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辞职报告>

企业青年思想状况分析及引导途径

发布时间:2022-02-24 08:47:37 浏览数:

摘要:和谐企业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推进和谐企业建设是进行现代企业管理的迫切需要。在和谐企业建设中,不仅要注重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而且要注重对企业青年的思想道德进行积极的引导,在企业内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和企业文化。本文首先提出了对企业青年进行思想引导的必要性,其次指出企业青年思想领域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对企业青年思想引导的原则和途径。

关键词:和谐企业;企业青年;思想引导

一、当前企业青年的思想道德状况

(一)对企业青年思想引导的必要性

1.对企业青年思想进行必要的引导可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对企业青年进行思想上的引导能沟通企业青年之间的思想和情感,在企业内形成一种心理凝聚力,使企业青年产生归属感。企业应大力倡导青年互助、技能传授、关爱企业贫困青年、弘扬团结友爱、无私奉献的精神,培养企业青年之间的感情,改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是对企业青年进行引导的重点。

2.对企业青年思想进行必要的引导可稳定企业、稳定社会。社会的发展需要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企业的发展更是如此。要实现企业的稳定就应当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对极少数企业青年严重危害了企业利益并构成犯罪的交于国家机关处理;另一方面,对大部分企业青年在面对各种问题有矛盾时,企业应当运用各种方法、协调各要素之间的矛盾,解决企业青年的实际问题,同时也要对企业青年进行思想的引导,预防更多更激烈的矛盾和冲突。对企业青年进行思想引导有利于企业的稳定,企业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稳定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3.对企业青年具有价值导向的作用。人是企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培养素质高、技能强的企业青年是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对企业青年进行思想道德上的引导,既可以提高企业青年的素质又可以在企业这个小团体中对青年的理想、道德和情操起到引领和提升的作用。

(二)企业青年思想道德领域存在的问题

1.企业青年对企业的意识和责任的淡漠。企业青年对企业的意识主要是指青年对企业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指企业青年的企业公共意识、团结意识和互助意识等。但目前,企业青年对企业的意识都不强,企业青年参与企业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高。同时,企业青年不重视员工对企业的责任。在和谐企业的建设中,如何培养企业青年的共同意识,担负共同的责任,既能让企业青年保持其个性,又可以让企业青年在企业中感到安全、舒服,让企业青年对企业有认同感,归属感,这是对企业青年思想引导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2.企业青年之间关系的疏离。信任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桥梁,企业员工之间的团结首先应当以相互信任为基础。但在对西安市某企业的访谈中我们发现,员工与员工之间完全缺乏信任。当谈到自己有烦心事该如何处理时,有的人选择和家人聊、和同学聊、和关系好的朋友聊、甚至在网上陌聊,唯独不和自己的同事聊,更不会和企业的领导聊。可见,信任在该企业中是严重的缺乏。通过更深的访谈了解到他们不和同事、领导谈自己的想法的原因是害怕损害自己的利益或对自己的前途发展不利。这种不信任,对企业来说是一种隐性的危害。这种同事之间、领导与下属之间的不信任的存在,就无法凝聚起企业青年的力量,就不能够提高企业的效益,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3.对企业青年中弱势群体的关爱不够。“企业弱势群体是一个在企业资源分配上具有经济利益的贫困性,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和承受能力脆弱性的特殊社会群体”。[1]目前,我国企业中的工人,技术员,管理人员的阶层分化特征已近越来越明显。在不同的阶层内部,因工作岗位,技术职称以及行政职务的不同而显现的差异也日趋显著。我们从企业内部不同阶层的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和职业稳定的现状可以明显的看出,工人的经济收入最低,权力最小,职业也最不稳定他们就成为了企业中的弱势群体。因此企业必须关爱企业中的普通职工,想工人之所想,急工人之所急,切实维护好企业中普通职工的利益,切实解决好普通员工的困难,这不仅仅是企业的责任,也是社会的责任。

4.企业员工的家庭美德建设薄弱。目前,我国对家庭美德建设关注的程度不够,同样,企业职工家庭美德建设也很薄弱。其原因主要是对家庭矛盾、家庭分争的调解不到位,对家庭中青少年思想教育的力度不够。

二、对企业青年思想的引导

(一)引导的原则

1.灌输机制与接受机制相结合。灌输是一种传统的教育方式,当代的西方教育理论对此都做过深刻的分析和论证。美国实验主义教育理论家杜威认为,灌输教育“实质上是来自上面和外部的灌输”[2],也就是说,它是把现成的习惯和准则“灌进等待装载的心理和道德洞穴中去的一种方法”。[2]英国教育哲学家、道德教育理论家威尔逊认为,灌输是指“没有得到公众普遍接受的证据证实的”[3]教学,也就是说,教育的内容是一系列业已建立的信条、价值定向或世界观。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灌输教育的主要特征就是只管传授而不注重受教育者的接受程度和接受能力,使受教育者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种方式很难达到培养的目的和效果,而只能造成受教育者虚假的道德需要,如口头上追求理想,实际上却崇尚实惠;有成就事业的愿望,却缺乏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等等。之所以如此,就在于它忽视了个体的接受机制。

