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计划方案>

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探究

发布时间:2022-02-17 08:40:03 浏览数:

摘 要 自从我国加入WTO后,不仅在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快速发展,在农业生产方面也取得了跨越性的进步,尤其是在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方面。我国作为作物病虫害种类最多、发生频率最高的国家,病虫害的发生大大阻碍了农业生产效益的提高,尤其是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为了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生活需求,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必不可少。例如,玉米作为我国的主要粮食产物,已经逐步成为人们生活中或不可缺的一种。通过文献参阅法、逻辑分析法并结合笔者自身经验以玉米病虫害为论点展开探讨,对玉米生长过程的注意事项、玉米的主要病害、虫害及防治方法等问题逐一剖析,旨在为读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 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21.034

1 玉米生长过程的注意事项

玉米作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生长状况会直接影响农业技术的发展。目前来看,玉米自身的条件与外部环境的制约,如玉米品种和耕作制度,导致玉米病虫害危害力度越来越大。因此,玉米的栽培与生长过程密不可分。玉米的栽培技术包括选种、整地、施肥、播种、苗期管理、穗期管理、花粒期管理和收获等。首先,选种过程应始终遵循根据当地热量、生产管理条件和前茬种植三个原则进行,若是当地热量与玉米生长需求相符合,则尽量选择生长期长的玉米进行种植;其次,若是生产管理条件好、技术先进的地区,尽量选择增产潜力大的玉米进行种植;最后,根据前茬种植的作物品种选择不同的玉米品种,若前茬种植的是大豆,则选择高产玉米品种。整地过程分为秸秆还田、深翻耕层[1]。秸秆对于增加土壤有机质起到重要作用,在秸秆还田后,应补充适当氮肥,以有效缓解与苗争氮。深翻耕层是增加玉米产量的重要途径。播种应进行种子精选处理并适时集中早播,并进行合理密植。以上便是玉米栽培生长过程需要注意的。

2 玉米的主要病害及防治措施

2.1 玉米大斑病

该种病又称为枯叶病和叶斑病。往往在20~25 ℃的温度条件下发病,且在温度较低、较为凉爽地区的玉米更易受感染。传染上该病的玉米往往呈现出下部叶片到上部叶片的病变,一旦被传染上该病的叶片将会出现点状的水浸斑。并会在短时间内不断扩大形成灰褐色的大斑点。因此,玉米大斑病的传播除了与玉米的自身生长状况有关外,还与当地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该种病害的防治方法,主要通过种植抗病品种为主,首先应根据当地优势小种进行选择,其次应加强农业防治措施,逐一施加足量的基肥和磷钾肥等,为了减少田间湿度,常摘除玉米底部的两三片叶,有利于提高玉米的抗病虫能力。另外,可在发病初期选择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溶液,一般为2~3次。注重提高田间的栽培与管理技术,采用轮作方式并注意化学防治的进一步加强[2]。

2.2 玉米丝黑穗病

该种病又称为乌米。早在20世纪初期便开始蔓延,成为玉米的主要病虫害之一,在华北、西南等地区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发生,在我国,大部分玉米丝黑穗病集中于东北、湖北和西南部地区,由于此范围内种植玉米较为广泛。此病的发病具有两个时期,其一为苗期,其二为成株期。在苗期时玉米表现出多种症状,植物矮化、叶片颜色为暗绿色,且节间缩短。在成株期时具有两种类型,黑穗和变态畸形穗。感染黑穗病的玉米整个果穗成为一个黑粉包,体型较短却不吐花丝。感染变态畸形穗的玉米使得整个果穗成为畸形,雌穗颖片呈刺猬头状。主要利用土壤带菌的方式进行传播。该病的防治措施主要为用96%的天达恶霉灵进行拌种。或者使粉锈宁羟锈。

2.3 玉米小斑病

该种病与玉米大斑病相区别,主要发生于较为温暖湿润的地区,在我国黄河和长江流域较为常见,又称为玉米斑点病,该病的病原为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长蠕孢菌,主要侵入玉米的叶部,如叶鞘、叶片、苞叶,发病时间比大斑病早,发病温度在26~29 ℃,遇水或高温就会使病情扩散,感染上该病的玉米经常表现为果穗腐烂或者茎秆断折,发病初期在叶片上会出现半透明的褐色小斑点,随后将会逐步扩大,扩大成为椭圆形褐色的病斑,其上部会有两三层同心轮纹,最后逐步变为暗黑色,该种病会通过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使玉米产量大大减少。对于该病的防治措施而言,首先,应根据玉米生长所在地区选择合适的抗病杂交种或品种,如成单9号、成单10号、掖单2号和掖单3号;其次,注重加大农业防治力度,对于老叶和病叶需及时摘除,深翻土地,最后通过药剂防治,利用悬浮剂包衣或种子用种衣剂。

3 玉米的主要虫害及其防治措施

3.1 玉米蛀茎夜蛾

玉米蛀茎夜蛾是玉米田中的主要虫害之一,又称为玉米枯心夜蛾,该种虫害除了对玉米生长造成极大危害之外,还会影响高粱、杂草等植物,在我国华北、东北地区危害较为严重,蛀茎夜蛾成虫体长达17~20 mm,头部呈现褐色或黑褐色,其卵长0.5 mm左右,幼虫长28~35 mm。经常在6月上旬危害玉米,幼虫从玉米茎的地下部分或根部蛀入,随后逐步向上取食,一直到心叶萎蔫或全部枯死,防治该病虫的主要方法为及时铲除杂草,轮作倒茬,定苗时将有虫的植株拔除,药剂防治过程通常使用75%辛硫磷乳油0.5 kg对少量水。

3.2 地老虎

地老虎种类多样,对作物起危害作用的将近10余种,如黄地老虎、大地老虎和小地老虎[3]。对油菜、瓜类、玉米和高粱等作物造成危害,影响该病虫的主要因素有温度、湿度和降水等。该病虫往往通过咬断玉米贴近地面的茎部,使植株死亡。该种虫害可用敌百虫粉剂进行防治。

4 结语

本文通过文献参阅法、逻辑分析法并结合笔者自身经验对玉米病虫害展开论述,首先,着眼玉米生长过程的几点注意事项,认为玉米栽培和生长过程与其病虫害的发生密不可分;其次,分析玉米主要病害和虫害及其防治方法。希望相关人员能提高对玉米病虫害防治的重视程度,在处理病虫害时应注意因地制宜,注意与环境、种植、施肥相互结合[4],从根本上增强玉米抵抗能力,实现有效增产。

参考文献

[1]何明丽.基于.NET平台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昆明:云南大学,2014.

[2]丛斌,杨长城,杨思咸,等.辽宁省春玉米区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的建立、发展与展望[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0,31(5):413-417.

[3]张秀文.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的建立[J].玉米科学,2000,8(3):73-75.

[4]刘刚.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J].农业科技通讯,2011(7):144-145.

(责任编辑:赵中正)

上一篇: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病防治研究进展

上一篇:农药安全合理使用的措施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