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计划方案>

我国农村土地整治的发展态势与重点研究领域

发布时间:2022-03-21 08:37:54 浏览数: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土地工程的发展也突飞猛进。人地关系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在漫长的发展阶段中,从人地矛盾频发到追求人地关系和谐共生,人类一直在摸索寻求恰当的土地利用发展方式,我国亦是如此。人口的快速增长使得对土地的需求急速增加,不合理的利用方式降低了土地的数量以及供给能力,这些都迫使人们将目光投向可持续的利用方式。

关键词:我国农村土地整治;发展态势;重点研究领域

引言

土地整治概念是指改变土地利用的不利生态环境条件的综合措施,其由来已久,它是世界上许多国家解决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土地利用问题,是盘存量土地、强化集约用地、适时补充耕地和提升土地产能的重要手段,也是一项推动农村发展的政策工具。土地整治在我国有关法规文件和土地科学专著中多称谓土地整理、土地开发、土地复垦等。当前,我国将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称为农村土地整治,即依法在农村地区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提高土地的利用率。特别是近2年来,土地整治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法律地位不断提升,整治领域不断拓宽、整治内涵不断扩大,人们的认识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土地整治由过去单纯的农地整理走向了农地整理、村庄整治与市地整治相结合的新阶段,土地整治被提高到了综合性的高度上———土地综合整治。土地综合整治是从农地的整理、开发、复垦、治理、保护过程中演发而来的一个综合性概念,是人类在特定区域内为经济社会目的而对土地经过周期性的整理经营过程,不但受土地自身条件制约,也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的影响,从一种类型向“田、水、路、林、村、房”综合整治过渡,从单一整理模式逐步向城乡统筹一体化模式发展,土地整治已成为一个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新产物。

一、农村土地利用现状

(一)耕地数量减少

土地资源位置固定,面积有限,且随着自然灾害毁损、建设用地占有、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等原因导致我国的耕地面积逐渐减少,虽然通过土地整治、农业结构调整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加耕地数量,但依旧无法改变我国耕地数量整体呈现降低的趋势。

(二)耕地质量降低

土地的性状稳定与否和肥力大小直接影响土地的生产能力和生态功能。最新土地资源统计公报显示,2016年末我国耕地的平均质量等别为中等地,其中中等地和低等地的数量占到全国耕地总量的69.91%,耕地质量与生态安全令人堪忧。耕地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如下:一是耕作过程中化肥、农药、地膜等化学产品以及有机肥料的大量使用,造成土壤所含污染物质超过土壤环境容纳量与其自身调节限度,质量降低;二是不合理的持续耕作方式使耕地得不到休养,连续的产出使土地质量下降;三是弃耕现象频发,导致耕地荒置,无人管理,质量降低。

(三)耕地集约利用程度低

土地集约利用是在单位面积上使用高比率的投入以求获得更大经济效益的土地利用方法,是在土地利用过程中追求的目标,但在现阶段大部分的农村土地利用中,耕地的集约利用程度仍处于低水平状态。具体表现为耕地基础设施落后,无高效的灌溉排水措施及播收设施,耕作过程中所采用的类似漫灌的灌溉方式不仅浪费水资源,而且农作物的用水效率低下,甚至会破坏土地结构;耕地投入技术水平低,不能最大化发挥土地资源的潜力,限制经济效益。

(四)农村建设用地效率低

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普遍存在散、乱、小、脏、差的特点,居民点建设用地面积较大,同时存在大量住宅因居民进城务工而处于常年闲置状态的现象,空心村和闲置宅基地会造成农村建设用地浪费。

二、发展态势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土地整理在与土地利用实践上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从“土地整理”到“土地整治”,一字之差,却是质的飞跃,标志着我国土地整理事业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一)目标更加明确

从我国土地整治发展历程看,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土地供求矛盾的日益尖锐,土地整治的内涵逐步丰富,目标多元化,区域综合性特点越来越鲜明。其目标明确为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质量;归并居民点、配套基础设施、使基本农田集中成片,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以集中集约集群为发展方向,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节约用地。

(二)内涵更加宽泛

1内容增多

当前土地整治工作涉及众多自然科学,如水利科学、土壤学、水土保持学、森林学、土壤改良学、森林土壤改良学、水文学、地质学、水文地质学的有关知识的运用,还要涉及农业、水利、林业、建筑、测绘、水文地质等各个职能部门。

2内涵更广

由单纯的增加耕地数量为主向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并重转变。土地整治从农地整治拓展到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将来,地质环境灾害治理问题也要纳入土地整治中,土地整治已经具有国土整治的意义。

3范围变大

未来土地综合整治是对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整体推进,不仅要统筹安排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还要统筹农田整治、村庄整治、市地整治,统筹农民生产、生活、生态问题。

4手段先进

从项目为载体向结合政策工具的项目、工程为载体转变。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将农用地整理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相结合,在整治模式上改变为农田、村庄和农村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基础性、先导性整治工程。

(三)建立监测-评价-调控系统

随着土地整治事业的发展和加强土地整治实施监管工作的新要求,需要有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来有效体现土地整治绩效。因此,需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以加强土地整治有效监管制度设计为基础,以全面反映土地整治工作成效为目标,建立一套土地整治规划过程实施中的监测-评价-调控指标体系。通过监测年度土地整治规模与补充耕地及资金使用情况,来掌握土地整治任务落实和资金使用依据;通过土地调控和监测体系的各敏感性指标,来引导土地整治工作开展,评价整治绩效与监管考核,实施国家的区域或指标调控。并使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建设相衔接,同步建设土地整治规划数据库,推进土地整治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为土地整治规划的实施形成从规划—项目—监管的系统平台。

结语

通過开展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等一系列技术工程的土地整治工作可以增加可利用土地资源的数量,提高其质量,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不仅可以满足我国农业发展与乡村建设的需求,同样也能满足城镇化进程对建设用地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小云,杨宇,刘毅.中国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影响机制[J].地理研究,2018(37):23-42.

[2]廖伟.探究土地整理与复垦[J].智库时代,2019(186):252,254.

上一篇: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与日本对华ODA

上一篇:在地质实习教学中提高学生素质的实践探索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