接受是人类社会中最普遍的现象。人类在对待与自己有关的事物时都有一个是否接受以及如何接受的问题。接受标志着人作为主体对客体的认同、承认、接纳、选择的态度。一个人接受什么,不接受什么,不仅体现着个人的特点,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个人的特点。对企业青年进行引导的规范和原则要内化为企业青年的道德需要主要取决于接受机制。因此,只有注重企业青年的接受机制并与灌输机制有机结合,才能够使外在的灌输获得内在的心理基础,才能使企业青年认识、理解、吸纳和接受引导的内容。

2.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由于不同的企业青年,其个性特点、年龄特征、文化程度、品德状况各不相同。因此,要对企业青年进行有效的引导,就必须把普遍性与特殊性结合起来。一方面,要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具体情况,引导企业青年树立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价值理念;另一方面,在引导的过程中要做到有的放矢,区别对待。

(二)引导的途径

1.加强青年对企业的责任意识的培养。青年是企业的未来,是推动企业发展建设和谐企业的主力军。为了提高企业的效益,充分调动员工的生产积极性与创造性,必须要加强企业员工的岗位责任意识,同时要把岗位责任制和奖惩等制度融为一体,这既强化了对企业员工的管理,提高了企业的效益,又能够有效的激励企业员工的责任心,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一方面,我们要加强对在岗企业青年的责任意识教育,让他们认识到岗位责任不仅是企业责任,更是对社会负责,同时,要帮助企业青年解决在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另一方面,要让企业青年明确,企业的发展前景与其自身的利益息息相关,企业效益好,员工的利益就能得到保障。如果效益不好,员工就可能面临失业的危险。

2.把企业作为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重要基地。在企业中,青年员工的优良道德,可以调节个人与个人,个人与企业的关系,能够有效的维持企业的稳定和生产秩序。在对企业青年的道德建设中,要教育企业青年,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遵守社会公德,遵守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要有职业道德。要教育企业青年,通过自身的努力,成为一个具有高尚品德的人。这也是对企业青年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之一。《纲要》提出将“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作为基本道德规范,简明地表达了我国公民(包括企业青年)在处理个人与国家、民族,个体、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家庭生活等方面的道德要求。《纲要》确定了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目标是:提高全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优良道德品质的人是将企业责任和社会责任相联系起来的人,是能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要求的人。因此,必须要将企业作为实施《纲要》的一个重要基地。

3.培养企业青年之间的信任感。企业青年之间信任感的培养,必须要借助中国传统的道德力量。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信”就是诚实守信。传统道德把“信”作为立身之本,将其看成是社会关系中一种最起码的道德原则。儒家就认为,人无信不立。一个人必须要讲信用,否则将寸步难行。企业青年只有人人守信,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也才能信任别人。同时,儒家还崇尚亲密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亲密就是要对他人有彻底的信任,把自己完全投入到群体中,表现在企业员工之间就是管理者与其下属之间、企业内部各成员之间亲密无间、情同手足,保持着相互信任的关系。因此,借助传统的道德力量是培养企业青年之间信任感不可或缺的手段。

4.关注企业中的弱势群体。对企业青年的思想引导,必须要把关心弱势群体的生活作为重要的工作来抓。一方面要消除企业青年中的排斥现象,也就是说,要消除优势青年对企业中弱势群体的排斥现象。包括忽略弱势群体的存在和不重视损害弱势群体生存和发展的现象等;另一方面,企业应当让弱势群体感受到企业是他们的后盾和支撑,他们可以信赖企业,依靠企业解决实际困难。企业应当设置专门的机构,配备专门的人员,制定对弱势群体的救助计划等,让企业中的弱势群体感受到企业对他们的关注、尊重与帮助。

5.建立家庭—企业互动的沟通模式。在对企业青年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鼓励企业中的每个家庭都参与到企业的建设中来,这一过程,既是企业服务的过程,同时又是企业青年接受教育的过程。企业应当与职工家属签订岗位工作共管责任书,对于职工在岗位上的责任,企业与职工家属应当共同关注。同时,企业应当经常鼓励职工和家属参加各种生产培训、座谈会、岗位责任签售、书画、演讲、文艺演出等各种形式的活动,增强企业与职工家庭的沟通,从而建立良好的企业—家庭互动沟通的模式,这既能增强企业对职工及其家属的了解,又能加强职工及其家属对企业的信任。

参考文献

[1]于维琴.新形势下企业弱势群体的社会保护[J].前沿,2009,(05).

[2]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4]戚万学.冲突与整合——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杜红艳]

上一篇:从未这样注视过你(1)

上一篇:探究社区网格化管理对特殊人群的影响

相关范文