本和英国的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率大约在36%,略低于本国全部制造业的增加值率。法国和加拿大的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率也都超过30%。韩国1999年的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率为27.2%,比我国高1.6个百分点。分行业看,计算机与办公设备制造业与国外的差距最突出。我国计算机与办公设备制造业的增加值率不到20%,而美国、日本达到50%左右,英国超过40%,法国、加拿大和韩国也都高于30%。(见表1)

3.利税和产值利税率

随着高技术产业规模的扩大,我国高技术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1995-2001年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经济效益逐年提高,利税额持续增长,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2.6%。1999年利税总额为713亿元,2000年猛增到1033亿元,增幅高达44.9%。2001年继续保持着增长的势头,达1108亿元。电子与通信设备制造业是我国高技术产业创造利税的主要来源,2000年利税额为592亿元,比1999年猛增201亿元,占高技术产业利税总额的57.3%;2001年基本上与2000年持平,利税额为593亿元。医药制造业是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第二利税大户,2000年创利税263亿元,比1999年增加了64亿元;2001年为313亿元,占高技术产业利税总额的28.2%。计算机与办公设备制造业2000年和2001年的利税额分别为104亿元和107亿元,分别占当年高技术行业利税总额的10.1%和9.7%。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2000年和2001年的利税额分别为58亿元和74亿元。航空航天制造业的2000年和2001年的利税额分别为17亿元和21亿元。

“九五”期间,我国高技术产业的产值利税率基本上保持着上升的趋势。1995年为8%,2000年上升到9.9%。目前,我国高技术产业仍处于规模扩张阶段,在产值规模迅速增长的同时,利税指标未能保持同步增长,经济效益出现下滑的势头。2001年高技术产业的产值利税率为9%,比2000年下降近1个百分点。

从分行业看,我国高技术产业产值利税率较高且比较稳定的是医药制造业,从1995年至2001年都超过10%,且稳步上升,2000年为14.8%,2001年进一步上升到15.3%,为高技术产业各行业历年来的最高水平。计算机与办公设备制造业的发展速度在高技术产业中最快,但由于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大多掌握在外国公司手中,组装加工份额较大,市场竞争激烈,导致产值利税率很低,2001年仅为4.9%。

三、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1.R&D强度

产业R&D强度是衡量产业技术密集度和技术先进性的重要指标,一般用R&D经费支出占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或者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来表示。考虑数据可获得性及便于国际比较,我们采用R&D经费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来分析我国高技术产业的R&D强度,并与部分OECD国家进行比较。

2001年我国高技术产业的R&D经费支出为157亿元,R&D经费占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1%,明显高于全部制造业的平均R&D强度(约2.6%)。

分行业看,2001年航空航天制造业的R&D强度达到13.3%,比1995年的8.1%有较大幅度提高,明显高于其他行业。这也从另一侧面说明了我国航空航天业产品技术含量高、品种多、批量少的特点。电子与通信设备制造业在我国高技术产业中规模最大,其R&D强度由1995年的不到1%提高到2001年的6.5%,表明R&D投入的大幅度增加是带动这一行业近年来高速发展的主要因素。计算机与办公设备制造业的R&D强度近些年来起伏较大,1997年曾达到4%,1998年大幅度下降到1.7%,近3年来在3%左右徘徊。医药制造业R&D强度近年来呈缓慢上升趋势,从1995年的1.6%增加到2001的2.7%。

表2反映出我国与部分发达国家在高技术产业R&D强度方面的巨大差别。

从国际比较数据可以看出,20世纪90年代大部分OECD成员国高技术产业R&D强度超过20%,我国高技术产业的R&D强度不但在总体上,而且在各个行业上均比发达国家落后很多。这一方面说明我国的高技术产业仍处于较低水平,同时反映出我国的高技术产业从整体上尚处于全球性垂直分工的下游,对关键技术和部件研发活动投入的资金较少,很多行业尚处于为发达国家“打工”的状况。

