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工作总结>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人格教育

发布时间:2022-02-23 08:39:41 浏览数:

摘 要:新一轮课程改革重点强调“人”的培养,而作为人文学科的历史是十分关键的教育平台,通过历史教育可以给学生正确的人生指导、形成正确的人格取向,因此中学历史教师应充分挖掘历史素材,把人格培养和历史教育融为一体,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

人格。

关键词:历史课堂;人格;实践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中学历史教学要形成健全的人格,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教育是一种人生指导、人格取向的教育,中学历史教师应充分挖掘历史素材,用历史来指导现实生活,对学生进行有机且有效的教育。

爱国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尊奉的美德,是世界永恒的主题,更是青少年应该具有的基本品质。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十分丰富,从“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到“宁做中华断头尸,不做倭奴屈膝人”的农村教师阎世开,从大庆“铁人”王进喜到“两弹元勋”邓稼先……正是这些人,和无数中华儿女一起挺起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成为中华民族前进的强大推动力量。

历史是“死的”,生活却是“活的”,如果离开现实谈历史,就失去了史学的借鉴功能,要让历史来有效指导我们的生活。我所在的城市集安拥有三千年的恢弘历史,其中的高句丽文化则是中华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会在中国古代史中为学生详尽介绍我们自己家乡的历史,在中国近代史中为学生介绍古城人民为保护高句丽遗迹和侵略者进行英勇的斗争,很多学生回家都会向家里的老人求证那段血与火的岁月。我记得曾有一个学生骄傲地说:“我爷爷当年为保护王陵壁画杀了好几个鬼子呢。”这些都来源于学生的生活,获得的途径是家人父老的口耳相传,我仿佛能看见学生们蹲在老人膝前听故事的场面。这也是在学历史,而且是活着的历史,这可以融进学生的血液里,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对祖国和家乡的情感。随着电视剧《东北抗联》的热播,我申请到一个带学生去重走抗联路的机会,当学生站在当年杨靖宇召开老岭会议的会场前时,当学生走过当年崎岖的山路时,当学生抚摸着那些斑斑弹痕时,孩子们的表情是凝重的。我想不用老师再提点教育,孩子们也能从中感受到先人的奉献,明白他们肩上应该负起的

责任。

借着“雷锋月”的春风,我把历史教育和校团委的学雷锋活动紧密相连,通过讲雷锋的故事、看相关电影纪录片等,让学生有一个知识的积累和感性的认识。从小我们就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可是那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当我们都成为“雷锋”时,才能真正领悟什么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基于此,我在教学中加大了对模范人物引领作用的教育,把邓稼先、王进喜和焦裕禄的事迹作为一个重点去教授。这也许不符合课标,但这样真的让历史活了起来,让历史课堂有了生命力,因为我的学生成为一个个的小模范。他们开始改变自己的言行,从捡拾一片垃圾、扶起一名小同学做起,让做好事不只是在三月份,而是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天。虽然因此我耽误了两堂课,也打乱了教学进度,但我认为其意义非凡。利用职务之便,我充分利用一些具有纪念意义的日子进行历史教育教学,比如九一八纪念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一二·九运动纪念日等一切和我的教材有关的日子,甚至杰出人物诞辰等,不仅学习了历史,更联系了现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价值观。

如果我把这一类的每一课都上得有生命力,那我会为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做出属于我们历史课的小小贡献,也会为每一个孩子的成长留下一串光鲜的足印。为了让学生能从历史里获得更多的感悟,我尝试着让历史活过来,于是我的学生开始演历史。

演绎历史不仅为传统的历史课堂注入了活力,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学生的能力得到了锻炼,更重要的是学生能从历史事件和人物中获得感悟和收获。比较成功的剧本有《收复台湾》《窦娥冤》《张骞通西域》《丕平献土》等等,其中有一些剧目还在全校表演,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后来我就把写剧本的任务交给了各个小组,学生在历史课上同时锻炼了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表演能力和小组合作竞争的意识,这是我作为历史老师十分满意和骄傲的。

中学历史是一门人文社会性很强的基础学科,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操陶冶于一体,综合培养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文素质,它对于学生心灵的塑造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巨大作用是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历史从来都不曾死去,历史是有生命的,作为历史教师,就应该带领着学生在历史的长河里逆流而上,回到那一段段往事之中,或金戈铁马,或小桥流水,或大漠长河,或肝胆相照,当我们与历史同呼吸共命運、同歌哭共嗟叹时,历史的教育就有了价值。

编辑 郭小琴

上一篇:生活化教学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上一篇:历史文献纪录片中蒙太奇的运用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