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通知范文>

生产性服务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评述

发布时间:2022-04-12 08:42:05 浏览数:

生产性服务业是存在于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服务业,发挥保障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生产效率的作用。

生产性服务业囊括狭义生产性服务业(金融、保险、工商服务业、经纪、法律等)和绝大多数的分配性服务业(运输、通信、仓储等),与那些针对最终需求的消费性服务业相比较,生产性服务业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首先是它的无形产出体现为“产业结构的软化”;其次是它的产出为非最终的服务;最后是它可以在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过程中把在大量的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引入其中,而这是现代产业发展中竞争力的核心源泉。

当下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普遍的观点认为在我国想实现产业的转型和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必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但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还很低,原因有很多,有历史遗留问题也有现实问题。顾乃华等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认为在我国经济转型期内,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有利于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而且在东部地区最能体现这个作用,尤其是金融保险业最能发挥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功能。

而对于怎样才能更快的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吕政等人认为在现代分工条件下,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日趋紧密并互相促进。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的内在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挖掘,并且通过回顾国际经验作为基础,发现了我国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所面临的主要障碍,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是改革步伐缓慢,市场化程度较低,缺乏发展动力;第二是工业的落后以及需求的不足;第三是外资第二产业与国内生产性服务业相互影响水平较低。

对比国内外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程大中采用了投入-产出法并基于截面数据,比较研究了中国和13个经合组织(OECD)经济体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部门结构以及其发展影响,结果发现与OECD 经济体相比,中国国民经济及其三次产业中的物质性投入消耗相对较大,而服务性投入(即生产性服务)消耗相对较小。目前中国的生产性服务投入大部分是由像贸易食品业此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部门贡献的,只有很小部分是由技术密集型生产性服务所提供。大多数OECD 经济体的生产性服务有80%左右是反馈在产业本身,而反观中国却是有一半以上则投入到了第二产业。但是在生产性服务的部门构成方面中国和其余经济体国家存在很多类似的地方,即运输邮电业和金融保险业的生产性服务比重普遍很高,从而具有非常显著的生产性服务的特性和功能。

在2008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包括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和信息技术等在内的七大新兴产业确定为重点扶持对象。但是在此之前,对相关新兴产业的相关扶持政策就早已开始实施并取得了一定效果,例如,2006年就已有针对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光伏产业等的扶持政策出台,并在企业发展、市场开拓等方面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

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各级政府纷纷出台金融支撑、税收减免、创新平台建设等配套政策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各地大学和研究机构也对于这方面建言献策。李姝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经济持续发展的新生力量,必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与产业结构升级中重要的环节,当前我国新兴产业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发展困境,如技术水平不高、资金匮乏、市场需求不旺等,迫切需要政府加以引导和扶持。东北财经大学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研究中心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指标体系应由三部分组成,即产业主导力、产业发展力和产业竞争力。

顾海峰认为在 “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与升级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而金融体系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与升级过程中具有核心的支持作用。朱瑞博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来源于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其发展过程严格遵循着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的基本规律,不确定性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期最突出、最典型的本质特征。

宋河发等人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基于新兴技术,技术含量高,出现时间短且发展速度快,具有良好市场前景,具有较大溢出作用,能带动一批产业兴起,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支撑作用,最终会成为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业态形式。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发达国家几乎都处在初始阶段,但缺少核心关键技术的支撑,未来极有可能会面临发达国家产权和环保两个方面的挑战。

中国经济转型期内必须同时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因为我国选择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应对全球产业竞争态势的战略需要,近年来的生产服务业已经在全球蔚然兴起,生产性服务业成为世界经济中增长幅度最快的行业,并且西方国家的生产服务业已经比较发达,像美国等国家又提出要回归制造业。我国在实施发展生产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时,如果顾此失彼选择不当,就会在新技术领域以及新兴产业领域进一步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那我们分析这两种产业之间的发展关系。

贺正楚等人通过梳理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国内外研究的理论观点以及其发展现状与趋向,摸索二者的关系,通过理论推演得出二者“互动与融合”发展的产业关系。通过选取部分省份的数据进行生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驱动生产服务业发展时,二者互动与融合其实不明显。杨以文等人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保障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不相悖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不仅不会影响中国产业结构的服务化,而且还能优化生产性服务业结构,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升级,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更能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服务保障,加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现阶段研究现代服务业也就是生产性服务业与战略性新型产业相互发展和融合是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的重点研究对象,所以值得我们关注。

参考文献:

[1]顾乃华等.中国转型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竞争力关系研究——基于面板數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6(09).

[2]吕政等.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基于产业互动的研究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6(08).

[3]程大中.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水平、结构及影响——基于投入—产出法的国际比较研究[J].经济研究,2008(01).

[4]李姝.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思路与对策[J].宏观经济研究,2012(02).

[5]东北财经大学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1(07).

[6]顾海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及其政策设计[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1(09).

[7]朱瑞博.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总体特征、制度障碍与机制创新[J].社会科学,2011(04).

[8]宋河发等.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内涵特征、产业选择与发展政策研究[J].科技促进发展,2012(09).

[9]贺正楚等.生产服务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互动与融合关系的推演、评价及测度[J].中国软科学,2013(05).

[10]杨以文等.生产性服务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发展——基于生产性服务业市场的一般均衡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12(06).

上一篇:工业经济运行向好 不确定因素仍多

上一篇:马光明,力推雄关新跨越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