2.专利产出

“专利”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技术开发活动的产出情况,是间接测度技术创新产出的重要指标。由于某些特殊原因,我国高技术产业的专利申请量在全国总申请量中的比重较低,但近年来,产生于我国高技术产业的专利申请呈不断增加趋势。1995年为612件,1998年突破1000件,2000年突破2000件,2001年增加到3379件。在高技术产业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专利申请所占比重最大,2001年为1679件,占全部高技术产业的一半;其次为医药制造业的735件,占21.8%;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和航空航天制造业分别为558件、308件和99件,分别占16.5%、9.1%和2.9%。就专利申请的增长率看,不同高技术产业之间差异很大。增长最快的是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1995年至2001年年均增长率达到89.6%;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专利申请的年均增长率为50.4%;而航空航天制造业的专利申请年均增长率仅为0.9%。

分登记注册类型看,我国高技术产业的专利申请中三资企业所占的比重呈增长趋势,而国有企业所占的比重则逐年下降。1995年国有企业的专利申请为475件,2001年为575件,增加了100件。同期三资企业的专利申请则由50件增加到795件,增加了745件。国有企业的专利申请在全部高技术产业中所占的比重由1995年的77.6%下降到17.0%,三资企业的比重则从8.2%增加到23.5%。

3.产品创新

新产品销售收入是衡量产品创新的最直接的指标。近年来,我国高技术产业的新产品销售收入增长较快,由1995年的538.4亿元增加到2001年的2875.9亿元,增加了4.34倍,年均增长32.2%,比高技术产业全部产品销售收入年均20.5%的增长速度高出11.7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的新产品销售主要来自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2001年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新产品销售额为1878.1亿元,占全部高技术产业的65.3%,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的新产品销售额为629.4亿元,占21.9%。就增长率而言,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的新产品销售额增长最快,6年间增长了16.2倍,年均增长率超过60%;航空航天制造业增长较慢,年均增长率为8.5%。

从登记注册类型看,我国高技术产业中国有企业的新产品销售额增长缓慢,1995到2001年年均增长率仅为2.5%,占高技术产业新产品销售额的比重也从64.6%下降到14.0%。而同期三资企业的新产品销售额呈现出高速增长的趋势,年均增长率达到56.1%,占高技术产业新产品销售额的比重由1995年的23.6%上升到2001年的63.8%。

新产品销售份额(新产品销售收入占全部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可以衡量产品创新对整个销售收入的贡献,也可反映新产品创新周期、更新换代频率和市场竞争能力等指标的优劣。从近几年的情况看,我国高技术产业的新产品销售份额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由1998年的18.3%上升到2000年的24.8%,2001年保持了2000年的水平。在各类高技术产业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的新产品销售份额相对较高,2001年分别为27.9%和21.6%;航空航天制造业为21.6%;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分别为11.2%和10.5%。

四、高技术产业的地区分布

近年来,我国高技术产业总体上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但地区间的发展很不平衡。高技术产业的80%集中在东部地区,而西部地区所占比重不到10%。2001年,东部地区高技术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和利税分别为10237亿元、2441亿元和887亿元,分别占全国高技术产业的83.5%、78.9%和80.1%;中部地区高技术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和利税分别为1107亿元、363亿元和129亿元,分别占全国高技术产业的9.0%、11.7%和11.7%;西部地区高技术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和利税分别为919亿元、291亿元和91亿元,分别占全国高技术产业的7.5%、9.4%和8.2%。

从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速度来看,东中西部也呈现出由高到底的梯度差异。以工业增加值为例,1995年到2001年东部地区的年均增长率为22.5%,中部地区为18.4%,西部地区只有12.4%。从发展趋势看,东中西部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差距将会进一步拉大。(见表3)

分地区看,我国高技术产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和内陆的个别省份。2001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在100亿元以上的有广东、江苏、上海、北京、天津、浙江、山东、福建、四川和湖北10个省市,它们的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了全国的80%。广东省2001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高达760亿元,占全国的1/4,比中西部地区的总和还要高出100多亿元;江苏省的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为358亿元,与整个中部地区相当;上海市的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为288亿元,与整个西部地区相当。可见,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地区集中度是相当高的。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工业结构上的差异,使得各地区之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也有较大差异。北京市高技术产业对工业增加值的贡献为31.4%,天津、陕西、广东都超过20%,上海、福建、四川、江苏、江西和贵州的这一比重都超过全国的平均水平。

注:文中除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增加值占制造业比重的指标口径为全部工业外,经济指标口径均为国有及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科技指标口径均为大中型工业企业。▲

上一篇: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的湖南省军民融合产业转型升级研究

上一篇:成功的准则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