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工作报告>

浅谈如何做好可持续发展与中学地理教学的结合

发布时间:2022-02-20 08:58:27 浏览数:

一、面向全社会,加强实践教育

1.要给学生创造更多机会,去“体验”采取行动解决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实际问题的“过程”和“经历”

“可持续发展观”是一种“价值观”,这种观念的培养,并不是简单地使学生获得相关知识和技能就能完成的,这需要教师在平时进行积极的引导和培养。其形成不仅依赖于学生的主动实践,而且只有在他们的实践中才能表现出来。“从来没有接触过与协调环境关系有关的真实活动,热爱环境、保护环境只能是一句空话。”同样,光靠讲道理、做理性分析,或者在课堂上分析一些实例,特别是如果使用的还是假设的例子,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也就容易流于空洞的形式,不会起到深刻的效果。

事实上,很多有关可持续发展的道理是人在亲身“体验”“感受”的“过程”中领悟出来的。正如美国教育家杜威所说:“在做中学。”只有当学生在真实的环境、活动中有了亲身体验、感受,他才会更加确信自己的信念是正确的,才会转化为良好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和自觉的行为,可持续发展教育才可能真正起到实效。其实,这正符合“在环境中进行环境教育”的宗旨。正因为如此,新一轮的地理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既然实践是发展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和行为动机的有效方式,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就要多为学生提供参与解决实际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机会,让他们对解决实际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问题有直接的“体验”。这样,他们才能更清楚、更全面地理解当前社会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意识到参与当地、全国乃至于全球可持续发展方面决策和行动的重要性,才能逐步形成参与其行动的责任感,从而形成一种分担责任和培养技能的意识。

例如,为了使学生能对“滥伐森林,浪费林木资源”有更深的体会,可让他们调查了解当地一次性木筷的使用情况。

(1)到早市、夜市、餐馆、食堂等饮食部门调查了解一天、一月、一年要使用多少一次性木筷;一年使用的筷子合多少立方米木材?如照此估算你所在的地区、省、市以至全国使用的筷子合多少立方米木材?因此大约要砍多少棵树?

(2)一次性筷子能否回收利用,原因是什么?

(3)在解决一次性筷子的问题中你有何好建议?

又如,在讲到“土地合理利用”内容时,可让学生调查家乡一片荒废(或利用不合理)的土地并探讨:这片土地荒废(或利用不合理)的原因,如果这片土地让你来规划开发,你将作何打算?为什么?

再如,讲到“水资源”内容时,可组织学生课后观察、调查并思考:你的家乡附近的河流(湖泊或池塘)的水质,自你记事以来发生过怎样的变化?对周围有何影响?请分析该河流(湖泊或池塘)水质变化的原因,并为其发展前景提出设想和建议。

这种让学生自主观察、调查、收集、分析相关的自然、社会信息的过程非常重要。因为它在客观上为学生创造了关注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机会,激发了学生参与、探究、解决自然、社会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的热情与愿望。这种探索、研究的意识乃至情感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培养而成的,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并形成良好行为的有效途径。其实,这也正符合路易斯·拉斯的“价值澄清理论”,即教会学生“如何获得一种观念”比“获得怎样的观念”更加重要。

2.要把可持续发展教育与学生自身的行为实际、生活实际相结合

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生态观和发展观反映的是人的价值观,而价值观与人的行动或行为有密切的关系,它们很大程度地体现在一个人的一言一行上。利用课堂向学生传授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知识是很有必要的,然而,单纯的道德和理论教育、抽象的概念、空洞的词句只能是“说教式”“灌输式”的教育,容易造成学生思想和行为、行动的割裂。

从许多方面的调查资料显示看,不少学生对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表现出知与行的脱节。

例如,不少学生看到青蛙、蛇、麻雀等野生动物被宰杀或出售,并不制止或举报,认为只要自己不做就行了;对日常生活中有意无意地乱扔垃圾、随便吐痰等现象习以为常。

因而,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关键是提高其实效性。品质的培养离不开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筛选一些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而又存在问题的若干小事或行为习惯,把握好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切入点。

例如,合理利用资源方面,可要求学生从不浪费一张纸、一度电等一件件小事做起;爱护环境方面可要求他们从不随便吐痰、不吸烟、不向水中倒垃圾、多植一棵树、积极购买绿色商品做起,等等。

再如,讲到“水资源状况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时,如果仅仅通过做习题或考试等方式来考查学生是否了解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和学生对水资源的态度,就不易反映他们是否真正懂得学习这一部分内容的意义,而如果让学生结合自己和周围人们平时用水的行为,评价他们自身生活中是否真正具有了节水意识,这比背几个数据或口头空讲要有意义得多。这里是一份有关“你在家里和学校是否节约用水”的调查表,让学生自查和调查后回答如下问题。

学生完成上表后,教师根据调查反馈表及时对学生的认真参与给予肯定和表扬,指出其做得不够的地方,并鼓励学生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要继续保持良好的节水意识,节约用水。

这样,让他们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可持续发展理念落实在具体行为中,做到知行统一,真正起到教育实效。

二、结合选修教材、乡土教材,加强可持续发展的应用教学

地理必修教材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不能灵活多变,在知识点选择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有较多限制,容易造成学生不易消化的状况,而且不能充分发挥地理实践性的特点。而乡土教材、选修教材和课外活动却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弥补地理必修教材的不足,适应地理教材动态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充分利用乡土地理或社区地理是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最有效的途径和方式之一。

一方面,学生对生他养他的家乡很熟悉,当教师以乡土或社区的人口、环境、资源、生态等方面问题为例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时,容易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关注。

另一方面,“可持续发展观念是人们在反思人类改造利用自然的实践中形成的”,因此,只通过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是难以真正确立的;而通过联系乡土地理,结合观察、考察、调查等实践来分析自然条件对家乡的经济、环境、生态、文化、生活诸方面的影响以及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等事件对家乡自然环境的影响,在理论联系实际中可持续发展观的培养才真正能逐步确立。也就是说,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确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乡土地理或社区地理的学习又能较好地体现这种实践:既可让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在解决家乡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和提高,同时也有助于为当地可持续发展的实施贡献力量。

例如,笔者在讲到“水资源”内容时,曾结合本地情况让学生进行考察后回答:我们市区的饮用水来自何处?水库在何处?污水处理厂在何处?有没有受到保护的水域?假如你喝的水是从河里抽上来的,那么在你们上游有多少居民区也从这条河里抽取饮用水?下游有多少这样的居民呢?为了适应今后的需要,还要对既定的规划做哪些改变?比如,修建大坝、水库或饮水渠。在本地区地图上把这些问题的答案表示出来。如有可能,做一次考察,去参观一次水厂或污水处理厂等等。

所以,我们在地理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对所在地区环境的敏感性,激发他们热爱乡土,更主要是关注、爱护乡土,呵护家园的情感,从而为家乡的可持续发展献计献策。

(作者单位 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华北路252号大连市第三中学)

上一篇: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困境与制度创新研究

上一篇:绿色税收及制度建设初探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